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总结一下最近做大片段克隆的心得
丁香园论坛
总结一下最近构建质粒的心得,最近构建这个质粒已经有2个月了,一直没成功,到最近才有点眉目,只等测序了。其实质粒构建很容易,但有时候就是得不到结果,对于大片段(》3kb)要克隆到载体里,还是有难度的。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的质粒是pcDNA3.1+,片段是4371bp,刚开始我是用cDNA跑PCR,用的是高保真的酶,PCR产物也很完美,浓度也不低,用的是NotI单酶切,然后把质粒去磷酸化后再做连接。
在百度上搜索到有人介绍说保证片段与质粒比15:1,所以我在用普通的比例10:1-3:1没有成功后就改成这个比例,结果也是不成功,要么就是原质粒,要么就是乱七八糟的条带,要么就没有条带,然后我又重新设计了引物。
引入EcoRI和NotI位点,同时我也留心做了对照(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问题,克隆这么简单的事情根本都没用过空白对照的),刚开始用双酶切系统,切完后胶回收,结果空白对照(连接体系中不加片段,只加双酶切质粒)长出的菌落远高于重组连接组。
按分子克隆上介绍应该是后者比前者10:1,而且我还发现,加入的片段与载体摩尔比越大,结果长出的菌落越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以为是酶切不完全,然后我就使用单酶切,按顺序切,先切EcoRI和NotI都做过,结果还是同上,无解。
后来我在丁香园上求助,有位兄弟指点说PCR产物克隆这么大片段有难度,建议我使用直接酶切获得这个片段再做(因为我刚好还有另一个测序正确的pshuttle-CMV的重组质粒),而且要求我保证质粒质量,最好是大抽,于是我又回到开始。
先大提p-CMV和pcDNA3.1+,然后做NotI酶切,刚开始酶切体系都用50ul,质粒用量4ug,结果就是跑胶时片段与质粒分不开,分析是质粒用的太多了,后来我改进方法,用1ug质粒,多切几个管,最后合并回收,这样可以保证质粒用量,因为下一步还要去磷酸化,质粒损失不少。
于是这样做了一次,涂板的时候把感受态全涂板,结果杂菌很多,后来摸索到转化的时候加400ulLB至感受态摇45min后取150-200ul涂板最合适,杂菌会大大减少,还有就是保证涂板后平板干燥,或者是先正面放平板吸收液体后再反过来。
这样杂菌会少很多(杂菌是影响挑菌的重要因素,因为最后挑的是小菌落,这是针对大片段DNA克隆而言的),这样做了下发现终于有一个重组子了,遗憾的是不是正向连接的,是反向连接的。
这里面有个关键,凡是大的菌落都是pcDNA3.1+质粒,因为这个质粒长的很快,小菌落有的是杂菌,部分是重组子,而且最好是等平板长到16-18小时的时候挑菌最合适,摇菌的时候也是,如果在5-6个小时就已经浑浊的话,这个菌就不是重组子。
潜在的大片段重组子一般要在摇菌12小时以后才开始变浑浊,生长缓慢,摇17-18小时合适(不过也有个别现象,不绝对),摇出来的菌最好不要收藏,要立即抽质粒,我利用这个办法抽了10个质粒,有5个是重组子,但其中4个是反向的插入片段,但好歹也有一个是正向插入的,希望这些经验对同仁有用。
片段与质粒连接比例用5:1合适,一般质粒用30ng左右就可以了,连接体系用10ul或15ul,挑菌挑只有最大菌落的1/4大小的饱满的菌落,摇菌17小时最合适,保证质粒质和量,最好大提后再做,毕竟国内的回收纯化试剂盒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连接前一定要测浓度,即可了解DNA的质量,又可以为连接提供准确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