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是质膜上载体蛋白消耗能量而协助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虽然都是在载体蛋白协助下运输物质,但两者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主动运输是质膜上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二是主动运输与能量代谢联系,载体蛋白消耗 ATP提供的能量。例如,枪乌贼神经纤维内部 Na 含量相当于外部 Na 含量的十分之一。如果向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内部注射 24 Na ,不久即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 24 Na ,这说明 Na 逆浓度梯度输出细胞。如果在神经膜外液中加入抑制 ATP酶活性的药物(如氰化物), 24 Na 的外流迅速停止;当向中毒的神经纤维内注射 ATP时, 24 Na 又重新外流,直至 ATP全部用完。这个实验结果表明,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要有能量供应。主动运输方式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蛋白质(protein)

  氨基酸用肽键相连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细胞最重要的功能成分,约占原生质有机成分的一半。   功能 基因表达成蛋白质,才能体现生物的特性。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可列举如表。   分类 整个生物界的蛋白质有百万种以上,分类方法如下:   依据功能分类 除贮存蛋白质和结构蛋白质外皆为功能蛋白质(酶、调节蛋白、运动蛋白,运输蛋白、防御蛋白等)。   依据多肽链的数目分类 只含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称单链蛋白质;含有2条或多条多肽链的蛋白质称寡聚蛋白质。寡聚蛋白质的多肽链数目一般为偶数,其中的多肽链叫做亚基。   依据化学组分分类 只含氨基酸成分的蛋白质称单纯蛋白质,又可根据溶解度及来源分成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等。除氨基酸外还含有非氨基酸成分的蛋白质叫做缀合蛋白质。其非氨基酸部分称作辅基。根据辅基的化学性质不同又可分成脂蛋白(含脂质),糖蛋白(含糖类)、核蛋白(含核酸)、色蛋白(含色素)、黄素蛋白(含核黄素)、金属蛋白(含铁、铜或锌等金属)等。辅基通常和缀合蛋白质的功能密切相关。   依据分子形状分类 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联会复合体

  减数分裂Ⅰ的偶线期中,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它对于维持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稳定性,以及同源染色体的局部交换,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联会复合体是由核蛋白组成的扁带状三分区结构,总宽度约为 150~ 200纳米。在减数分裂Ⅰ的细线期,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出现一种宽约 30纳米的线状结构,该结构沿染色体全长分布,其两端都与核膜相接触,由它发育成联会复合体的侧生组分。在偶线期中同源染色体配对,互相靠近的同源染色体的两个侧生组分伸出 L— C纤维,它们以拉链式结构相互锁合,形成宽约 100纳米的中间区,中间区的中心为联会复合体的中央组分。中央组分则是 L— C纤维在中间区锁合的部位。 L— C纤维的锁合在靠近核膜处较早开始,但在同源染色体比较靠近的其他位点上也可能同时锁合。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使它们的配对完成,而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局部交换和出现交叉。在侧生组分形成之后,如果在偶线期抑制 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联会复合体不能形成,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换和交叉。在双线期联会复合体解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分泌(secretion)

  细胞内的分子排出或挤出到周围介质中。分泌物包括离子、酶、激素、糖蛋白、液体、无机盐等。分泌的主要形式如下。   局部分泌(merocrine) 或称外分泌(exocrine),为最普遍的胞吐方式。其分泌物为小的包以膜的颗粒与质膜融合后而排出的复杂过程。如消化酶原颗粒的分泌过程包括:分泌物所需物质从微血管运送至腺细胞基部线粒体之间;线粒体为三磷酸腺苷生成提供能量,三磷酸腺苷获取的能量用于合成有机物;有机物在内质网合成,其上的核蛋白体在蛋白合成中起主要作用,成为酶前体进入内质网腔;含酶蛋白前体的内质网以出芽方式与其相脱离,成为运输小泡至高尔基体的囊泡内,小泡浓缩,脱离高尔基体分泌而形成大泡,以酶原颗粒形式排至细胞质中;酶原颗粒与质膜接触、融合、破裂后排至腺泡腔。神经介质也是从神经末梢以胞吐方式释放的。   顶端分泌 (apocrine) 在释放出分泌物和一些细胞内物质时,其胞质顶端的膜一起丢失。此种分泌见于肛门周围的腺体。   全分泌 (holocrine) 在分泌物释放时,包括整个细胞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如皮脂腺分泌。   一些液体的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放线菌(Actinomycete)

