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七(sanchi)

五加科人参属中的一个变种,学名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notoginseng (Burkill) Hoo et Tseng,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田七、参三七、山漆、金不换等。以根及根茎供药用,为中国特产。主产于云南省文山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 株高20-60cm。主根呈倒圆锥形或短圆锥形。掌状复叶轮生于茎端,一年生植株有复叶1片,二年生有1-3片,三年生有3-7片,复叶有小叶5-7枚,随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细密锯齿。种植二年后秋季开花。伞形花序生于茎顶叶丛中,花两性,淡黄绿色。果熟期11月至12月。成熟浆果红色,肾脏形或三角形,内含球形种子1-3粒。 喜温暖而阴荫湿的环境,怕严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6.0-19.3℃为宜。生长期间若气温持续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发病。栽培地宜选东坡,坡度5°-15°为宜。在低洼地种植易发生根腐病。 种植前搭成平顶式高1.5-1.7m的荫棚,俗称“天棚”,每个三七园荫棚面积以2-3亩 为宜,棚的四周设围篱。早春光弱温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甜菜(sugar beet)

藜科甜菜属Beta植物。分为野生种和栽培种。栽培种有4个变种:糖用甜菜,叶用甜菜,根用甜菜,饲用甜菜。作制糖原料的糖用甜菜是两年生作物。甜菜块根是制糖工业的原料,也可做饲料。 糖甜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野生种滨海甜菜是栽培甜菜的祖先。 甜菜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第一年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形成繁茂的叶丛,粗大的块根;第二年进行生殖生长,抽薹开花结实。 块根,一种变态根,由主根所形成的肥大肉质根,称肥大直根,通称块根。其形态为圆锥体,分为根头、根颈、根体及尾根。叶,单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形状常见的有盾形、心脏形、犁铧形、矩形、团扇形、舌形和柳叶形等。叶色有黄绿、绿、浓绿色。叶脉呈束状集中于叶柄,叶柄呈现肋骨棱状,其断面呈现三角形,有的较扁平,有的较突起。叶丛有三种类型:直立状、匍匐状、斜立状。叶片的形状、颜色和叶丛型等均具有遗传性。叶色浓绿,多皱褶。种子,肾形,种皮红褐色。甜菜属两年生作物。第一年进行营养生长,划分为幼苗期、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第二年进行生殖生长,分为叶丛期、抽薹期、开花期和种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甜玉米(sweet corn)

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中的一个栽培亚种,以未熟果穗胚乳甜质子粒为产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Zea mays L.var. rugosa Bonaf,别名菜玉米。染色体数2n=2x=20。富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糊精)、脂肪和蛋白质,含维生素A丰富,粉质淀粉含量较少。除煮食外还可制成罐头。 原产非洲的热带地区,在墨西哥南部考古发现玉米穗轴,距今已有5400-7200年,化石花粉粒经鉴定约有8万年,但直到18世纪才被发现和重视,中国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从美国引入,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各国及苏联,中国仅在少数城市附近小量栽培。 株高2.5m以上,基部茎节分蘖性强。须根系,强大,可深入土内2.5m左右,扩展直径2m左右。基部茎节处易发生不定根,构成主要的吸收系统。地上茎也极易发生气生根。雌雄同株异花,雄花序自茎轴顶端抽生,为分散圆锥花序,雄花一般先于雌花十天开放,散布花粉,借风力传播。雌花序(果穗)侧生于叶腋间,为肉穗花序。其上成行着生子房,每个子房具有一细长花丝(柱头),花序外裹有绿色苞叶,顶端苞叶长大。 甜玉米喜温暖,畏霜冻。生育过程分发芽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铁观音(tieguanyin)

