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黑尾叶蝉(浮尘子)

黑尾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分布遍及国内各稻区,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水稻重要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小麦、大麦、看麦娘、稗、游草等。它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水稻茎杆下部刺吸汁液为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叶片平枯、稻株坐苗枯死,后期稻茎基部变黑、倒伏。还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多种病毒病,传播病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取食为害大得多。 [识别] 成虫:体长4.5~6毫米,黄绿色,头冠2复眼间有1黑色横带。雄虫体腹面及腹部背面皆为黑色,前翅端部1/3亦为黑色,其余鲜绿色。雌虫体腹面蒿黄色,腹背灰褐色,前翅端部淡黄褐色。 卵:长1~1.2毫米,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后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红色眼点。卵成块,单层、整齐地产于水稻叶鞘边缘内侧的组织内。产卵处稍隆起,淡褐色,可透见其内的卵粒。 若虫:共5龄。头大、尾尖。体黄白色至黄绿色。1~3龄体两侧褐色,4~5龄时体侧褐色褪淡至消失。从第3龄起,各胸节和腹部2~8节背面生有l对小褐点。黑尾叶蝉在我国一年发生2~8代,安徽一般发生4~5代,以3、4龄若虫在绿肥田、田埂、沟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其中以紫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中华稻蝗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国内各稻区几乎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和黄淮稻区发生较重。除为害水稻外,尚为害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多种植物。中华稻蝗成、若虫均能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缺刻,并可咬断稻穗、影响产量。 [识别] 成虫:体长30.7~36.5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黑褐色纵带1条,直至前胸背板后缘为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 卵: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卵囊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每囊含卵10~40粒。卵粒长约3毫米,中央略弯曲,一端略粗,深黄色。 若虫:多为6龄。1龄无翅芽;2龄不明显;3龄前翅芽三角形,后翅芽圆形;4龄前翅芽向后延伸,后翅芽下后缘钝角形。伸过腹部第1节前缘;5龄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6龄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产卵管背腹瓣明显。 中华稻蝗在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表层越冬,5月中下旬孵化,7、8月份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螟(蛀茎夜蛾、紫螟)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以幼虫为害稻、麦、玉米、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 [识别] 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茎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卵:扁圆球形,顶端有凹,初产时白色,后变淡紫色。卵块多呈带状,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 幼虫:5~7龄。老熟时体长30毫米,体粗壮,头红褐色,胴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 蛹: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个小突起。 大螟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等省每年发生3~4代,台湾省可达5~7代。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根际或玉米、茭白等残株内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至次年春暖时,可转移食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越冬幼虫抗逆性强,遇淹水有逃逸习性,发生期不整齐。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白天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褐飞虱

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谒境赏拧⒊善栏训狗贾卵现丶醪蚓铡F湮虿言斐傻纳丝冢欣拘∏蚓瞬〉那秩静⒅て淅┱埂?/P> [识别] 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灰飞虱

灰飞虱属同翅日,飞虱科。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但以长江流域及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寄主较广泛,除水稻外,还有麦类以及看麦娘、游草、稗等禾本科杂草。以成、若虫刺吸汁液为害,并传播多种病毒病。在田间发生比其他种飞虱早。 [识别]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3.5~4毫米。前翅半透明,淡灰色,有翅斑。雌虫体黄褐色,雄虫黑褐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深黄色斑纹;腹部肥大。雄虫小盾片全为黑色;腹部较细瘦。短翅型成虫体长2.4~2.6毫米,翅仅达腹部的2/3,其余与长翅型相同。 卵:长0.7毫米,长卵圆形,弯曲。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灰黄色,近孵化时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卵粒成簇或成双行排列,卵帽稍露出产卵痕,像一粒粒鱼籽状。 若虫:共5龄。3~5龄若虫体灰黄至黄褐色,腹部背面有灰色云斑。第3、4腹节各有1对八字型浅色斑纹。灰飞虱食性较广,抗寒力强,其越冬情况与褐飞虱、白背飞虱有所不同。在安徽、江浙一带一年发生5~6代,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边、沟边、塘边的看麦娘及游草上越冬。春季羽化后,在麦田、绿肥田的禾本科杂草上产卵,自第2代起在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化螟(钻心虫)

