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烂秧

水稻烂秧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由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物影响,引起水稻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生理性)两类,非侵染性烂秧主要指由不良环境所造成;侵染性烂秧则指由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腐菌、镰刀菌等侵染所致。 [诊断] 由于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因不同,症状有很大差异。烂种主要指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甚至腐烂的现象。烂芽指播种后稻芽未能转青即死亡的现象。烂芽有生理性烂芽,常见的症状有淤籽、露籽、黑根和倒芽等生理性烂秧。侵染性烂秧由绵腐病菌侵染所致幼芽受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变成放射状白色物,最后呈黄色绵毛状物,俗称“水杨梅”;立枯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后最初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菌丝体,很快变褐导致幼芽和幼根变褐、扭曲、腐烂、又称“芽腐”,后期病基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烂种主要是由于种子贮藏时受潮或种子消毒方法不善或催芽时温度和水分控制不当等原因所致。生理性烂秧主要有秧田操作质量差,催芽、播种及水浆管理不当,或不利环境及土壤中未腐熟有机物多而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所致。 [防治]水稻烂秧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根本措施。狠抓种子浸种、催芽、播种的质量,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诊断]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发病规律] 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日前不仅在沿海省份,在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局部地区都打发生。 [诊断] 病害症状多在叶片上,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为宽0.5~1毫米,长为1~4毫米的水渍状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病斑上生出许多很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检视,仍可看见联合的大病斑是由许多透明小条斑融合而成的。病菌形态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但生长快,水解明胶和淀粉能力强。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等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台风、暴雨、氮肥偏施或使用偏迟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主要参照稻白叶枯病。值得注意的是: (1)严格实行检疫,不从病区调种。 (2)更加强调种子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先将稻种用清水浸12小时,然后在药液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叶龄模式法

水稻叶龄模式法,是根据水稻器官同伸规律,应用水稻主茎叶片生育进程,来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促”“挖”措施。它是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经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其高产生育指标更加数量化,技术体系更加规范化。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增产效果及降低成本均较显著,到1990年止,全国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 1.2亿亩,平均增产10%以上,降低成本10%左右。同时,对促进技术队伍的知识更新,提高种稻水平有推动作用。 1.水稻叶龄模式的内容及其建立地区不同,品种类型不同,叶龄模式亦不同。故根据水稻各器官发生形成与主茎叶龄进程之间同伸,同步规则,建立不同地区主要推广品种的叶龄模式,是在生产上加以应用的第一步。其内容如下。 (1)搞清某品种的主茎总叶数及伸长节间数。水稻生育期的长短、分蘖发生、节间伸长及幼穗分化过程都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它是制订某品种叶龄模式的前提。我国现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茎总叶数为9~20片,伸长节间数3~7个,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大体可归纳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类。 普通型: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田灌溉

1.高产田的灌排水技术 要夺取水稻高产,在有水源保证灌溉的地区,都应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及灌溉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实行科学管水。但随着品种类型及栽培技术的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技术则不一样,50年代,针对常规高秆中稻的倒伏与增穗,采取“浅--深—浅”型灌溉技术,获得增产10%以上的效果。60年代,为适应矮秆品种高肥,密植,争多穗、大穗的特点,推行“浅灌--湿润--晒田”相结合的灌溉技术。70年代杂交水稻问世,促使高产栽培技术发生较大变革。高产灌溉技术也经历了“浅--湿--晒田”到浅、深、薄、晒、足、浅、活、落干的方式,但还不适应杂交中稻分蘖有余、成穗不足、大穗有余,结实不足的弱点,故进而发展到今天推广采用的“浅湿型”的浅灌晒田技术,符合了杂交中稻的高产要求。较好地做到在适宜基本苗的基础上,依靠分蘖成穗,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起到了促根、助蘖、壮株、控叶的作用,有利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分蘖成穗比重,协调好穗、粒矛盾,达到亩产500千克以上水平。杂交中稻的具体灌排指标,据四川试验,在保灌条件下是:移栽时田内保留不超过10毫米的微水层。返青期30毫米左右,分蘖期浅水10~30毫米,播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茶薪菇