卷曲形乌龙茶之一。因用铁观音种的鲜叶单独制成而得名。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于1723 1735年间创制。 成茶外形条索卷曲重实,呈蜻蜓头,色泽沙绿起霜,香气具兰花香,味鲜浓,入口微苦,瞬即回甘,具特殊韵味,称“观音韵”。闽南茶区4月底-5月初采制春茶,鲜地标准为小开面3-4叶;6月下旬采夏茶,8月上旬采暑茶,10月上旬采秋茶。其制法经晒青、晾青、做青、初揉、初烘、包揉、足火等工序。晒青于下午4-5时光转弱时开始,鲜叶摊于青席上,中间翻拌1-2次。晒至叶子呈轻萎凋状,顶部芽叶下垂,光泽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8-10%时移入青间摊放,待叶温下降、叶内水分重新分布、晒青叶“还阳”即可摇青。摇青间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0%。在正常条件下,摇青4次可以完成。1-2次摇青及静置时间短,分别摇2-3分钟及5-6分钟,静置1.5-3小时。第三次是摇青关键,需摇至叶子还阳挺硬,青气浓烈方为适度(闷热天气要防止摇青过度),静置4-5小时,待青气去尽,花香初现,叶内水分明显减少,叶缘转黄红,可行第四次摇青。第四次摇青根据叶象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摇青时间较第三次可增可减,摇后厚摊。第四次静置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茼蒿(garland chrysanthemum)

菊科(Compositae)菊属中以嫩茎叶为食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var.spatiosum Bailey,别名蓬蒿、春区菊、蒿子杆。染色体数2n=2x=18。具特殊气味,营养丰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茼蒿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清痰的功效。欧洲常作花坛花卉。 原产地中海。中国已有900余年的栽培历史。根浅生,须根多。营养生长期茎高20-30cm,春季抽薹开花,茎高60-90cm根出叶无叶柄、叶较厚、互生、二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花黄色。瘦果,褐色。 茼蒿依叶的大小分大叶茼蒿和小叶茼蒿两类。大叶茼蒿又称板叶茼蒿或圆叶茼蒿,叶宽大,缺刻少而浅,叶厚,嫩枝短而粗,纤维少,品质佳,产量高,但生长慢,成熟略迟,栽培比较普遍。小叶茼蒿又称花叶茼蒿或细叶茼蒿,叶狭小,缺刻多而深,叶薄,但香味浓,嫩枝细,生长快。品质较差,产量低,较耐寒,成熟稍早,栽培较少。此种类型,在北京已培育成嫩茎用品种——蒿子杆。 茼蒿喜冷凉,不耐高温。生长适温20℃左右。12℃以下生长缓慢,29℃以上生长不良。春秋两季都可播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甜椒(sweet pepper)

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能结甜味浆果的一个亚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syn.C.annuum L.) var.grossum Bailey.别名青椒、菜椒。染色体数2n=2x=18。果肉厚而脆嫩,维生素C含量丰富。每100g青果含水分93.9g左右、碳水化合物约3.8g,维生素C51-272mg;每100g红熟果含维生素C170-360mg,高者460mg。可凉拌、炒食、煮食、作馅、腌渍和加工制罐,制蜜饯。 起源与演化:甜椒由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辣椒在北美演化而来,经长期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使果实发生体积增大,果肉变厚,辣味消失和心皮及子房腔数增多等性状变化。传到欧洲的时间比辣椒晚。18世纪后半叶从保加利亚引入当时的俄国。20世纪遍及苏联南部,因制罐工业需要,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中国于100多年前引入,现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植物学性状:特点是叶片较长而宽,株型有紧凑和半松散两种。花冠大,有5-8裂、果肉厚、果腔多。浆果,扁圆、长圆、圆锥或圆筒形。单株结果数5-20个。鲜果浅绿或深绿,成熟果红、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甜瓜(melon)

葫芦科(Cucurbitaceae)甜瓜属中幼果无刺的栽培种,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学名Cucumis melo L.,别名香瓜、果瓜、哈密瓜。染色体数2n=2x=24。果实香甜或甘甜,每100g果肉含水分90-93g、碳水化合物9.8g、维生素C29-39mg,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其他维生素等。鲜果食用为主,也可制作瓜干、瓜脯、瓜汁、瓜酱及腌渍品等。中国、苏联、西班牙、美国、伊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普遍栽培,以中国产量最高。 起源与演化:根据甜瓜近缘野生种和近缘栽培种的分布,认为热带非洲的几内亚是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经古埃及传入中近东、中亚(包括中国新疆)和印度。在中亚演化为厚皮甜瓜。中国是薄皮甜瓜的初级和次级起源中心,12-13世纪由中亚传入俄国国,16世纪初由欧洲传入美洲,19世纪60年代从美洲传入日本。传入印度的甜瓜进一步分化出薄皮甜瓜,再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中国华北是薄皮甜瓜的次级起源中心。也有人认为甜瓜有多起源中心,西亚(包括苏联的土库曼和外高加索、伊朗、小亚细亚及阿拉伯)是厚皮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中亚(阿富汗,苏联的塔吉克、乌孜别克、土库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天牛(longicornia)