三化螟属鳞翅日,螟蛾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受害严重。它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识别] 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雌蛾前翅为近三角形,淡黄白色,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丛黄褐色茸毛;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一较小的黑点,由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条暗褐色斜纹。 卵:长椭圆形,密集成块,每块几十至一百多粒,卵块上覆盖着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大豆。 幼虫:4~5龄。初孵时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一白色环。老熟时长14~21毫米,头淡黄褐色,身体淡黄绿色或黄白色,从3龄起,背中线清晰可见。腹足较退化。 蛹:黄绿色,羽化前金黄色(雌)或银灰色(雄),雄蛹后足伸达第七腹节或稍超过,雌蛹后足伸达第六腹节。 三化螟因在江浙一带每年发生3代而得名,但在广东等地可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春季气温达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在安徽每年发生3~4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和为害情况大致为:第一代在6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纵卷叶螟(卷叶虫、白叶虫)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水稻,偶见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食叶内,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导致减产,甚至无收。 [识别] 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身体及翅的背面黄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细横纹,两纹之间有1条黑色细短纹,翅前缘和外缘有黑褐色宽带。雄蛾前翅的短纹上还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状纹,其上有暗黑色毛簇。后翅有黑色横线2条,外缘也有黑色横带。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卵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至黄色。 幼虫:一般5龄。头部褐色,胸、腹部绿色,老熟时身体黄绿至橘红色,4龄起,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明显的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 蛹:圆筒形,初为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腹部第5节至7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色细横隆起线,尾尖,上生8根钩刺。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较弱,在我国北纬30°以北不能越冬。每年春天,成虫随季风自南方远距离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降落,成为初始虫源,秋季又可随季风回迁至南方繁殖、越冬。在安徽此虫每年发生4~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蓟马

危害水稻的蓟马,以稻蓟马和稻管蓟马发生最为普遍,均属缨翅目,前者属蓟马科,后者属管蓟马科。 稻蓟马寄主有稻、麦、游草、稗、看麦娘等,稻管蓟马除上述寄主外,还可在玉米、高粱、甘蔗、烟草、豆类上寄生。稻蓟马成、若虫锉吸叶片,吸取汁液,轻者出现花白斑,重者使叶尖卷褶枯黄,受害严重者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稻管蓟马主要危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若危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破坏颖壳,形成空粒。 [识别] 稻蓟马在我国南方可终年繁殖为害,江淮稻区一年发生10~14代,以成虫在看麦娘、李氏禾、芒草、麦类及稻桩上越冬。3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虫大量迁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蘖期稻田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气温升高,水稻圆杆拔节后,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大都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以后再转移到麦苗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或叶鞘间生活,11月底成虫进入越冬。成虫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天气晴朗时,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心叶及卷叶内,早晨和傍晚常在叶面爬动。雄虫罕见,主要营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叶面正面脉间的表皮下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胡麻斑病是由平脐蠕孢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诊断] 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地上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为谷粒、穗颈和枝梗等。叶片受害后初为小褐点,后扩大为椭圆形褐色病斑,因大小似胡麻籽,故称之为胡麻斑病。病斑边缘明显,外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呈灰黄或灰白色。严重时病斑密生,常相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斑。谷粒上病斑与叶片上病斑相似,可扩展至全谷粒,湿度大时内外颖合缝处及谷粒表面产生大量黑色绒毛状霉层。穗颈和枝梗受害,症状与稻瘟病相似,但病部呈深褐色,变色部较长。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稻种或病稻草上或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内越冬。翌年播种后稻谷上的病菌可直接侵染幼苗,病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的侵染。该病菌的侵染对气象因子要求不严格,但薄地、砂质土、酸性土、缺肥、缺水、长期积水、日照不足、根部受伤等引起水稻生长发育不良的因子对病害的发生均有利。 [防治] 该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深耕改土和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改土以增施有机肥,适量使用生石灰,促进有机质分解。另外,在施足基肥的同时注意氮、磷、钾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云形病