茶薪菇,隶属粪锈伞科、鳞伞属(田头菇属)。是亚热带地区生长的一种土生木腐菌,属珍稀食用菌。其外观诱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高,比金针菇的含量还高,民间誉称“神菇”。省微生物研究专家廖汉泉研究员认为,茶薪菇品种实属难得。种植茶薪菇,对合理利用山区林木资源,保持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带动农民致富等作用重大。产品可鲜销、制罐或烘干,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 形态习性 形态 茶薪菇子实体多为丛生,菌盖直径2—10厘米,盖暗红色或土黄褐色,盖面光滑,肉质致密。菌柄长5—10厘米,直径0·5—1·2厘米,中实、上下粗细相等或下粗上细,随着子实体逐渐成熟,菌柄上呈现纤维状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 习性 茶薪菇多春秋两季自生于各种杨树、榆树、柳树、油茶等枯干或枯死部分。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较广。 生物学特性 营养 茶薪菇菌丝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而对氮源要求较高,一般要在培养料中加入适合的氮源,如米糠、麸皮、玉米粉、茶籽饼粉等。 水分 茶薪菇菌丝在含水量46%—80%的培养基质中均能正常生长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鸡腿菇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大型真菌。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是一种具有较高商业潜能的食、药兼用的菇类。目前已被定为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具有集“天然、营养、保健”三种功能为一体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 据分析,鸡腿菇含20种氨基酸,还含有腺嘌呤、胆碱、粗氨、酪胺和色胺等生物碱及甾醇脂等8种脂肪酸,具有益脾胃、助消化、增进食欲及治疗痔疮的功能。 鸡腿菇生长周期较短,从发好菌丝到收菇约18—20天的时间。若室内栽培,从播种到出菇约35天左右。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测定,菇体最长达34厘米,个体最大湿重为60克,与其它项目相比,可称得上是个“短、平、快”的项目。 鸡腿菇的生物转化率高,以树叶或稻草为主料的生物转化率可达130%以上,比目前用稻草种草菇产量高3倍以上。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试用绿化修剪的台湾草、甘蔗渣栽培鸡腿菇,获得90%的生物转化率。目前在大棚栽培,每平方米可收菇5公斤以上,效益显著。 据生态条件分析,广东除了炎热高温的7、8、9三个月份外,鸡腿菇基本都可以生长。对湿度要求,菌丝体阶段60%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球盖菇栽培

大球盖菇又名邹环球盖菇、酒红球盖姑,其菇体色泽艳丽、肉质滑嫩柄爽脆、营养丰富、口感极好,干菇香味浓,可与花菇相媲美。是一种很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珍稀食用菌,同时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类品种之一。适合我省粤西粤北等地区种植。 一、原料选择 用于栽培大球盖菇的原料较多,如稻草、蔗渣、木屑、玉米秆、花生藤、谷壳等,选料力求新鲜、干燥、无霉变。 播前将稻草等干物质先浸泡石灰水36—48小时,待料吸水变软后再使用。若是高温多雨天气,预湿后的栽培料应堆制发酵7—10天。 二、季节安排 大球盖菇生长适温4—30℃,最适温度15—26℃,出菇期温度20—25℃为宜。一般安排春秋冬季栽培,菌丝经过30—40天的发菌培养后出菇期集中在11月上旬或4月上中旬,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产量与质量。 三、菇场选择 室内外栽培大球盖菇均可。室外可选用冬闲田、菜园地、果园等地作栽培场。要求土质肥沃、光照时间长、排水良好。场地选好后,先将地块翻耕晒白,使土壤熟化,有白蚁源和蚯蚓的地方,翻耕前亩施1·5公斤益舒宝和10公斤茶麸粉。 四、科学管理 大球盖菇初生菌丝活力较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阿魏蘑栽培

