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p值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0.05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0.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如何判定结果具有真实的显著性: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公共卫生的定义是: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来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其健康地出生和长寿。从公共卫生的内涵来看,公共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抗击SARS战役之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在国外,各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政府的干预作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许多国家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并有利于监督和评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国际红十字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是独立的非政府的人道主义团体。它是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国际性联合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 1863年,亨利·杜南创建了红十字组织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银行家、美国红十字会战时委员会主席亨利·戴维逊倡议建立各国红十字会的国际联合会,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和协调卫生救护活动。 1919年初,在法国戛纳召开了有美、英、法、日、意等国医学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国际医学大会。会上确定:为了进一步巩固各国红十字会已取得的成就,有必要成立各国红十字会的国际联合会。同年2月1日,由美、英、法、日、意5国组成的“红十字会委员”成立。同年5月5日,红十字会委员会改名为红十字会协会。后由于伊斯兰国家红新月会的加入和成员数目的增加,1983年10月,红十字会协会在日内瓦举行第三届大会。会议决定修改章程,更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后改为现名。 国际红十字会是世界性组织,总部设在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滑动说 sliding filament theory

亦称滑走说。用肌原纤维内的两类细丝的相对滑动来说明横纹肌收缩的学说。最初是由赫克斯列( A. F. Huxley和 H. E. Huxley)在 1954年提出的,其后受到电子显微镜、 X射线分析、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分支学科的支持。通过神经刺激或直接刺激,使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这个电变化通过 T管系统使肌浆网系释放 Ca2 , Ca2 通过肌钙蛋白一原肌球蛋白系统使肌原纤维的 A丝和 I丝相互作用,引起这两类细丝间的相互滑动,即引起收缩。 A丝每间隔 143纳米就有一个在方向上旋转 120°的小桥伸出,它是肌球蛋白分子的头部,具有 ATP酶活性,与肌动蛋白反应;另一方面,围绕 A丝构成 I细丝,宛如在六边形顶点的位置围绕 A细丝, I细丝是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当不存在 Ca2 时,肌动蛋白不能在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系统的作用下与小桥反应,但是由于 Ca2 的作用将抑制解除之后,它可以和肌球蛋白的头部起反应。其结果小桥摆动将 I丝向肌原纤维 A带中央方向拉入约 100纳米。此时,一个分子 ATP被分解,小桥随之脱钩,而与下一个肌动蛋白反应。在这个反应中,由于 I丝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石类人猿 fossil anthropoidea

已知代表性的如下:Parapithecus fraasi:狭鼻类化石中最原始者,在埃及 Fayum州的下渐新世地层发现了下颌骨。其骨和齿的形态特征与眼镜猴和类人猿相似,兼具两者性状,可以说是一般化(非特殊化的)类型的动物。 Propliopithecus haecheli:下颌骨在上述同一 Fayum州的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也认为是原始的类人猿。 Pliopithecus:化石发现于欧洲各地的中新世地层中,上、下颌和牙齿的形态与现生的长臂猿甚为一致,可看作是其祖先型。 Dryo- pithecus:发现于欧洲和印度的中部中新世地层到下部上新世地层中,几乎都是齿和颌骨。把发现的大量化石虽分为许多种,但经整理,现在全部分属于 Dry-opithecus(森林古猿)、 Sivapithecus(西瓦古猿)、 Proconsul(原康修尔猿)三夕亚属。各相当于欧洲型、亚洲型和非洲型,很可能是现在的大猩猩、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 1872年和 1958年在北意大利的中新世地层发掘的 Oreopithecus,因其明显地具有人类的特征,一时被认为是 1, 200万年前的人类的直接祖先,但又因其非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石年代的确定 dating of fossils

