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物数学概述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以数学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并对与生物学有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 生物数学的分支学科较多,从生物学的应用去划分,有数量分类学、数量遗传学、数量生态学、数量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等;从研究使用的数学方法划分,又可分为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论、生物系统论、生物控制论和生物方程等分支。这些分支与前者不同,它们没有明确的生物学研究对象,只研究那些涉及生物学应用有关的数学方法和理论。 生物数学具有丰富的数学理论基础,包括集合论、概率论、统计数学、对策论、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矩阵论和拓扑学,还包括一些近代数学分支,如信息论、图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模糊数学等。 由于生命现象复杂,从生物学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往往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工作。因此,计算机是研究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就整个学科的内容而论,生物数学需要解决和研究的本质方面是生物学问题,数学和电脑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生物数学与其他生物边缘学科一样通常被归属于生物学而不属于数学。 生命现象数量化的方法,就是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数量化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药物遗传学

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是生化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尤其是在发生异常药物反应中的作用。临床医生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必须遵循因人而异的用药原则。因为在群体中,不同个体对某一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副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个体对药物的特应性(idiosyncracy)。特应性产生的原因相当部分取决于个体的遗传背景。 药物在体内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才能完成药物发挥药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与酶和受体的作用密切相关。倘若决定这些酶或受体蛋白的基因出现变异或缺陷,必将导致药物代谢发生异常反应。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遗传变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并据此预测对药物异常反应的个体,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对药物遗传学的研究,已揭示了许多药物异常反应的遗传基础和生化本质,这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防止各种与遗传有关的药物反应都具有指导价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异烟肼慢灭活

  异烟肼(isoniazid)是常用的抗结核药。在体内主要通过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简称乙酰化酶)。将异烟肼转变为乙酰化异烟肼而灭活。按对异烟肼灭活的快慢,人群中可分出两类:一类称为快灭活者(rapid inactivator),血中异烟肼半减期为45-110分钟;另一类称为慢灭活者(slow inactivator),半减期2-4.5小时。而慢灭活者是由于乙酰化酶的遗传缺乏故灭活较慢。此酶系由常染色体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快灭活者(RR)与慢灭活者(rr)均为纯合子,杂合子(Rr)则具有中等乙酰化速度,不同种族慢灭活者发生率不同:埃及人高达83%,白种人50%左右,黄种人10%-30%,爱斯基摩人仅为5%。由于异烟肼乙酰化 速度的个体差异对结核病疗效有一定影响。如每周服药1-2次则快灭活者疗效较差。但从毒性作用看,慢灭活者有80%发生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而快灭活者仅20%有此副作用。这是由于异烟肼在体内可与维生素B6反应,使后者失活,从而导致B6缺乏性神经损害,故一般服异烟肼需同时服用B6可消除此种副作用。此外,服用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原肾管 protonephridium

  原肾管 protonephridium 称水管(water vessel)。是后生动物的排泄器官中最原始的一种,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轮形动物的幼虫和成体,以及环形动物、软体动物的幼虫(担轮幼虫、面盘幼虫等)。原肾管是通向柔软组织或原体腔内的、呈树枝状分支的细管系统,各分支的细管末端为盲端。它有各种发展阶段:(1)在整个管壁具有纤毛。(2)只在管壁的一定部位有纤毛束(德Treibwimper)(3)纤毛束移至管道的盲端,形成所谓末端器官。末端器官由一个或数个(纽虫、绦虫)细胞组成,在面向管内腔的壁上,有数个纤毛束,像火焰一样不断摆动,所以称纤毛焰,这个细胞称焰细胞。在原体腔内产生的废物及从外界浸透到原体腔中的多余的水份,通过这种细胞达到原肾管的管腔,并籍焰细胞及管壁的纤毛排出体外。这种管系在身体左、右一对或在身体中央有一个排出孔向外开口,排出孔或在腹面有一对,或在体节的前后排列着许多对,或者在身体的后端有一个。担轮幼虫等的原肾管,在变态后消失。而被成体的肾管所代替,原肾管由于位于相当于将来成体的头部附近,故又称头肾。和原生动物的收缩胞一样,其作用与其说是排出陈旧的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类脂双层 lipid bilayer