白阿魏蘑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又名白灵蘑、白灵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 白阿魏蘑子实体不仅洁白清亮,菌肉肥厚,质地细腻、脆嫩,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具医疗保健作用。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白阿魏蘑蛋白质含量高达14.7%,并含有的18种氨基酸中,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 由于野生白阿魏蘑生长在中药阿魏植物上,因而具有与中药阿魏相似的医药疗效,有消积化淤、清热解毒及治疗胃病、伤寒等功效,所含真菌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其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成胆固醇脂,有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维生素D是防治儿童佝偻病、软骨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 人工驯化栽培白阿魏蘑,起于1958年。我国是1983年开始栽培驯化的。由于白阿魏蘑生长在刺芹、阿魏、阔叶拉瑟草等植物上,既寄生也腐生,因此栽培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菇农的努力,现已可进行大面积栽培,生物学转化率达30%~60%。 白阿魏蘑的培养料来源很广,多以农林副产品下脚料为主。它们大都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提供了白阿魏蘑生长所需的物质。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甘薯的栽插方法

(1)斜插法:需苗长16厘米-20厘米,栽时苗入土10厘米左右,地上留苗6厘米-10厘米,薯苗斜度为45度左右。这是河南省当前大田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栽插方法。其特点是薯苗入土的节位分布位置介于水平栽插与直插法之间,单株结薯数比水平插法少、比直插法多,上层节位结薯较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小,结薯大小不太均匀。但是此法抗旱性较好,成活率高,单株结薯少而集中,适宜山岗丘陵地或缺水源的平原旱地采用。此法栽插简单,如适当增加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即使单株结薯不多但因薯块大仍能获得高产。   (2)水平栽插法:其特点是薯苗较长(苗长20厘米-30厘米),入土各节分布在埂面下5厘米-7厘米深的浅土层,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位大都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   适合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发挥其结薯多而均匀的优点,可获高产。目前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种方法。但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保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缺株或小苗,并因结薯数多而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导致小薯块增多而产量不高。   (3)直插法:薯苗短时多采用此法。其特点是将薯苗下部2节-3节垂直插入土中,深10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九层塔-罗勒

在台湾人口中的「九层塔」,其实就是「罗勒」,而罗勒可是西方的香草之王。相传罗勒是在四百多年前由荷兰人传入台湾,当时不清楚它的名称,但是因为它迷人的香气及层层迭迭如宝塔状的花朵,顾名思义称之为「九层塔」。在台湾九层塔四季都有生产,又因九层塔味道极特殊加上国人的饮食习惯,所以十分受到重视,例如海鲜类、蚬类、三杯等料理,加上一小撮九层塔叶,其香味可就不同凡响。 一般我们使用九层塔的根茎叶入菜,九层塔中含有丰富维生素 A 、 C 、磷及钙质,对于产妇产后调理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系统有很好的功效。且对于支气管炎、鼻窦炎、气喘病人都有益处,还有能控制热量脂肪非常有效。在台湾民间是活血化瘀止痛的良药 。 选购保存方式: 选购时以干净、整株、叶的九层塔为最优。保存时尽量擦干置于干燥通风处。如果要买干燥制品时请选择根、茎、叶切小段晒干者为最佳。 罗勒( Basil ) 学名: Ocimum 科名: 唇形科 别名: 九层塔 种类: 罗勒属包括 56 个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迷迭香

学名: Rosemarinus officinalis 植物特性:香味强烈、有点类似樟脑的香气 浪漫花语:忠贞、回忆、勿忘我 开花时节: 9 月来年 3 月间 原产地:地中海沿岸 现今产地:法国、葡萄牙、日本、南非、印度等 罗马人称迷迭香为「神圣之草」,它确实是一种高贵的香草植物。莎士比亚在其剧着中写着:「迷迭香是为了帮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伊朗小茴香(Cumin Seed)

可泡可煮,性微甘微辛。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前,埃及人利用作为开胃品及调味圣品。印度之咖哩中亦少不了小茴香子。目前主要之使用为印度、北非、中东、墨西哥及美国等国之料理中,欧洲东部及中部地区主要用于烘焙产品,磨成粉末之小茴香粉与胡荽为印度料理中特有风味之原料。 英文: Cumin Seed 法文: Cumin 西班牙文 : Comino 学名: Cuminum cyminum L. 科名: Umbelliferae 原产地:埃及,土耳其及地中海东岸一带。 主产地:目前种植主要集中于伊朗、印度、摩洛哥、土耳其、中国大陆、苏联、印度尼西亚及埃及等地。 利用部位:干燥之果实 (fruit) 其中包括种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鞍形花蟹蛛(saddle crab spider)