   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质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在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产生孢子的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熟的孢子丝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面结构、形状及颜色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稳定,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以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方式繁殖。绝大多数为异养型需氧菌。有的种类可在高温下分解纤维素等复杂的有机质。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绝大多数为腐生,少数寄生。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据估计,已发现的4000多种抗生素中,有2/3是放线菌产生的。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重要的属有: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等。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翻译(translation)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生物都有从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的能力,此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信使 RNA ( mRNA )是合成的模板。生物依照 mRNA 的密码子序列,通过转移 RNA ( tRNA )的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使相应的氨基酸从 N 端到 C 端依次参入蛋白质。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有几百种生物分子参与。以原核细胞为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氨酰 tRNA 合成酶识别特定的氨基酸及对应于该氨基酸的 tRNA ,并催化氨酰 tRNA 的合成,反应伴有 ATP 的水解。   mRNA 翻译成蛋白质 原核细胞的起始氨酰 tR-NA 是甲酰甲硫氨酰 tRNA ( fMet-tRNA fMet )。先是蛋白质起始因子、 GTP 、 mRNA 、核糖体等结合成 70S 起始复合物,待起始因子先后从核糖体脱离后, fMet-tRNAfMet 结合到核糖体 50S 亚基上的肽酰位( P 位),并与 mRNA 上的起始密码子 AUG 配对,这使翻译从 mRNA 上的正确起始点开始。新的氨酰 -tRNA 在延长因子和 GTP 的作用下结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Golgi complex)

   亦称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器。是真核细胞中内膜系统的组成之一。为意大利细胞学家高尔基Golgi于1898年首次用银染方法在神经细胞中发现。是由光面膜组成的囊泡系统,它由扁平膜囊(saccules)、大囊泡(vacuoles)、小囊泡(vesicles)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扁平膜囊是一扁平囊状结构,囊腔中央较窄,周边较宽,它们平行排列类似扁盘堆叠结构,形成扁平膜囊堆,亦称高尔基堆(Golgi stack)。动植物细胞高尔基体中的扁平膜囊数依细胞类型与功能而异,一般为3~10个。高尔基体的主体部分由扁平膜囊堆构成,排列成弓形、半球形或球形。通常显示具极性,有凸面和四面,膜囊堆凸出面称为形成面,又称顺面或非成熟面;四面称为分泌面,又称反面或成熟面。在扁平膜囊堆周围有许多小囊泡,直径约为40~80毫微米。它们较多集中于形成面,靠近内质网的一侧。一般认为小囊泡是由附近内质网芽生而来,其功能可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大囊泡多见于分泌面,通常认为是由扁平膜囊末端膨大而成,是高尔基体的分泌产物。接近形成面的扁平膜囊膜在形态和染色性质上与内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仁(nucleolus)

   真核细胞核内无界膜包围的球状小体。通常有1~2个,也有多个。核仁大小与数目因生物种类的生理状态不同而异。光镜下观察核仁为匀质球体,电镜观察其亚显微结构,有三个特征性区域:(1)颗粒区(granular component),内含电子密度较大的颗粒,直径为150~200埃(),是处于不同成熟阶段的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2)纤维区(fibrillar component),由直径50~100埃的细微纤维组成,可能是核糖体RNA(rRNA)转录本和核糖核蛋白(RNP);(3)核仁染色质或浅染色区,该区含有从染色体核仁组织区引伸进入的DNA,内含rRNA基因。颗粒区和纤维区可被核糖核酸酶和一些蛋白酶水解,表明这两部分结构主要由核糖核蛋白组成。在细胞周期进展过程中,核仁进行着分离和重新聚合过程。核仁的再次出现与一些特殊染色体上存在的核仁组织区(NOR)密切相关。核仁是核糖体RNA(rRNA)合成(包含转录、加工、成熟过程)和组装核糖体亚单位前体的工厂。在核仁中rRNA前体的加工成熟过程是以核蛋白方式进行的。rRNA前体(45SrRNA)被包装在大的核糖核蛋白颗粒中,经过多次切割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体(ribosome)