茶树树干或根部钻蛀性害虫,主要有黑跗眼天牛(Chrenoma atritarsis Picard)和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 Newman),属鞘翅目天牛科。 1.黑跗眼天牛 又名茶红颈天牛。 分布与为害: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为害茶、油茶。主要以幼虫蛀害枝干,引起肿胀,皮层环裂,茶树生长受阻,甚至枯死。 形态:成虫体长9-12mm,头部及虫体腹面橙黄,前胸背板中央有疣突,鞘翅蓝色带紫色光泽,散生粗刻点,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均黑色。卵圆柱形,长约2mm,乳黄色,幼虫成长时,体长18-22mm,扁圆筒形,肉黄色,前胸膨大,后胸至腹部第7节背面均有长方形的肉瘤隆起。 生活习性;湖南、福建一年发生一代,贵州、江西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3月下旬至5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成虫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孵化。成虫多喜停在茶丛上部叶背,咬食叶背主脉。幼虫老熟后在结节上方咬一圆形羽化孔,然后在虫道内化蛹。 防治:成虫盛发期,捕杀成虫。卵期及初孵幼虫期,检查割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天麻(tall gastrodia)

兰科天麻属天麻栽培种之一,学名Gastrodia elata Bl。,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木浦、鬼督邮。块茎入药。中国主产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河南、台湾和吉林等省。 株高30-150cm。块茎肉质,长圆形,外皮黄白色,有均匀的环节,节处具膜质鳞片。顶生似鹦哥嘴的红褐色混合芽的块茎称箭麻,较小的块茎称白麻,更小的称米麻。茎单一,直立,黄褐色。叶退化为膜质鳞片状。总状花序,穗状,顶生,有膜质苞片。花淡黄绿色或黄色。蒴果长倒卵形。种子多数,细小如粉末状。花期6月至7月,果期7月至8月。 天麻喜凉爽、潮湿的环境条件。蜜环菌是好气菌,应选择透气良好的砂土或砂壤土。 天麻有两种繁殖方法: 块茎繁殖法 首先培养好蜜环菌。选用手指粗青杠树枝,截成6-10cm长,与带有蜜环菌的菌枝或菌棒层积培养,一月余树枝上就可感染蜜环菌,称菌枝,以此做菌种。6月至7月间挖70cm见方,穴深25-30cm,穴底铺一薄层树叶,选直径3-10cm的青杠树棒,截成50cm长,在棒两方或三方砍鱼磷口,在穴底平摆4-5根,间隔2-3cm,两棒间摆菌枝3-4段,覆土至与树棒平。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桃砧木育种(breeding for peach rootstock)

研究桃及其近缘属植物的遗传变异,选择培育桃砧木的一门科学技术。桃的忌地性明显、寿命短、根瘤线虫为害十分严重,产量损失可达15%左右。 早期桃砧木的选种出现在桃嫁接繁殖兴起以后,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比桃品种的育种要晚。现在从事桃砧木育种的,只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 对桃砧木育种总的要求是培育亲和性良好,种子发芽率高或扦插生根容易,生长一致,适应性广,抗性强的砧木。从发展趋势看,一些国家把育种的重点放在育成半矮化和矮化砧木,和育成抗根瘤线虫砧木方面。20世纪40年代以来,仅中国就发掘出一批珍贵的桃砧木资源。如对根线瘤虫免疫的红花重瓣寿星桃和红根甘肃桃;可作矮化砧木的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郁李(P.japonica Thunb.)和欧李(P.humilis Bge.);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用途的桃砧木。 育种途径主要有下列三方面:1.引种。日本为了选育桃的矮化砧木,引进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长樱桃、郁李进行嫁接比较试验。郁李不仅矮化效果好,而且对产量、品质也有良好的影响。毛樱桃虽然矮化,但亲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天蚕(Japanese tussah silkworm)