捕食性柞蚕害虫之一,主要危害1-2龄柞蚕。属蟹蛛科,蜘蛛目,学名为Xysticus ephippiafus Simon。为害柞蚕的蜘蛛种类很多,分布广,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在辽宁地区已发现害蚕蜘蛛26种,主要种类除鞍形花蟹蛛外,还有三突花蛛、刺跗逍遥蛛、隆肩圆蛛等。 形态 成蛛中雌蛛体长7-8mm,体褐色或浅黄褐色,头胸背面两侧有黑褐色纵纹;中央浅褐色,并有一条浅褐色线。头胸部前缘有数根黑刺。第一、二对步足比后两对均长,且粗大,色泽较深,有深褐色斑点。雄蛛体长4-5mm,头胸、腹部呈黑褐色,第一、二对步足的腿节、膝节均呈黑褐色,其它各节浅黄色,与雌蛛有明显差别。卵为椭圆形,卵长0.9-1.0mm,1龄若蛛体长1.1-1.2mm,体浅黄色,步足白色,眼红褐色。6-7龄若蛛体长为3.9-6.8mm,体深褐色或黑褐色,其它色泽与形态基本与成虫相同。 习性 在辽宁地区一年一世代。以成蛛、亚成蛛和若蛛在柞树根部洞穴越冬。越冬成蛛在翌年5月中旬开始交配和产卵,雌蛛在交配后17-21天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寿命为25-114天。雌成蛛寿命可达9个月以上。从4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菠菜(spinach)

藜科(Chenopodiaceae)菠菜属以绿叶为主要产品器官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Spinacia oleracea L.,别名菠菱、波斯草、赤根菜。染色体数2n-2x=12。菠菜营养比较丰富,每100g食用部分含水分94g左右、蛋白质约2.3g、碳水化合物3.2g、维生素C约59mg、钙81mg、磷55mg、铁3.0mg,还含有草酸,食用过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可凉拌、炒食或作汤。欧、美洲一些国家用以制罐。是主要绿叶菜之一。 起源与演化:原产亚洲西部的伊朗。有2000年以上栽培历史。印度及尼泊尔东北部有菠菜的两个二倍体近缘种S.tetrandra 和S.turkestanica,为菠菜原始型。7世纪初传入中国。北宋苏洵撰《嘉you 录》一书中记载菠菜由西国(波斯)传入。《唐会要》(10世纪)更明确地说:菠菜种子是唐太宗贞观二年(628)由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11世纪传入西班牙,此后普及欧洲各国,1568年传到英国。19世纪引入美国。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栽培,中国各地均有种植。 植物学性状:直根发达,红色,味甜可食。主要根群分布在25-30cm耕层内。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薄荷(mint)

唇形科(Labiatae)薄荷属以嫩茎为食的栽培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学名Mentha arvensis L.var.piperascens Holmen,别名蕃荷菜。染色体数2n=2x=12、60、72、54、64及92。嫩茎叶为清凉调料。茎叶含有薄荷油(C10H20O)1%,其主要成分薄荷醇,占70-90%、薄荷酮占10-20%,此外还有薄荷霜(C16H18O)、樟脑萜、柠檬萜等。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发汗、驱风、清暑、化痰及杀菌等功效。可入药。也可加入糕点,或作为牙膏、香皂的添加剂。 原产于北温带。苏联、日本、英国、美国分布较多,朝鲜、法国、德国、巴西也有栽培。中国各地都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为多。 地下匍匐茎,地上茎横切面方形,高30-60cm。叶对生,呈卵形或长卵形,叶缘锯齿状。茎及叶柄倒生茸毛。花紫色,唇形,集生于叶腋。 薄荷有短花梗和长花梗两个类型。英美栽培以长花梗品种的绿薄荷(M.viridis L.)、姬薄荷(M.pulegium L.)、西洋薄荷(M.piperita L.)较多。日本栽培品种有日本薄荷(M.japonica),其他国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播种(sowing)