化石的年代可由与之相关的地层年代来确定,但对每种化石又有其各种年代的确定法,这在人类化石等方面已获得成果。( 1)用氟( F)确定年代( fluorinedating)。埋在地下的骨骼,其成分可被地下水中的氟所置换,结果为:   由于骨内的含氟量与埋没的时间成正比,可以根据氟含量推算骨骼在土中经过的时间。地下水中的氟含量因土地不同而有变动,因而同一时代的骨胳的含氟量也不一定相同,但大致的范围是:下更新世 1.9— 3.1%,中更新世 1.7— 2.8%,上更新世 0.1— 1.5%,现代 0.1— 0.3%。所谓辟尔当人的真实性,就是用这个方法否定的。( 2)应用放射性碳( 14 C)的方法( radio- carbon dating)。大气中的 14 C是以二氧化碳形态与普通的 CO2 混合存在,而所有生物的碳源主要是大气中的 CO2 ,虽然这些生物体中含量极低(占碳素的 15.3 dpm/ g),但总含有一定量的 14 C,在生物死亡后停止对 CO2 的吸收,而 14 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半衰期为 5, 730年。根据这一事实,测定过去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传递说 chemical theory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亦称为体液说。是关于神经元间的突触及神经和效应器接合部的传递机制的学说。此学说认为传递是通过由一方释放的特定物质即化学递质作用于另一方面实现的。与此说相对应的则是一方动作电流直接作用于另一方的所谓电传递说。两种学说的可能性早在 1887年博伊斯 -雷蒙德( E. Du Bois- Reymond, 1887)即有所指出,从那时起就观察到的蕈毒碱和肾上腺抽提液分别具有类似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化学物质的作用和神经机能的关系这一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04年, T. R. Elliot认为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之后,可能是由末端释放肾上腺素,而作用于效应器。这明确说明化学传递概念的最早报道。洛伊( O. Loewi, 1921)做了蛙心灌流实验,发现刺激迷走神经从其末端释放抑制心脏物质的现象,这是化学传递最早的实验证明。这种物质被称为迷走素,其后被证明是乙酰胆碱。运动神经的化学递质也是乙酰胆碱,这是由戴尔( H. Dale, 1936)最终证明的。关于交感神经的递质,虽有一个混乱时期,但由尤勒( U. S. von Euler, 1946)的分析表明,它不是肾上腺素,而是去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感觉 chemical sense,chemical sensation

由化学物质的刺激(称为化学刺激)所产生的感觉之总称。它在动物的食、性生活和逃避敌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较之光感觉更为普遍,在低等动物也很发达,甚至原生动物,对各种化学刺激也显有清晰的差分反应。在更高等的动物分化出特别的感觉细胞,并发展为能辨别不同化学性质的刺激物质或分化为不同性质的感觉。对食物的趋化反应在动物界中是很普遍的,如涡虫、蚯蚓、蛞蝓、蜗牛、海蠃、章鱼、虾、蟹、昆虫等均具有这种反应,但也有像医蛭和鱼虱那样,在与对象接触之后才进行化学辨别。前者为远觉,后者为近觉。田螺的化学感受器(嗅感器)除食物外也具有辨感异性气味的功能。另一方面,有一种卷贝( physa),可由扁蛭的粘液物质诱发防御活动;嵌条扇贝对海星的液体呈负的化学趋性反应。也有某种海葵可对一定种的海星的分泌物产生反应,离开固着物,游向他处。及至节肢动物的虾、蟹和昆虫等,则借助触角和副肢上的感觉毛去感受各种刺激,开始显示复杂的反应。对于人,化学感觉大致可分为状态不同的嗅觉和味觉两类。味觉是由处于溶液状态的刺激物质与口腔内感受器接触所引起,主要可决定受食或拒食,而嗅觉系由嗅物质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进入鼻孔,为嗅上皮表面感受器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感受 chemoreception

以化学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等为适宜刺激的感受,并将刺激转换成附属于感受器的向中神经的冲动(数字化信号),这一过程一般称为化学感受。陆生动物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为远距化学感觉(远觉),感受在空气中挥发,扩散的分子,对远方物体的辨认起作用;另一类为接触化学感觉(近觉),即感受所接触的是溶液状物质。对于人,远距化学感觉属于嗅觉,接触感觉属于味觉。化学感受与光感受、机械感受一样,是很重要的刺激感受形式。至于化学感受的开始过程,就嗅感受来说,曾有从阈值过低这点出发,甚至象波动说的论点也被提了出来;但随着接触化学感觉研究的进展,有一种论点渐为人们所接受,即其开始过程可认为是感受膜吸附特异的物质粒子,从而导致膜电位的变化。昆虫的接触性化学感受器,有数条感受细胞的树突(感受部位)插入一根感觉毛,感受器为双极神经元,因此感受器对特定刺激的容易反应,从电生理方面也在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于哺乳类,接触性刺激虽由口腔内味蕾中的味细胞所感受,但味细胞(感受器)本身并不是神经元,而是由上皮细胞转化而来的次级感觉细胞,它接收味神经末稍的分支。因为单一味神经纤维分支接收数个感受细胞的信息,因此要确定单一纤维对单个细胞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以感受化学刺激作为适宜刺激,并由此产生向中神经冲动的感受器。虽然味感受器、嗅感受器等均为化学感受器,但在许多情况下很难与味觉、嗅觉相对应。严格地说,腔肠动物等整个体表散在的(多是毛性的)初级感觉细胞是化学感受器,但很难一一鉴定。及至蠕虫类,这种感受器聚集形成感觉芽。涡虫类、多毛类,体前端的一对纤毛沟也可看作是同一发展阶段。蜗牛、蛞蝓类的触角和水生腹足类本鳃近旁所见到的外套肥大部(嗅检器)中,化学感受器稠密地分布,似乎至少相当于远觉性化学感受。甲壳类的触角的感觉毛和几丁质圆锥体 (德 Chitinkegel)等也包含在化学感受器中;此外,在口器和口腔中也可见化学感受器。蜘蛛类,对食物先用跗节器官触试,然后用钳角感察,最后啮咬再用口腔内感受器感察;而蜱螨类,前肢胫节的哈勒氏器官( Haller′ s or- gan)则是唯一的化学感受器。棘皮动物的棘(特别是叉棘)虽显示对化学刺激的感受性,但感受器还不清楚。昆虫类和脊椎动物,伴随着嗅觉、味觉的分化,两种感受器的结构都更加发达。此外,也有特异性较低的化学感受器——共同化学感受器,在高等动物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疗法 chemotherapy

