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反转 性反转 (sex reversal) 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哺乳类生殖腺性别一经确定,则是永久性的,而且在生殖腺中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因此在哺乳类中至今未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但鱼类、两栖类则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某些鱼类也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雌雄同体以及自发性反转。雌雄同体的个体具有两个类型的性器官,其发育可先后交替,即“先雄后雌”或“先雌后雄”,后者更常见,如黄鳝。环境因子可诱导性反转。例如从一种群内部去掉雄鱼,能促使雌鱼变成雄鱼并产生正常的精子。注射睾酮可模拟这种性反转。 低温可以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质发育,从而诱导雌性的分化;高温抑制皮质,使遗传型雌性的性腺逐渐变为睾丸。 南非爪蟾孵化后的一定时期,在雌激素处理下,可使雄蟾发生完全、持久的性反转,成为能生育的雌蟾。但这样的雌蟾与ZZ雄蟾交配,所得后代均为雄性,说明性反转实际上只涉及
性别(植物) 性别(植物) (sexuality in plants)和动物一样,植物也存在着性的差别,即有专门的雌性和雄性器官,甚至有严格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之分。 对植物性别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高等植物的性别就有认识。如春秋到西汉初写成的《尔雅》(约2200年前)中就记载着“桑瓣有葚,栀”,意思是说,桑树有半数能结桑椹,名为栀。在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种麻子》篇中就正确地认识到雄麻散放花粉和雌麻结籽的关系,“既放勃,拔出雄,若未放勃去雄者,则不成子实”(放勃即指雄花放出花粉)。中国对于植物性别的认识比欧洲人早1000多年。在欧洲,关于植物有性的差别的概念是在18世纪由J.G.克尔罗伊特和C.von林奈奠定的。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雌、雄器官,即雌苏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花里。这类植物称为雌雄同花植物,以符号表示;在某些植物中,雌、雄芯分别着生在不同的花里,成为单性的雌花和雄花,但雌花和雄花同时出现在同一植株上。这类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以♂♀符号表示,如玉米和瓜类等。在另一些植物中,雌雄花分别着生在不同植株上,为雌雄异
性别(动物) 性别(动物) (sexuality in animals) 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而在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性别间的差异随进化过程中有性生殖的演进而增高。低等生物(如细菌和原生动物)性别区分的程度低,仅表现为不同的交配型,高等生物(如脊椎动物、种子植物)不同性别(雌性和雄性)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均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性别的通用符号:雄性以战神的盾与矛“♂”表示;雌性以爱神的镜子“♀”表示。 性征 个体的性征在形态方面,从大体解剖、器官结构到细胞的组成,都表现出差异;在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在人类,还在心理方面)也同样存在差异。个体发育过程中性别出现一系列连续的演变,主要可分为:染色体性别→生殖腺性别→表型性别3个等级。 染色体性别(遗传学性别)同一物种各个体的体细胞中,常染色体总是成对的,并且每对形态相同。但往往还有两个染色体在不同性别个体中有差异,称性染色体。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称为染色体性别。生殖母细胞中的两个性染色体如果相同,经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也相同,这类配子称为同型配子。产
形态学 形态学 (morphology) 研究生物机体外形和内部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科学。每类生物都有其本身的特性,如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在研究某方面的特性时往往离不开对其他特性的了解,因此研究形态学时必须贯穿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形态学还可以分为多种分支科学。 ① 按生物门类(或按生物分类系统)的不同,形态学可分为:微生物形态学、植物形态学、动物形态学及人体形态学。微生物形态学是研究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及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在进化、分类上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动植物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作用等学科。植物形态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上的特征,以及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学科。