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又名山蚕。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中国黑龙江、辽宁、吉林、广西、江西等省区的天然柞林里,均有野生天蚕发现,分布很广。 天蚕系一化性、完全变态昆虫。 成虫8月间羽化,最早羽化与最迟羽化相差可达30天以上,羽化最适温度为22-26℃,成虫翅展12-15cm,体长雌约4.5cm,雄约3.7cm,色泽不一,多达几十种,主要有橙黄色、灰黄色、赤褐色、红色、茶青色等各种各样不同浓淡程度的蛾色,其中以橙黄色较多,茶青色最少。交配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及翅色有关,温度低、湿度高、通风而风力不长、强的荫影处较为适宜,又橙黄色蛾交配率最高,其次为灰黄色蛾。 幼虫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下,5月上、中旬孵化。暖卵的适温为18℃,相对湿度为75-85%,在此温、湿度条件下,经6天孵出蚁蚕,孵化率可达90%左右。 天蚕主要取食壳斗科相等属的植物,如辽东柞、蒙古柞、栓皮柞、尖柞等树叶。 天蚕的野外放养,病害天敌比较严重,结茧率仅35%左右。为了防止天敌为害,可在小蚕期进行室内饲养,剪取鲜枝放在容器中饲育,每日早晚给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桃奴(pygmy fruit of peach)

桃未经受精所结晚熟的小桃。肥城佛桃、深州蜜桃、临清桃等北方大果型蜜桃品种,多有结桃奴的现象。 桃奴与正常桃的主要区别是: (1)大小悬殊。如肥城佛桃,正常桃单果重300g左右;桃奴仅30-50g。 (2)形态发育各异。正常桃幼果生长快,脱萼早,呈粗短纺锤形,成熟果近圆形,毛茸少;桃奴幼果生长慢,长期不脱萼,呈细长纵扁纺锤形,成熟圆锥形,梗洼较浅,毛茸极多。 (3)肉质风味不同。正常桃肉质柔软多汁,含中量可溶性固形物,味香甜;桃奴肉韧汁少,含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味极甜。 (4)内部构造有别。正常桃核大,硬化早,壳厚,种子发育正常,种仁较充实;桃奴核小,硬化晚,壳薄,无种仁,仅有小而干缩的珠被残迹。 (5)物候期不同。以肥城佛桃为例,正常桃多为早花形成,6月上旬开始硬核,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果实生长期140-150天。桃奴多为晚花形成,6月下旬开始硬核,9月下旬成熟,果实生长期165-170天,比正常桃晚20多天。 桃奴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而与品种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也有关系。北方系的桃品种因雄性不育、或花粉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太子参(heterophylla falsestarwort)

石竹科孩儿参属中的栽培种,学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孩儿参、异叶假繁缕。以根供药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主产江苏、山东和安徽省。 株高10-20cm。块根长纺锤形,肉质,四周疏生须根,外皮淡黄白色。茎下部带紫色,近方形,叶对生,叶片边缘略成波状,茎中部以下的叶片倒披针表,近地面的叶最小,茎中部以上的叶卵状披针形至长卵形;茎下部的花较小,萼片4枚,闭合,无花瓣;茎端的花大,萼片5枚,开展,花瓣5枚,白色。蒴果卵球形。种子圆球形,黑褐色,有疣状突起。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4月初至6月初。 宜温和湿润气候,喜肥、怕涝、怕高温及强光曝晒,耐寒性强,在疏松且含有丰富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较好。根系分布较浅。具有低温发芽、发根和越冬的特性。 全生育期120天左右。 主要用块根繁殖。宜选向北、向东的丘陵坡地或地势较高的平地。前作物以甘薯和蔬菜等为好。一般在早秋作物收获后,将土地耕翻,施足基肥,然后再耕耙作畦。寒露至地面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物候期(phenological period)