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种植制度、栽培方式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用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方法,用手工或机具将种子播到一定深度的土层内的综合农事作业。 1.播种期:各种作物发芽所需的温度范围不同,最低限温度也各异。麦类的发芽最低温度为3-4.5℃,豌豆为1-2℃,马铃薯、向日葵为5-7℃,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为8-10℃,水稻、棉花为10-12℃,花生为12-15℃。土温达到某一作物的发芽最低温度就可播种。春季作物过早播种,常因低温,造成种子迟迟不发芽、不出苗而引起病菌侵染。丧失发芽率或烂种。秋播作物过早播种,常因温度过高,幼苗徒长,冬前生长过旺,易遭冻害;过迟播种,常因积温不足,生长不良。或因土壤水分不足,不易保苗,以及冬前积累干物质不足,耐寒力低而不易越冬。 2.播种量:单位面积上,播种的种子重量,通常以kg/ha(或公担/ha.)表示。播种量过少,虽然单株生产力高,但总株数不足,很难高产;播种量过多,不仅幼苗生长细弱,浪费种子,间苗、定苗费工,而且也不可能高产。 种前应结合种子千粒重、发芽率等确定适当播种量。 3.播种深度:播种过深,延迟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

预防和除治为害农作物的病原物的措施。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品贮藏过程中,经常遭受病害的威胁。大多烽的作物病害,是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寄主作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类病害叫传染性病害或寄考病害。 防治病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①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原物随种子、苗木和包装材料等从病区向无病区传播,特别要防止从国外输入危险性病原物。②开展预测预报。对一些重要的注行性端病害,如稻瘟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探索它们的发生规律、流行指标,及时发出预报,指导防治。③播前预防。如进行种子精选、消毒处理,在轮作中合理安排茬口、适期播种等措施,均可减少或推迟病害的发生。对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如麦类黑穗病、水干类线虫病、恶苗病等,用种子消毒处理即可奏效。农业防治是采取宵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条件;提高抗、耐病能力,减少病原物的侵染,降低流行速度。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迅速控制病原物为害的手段。生物防治是利用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或其化谢产物农用抗菌不来防治农作物病害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转基因农作物

  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多种全新优良品质,其特征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一个物种基因嵌入另一个物种中。现行的基因工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先选择所需特性的DNA片断,以便将它导入农作物中。然后将称为细胞质遗传体的螺旋形DNA链从土壤细菌中抽取出来,再把细胞质遗传体环剪开,以便将所需特性DNA片断嵌入环中,并把再造胞质遗传体环移回土壤细菌中。   2、例如改造西红柿,就将一片西红柿叶浸入这种土壤细菌溶液中以利土壤细菌与西红柿细胞亲合。这样就将改变的细胞质遗传体转移到植物细胞DNA链中。   3、一旦外源DNA被移植到农作物细胞核中,它便成为该植物染色体成分。   4、研究人员继而培植该植物细胞,直至它分裂并生成新型植物。与此同时,新生植物就带有为其基因编码的外源DNA。   5、含有全新特性的植物就可以入土栽培了。   自从美国农业人员纷纷采用首批上市的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以来,研究人员还在研制其它可以大大改进农作物品质且具有保健医疗功效和出产优质纤维的农作物。例如:   抗除草剂农作物:1996年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精确农业

对于农场主来说,收获季节到来前的几个月总会令人感到焦虑不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天气和土壤情况的变化以及害虫将会造成多大损失等不确定的因素都是无法预知的。虽然农场主们主要依靠以往的经验和谨慎的推测来判断情况的变化,但是也有很多人正在着手实践一种被称为精确农业的生产方式,即利用技术手段应付可能会对他们的农作物造成危害的不确定因素。 精确农业技术 几年前可能还在整个种植区大面积施用统一的肥料或杀虫剂的农场主,现在也许已经在利用标有精确位置数据的土壤和作物分析结果,将适当剂量的化学制品送到合适的地点了。他们现在还可以利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的数字式产量监视器来追踪某块土地的“表现”,实际上他们可以获得每一排作物的产量数据。 大部分的精确农业技术需要依靠各种全球定位系统装置和可以将天气模式、土壤性质和虫害控制等方面的信息在地图上用一个个点表示出来的软件。农场主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指挥能够根据种植区的每个部分需要多少肥料和杀虫剂来调整施用量的可变速率喷洒器。目前精确农业技术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应用得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甜菜、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种植。 使用了精确农业技术的农场主认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