水稻云形病是山稻格氏霉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后期重要病害之一。 [诊断]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受害后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下部扩展,病斑呈灰褐色和暗褐色相交的波浪状云纹,病健交界处明显,高湿时叶片病部呈水渍状腐烂,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产生许多褐色小点(子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病种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常在水稻孕穗期开始大量发生,并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开花、灌浆期发展快。通常杂交稻抽穗至灌浆期易感病。该病喜适温(22~27℃)、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特别是台风暴雨侵袭后,造成叶片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粳稻较抗病)。②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③避免偏施、迟施氮肥。④适时喷药保护(同叶尖枯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是由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有性态为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又称徒长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 [诊断] 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苗高,病株节间伸长,茎节上逆生不定根,茎杆逐渐变褐,腐烂,其内有白色蜘蛛丝状菌丝。病株一般不能抽穗或不能完全抽穗,在垂死或死亡病株的叶鞘和茎杆上可产生淡红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可见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子囊壳)。抽穗期后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霉层。该病常见症状是稻株徒长,但也有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的现象。 [发病规律] 带菌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病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种子内越冬,在浸种过程中污染无病种子。另外,病稻草做铺盖物,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传播到健苗,从水稻茎部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再侵染。一般土温在30~35℃时,最适合发病,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因此,秧苗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 [防治] 此病以种子带菌为主要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关键的防病措施。 (1)选用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俗称锈稻、坐棵等,是一种生理性病害。 [诊断]此病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时始发,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发僵,分蘖少而小,老叶下垂黄化而心叶窄挺,茎秆纤弱。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叶尖端或叶脉附近产生赤褐色的小斑,进一步发展成大小不等的铁锈状斑点,一般老叶先发生,根系发黄,赤褐色,甚至变黑腐烂,白根极少。 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土壤缺锌、缺钾;②未腐熟的有机肥和绿肥施用过量,易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稻根窒息中毒,影响对钾等元素的吸收;③长期深灌或山区冷浸田、深泥田,使土温偏低、根系发育不良;④栽秧后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稻株发育不良。 [防治] (1)改良土壤结构,如深耕,砂田掺泥或泥田掺砂等。 (2)增施钾肥、锌肥,每亩施10~15千克氯化钾和1~2千克硫酸锌做基肥,或用0.5%硫酸锌液蘸秧根后栽插。 (3)加强田间管理,浅水勤灌,结合中耕,追施速效性肥料,促进稻株生长,保证田间土壤的透气性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普通矮缩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水稻普通矮缩病毒经多种叶蝉传毒的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沿江及长江以南稻区。 [症状] 病株矮缩明显,分蘖增多,叶片变短,呈浓绿色。新生的叶片、叶鞘上可出现平行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一般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可抽穗,但呈现包颈穗或半包颈穗,结实差,穗小、秕谷多。 [发病规律] 该病毒主要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二点叶蝉传播。病毒潜存于带毒昆虫体内,并可经卵传递给后代。传毒昆虫主要在绿肥田及其他杂草上越冬,一年内有两次迁飞高峰,—次在早稻秧田和本田,另一次在晚稻秧田和本田。无毒虫可通过吸食病株汁液而获毒传病。 [防治] 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抓治虫。 (1)合理作物布局,按品种熟期连片种植、收割。注意铲除田间杂草。 (2)治虫防病,重点抓传毒昆虫两个迁飞高峰期防治,即抓早稻秧田和本田前期及晚稻秧田和本田前期的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喷洒。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曲病

稻曲病是由无性态为稻绿核菌。有性态为稻麦角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通常在中、晚稻及杂交稻上发病较重。 [诊断]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小穗。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形成菌丝块并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孢子座),后包裹颖壳,形成墨绿色球状物,其后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的厚壁孢子。一般病穗上有几粒至数十粒发病,病粒上的墨绿色球状孢子座直径为0.7~1.5厘米。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壁孢子附着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落入田间越冬。翌年厚壁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菌核萌发形成子座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天)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偏施氮肥,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多雨、多雾、多露有利于发病。 [防治] (1)选用适合本地的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增施钾肥,补施硼、锌肥。 (3)种子处理(同恶苗病)。 (4)药剂防治 抽穗前5~10天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12.5%灭黑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12.5%纹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是由稻尾孢黑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尤其在杂交稻制种田受害更甚。 [诊断]该病危害穗部,一般仅个别小穗受害,病粒外表带污绿色或污黄色,内部隐约显示有黑色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病谷全部或部分被黑粉代替,有些病粒呈暗绿色,不开裂,似青秕谷,手捏有松软感,内部充满黑粉(冬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内外越冬为主,翌年萌发产生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至花器、子房或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入。水稻扬花至灌浆期遇高温、多雨等条件发病加重。 [防治]该病应采用减少菌源,栽培控病和穗期药剂保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1)减少初侵染菌源 合理轮作,深耕,选无病种子等。 (2)栽培控病 介理配方施肥,加强水肥管理,适当使用“920”等措施,促进花期相遇等。 (3)种子处理(参照恶苗病)。 (4)药剂防治 母本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是控病的关键措施。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80毫升或40%灭病威200毫升或灭黑1号300毫升对水在盛花期喷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基腐欧氏菌玉米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诊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生,分蘖期可出现零星病株,病株茎基部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上扩展,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枯白色的不规则大病斑,茎基部变灰黑色,有时节间出现黑褐色纵条斑,严重病株先从心叶青枯卷曲,最后枯黄,似螟虫造成的“枯心”状。病害后期病株茎基部和根部变黑并逐渐腐烂,地上部自上而下逐渐枯死。有时病株基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有恶臭味。 [发病规律]目前对该病的侵染循环尚缺乏系统研究,初步认为,病菌能在病稻草和田间病残体中,以及田边的菖蒲等杂草上越冬,种子带菌也可能为初侵染来源之一。病菌由植株伤口侵入。大田发病一般有3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为第二次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为第三次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二九丰、汕优63、武育粳2号等表现高抗。 (2)抓好种子处理 稻种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叶尖枯病