磷质等极性脂类在液相(水相)中形成的膜状结构,极性脂类的极性基与水相相接,形成整齐排列的二分子层的结构,是活体膜的基本结构。与脂类的脂链部分的状态相关而有两个相。一个是脂肪链排列规则的晶相(crystalline phase)(也称凝胶相或固相),脂肪链的 C- C键完全是反型结构,是运动性被限制的状态;另一个是脂链部分接近液体状态的液晶相( liquid- crystalline phase), C- C键的反型与中间型( Gauche form)之间可以迅速变移。从晶相到液晶相的转变的各种物质各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例如二肉豆蔻脑缩醛磷脂酰胆碱为 23.9℃,二棕榈醛缩醛磷脂酰胆碱为 41.4℃。在液晶相中类脂分子沿膜表面的扩散( lateral diffusion)可迅速发生,扩散常数为 10-7 cm2 / s的程度。但表层与内层间的类脂的移动(也称 fliP- flop)一般是缓慢的。由混合类脂形成的双层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晶相与液晶相区域同时存在,此称为相分离( phase separat- ion)。即使温度不变,但由于 Ca2 或 H 等离子的作用,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冷害 chilling injury

与在冰点下所见到的霜害、冻害相反,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植物当曝露在高于冰点的低温下也会产生伤害,甚至致死,称此为冷害或低温冷害。例如,香蕉在12℃、柠檬在 10℃、有的苹果在 4℃以下时,即遭受冷害。冷害对水果及蔬菜的低温保存来说是重要的问题。作为冷害的症状有变色和表面组织坏死(黄瓜是典型)等。绿色果实不会再成熟,呼吸高峰上升不再见到。坏死的组织易受腐败菌和害虫的侵害使伤害向内部扩展。冷害的机理包括由于脂类的固化而产生的膜流动性的降低,以及由膜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透性增高,溶质从细胞流出,原生质的组成发生变化。棉芽在细胞发生离子外渗之前,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膜磷脂量的减少,但如果用脱落酸加以处理,则可有效地防止冷害出现。一般抗低温植物的线粒体,呼吸的阿累纽斯( Arrhenius)氏活化能从低温至普通温度都不变,而对低温敏感植物的线粒体在 10— 12℃以下则显著增加。另外对低温敏感植物的线粒体膜,其饱和脂肪酸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在冷害开始的温度条件下增大;某种培养细胞在 0℃下处理半日,可见到粗糙内质网膨润并与核糖体游离而表面光滑化,以及液泡膜内粒子的凝集,但这些变化都是可逆的;其处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物资源保存冷冻干燥管之开管说明

下列步骤请在无菌环境下操作: 1、以沾有70%酒精的棉花,擦拭外管,在火焰上加热外管之尖端。 2、滴数滴无菌水于加热处,使外管破裂,再以硬棒敲破尖端。 3、取出隔热纤维纸和内管,以灭菌过的镊子取出内管之棉塞。 4、( a ) 适用于细菌 用无菌吸管,吸取0.3-0.5 ml指定之液体培养基,滴入内管内,并轻微震荡(可用该吸管协助),直到均匀悬浮。 ( b ) 适用于霉菌、酵母菌 用无菌吸管,吸取0.3-0.5 ml无菌水,滴入内管内,待干燥粉末溶解后,以无菌吸管吸取并滴入约含有5ml无菌水之试管内,轻微震荡使其均匀后,静置30至60分钟。 5、取0.1-0.2 ml之菌体悬浮液于指定的平板培养基上,做划线分离培养或做成一系列之稀释,用无菌L型玻棒均匀涂抹,以检验菌种之纯度及活化情形,而剩余的菌体则全部移入指定的液体培养基内,并依指定的温度培养之。 6、某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迟滞期 ( lag period ) 较长,必须等培养二倍时间后才能长出,且再经过一、二次继代培养 (Subculture) 后才能正常生长。经过以上的努力后仍培养失败,才视为不能活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目镜

又称接目镜。在光学系统的光路中,更靠近观察者眼睛的光学元件,一般是一个透镜组。除了伽利略式望远镜的目镜采用凹透镜的形式外,其他望远镜的目镜都可等效为凸透镜。好的目镜应该尽可能消除色差、像差、提供优良的像质,提供较大的表观视场,较长的出瞳距离以方便人的使用,提供较好的目镜罩以减少杂光干扰。设计优秀的目镜还考虑了戴眼镜的人使用,使用了橡皮可翻目镜罩或者可调升降目镜罩。目镜的光学系统的设计有多种形式,如:惠更斯目镜(H式目镜)、冉斯登目镜(R式目镜),这些属于第一代目镜。第二代目镜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种:凯尔纳目镜(K式目镜)、普罗素目镜(PL式目镜)、阿贝无畸变目镜(OR式目镜)、爱尔弗广角目镜。第三代目镜最著名的目镜是Neglar目镜,它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在天文望远镜当中,大部分目镜的接口遵循三个标准,0.965英寸(24.5毫米)、1.5英寸(31.7毫米)和2英寸(50.8毫米)。相同标准间的目镜可以互相替换。你可以把一个使用2英寸接口的目镜用到任何2英寸接口的望远镜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清保存注意点