   亦称核蛋白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中的无被膜的颗粒结构,为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除存在于细胞质(游离态)、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外,也结合排列在内质网膜和核膜外表面上,后者主要合成向细胞外输送的分泌蛋白和装配内膜系统之蛋白。核糖体直径约15~30毫微米,包含大、小两个亚单位,大、小两亚单位间有一个被称为隧道的间隙,其中有信使核糖核酸(mRNA)细丝通过。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大、小亚单位分别为50S和30S;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大、小亚单位分别为60S和40S。核糖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核糖体RNA(rRNA),真核生物大亚单位含28S、5S、5.8SrRNA和50余种蛋白质;小亚单位含18SrRNA和30余种蛋白质;原核生物大亚单位含23S、5SrRNA和30余种蛋白质,小亚单位含16SrRNA和20余种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时通常是由一条mRNA链将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起,以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形式进行。核糖体上存在有与mR-NA、氨酰基-tRNA(转移核糖核酸)、肽基-tRNA、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及多种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核酸聚合酶(RNA polymerase)

   催化RNA合成的酶。主要指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即以DNA为模板,以4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和UTP)为底物,从5′到3′合成RNA的酶。其催化方式与DNA聚合酶相似,但不具备有校正作用的外切核酸酶活性,聚合反应也不需引物。   对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了解得最多。这种酶含有多个亚基,全酶结构为α2 ββ′σ。   σ亚基易从全酶上脱落下来,剩下的α2 ββ′部分称核心酶,有催化活性。σ在选择正确的DNA模板链并引导RNA聚合酶在RNA链合成起始的合适部位(启动子部位)与模板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核心酶中加入σ可使酶和非启动子部位的亲和力减少约104 倍,因而增加它与启动子部位结合的专一性。其他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在亚基大小和组成上明显相似,一些病毒(如大肠杆菌T7噬菌体)的RNA聚合酶则完全不同。原核生物中主要的RNA都是由同一种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已在真核生物中发现3种RNA聚合酶,分别催化各种RNA的合成。这些酶也是多亚基复合物,一般含两个较大的亚基(分子量~140000和~200000)和几个小亚基,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红细胞(redcell,erythrocyte)

  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总数,我国正常成人,男约450~550万个/毫米3 ,女约380~460万个/毫米3 。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直径约8微米(μm),呈双凹圆碟形,中央部分较薄,边缘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2微米,表面积约120微米2 。此细胞形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值增大(与球形相比),有利于气体扩散出入红细胞,也有利于可塑性变形,当红细胞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碟形需要消耗能量。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参与缓冲血浆中发生的酸碱变化,这些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红细胞在体内的寿命约100~120日,更新极快,一个人每公斤体重每天生成和破坏的红细胞各约2.5×109 个,在机体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分(约占35%),由一个珠蛋白(约96%)和4个亚铁血红素(约4%)结合而成。每个亚铁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亚铁离子(Fe )。血红蛋白分子量64458道尔顿。我国成年人血红蛋白含量,男12~15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纤层

   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其纤维直径为10毫微米左右,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核纤层在核内与核基质连接,在核外与中等纤维相连,构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统一网架结构体系。它位于内层核膜与染色质之间,与核膜、染色质及核孔复合体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核纤层蛋白向外与内层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其厚度随不同细胞而异,为30~100毫微米。大多数真核细胞的核纤层很薄。高等动物核纤层通常由3种属于中等纤维的多肽组成,即核纤层蛋白(lamins)A、B、C。分子量60000~80000道尔顿。核纤层与核被膜的稳定、维持核孔位置、稳定间期染色质形态与空间结构、染色质构建和细胞核组装密切相关。如在间期细胞中,核纤层为核膜提供了支架的作用,核纤层的可逆性解聚调节了核膜的崩解和重建,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纤层蛋白被磷酸化,引起核纤层可逆解聚,核膜崩解,在分裂末期时,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它直接介导了核膜围绕染色体之重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红细胞沉降速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简称血沉。加抗凝剂的血液,在垂直玻管中,其红细胞沉降速率,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差。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的比重虽然比血浆大,但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时,红细胞悬浮在血浆中不易沉积,除流速较快,细胞之间常互相碰撞之外,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起重要作用。采血,加抗凝剂混匀,置容器中,虽然停止了流动,但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仍悬浮于血浆中,随后,许多红细胞彼此的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成串钱状,称为叠连。叠连起来的红细胞,与血浆接触的总面积减小,而单位面积上的重量增加,即逐渐下沉。决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因素在血浆,同一个体的红细胞悬浮于不同的血浆里,其沉降率不同。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理,可能是红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同性电荷相斥,故红细胞不易聚集,而保持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增加,被红细胞吸附后,使其表面的负电荷量减少而易于叠连。正常人之间的血沉差异很小,某些疾病使血沉改变,如风湿热、结核病等患者,血沉增快。有些疾病引起血沉减慢,如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被膜及核孔复合体