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以及在分类上形态特征的学科。人体形态学是研究人类自然史,人种的形成和相互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影响人体形态的学科。常以形态学为依据论证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② 按机体结构水平的不同,形态学可分为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学。解剖学是研究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早先研究解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 (behavioral genetics) 研究支配生物的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行为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愈是低等的生物,行为模式就愈单纯。但是各种生物的行为之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对各种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既有阐明不同生物特殊行为的遗传基础的意义,又有普遍的生物学意义。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发展早期的一些遗传学者曾注意到行为与遗传的关系。但是在后来的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中,那些容易被识别的形态性状(例如果蝇的体色、眼色、刚毛性状等)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50年代中期J.赫什和美国遗传学家T.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从事果蝇趋光性的行为的遗传学研究。他们通过多代的选择得到了为多基因所控制的具有明显正、负趋光性的群体,但是人工选择一旦停止,差别就迅速消失。 60年代后期,行为遗传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美国的M.德尔布吕克和S.本泽、英国的S.布伦纳为代表的一些分子遗传学家陆续转向行为遗传学的
行为 行为 (behavior) 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如奔跑、攻击),还包括静止的姿势(如野兽守卫在自己的领域边界时的姿态)、体色的改变(如变色龙隐蔽于树叶间时)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如某些蝴蝶遇敌时露出翅上“眼斑”)、发声(如鸟类鸣叫),以及气味的释放(如多种昆虫释放外激素以吸引异性)等。有少数植物可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如捕蝇草捕食昆虫,但行为主要见于动物;行为是动物应付环境变化的一个主要手段。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与日常用语不同,生物学上的行为一词不含有道德意味。虽然大多数行为都包含有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运动,但个别动作并不构成完整的行为,内脏运动从外界观察不到,不被视为行为;甚至某些外界可以见到但属自律性的运动,如呼吸,也不是行为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行为生物学上讨论的一个行为事件必然是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或者说具适应意义的一段活动,如整个生殖行为。自然,这还可再细分为求偶、交配、育幼等次一级的行为事件,分解到最后便只有个别动作了,虽然其中具有特征
腥黑粉菌科 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 黑粉菌目的1科。本科真菌冬孢子单生或结合成永久性的孢子球。冬孢子萌发时,核就进行减数分裂,并继续分裂为8个单相核,然后才移入原菌丝。原菌丝无隔,如小麦网腥黑粉菌,顶生8个担孢子。半数为A1 ,半数为A2 ,两亲和担孢子互相结合成H形,质配时,H形一方的原生质流入另一方中,而后产生小梗,双核同时分裂产生新月形双核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生芽管入侵寄主,最后产生冬孢子球,由H形成员发生的双核菌丝也可不生分生孢子而直接侵染寄主。 本科下分约13属250种。其中腥黑粉菌属最大,可生在植物各部位,但以子房为多,孢子单生,常有腥味,约90种,如小麦光黑腥粉菌、小麦网腥黑粉菌、谷子腥黑粉菌、稻粒黑粉菌。条黑粉菌属的孢子结合成孢子球,中央为1至多个孢子,有一层不育细胞围生,约100种,如杆黑粉菌、芹菜根瘤黑粉菌等。叶黑粉菌属寄生在茎、叶组织中,不形成黑粉而形成病斑,约有90种,如稻叶黑粉菌。