使用对病因特别是对病原微生物起直接抑制作用,以及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这是以通过选择毒性有选择地抑制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增殖这一见解为基础的。对疟疾的奎宁和对梅毒的汞剂虽然很早被采用了,但在科学上的研究是由埃利希( P. Ehrlich)系统地研究有机砷化合物而发现了洒尔佛散( Salvarsan, 1910)之后才开始的。其后对阿米巴痢疾的吐根碱和对昏睡病的锥虫胂胺等对原虫病的化学治疗剂陆续被发现和改良, 1935年杜马克( G. Domagk)发现磺胺剂,佛来明( A. Fleming)发现的青霉素自 1940年前后被推广使用以来,迄今有许多抗菌物质陆续被发现和使用。另一方面合成化学治疗剂,如治疗梅毒的马法胂( mapharsan),治结核的对氨基水杨酸(巴斯, PAS)和异烟酰肼( INAN)等的创制,磺胺剂也得到改良。化疗药物多在微生物的对数增殖期起静菌作用,也有直接阻抑酶反应的,多具有代谢拮抗物质的意义。从而根据此种见解去探求新药,并开展对癌及病毒性疾病的化学疗法研究。随着化疗剂的广泛应用,细菌的抗药性、肠内细菌的抑制以及由于破坏体内微生物平衡的真菌性疾病等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突变产生 chemical mutagenesis

指由于化学物质突变而生成的。按照诱发突变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代表例见表(为了比较表中也包括了射线)。DNA碱基的类似物例如 5-溴尿嘧啶( BU)代替胸腺嘧啶( T)而引入 DNA,在以后复制时产生了 A∶ BU→ G∶ BU( A是腺嘌呤, G是鸟便嘌呤)这样的配对错误,由于得到的是 G,在后代中就会以很高的概率引起 AT→ GC( C为胞嘧啶)的转换突变(配对错误模型 mispairing model)。还有错误地用 BU取代胞嘧啶而导入成为 G∶ BU,在以后复制时由配对而产生了 A∶ BU,这就引起了 GC→ AT的转换(引入误差模型 misincorporation model)。由于 HA作用到胞嘧啶(或 5-羟甲基胞嘧啶)上,就改变了它的化学结构,使得它易于和腺嘌呤配对,这就会以很高的比率引起 GC→ AT方向的转换变异。但这只是噬菌体和特征 DNA在试管中处理时的情况,对比细菌更高等的生物是没有这种 HA的特异性的。 N-甲基 -N-硝基 -N-亚硝基胍( NG)也是很强的突变原,具有很强的癌原性,但它对试管中的 DNA和很多的高等植物就不太有效。吖啶诱导体由于挤入到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致癌 chemical carcinogenesis