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多年生果树每年从春季开始萌芽后,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进行着蘖芽、抽梢、开花、结实以及根、茎、叶、果等一系列的生长发育活动,这种年复一年的规律性变化,即为年发育周期。 在生长期间,果树各器官随着每年气候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即表现出不同的物候规律。因此物候期既反应了果树器官发生的动态,又反映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与过去一段时间光热的积累情况。 果树的物候期,一般选择在形态上有明显标志的阶段,如芽膨大期、萌芽期、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花芽分化期、根系活动期等。但不同果树观测的物候期不尽相同,如落叶果树有落叶、休眠等期,葡萄有树液流动期。常将物候期细分为若干物候分期。各物候期和物候分期的标志是: ①萌芽期、芽膨大、鳞片绽开到幼叶分离时期。 ②开花期。花蕾迅速膨大、开花到花瓣脱落时期。 ③新梢生长期。新梢开始生长到顶芽形成时期。 ④花芽分化期。芽出现到芽内雌雄蕊形成时期。 ⑤果实发育成熟期,即从花受精、果实肥大到果实成熟时期。 ⑥落叶休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五味子(Chinese magnoliavine)

木兰科五味子属的栽培种,学名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落叶木质藤本作物。因具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和山椒。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主产区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 茎皮灰褐色,有明显皮孔。嫩枝红棕色,稍有光泽。单叶互生,有柄,广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单性,白色或粉红色,雌雄同株。开花后花托伸长呈穗状。浆果球形,熟时深红色。种子肾形。多野生于杂木林缘、山沟、溪流两岸的小乔木及灌木丛间。 喜肥、喜湿润、怕强光。宜选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保水力强的林缘地或熟地栽培。以种子繁殖为主。秋季选留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晒干或阴干作种用。2月下旬将果实用清水浸泡4-6天,每隔两天换一次水,然后搓去果肉,清除秕粒,用3倍于种子的湿砂埋藏在0-5℃的低温下处理,使其完成胚后熟。5月上、中旬播种育苗。低洼易涝的地方需作高畦,畦高15cm左右;高燥干旱的地方作平畦。畦宽约1.2m,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0cm。覆土1.5cm。每平方米播种量30g左右。播后搭棚遮荫,并保持土壤湿润。待长出2-3片叶,天气凉爽时撤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乌头(common monkshood)

毛莨科乌头属乌头种,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药,为川乌,侧根入药称附子。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北部的高山地带。 株高60-120cm。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果含多数种子。花期9月至10月,果期10月至11月。 较好的栽培品种有四川的南瓜叶,陕西的和尚头,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严,耐寒、耐阴湿、耐肥,但抗病性较差。 附子繁殖材料(习称乌药)多在1000m左右的山区培植。宜在海拔500m左右的坝地栽培。选择三年未种附子的肥沃水稻田种植,水稻收获后,施腐熟厩肥或堆肥作基肥,耕肥2-4次,作成宽70-90cm的高畦,沟宽为20cm左右,平整后的畦面呈龟背形。12月上旬栽种,每畦种2-3行,株距15cm,每穴种1个。芽头向上,栽完盖土6-10cm,间种遮荫作物。4月上旬修根,一般留2-3个侧根。瘦小苗只留1个,其余的附子均用小刀除去。4月底至5月初苗高45cm左右,开始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龙眼(longan)

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果树,乔木。又名桂圆。学名Dimocarpus longana Lour.。 原产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和越南北部。中国栽培至少已有2000多年。四川栽培的历史约有2000年,福建则在1600多年前引入。福建龙眼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为最多。 龙眼是长寿果树,正常结果期近百年。树高多为6-10m。树冠近圆头形。根系深广,垂直根入土达2-3m,水平根扩展范围大多比树冠大1-3倍,吸收根多集中在40-50cm以上土层;具菌根,菌根较吸收根肿大,无根毛。树干粗大,外皮呈纵裂纹。枝条顶端较强,分枝较少,质坚,硬脆。叶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对生或互生,多呈长椭圆形,全缘革质、叶长10-20cm,宽3-6cm,叶表面绿色,背面淡绿,叶脉明显。花序为聚伞花序、圆锥状排列的混合花序,花数达数百至二三千朵,花朵小且密,黄白色,被毛茸,微香,以雄花、雌花为多,亦有少数两性花和变态花。果实核果状,扁圆形或圆球形,单果重10-15g。果皮黄褐色,皮薄且较光滑,食用部分是假种皮,乳白或淡白色,肉质带脆,清甜。种子圆至扁圆形,暗黑色或红棕色,圆滑有光泽。 根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栗蚕(camphor silkworm)