猩猩 猩猩 (Pongo pygmaeus;orang-utan) 灵长目猩猩科猩猩属的唯1种(参见彩图插页第176页)。在灵长类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雄性比雌性大,雄性体长1.25米,雌性0.768米;体重雄性75~100千克,雌性40~80千克;两臂很长,张开宽达2.3~2.4米,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壮;体毛稀疏,暗红褐色,肩和背部有20余厘米长毛;前额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间距较窄;成年雄性的脸侧具有叶状的厚肉垫,在肉叶下面有一气囊,它与喉部相连,充气后鼓起很大,发声时起共鸣作用;有的颏下有胡子;手脚窄长,臂和手粗壮有力,手长约28厘米,脚长约32厘米;犬齿发达,牙齿32枚,齿式与人类同。无尾。 有两个亚种,分别分布于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是猩狸种中唯一分布在亚洲的种类,分布区狭小。数量不多。栖息于热带雨林。雄性单独生活,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吃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鸟蛋、幼鸟、甲壳类、鲜菜以及植物嫩芽。孕期8~9个月,每胎1仔,寿命25~40年。活动不如猴类迅
星叶草科 星叶草科 (Circaeasteraceae) 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1科。一年生无毛小草本,胚轴伸长成茎,两枚条形子叶在其下部宿存,在茎顶叶子簇生,叶为单叶楔形,顶部边缘有齿,具开放式二歧分枝的脉序。花簇生于叶丛中央,很小。萼片2~3,宿存。花瓣不存在。雄蕊1~3,与萼片互生,花药略叉开。心皮1~3,分生,无花柱,柱头小,子房有1颗下垂的胚珠,受精后形成具钩状毛的瘦果。种子有丰富胚乳。仅1属1种(星叶草)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西部,以及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生于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草地或山谷沟边和林中。 星叶草自1881年被发现以来,对其系统位置颇多争论,曾被认为应属于金粟兰科、毛茛科或小檗科,或接近三白草科。但星叶草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如2枚子叶宿存,萼片2~3,雄蕊1~3,果实有钩状毛,花粉管通过胚珠中部进入胚囊,种子有细胞型的胚乳等,而与毛茛科等科有明显的区别。J.哈钦森于1926年在其《有花植物分类》一书中建立了星叶草科,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他将星叶草科放在小檗目中。美国学
星鲨属 星鲨属 (Mustelus;smoothhound) 真鲨目皱唇鲨科的1属,有20种,中国有3种。体长约1米。眼中等大小,椭圆形,瞬褶发达。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鼻孔宽大,前鼻瓣圆形突出,距口远。口弧形,唇褶发达。牙细小而多,平扁亚圆形,齿头退化或消失,铺石状排列。鳃孔中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较大,位于体腔中央上方,近于胸鳍或近于腹鳍;第二背鳍较臀鳍为大,起点前于臀鳍起点,下叶前部稍突出,近尾端处有一缺刻。分布广。白斑星鲨(见图)体具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灰星鲨体无白点,第一背鳍起点几对着或稍后于胸鳍里角上方,上唇褶短于或等于下唇褶。中国沿岸均有分布。前鳍星鲨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胸鳍里角,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唇褶比下唇褶长。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栖息在大陆棚浅海区域,也进入港口。主要食虾、蟹类,也食软体动物以及沙蚕等,有时食小型鱼类。卵胎生;灰星鲨为胎生,每产10余仔,胎儿具卵黄胎盘,连于母体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室,胎儿各居一室。星鲨肉质鲜嫩,主要供食用。
行动 行动 (locomotion) 生物在空间的整体移动行为,例如动物的步行、奔跑、游泳、飞翔等。行动指主动的移动,不包括被气流、水流或其他生物带动所造成的空间移动(如寄生虫随寄主在空间的移动)。但有时主动和被动的界限不明确,如某些蜘蛛放出一段蛛丝后,乘丝随风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蝗虫主动起飞后却被强大气流带至远方,两者都有一个准备阶段是主动行为,而具体的转移却是被动的。除阿米巴之类生物无法说出它们的哪一部分负责行动之外,大多数能行动的生物都演化出专门的行动结构,包括细菌的鞭毛直到高等动物的足、鳍、翼等行动器官。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都能行动,但在多细胞生物中,行动主要见于动物。除某些营固定附着生活的低等动物外,大部分动物都有特化的行动器官,它们的取食、生殖等基本生活活动也都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就行动的范围、速度、单程的距离以及定向的准确性而言,以鱼类、哺乳类(包括鲸等海兽)和鸟类最为突出,因此,它们分别在水陆空3界成为优势生物。 介质与基底 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介质或空气介质里。水的密度较高,一部分比重与水相近的生物经常浮在水中,而比重高于水的就只能在水底
形态发生运动 形态发生运动 (morphogenetic movement) 在早期发育中,胚胎细胞的各种协调运动的总称。通过这些运动,胚层建立了一定的空间关系,并为以后器官发生奠定基础。形态发生运动包括原肠形成和器官原基形成。在动物胚胎发育的囊胚期,甚至原肠早期,形成各种器官的物质都还没有到达它们在成体中的部位(见胚胎预定命运图)。通过复杂的运动和移位,原来位于表面的细胞进入内部,形成具有3个胚层的胚胎,外胚层留在外部,内胚层和中胚层移入内部,这一过程称为原肠形成。在以后的发育中,3个胚层的细胞都将继续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形成各种器官的原基,称器官原基的形成(见器官发生)。 原肠形成 1925年德国W.福格特应用活体染色法以后,人们对原肠形成运动才有了正确的了解。福格特不但绘制了两栖类各胚层在囊胚期的位置,并且追踪它们以后发育成什么组织或器官。在此基础上,经过方法上的改进,逐步了解了各种动物胚胎的形态发生运动。 原肠形成的过程因卵子卵黄含量的多寡而不同,含量少的,进程比较简单,反之就比较复杂。 原索动物文昌鱼的卵子,含卵黄较少