水稻叶尖枯病是由稻生叶点霉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为杂交稻和籼稻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诊断]稻叶尖枯病多在水稻孕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以后扩展形成长条形斑,病斑初为墨绿色,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健交界处明显,交界处常有一褐色条纹,有时呈波纹状。病部簿而脆,叶尖易破裂成麻丝状。后期对光可见许多埋生的褐色小点(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种颖壳内越冬,杂草带菌也能侵染稻叶,翌年遇适宜的条件,释放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至水稻叶片,发病后可进行再侵染。一般杂交水稻发病最重,常规中籼稻次之,糯稻发病轻;一般高秆、叶长披软的品种易感病;水稻孕穗至灌浆期最易感病,尤其是该期间低温、多雨和台风有利发病;分蘖后期不及时烤田或烤田不足,生长后期田间不能排水露田或积水较多者,一般发病重。 [防治]该病的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抓好肥水管理,并适期进行药剂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2)选用抗病良种,中籼有扬稻4号、6号等,粳稻品种大都抗病。 (3)增施钾、锌、硅肥,巧施穗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白叶枯病

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 [诊断] 症状主要有:①普通型:一般在分蘖后期出现,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期沿叶脉或中脉发展成条斑,病部灰白色,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空气湿度大时肉眼可见病部有“鱼卵”状菌脓(内有许多白叶枯病细菌),水稻类型不同,病斑颜色略有差异。②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似开水烫伤状,病部有菌脓。③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和拔节期发生,心叶青卷呈青枯状,和螟虫引起的枯心有相似之处。 [发病规律] 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 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1)农业措施 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切忌深灌、串灌、漫灌。 (2)利用抗病品种 早稻抗病品种有:二九丰,特青1号,湘早籼3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稻烂秧

水稻烂秧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由病原物侵染或非病原物影响,引起水稻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生理性)两类,非侵染性烂秧主要指由不良环境所造成;侵染性烂秧则指由不良环境诱致腐霉菌、绵腐菌、镰刀菌等侵染所致。 [诊断] 由于引起水稻烂秧的病因不同,症状有很大差异。烂种主要指稻谷播种后种胚变黑、发臭,甚至腐烂的现象。烂芽指播种后稻芽未能转青即死亡的现象。烂芽有生理性烂芽,常见的症状有淤籽、露籽、黑根和倒芽等生理性烂秧。侵染性烂秧由绵腐病菌侵染所致幼芽受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变成放射状白色物,最后呈黄色绵毛状物,俗称“水杨梅”;立枯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后最初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菌丝体,很快变褐导致幼芽和幼根变褐、扭曲、腐烂、又称“芽腐”,后期病基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烂种主要是由于种子贮藏时受潮或种子消毒方法不善或催芽时温度和水分控制不当等原因所致。生理性烂秧主要有秧田操作质量差,催芽、播种及水浆管理不当,或不利环境及土壤中未腐熟有机物多而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所致。 [防治]水稻烂秧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根本措施。狠抓种子浸种、催芽、播种的质量,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诊断]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发病规律] 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药剂防治 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