很多癌是由环境因子引起,其由化学物质(包括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而引起的癌症发生称为化学致癌。此研究始于柏油癌。 I. Berenblum将致癌分为发端与促进二个阶段。具发端作用的物质有致癌作用,但必须长时间作用,此类物质称为发端者( ini-tiator),该类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多为具有变异原性的物质。起促进癌性状表达的物质称为癌促进者( tumor promotor)。例如巴豆油,其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将发端者只少量地给予一次,在具有潜在致癌性细胞的地方给予促进者便可致癌,但先给予促进者后给予发端者则无此作用。作为发端物质几乎包括过去所知的所有的致癌物质。作为致癌促进物质除了以巴豆油的活性物质 TPA( 12- O- tetradecanyl- 13- acetate)为代表的佛波醇酯( phorbol ester)之外,还有结构与它完全不同的其它物质,例如与肝癌有关的苯巴比妥和 DDT,与膀胱癌有关的糖精等。发端物质除了过去一直通过动物试验来寻找之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还原型戊糖磷酸循环 reductive pentosephosphate cycle

亦称卡尔文 -本森循环,或碳还原循环。 C3 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基本的循环。还成为 C4 植物固定二氧化碳循环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在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作用下与核酮糖 -1, 5-二磷酸( RuDP)起反应,生成二分子的甘油酸 -3-磷酸( PGA)。这是 C3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反应。 PGA在 ATP与 NADPH的存在下,由于磷酸甘油酸激酶与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还原成甘油醛 -3-磷酸( GAP)。这是此循环的唯一的还原反应。 GAP在异构酶、醛缩酶、二磷酸酶、转酮醇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后,成为核酮糖 -5-磷酸( Ru5P)。接着 Ru5P在 ATP与磷酸核酮糖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核酮糖 -1, 5-二磷酸而终结此循环。此循环含有与戊糖磷酸循环共同的反应过程。另一方面也含有与戊糖磷酸循环相反的还原反应,所以称为还原型戊糖磷酸循环。在此循环中,当 3分子的 RuDP与 3分子二氧化碳起反应就生成 6分子的 PGA, PGA被还原后最终再生出 3分子的 RuDP,新生 1分子的丙糖磷酸。合算净生成的 1分子的丙糖磷酸是还原 3分子的二氧化碳生成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带 girdle,annulus

(1)指环节动物寡毛类和蛭类的身体前端环绕着与身体其它部位色彩不同的凸状带。一般从背侧呈鞍状包围着身体,但多数是成为完整的环。水蛭属( Hirudo),环带相当于第九到第十二的 3个体节,雄性生殖孔开口于腹面前方,雌性生殖孔开口于腹面后方。环带有 3种腺细胞,分别分泌给卵的粘液、蛋白质和制作茧的物质。环毛蚓属( Pheretima)的环带占 3个体节,在各体节交界的背面可看到环带上有两个背孔。在两个个体相互交配时,是通过生殖孔进行短暂的性结合,另外还分泌受精卵的卵壳。   ( 2)蕨类植物孢子囊的囊体上所分化出来的一列厚壁细胞。就薄囊蕨类来说,若遇到干燥,环带向后弯曲,在反对侧薄壁的唇细胞( stomium)部分裂开,放出孢子。环带的位置、方向和发达程度是薄囊蕨类的科的重要特征。莲座蕨科( Marattiaceae)的环带仅为非常微细的痕迹。紫萁科( Osmundaceae)和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中可见有少数的薄壁细胞在子囊的某处集中出现,而其它的厚壁细胞则连成一列。在里白科( Gleicheniaceae)、金毛狗蕨( Ciboti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化AMP cyclic AMP

缩写为cAMP,又称环式 AMP。正式名称为 3′, 5′一磷酸环腺苷。是环核苷酸之一。 RNA在水解时,虽也能产生 2′, 3′型的中间产物。但通常根据生理上的重要性,仅将如图所示的 3′, 5′ -环型物称为 cAMP。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和细菌中,一般浓度是极低的,为 10-6 — 10-7 M。是通过局部存在于膜构造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的酶促作用,从 ATP合成。它是由 E. W. Sutherland, T. W. Rall( 1957)作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的血糖上升作用的媒介因子而发现的。也就是说,由于这些激素的作用,首先使筋肉或肝细胞内 cAMP的浓度上升,使糖原磷酸化酶活化,结果促进了葡萄糖的生成。后来知道有许多激素,如胰岛素、 ACTH、 TSH等的作用,也由于类似 cAMP的居间作用的机制参于靶细胞内特定酶的生成和代谢调节。因此,对于激素,而称 cAMP为第二信使。现已清楚,在细菌中它参与异化产物感受性操纵子的转录促进因子的活化。另外许多实验结果证明,在高等动物细胞,它关系到物质的通透和分泌的所谓细胞膜的机能,尤其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有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化 GMP cyclic GMP