星虫动物门 星虫动物门 (Sipuncula) 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具闭管式循环系统的体腔动物。身体柔软,长筒状,形似蠕虫,不具体节,无疣足,亦无刚毛。一般体长约10厘米,最大的可达30~40厘米。营底栖穴居生活。体前端有一细长能伸缩的吻,是摄食和钻穴的辅助器官。吻前为口,口的周围有触手,展开似星芒状,因而称为星虫。吻后是较粗的躯干,肛门在躯干前端的背面。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发育过程经过担轮幼虫时期。本门动物约200余种,全部海生,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中国海域约60种。 形态 星虫的身体分为2区:前区能向内卷缩和向外翻出,称为吻部;后区较粗,体壁厚,称为躯干部。多数种的吻部着生小钩或棘刺。吻前端的触手形状变化较大,有指状、树枝状和丝状,排列方式:有的呈环形或半环形,有的呈马蹄形。在躯干前端,腹面两个开口是肾孔,背面中央开口是肛门。体色多样,有乳白、浅灰,黄褐和棕褐色。全身有深棕色的皮肤乳突,因而表面较粗糙。只有少数种,如方格星虫属,皮肤光滑,无凸起的乳突生长。 体壁和体腔 体壁的最外层是角质层,下面有一层细胞形成的表皮,向下是真
信息素 信息素 (pheromone) 同种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影响彼此的行为、习性、乃至发育和生理活动。信息素由体内腺体制造,直接排出散发到体外,信息素依靠空气、水等传导媒介传给其他个体。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都有信息素。由于信息素靠外环境传递,故又称外激素。生物异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种间信息素或异种信息素。昆虫之间的异种信息素有利己素、利他素、信号素等。 信息素主要有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告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标记信息素等。 性信息素 同种某一性别,在性成熟后,发放微量物质用以招引同种异性个体寻味前来交配的信息素。从无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中,有不少动物具有性信息素的化学通讯本领。蚕醇就是较好的例子(图1)。 家蚕雌蛾在羽化后不久,腹部末端伸出两个金黄色的半球状突起,叫引诱腺(香腺)。这一对腺体鼓出像半圆形气泡。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腺体上有许多微小毛状突起,突起内是表皮的孔道,从组织学上观察到腺体由分泌细胞组成。家蚕的性信息素是蚕醇,蚕醇溶于脂类物质,经过微绒毛上的质膜,传递到外表皮上孔道而散放于
新月藻属 新月藻属 (Closterium) 双星藻目鼓藻科的1属。植物体为单细胞,绝大多数种类呈新月形,弯曲,少数平直,狭长,两端逐渐尖细,顶端尖锐或钝圆,横断面圆形(见图)。胞壁平滑或具纵向线纹、肋纹或点纹,无色或因铁盐沉积而呈黄褐色。色素体轴位,两个半细胞中各1个,具纵脊,蛋白核中轴一列或散生。细胞核位于两色素体之间细胞的中部。在细胞两端各具一大型液泡,其中,含有1个或多个石膏晶粒(在活细胞中不断颤动)。细胞两端具有孔,向外分泌胶质致使细胞移动。繁殖时,细胞分裂成1个半细胞,各自逐渐长出与自身相同的另一半细胞,新形成的和母半细胞间的细胞壁上常留下环形缝线(suture),有些种类的缝线不位于细胞的近中部,而是在其他部位,其间的部分称环带。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二配子以变形状运动相接合形成接合孢子(或合子)。 本属超过300种(约500个分类单位),中国约70多种。生长在水坑、池塘、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淡水水域,浮游或附着在近岸的沉水生植物上;多数存在于偏酸性的水体中,有些种类喜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
新生代植物区系 新生代植物区系 (Cenozoic flora) 从晚白垩世土伦期(距今9400万年)开始,被子植物已取代了中生代的蕨类、苏铁和银杏类,而在植物界中占优势,许多松柏类的属延续到现代,因而,新生代植物群以被子植物为主。 第三纪植物群 可以分为4个植物区: 泛北极第三纪植物区 在第三纪早期新西伯利亚群岛、西伯利亚北部、加拿大、帕里群岛、巴瑟斯特群岛到北纬83°地带具有云杉、松、红杉、杨、柳、桦、榆、和莎草科植物。略南的地区有红杉、落羽杉、水松、水杉、银杏、桦、山毛榉、鹅耳枥、榆、械、栎、连香树等。 到渐新世气温下降,北方的植物向南迁徒,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有红杉、栎、石柯、榆、苗榆、山毛榉、连香树等。 到中新世北方植物再向南迁徙,分布到中国北方、日本、瑞士、俄罗斯南部、美国加州中部和内华达。中国山东山旺在中新世出现的构、枇杷、梧桐、拐枣、刺楸和葛在那时的欧洲和北美亦有分布,可是现在只限于东亚。 到上新世在北美有少数银杏、水松、连香树和榉,可是现在已不见。在欧洲有红杉。上新世以后它们在欧亚大陆