(1)需要长期保存的血清必须储存于-20℃ - 70℃ 低温冰箱中.4℃冰箱中保存时间切勿超过1个月.由于血清结冰时体积会增加约10%,因此,血清在冻入低温冰箱前,必须预留一定体积空间,否则易发生污染或玻璃瓶冻裂. (2)一般厂商提供的血清为无菌,无需再过滤除菌.如发现血清有悬浮物,则可将血清加入培养液内一起过滤,切勿直接过滤血清. (3)瓶装血清解冻需采用逐步解冻法:-20℃ 至 -70℃ 低温冰箱中的血清放入4℃冰箱中溶解1天.然后移入室温,待全部溶解后再分装.在溶解过程中需不断轻轻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生.切勿直接将血清从-20℃进入37℃解冻,这样因温度改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集而出现沉淀. (4)热灭活是指56℃, 30分钟加热已完全解冻的血清.加热过程中须规则摇晃均匀.此热处理的目的是使血清中的补体成分(complement)灭活.除非必须,一般不建议作此热处理,因为热处理会造成血清沉淀物显著增多,而且还会影响血清的质量.补体参与反应有:细胞毒作用, 平滑肌细胞收缩, 肥大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胺, 增强吞噬作用, 促进淋巴细胞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医学实验室质量系统的基本标准

生物安全在全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非典型肺炎(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以来,国内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认识到我国在生物安全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而在此以前,我国没有一家P4级实验室,P3级实验室也不够规范,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对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卫生部已经颁布了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其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标准制订的,用于指导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建造及使用。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立全球用于SARS等研究普遍采用的P3实验室的一些主要注意事项,并例举了一些符合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的专用仪器设备的特点和性能,同时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标准(三级和四级)附在文后,以供参考。 P3实验室用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病源(若因暴露而吸入该病源会引发严重的、可能致死的疾病)的研究工作。总体来看,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的和可能使人致死的病源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由对该病源工作有经验的、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检验科SARS标本检测安全管理指南(暂行)

编者按: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源性交叉感染措施中,医学实验室安全性管理及标本的采集、运送、检测和处理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为此,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实验室诊断专题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召开了研讨会,并制定了《检验科SARS标本检测安全管理指南(暂行)》暂行办法,供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SARS是一种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病因尚未完全确定的传染病。根据SARS病原体的高传染性和严重的致病性,应定义为危险组4病原体(高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为科学有效地防护SARS院内交叉感染,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室检测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学临床实验室—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国际标准草案ISO/DIS 15190-2001),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南》。 建议作为临床实验室在安全性管理及标本的采集、运送、检测和处理中的参考。 一、安全教育与人员职责 1.科室主任:有责任对实验室全体员工进行SARS相关知识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全体员工充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附件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 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Laboratories—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biosafety (2004-04-05发布 200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分干涉差显微镜

1952年,Nomarski在相差显微镜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DIC显微镜又称Nomarski相差显微镜(Nomarki contrast microscope),其优点是能显示结构的三维立体投影影像。与相差显微镜相比,其标本可略厚一点,折射率差别更大,故影像的立体感更强。 DIC显微镜的物理原理完全不同于相差显微镜,技术设计要复杂得多。DIC利用的是偏振光,有四个特殊的光学组件:偏振器(polarizer)、DIC棱镜、DIC滑行器和检偏器(analyzer)。偏振器直接装在聚光系统的前面,使光线发生线性偏振。在聚光器中则安装了石英Wollaston棱镜,即DIC棱镜,此棱镜可将一束光分解成偏振方向不同的两束光(x和y),二者成一小夹角。聚光器将两束光调整成与显微镜光轴平行的方向。最初两束光相位一致,在穿过标本相邻的区域后,由于标本的厚度和折射率不同,引起了两束光发生了光程差。在物镜的后焦面处安装了第二个Wollaston棱镜,即DIC滑行器,它把两束光波合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芽(bud)