简写为cGMP,又称环式 GMP。已知有 2′, 3′ cGMP和 3′, 5′- cGMP二种。前者是 RNA酶解产物,后者在生理上比较重要。 3′, 5′ cGMP由 D. F. Ashman等人于 1963年在鼠尿中发现的、广泛地分布于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在大肠杆菌中也已检查到。小脑,肺等中含量很多。和 3′, 5′ -cAMP同样,能将激素及其他细胞外的刺激传递到细胞内,认为具有所谓二次信使作用。系在鸟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从 GTP生成。在特异的磷酸酯酶作用下分解成 5′ GMP似与细胞的增殖机能有关。在这一点上,与 3′, 5′- cAMP的作用是不同的,因外源凝集素( lectin)对淋巴球的刺激,因乙酰胆碱对神经细胞的刺激,而迅速地合成 cGMP。前列腺素 F2 、吗啡、胰岛素等也具有使靶细胞的 3′, 5′ cGMP上升的作用。 3′, 5′ cGMP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瞭。虽有的报道 3′, 5′- cGMP具专性的活化蛋白激酶在大红虾的肌肉和蚕中存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境environment

主体存在的场所,即把某个主体的外界称为这个主体的环境( Umgebung)。因而若没有特定主体的环境,也就不能来掌握实体。所谓生物的环境,主体一般是指个体和个体的集群。此外把单个的细胞、组织切片等当作主体来研究也是不少的。生物的个体或集群的环境,不外乎是围绕着它的广义的整个自然界,这个自然界中也包含有人造物这个不可分的因素。但是,一股是把适当地接近主体的范围看作环境。这里所拥有的各种组成因素和因素的实际状态,称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通常分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环境因素二大类。非生物环境因素又可区分为物理的、化学的、或气候的( climatic)、土壤的( eda- phic)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每种都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所谓环境并不是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而必须把它作为因素的综合整体来认识。环境( Umgebung)的一切部分,不一定都同样地与作为主体的生物有联系。有的是把环境因素按照与生物的关系分成若干等级,即把规定与生物生活有关部分的范围和内容称为环境( Umwelt,或译作环境世界),这种环境又称为作业环境( opera- tional environmen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式鸟嘌呤—磷酸 cyclic GMP

缩写为 cGMp。分 2′, 3′- cGMP和 3′, 5′ -cGMP二种。前者为 RNA的酶催化分解的产物,后者在生理上具有重要作用。 3′, 5′ -cGMP是 D. F. Ashman等( 1963)在鼠尿中发现的。在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广泛存在,在大肠杆菌中也有发现,在小脑和肺中含量最高。与 3′, 5′- cAMP一样,能将从细胞外来的刺激向细胞内传递,起所谓的第二信使作用。在鸟苷酸环化酶( guanylate cyclase)的作用下,由 GTA生成。可由特异的磷酸单酯酶分解为 5′- GMP,似乎与细胞的繁殖机能有关,这点与 3′, 5′- cAMP的作用有所不同。随着植物外源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及乙酰胆碱对神经细胞的刺激可迅速合成。据说前列腺素 F2 a、吗啡及胰岛素等也会促进靶细胞中的 3′, 5′ -cGMP量上升。 3′, 5′- cGMP的作用机理还不甚清楚。据报道在龙虾肌肉及蚕体中含有 3′, 5′ -cGMP特异活化的蛋白激酶,其生理意义欠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环式AMP受体蛋白质 cyclic AMP receptor protein

简写 CRP,又称异化产物基因活化蛋白质( ca- tabolite gene activator protein CAP)。所谓异化产物基因,系指乳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的分解酶(可诱导酶)的结构基因。 CRP是和 cAMP结合形成复合体。此复合体结合到许多诱导酶的操纵子的启动子部位,从而提高了 RNA聚合酶的 mRNA转录活性。它是作为正控制物质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大肠杆菌的 CRP分子量为 44, 600,是由二个同样的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一个 cAMP结合到一个分子上。(结合常数为 1.1× 105 升 /克分子)结合是可逆的, cGMP阻碍这种结合,可认为 cAMP和 CRP的复合体是专一性地结合到诱导酶操纵子的启动子的一部分,从而促进 RNA聚合酶向启动子结合。一旦 cAMP在细胞内水平下降,因为 cAMP从复合体中游离出来,所以 CRP从启动子脱掉。促进 mRNA合成效应降低。而葡萄糖效应,其由异化产物( =阻遏)的碳源分解产物引起的诱导,酶合成的降低,是基于细胞内 cAMP的降低,促进减少了操纵子的 mRNA合成效应降低的结果。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