兴奋 兴奋 (excitation) 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如神经冲动的发放、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甚至动物的狂叫等。 任何一种刺激(声、光、电、机械和冷热等)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会引起相应一些兴奋性高的细胞兴奋,并伴有细胞膜电位变化。其中神经和肌肉细胞则能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神经冲动的发放就是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发放;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的收缩。兴奋性即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的能力。因此,有关兴奋本质的研究,始终是和细胞生物电的研究密切联系的。 伯恩斯坦的膜学说 1902年J.伯恩斯坦最先用膜学说解释生物电的产生。当时人们只粗略地知道,细胞内液比细胞外液含较多的K ,并且根据细胞损伤处电位较完好处为低的事实,推测静息时细胞内电位低于细胞外。由此他假定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 有通透性,由于细胞内K 浓度高而向细胞外扩散,使膜的内、外两侧出现电位差,即细胞内较负,细胞外较正。当K 外流造成的电位差或电场力达到某一数值时,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所造成的K 净外流便停止,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metabolism) 简称代谢,生物体的各组成物质通过合成及降解不断更新的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的总称。从方向上区分,有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生物体一方面必须经常合成其组成部分以补充消耗,另一方面,除组成部分不断消耗外,必须通过食物的降解过程摄取能量。以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的肝脏为例:利用氮(15 N)和氘(2 H)标记的化合物喂养动物的实验说明肝脏内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虽然基本不变,但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却不断在更新,其半衰期为5~6天,即大约5、6天以后,实质上已经有一半蛋白质进行了自我更新。 不同的组织代谢速率不同,如肌肉,代谢率就小得多,肌肉蛋白质的半衰期有3个月左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以不同的速率进行活动,但是却不是不变的。处于生长期的生物体,其合成代谢超过降解代谢,即收入超过支出,体重逐渐增加,成为生长的主要特征。如果生物遇到营养不足或生理活动发生障碍的情况,如饥饿、疾病、环境不良等则发生暂时性的消耗超过合成,动物出现体重下降,植物则枝枯叶落,而在不利环境克服之后,又可恢复生长或平衡,如果不能克服则以死亡告终,代谢结束。
楔叶类(化石) 楔叶类(化石) 〔Sphenopsida(fossil)〕 楔叶类是很古老的原始维管植物,构成一个纲或门,又称节蕨植物、有节植物。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到石炭二叠纪最为繁盛。乔木类型的芦木与石松类的鳞木和封印木共同繁殖在北半球热带的沼泽地区形成森林。到中生代本类植物逐渐衰退,木本类型几乎绝迹。侏罗纪(距今1.36~1.9亿年)以后只有木贼一属,与现代的相同。曾被作为蕨类植物门的一个纲,但近来有人主张将其独立为一个门。 楔叶类具有根、茎和叶。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枝、叶都轮生。孢子囊着生于相当于孢子叶的孢囊梗上。孢囊梗聚集于茎尖,组成一个孢子叶球。孢子同形或很不显著的异形。 最原始的类型是叉叶目。叉叶目中的早泥盆世的原始叉叶是小形草本植物。节与节间分化不明显。孢子囊生于孢子囊梗的尖端。到早泥盆晚期和中泥盆世(距今约3.7亿年左右)出现叉叶。也是小形草本植物。它们的节与节间分化亦不明显,但孢子叶梗向下弯曲。到中泥盆世晚期出现芦叶,也是小形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分化成短节间与节。以后,叉叶目进一步向3个方面发展:羽叉叶目和楔叶目为两个进化
楔叶蕨亚门 楔叶蕨亚门 (Sphenophytina) 蕨类植物门的1个亚门,包括一群特点明显的化石和现存植物。现代的楔叶类植物的茎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常具有长而多分枝的不定根,地上茎高一般不超过1米,个别可达1.2米,粗只有0.2~1厘米,有节与节间,中空,表面有多数隆起的脊条和下陷的沟槽,节上有一圈基部连合成鞘的退化成干膜质的楔形叶,从节上可以发出枝条,枝的节上又可轮生小枝,茎和枝的表皮细胞含有硅质,在外壁堆积成小颗粒状突起,手摸有粗糙感,表皮内是皮层,皮层细胞的间隙有绿色的组织,因此茎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少数种类的茎有能育(生殖)和不育(营养)之分,每年能育茎先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来,淡褐色,不分枝,顶部生有一个长圆形的孢子叶球,在孢子叶球的中轴上,轮生着盾状的孢囊柄,其下悬垂着5~10个孢子囊,孢子成熟散落后,茎就枯死,再从根茎上生出绿色的营养茎;而大多数种类的茎,无生殖和营养之分,生长到一定时侯,其茎或枝的顶端形成孢子叶球,而孢子成熟和散落之后,仍然继续生长。本群植物的孢子具有4条带状弹丝,幼时包裹孢子,成熟时弹开,帮助传播。 楔叶类早在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