   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的界膜,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厚度约为65~80埃(),两层单位膜之间有200~400埃的腔,称为核周池(perinuclear cister-na)或膜间腔。核外膜表面附有大量核糖体颗粒,并经常可见与内质网相连,膜间腔与内质网腔也通连。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无核糖体颗粒,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称为核纤层。核被膜上排列有核孔(nuclear pore),核孔由内外两层核膜局部融合形成。电镜观察表明核孔具复杂结构,在核孔周围有一层贯穿核内、外膜的环状结构的环(annulus),环状结构本身由上、下两圈,各8个对称分布的圆形小体组成,其直径约为150埃。在电镜下观察为丝状结构,小体间有纤维丝连系。核孔中央有一独立的圆形小体,与其它圆形小体间也连有纤丝。核孔、环状结构及圆形小体统称为核孔复合体(pore complex)。外观核孔的直径约为700~800埃,而核孔通道的直径为90埃左右。核孔是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分子和颗粒进行双向交换的重要通道,且具有选择性。核酸和核糖体亚单位从胞核输出至胞质与蛋白质从胞质输入至胞核的过程是能量依赖性的,它与核孔主动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一种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由美国科学家于1972年提出。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了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分析新技术,对细胞膜生物大分子的理化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辛格(Singer)和尼克森(Nicolson)将各种研究方法所产生的一些重要概念归结起来,提出生物膜结构的“流体镶嵌模型”。不同于以往的把分子看成固定不动的静态模型,新模型的核心是将生物膜看成由球形蛋白质和脂质呈二维排列的流体膜。它指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连续的脂双分子层,里面埋着各种膜蛋白。脂层是流动的,脂分子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单层中迅速扩散,但是很少翻转到另一层。蛋白质以各种方式跟脂结合,可分为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蛋白质分子也能水平扩散运动。细胞膜中蛋白质所带的糖链远远多于脂分子结合的糖链,糖链都伸向质膜外表面。7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陆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蛋白液晶模型”、“板块学说”等,从各个角度对生物膜的研究作了深入和发展,但上述生物膜的基本构架和流动性,不对称性等观点未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膜运输蛋白(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

   也叫膜转运蛋白。能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物质透过质膜。   细胞膜是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少量糖组成的,就其化学本质而言,是半透膜。用人工脂膜测定证实,脂溶性分子和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易于通过质膜扩散,例如 O2 、 N2 、乙醇、尿素、甘油等;不带电的较大的极性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蔗糖等难以透过;人工脂膜对带电的分子和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水分子与脂不相溶,但作为不带电的双极小分子,它能迅速地通过质膜。   活细胞的情况与人工脂膜有所不同。绝大多数代谢上重要的分子和无机离子都不溶于脂,但事实上,它们却可以有效地进出活细胞,而且有精细的控制机制,使其在细胞内外达到适度的浓度梯度,形成一定的膜电位差,这不是简单的扩散,而是通过质膜上特殊的装置——运输蛋白选择性透过的结果。 肌组织中的离子浓度△和稳定的膜电位△   △离子浓度以微当量表示。   运输蛋白根据作用方式分成三类:载体蛋白( car-rier protein)、通道蛋白( channel protein)、离子泵( ionpump)。一种物质在不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真核细胞内具有界膜的细胞器。与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细胞核膜等一起,统称为内膜系统。内质网由单位膜围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囊或扁囊构成。是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其内腔通连,内质网膜和核外膜相连,内质网腔与核膜间腔也通连。内质网的形态变化很大,随细胞种类、生理条件而异。如鼠肝细胞和一些分泌细胞的内质网有很多平行排列的扁囊;精巢间质细胞内质网为大量小管分支形成网状。在胚胎或未分化的细胞,内质网不发达,较小,随着细胞分化过程之进展,内质网大小和形态复杂性也增加。内质网有粗糙型内质网(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和光滑型内质网( sER)两种类型;粗糙型内质网膜外表面附有核糖体颗粒,普遍存在于分泌细胞中,主要合成膜蛋白和很多运输到细胞外面的分泌性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包括抗体)、酶原和肽类激素等。光滑型内质网的主要特征是内质网膜上无核糖体颗粒,表面光滑,常由小管、小囊组成网状,多见于精巢间质细胞和肌细胞等。内质网构成细胞质量的 15~ 20%。以大鼠肝为例,内质网膜中蛋白质含量约 60~ 70%,磷脂含量约为 30~ 40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粘合连接(adheringjunction)