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Dictypoea japonica Moore。日本称樟蚕或白毛太郎。分布于日本各地。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等省区。在东北各省因食害野生核桃树,故称核桃蚕或楸蚕。每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 东北各省成虫于8月下旬开始羽化,9月上中旬大批羽化,下午5-8时为羽化最盛时刻。成虫翅展10-13cm,体长约3、5cm,翅褐色、灰黄褐色、紫褐色、橙黄褐色等等。前翅自翅顶至后缘有棕色纹2条,中有银灰色斜纹,斜纹外缘有半月形的透明斑纹,后翅近外缘有波状线3条,中央有圆形紫黑色纹。成虫白天不动,夜间开始活动,晨3-7时为交配盛期,交配约12小时离对,一般产卵于树干基部离地1m上下的树皮隙缝中,卵成块,每块卵数不一,少则数十粒,多则百余粒。每蛾产卵最多300粒以上,初产卵灰白色,几小时后变灰褐色,并出现栗色斑纹。卵间有胶质物相粘结,不易剥下,卵呈尖长椭圆形,长径2.2-2.5mm,短径1.0-1.3mm,顶端有一灰黑色小点。卵可作赤眼蜂寄主。 在野生情况下,幼虫约于5月中下旬卵化,4眠或5眠。4龄前体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轮作(rotation)

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土地上,按预定顺序轮换栽种不同作物的种植制度。在一年一熟地区采用定区式轮作,即各轮作区按预定的作物轮换顺序逐年轮换一种不同蔬菜,轮作区数与轮作年数相等;在一年多熟地区,一年内同一土地上为多茬次蔬菜复种方式,很难实行定区式轮作,多采用换茬式轮作,即轮作是在复种基础上进行,要求在同一土地上不但与上一年各季栽培的蔬菜不同,而且与它的前后作蔬菜也不相同。采用复种换茬式轮作后轮作区按预定顺序逐年逐茬轮种不同蔬菜。合理轮作可有效地防除蔬菜病、虫、草害,减少农药污染,保持地力,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轮作的类型按生产条件分为露地轮作和保护地轮作两种类型。按作物组成分为菜菜轮作和菜粮轮作。在菜粮轮作中又分旱地轮作与水旱轮作。菜菜轮作主要在城市近郊及工矿区附近的蔬菜基地采用,菜粮轮作主要在城市远郊季节性菜地或加工蔬菜产地等菜粮兼作地区采用。水旱轮作大多在收获后的水稻田种植较耐湿的蔬菜,或利用前一年的水稻田种植瓜、果类蔬菜。水旱轮作对防止土传病害有效。保护地连年(或连茬)种植同一种蔬菜,土壤养分的利用不均衡,盐类积累,病虫危害严重,应实行特定的轮作区划,多实行瓜类与茄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藜谷(quinoa)

藜科藜属中一个栽培种,学名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昆诺阿藜。籽粒形似粟,营养丰富,是一种有前途的新粮食作物。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区,适应性很强,无论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还是在海拔4000m的山区都能生长。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种植面积都有三四万公顷,智利、阿根迁和美国也有栽培。在安第斯山区的一些农场,一般每公顷产量平均400-500kg,而个别高产地块每公顷可达5000kg。 形态与特性:藜谷幼苗与野生灰菜相似,但子叶较大,长1.2-1.8cm,宽0.2-0.3cm。背面有白色粉状物。苗期真叶成对生长,全缘、卵形。直根系,不发达,土壤水分较多时主根易烂,植株生长较大时易倒伏。茎较粗,为有棱的圆柱状,有紫红色或绿色的沟纹。分枝较多。有的植株分枝可达60个以上。株高150-260cm。实髓,但茎枝质地硬而脆,易折断。单叶互生,无叶托,叶形变化较大,同一株上菱形、卵形和卵状三角形都有。叶柄长2-4cm,叶片长1.5-5.0cm,中部叶片较大。叶片为灰绿色、深紫色或浅红色。网状叶脉。一般为两性花,少数是单性雌花,多数花簇互生于花枝上,成聚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