   处于幼态的枝的原始体。是一个包被着许多大小不同的幼叶、节间非常短缩的、还没有发育的枝。芽在气候和其他条件适宜时,即萌发为枝。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枝芽,也称叶芽,在植物的营养生长阶段,发育为枝(包括茎和叶)的芽,形体比较瘦长。( 2)花芽,当植物进行生殖生长时,有些茎端或叶腋分生组织分裂分化形成花蕾的原始体,伸展后能形成花或花序的芽,外形比叶芽肥大。( 3)混合芽,有些植物的芽,既形成花又同时形成枝。   按芽在植株上着生的位置可分成顶芽和腋芽:( 1)顶芽,位于植株的主茎或侧枝的顶端,形体一般较其他芽大,且生长最为活跃,开展后能使茎向上(背地性)生长。( 2)腋芽,也称侧芽。生于主茎和侧枝叶腋内,形体较小,开展后可形成次一级的侧枝,其生长发育常受顶芽的抑制。顶芽和腋芽在茎上发生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统称为定芽。而发生位置不固定,如发生在茎的节间、老茎和老根、叶和愈伤组织上的芽,都叫不定芽。在生产上,经常利用根、茎、叶等植物材料可产生不定芽的性质来进行营养繁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团藻属(Volvox)

   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科。属群体类型的藻类。由 500多个至 50000多个类似衣藻的细胞组成。所有细胞都排裂在球体表面的无色胶被中,球体中央为充满液体的腔。成熟的群体,细胞分化成营养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生殖胞)两类。营养细胞具光合作用能力,能制造有机物,数目很多。每个细胞具 1个杯状的叶绿体,叶绿体基部有 1蛋白核,细胞前端朝外,生有 2条等长的鞭毛。因每个细胞外面的胶质膜被挤压,从表面看细胞呈多边形。生殖细胞具繁殖功能,数目很少,仅 2至数 10个,但体积却为营养细胞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通常分布在球体后半部。环境适宜时,团藻进行无性生殖。由生殖胞经多次分裂,发育成子群体,子群体陷入母体中央的腔中,待母体破裂或母体壁上出现裂口时逸出,发育成新的团藻个体。团藻属依种类不同而有雌雄异体与雌雄同体之分。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多发生在生长季末期。雄性个体上由生殖胞形成大的精子囊,雌性个体上由生殖胞形成大的卵囊。雌雄同体的个体上既产生精子囊又产生卵囊。行有性生殖时,精子囊中形成的精子,形成彼此并行连接的精子板或精子团块,整个精子板自精子囊中游出,待到达卵囊上方时才彼此散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管的不同部位,吸收速度不同。在口腔和食道,食物不被吸收。少量水分及水溶性物质,如钠、钾、葡萄糖、氨基酸等可通过胃粘膜被吸收,乙醇亦能在胃内迅速被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成人小肠约 5~ 6米,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绒毛,每根绒毛上皮游离面还有 1000~ 3000根微绒毛,因而吸收面积极大。肠腔内物质需先通过上皮细胞腔侧膜进入细胞内,然后由同一细胞底膜或侧膜透出,吸收途径有:   扩散 由于细胞膜为脂质双分子层,除脂溶性物质可透过脂质层外,水和水溶性物质不能透过。扩散是溶质的被动转运,取决于膜两边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高处向低处扩散。   溶剂拖曳 溶质的运动被溶剂(水)的流动拖曳。水透过膜流动决定于流体静压、半透膜特性和渗透压的差异,水从渗透压低处弥散过半透膜而至渗透压高处。水和小分子溶质可通过各种方式经由脂膜进入细胞或通过细胞间隙而转到血液循环。溶质分子越小,则被水拖曳通过膜的阻力越小。电荷也对溶质拖曳有阻力作用。 Na 、 K 等正离子较难通过细胞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叶绿素(chlorophyll)