   粘合连接即指桥粒。为相邻细胞连系的一种方式。按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点状、带状和半桥粒三种。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细胞,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使细胞群连成一个整体以行使其功能。点状桥粒又称粘合斑,光镜下称为细胞间桥,它似铆钉一样,将相邻的细胞扣在一起。扣合的两个细胞之间有 20~ 25纳米的缝隙,其间充满了起粘连作用的糖蛋白。在质膜扣合的区域,贴近胞质面的地方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的胞质板,该细胞中的张力纤维穿过胞质板和质膜与邻近细胞的张力纤维衔接,使邻近细胞的骨架系统通过桥粒连接起来,进一步加强了机械支持作用。带状桥粒位于接近上皮细胞的顶部,于紧密连接的基侧,在上皮层围绕着每一个上皮细胞形成一条连接带。带中有束状肌动蛋白微丝围绕细胞并与端网互相交织,使邻近的细胞连接起来。肌动蛋白收缩时,使上皮细胞的顶端变窄,从而使上皮细胞卷曲成管状结构。半桥粒即半个点状桥粒,位于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其作用是将上皮细胞铆在基底膜上,防止机械力造成细胞与基底膜脱离,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也常通过半桥粒将细胞固定于生长基质。用胰蛋白酶、 EDTA等处理可破坏粘合连接,使细胞分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吞(endocytosis)

   大分子及颗粒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细胞膜对大分子物质是不通透的,细胞通过内吞摄入这类物质,首先,摄入物附着于细胞表面,被周围质膜逐渐包围,随之质膜内陷,最后分离下来,形成“内吞泡”。摄入固体物质称作吞噬( phagocytosis),形成的内吞泡又叫吞噬体。摄入液体大分子称作胞饮( pinocytosis)。   吞噬现象是单细胞生物如原生动物草履虫等摄食和处理异物的手段。在多细胞生物体则有专门的吞噬细胞执行类似功能。例如人体免疫细胞中的巨噬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骨髓网状细胞吞噬衰老、损坏的红细胞并释放它的血红蛋白供成熟红细胞吸收,分化为新的红细胞。   胞饮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除了吸收营养物质外,更见于功能性大分子转移。新生儿接受母亲乳汁中的抗体,就是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胞饮摄入抗体,形成内吞泡运动到细胞的另一端、将抗体定向释放入血。   大多数情况下,细胞对内吞的物质有特异的识别。细胞膜上一些区段分布着特定的受体,外来物质在这里集聚,与受体结合,然后摄入。这种机制保障了摄入的选择性和提高摄入物质的浓度。内吞泡外表面有包涵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存在于血小板和各种成体与胚胎组织及大多数培养细胞中,对不同种类细胞具有一定的专一性。通常培养细胞的生长需要多种生长因子顺序的协调作用,肿瘤细胞具有不依赖生长因子的自主性生长的特点。在分泌特点上,生长因子主要属于自分泌( autocrine)和旁分泌( paracrine)。许多生长因子已被提纯和确定了其结构组成。如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 PDGF)是个热稳定、具较高正电荷的蛋白质,由含有二硫键的二聚体组成,分子量 30000道尔顿左右。又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是个热稳定、含有 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为 6000道尔顿左右。各类生长因子都有其相应的受体,是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不少受体具有激酶活性,特别是酪氨酸激酶活性(如 PDGF受体、 EGF受体等)。生长因子有多种,如血小板类生长因子(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 PDGF;骨肉瘤来源生长因子 ODGF)、表皮生长因子类(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TGFα和 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 FGF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