   存在于叶绿体中的绿色色素。有 a、 b、 c和 d4种。凡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植物均含有叶绿素 a;叶绿素 b存在于高等植物、绿藻和眼虫藻中;叶绿素 c存在于硅藻、鞭毛藻和褐藻中,叶绿素 d存在于红藻。叶绿素 a的分子结构由 4个吡咯环通过 4个甲烯基( =CH—)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称为卟啉(环上有侧链)。卟啉环中央结合着 1个镁原子,并有一环戊酮(Ⅴ),在环Ⅳ上的丙酸被叶绿醇( C20 H39 OH)酯化(见图)、皂化后形成钾盐具水溶性。在酸性环境中,卟啉环中的镁可被 H取代,称为去镁叶绿素,呈褐色,当用铜或锌取代 H,其颜色又变为绿色,此种色素稳定,在光下不退色,也不为酸所破坏,浸制植物标本的保存,就是利用此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绝大部分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及传递光能,仅极少数叶绿素 a分子起转换光能的作用。它们在活体中大概都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存在于类囊体膜上。   叶绿醇是亲脂的脂肪族链,由于它的存在而决定了叶绿素分子的脂溶性,使之溶于丙酮、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中。主要吸收红光及蓝紫光,因而使其显绿色,由于在结构上的差别(见图)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叶的结构

   主要指叶片的结构。叶片通常为绿色的扁平体,是叶的主要部分,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表皮 通常由一层生活的表皮细胞组成,覆盖在整个叶片的表面,可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亦有由多层细胞组成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和印度橡皮树。表皮细胞一般形状不规划,侧壁常呈波状,彼此凸凹镶嵌,使之成为无细胞间隙的紧密连接的组织。一般植物的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外壁常加厚并角质化,其外方常覆盖着一层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体分泌的连续的角质膜,以控制水分的散失、防止病菌入侵和过度日晒引起的损伤。角质膜的厚度因植物种类和植物所处生活环境不同而异。表皮上有许多气孔器分散在表皮细胞之间。气孔器多由 2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围合而成,其间裂生的胞间隙即气孔,是叶片和外界环境间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孔道。一般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叶多,叶尖和中脉部分的气孔较叶基部和叶缘多,下表皮的气孔较上表皮多。有些植物的气孔器,在保卫细胞外面还有一个或多个与普通表皮细胞不同的副卫细胞。此外,在叶的表皮上,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皮毛。   叶肉 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薄壁组织的总称。是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叶绿体(chloroplast)

   植物绿色细胞中存在的有色质体。其内含有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呈椭圆形,长轴 4~ 10微米,短轴 2~ 4微米。它被双层膜(称为外被)包围着,内部为层膜系统和基质(或称间质)所组成。在电镜下观察,每一层膜是由双层膜组成扁平的囊,中间是隙,称为类囊体( thylakoid)。类囊体沿长轴平行排列,在一定区域排列紧密,类似一摞硬币,称为基粒( grana),其中的类囊体称基粒类囊体,基粒之间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类囊体膜上含有光合作用光反应所需的各种组分。基质( stroma)呈高度流动性状态,主要成分是可溶性蛋白质,核酮糖 -1, 5-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占其中大部分,光合作用暗反应在其中进行。此外,基质中含有各种颗粒包括 DNA纤丝、核糖体、淀粉粒和质体小球等。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 2.5纳米的 DNA纤丝,这就使得叶绿体在遗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质体小球常呈球状存在,当植物由暗处转到光照条件下,致使层膜系统形成时,它的数量减少,叶片衰老,层膜逐渐解体时,其数量增多。因此,有人认为其功能是脂类的贮存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叶脉(vein)

   叶片上可见的脉纹。由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或维管束及其外围的机械组织组成。为叶的输导组织与支持结构。它一方面为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输出光合产物,另一方面又支撑着叶片,使能伸展于空间,保证叶的生理功能顺利进行。叶脉在叶片中呈有规律地分布,通过叶柄与茎内的维管组织相连。   叶脉的排列方式称为脉序,主要有三类:( 1)网状脉序,具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一再分枝,形成细脉,最小的细脉互相连接形成网状。是双子叶植物脉序的特点。按侧脉分出的方式不同,还可以分为羽状脉序和掌状脉序,前者如夹竹桃、梨和枇杷等;后者如蓖麻、南瓜和葡萄等。( 2)平行脉序,多数主脉不显著,各条叶脉从叶片基部大致平行伸出直到叶尖再汇合,是单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如小麦、芭蕉、棕榈和玉簪等。( 3)分叉脉序,各条叶脉均呈多级的二叉状分枝,是裸子植物银杏具有的一种比较原始的脉序,并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因叶脉的大小、粗细不同,其结构也有所差异。主脉和大的侧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维管束和茎中的一样,也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存在,不过其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