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布莱基斯顿线 Blakiston′s line

  在日本本州岛北海道岛间所划的生物界线,又称津轻海峡线。系 1880年布莱基斯顿和普赖尔( T. W. Blakiston, H. Pryer)根据鸟类分布所提出的界线,由米尔恩( J. Milne, 1883)命名,最初确认是以属于中国东北亚区的本州与属于西伯利亚亚区的北海道之间为分界线,但后来根据在秋田八幡平也发现了北海道产的熊,以及根据其他鸟类和淡水鱼等情况作了修正,因此现在对这条线的评价就不象从前那样高了,反而不如八田线更有其意义。在植物方面同样由于渡岛半岛与东北地方的一部分相类似,所以也不能太重视此线。不过由于地理上南北存有差别,另外更新世末在这条海峡形成后分布有所扩大的动物中,有相当多的种类是以此为生态界线或分布界线的,哺乳类中的猕猴、熊、羚羊、鼯鼠、鼹鼠、川鼠、日本鼩鼹构成北界,而魋、黑貂、北海道鼠兔( Ochotonahyperborea yesoensis),缟栗鼠,蝦夷谷地鼠构成南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布鲁氏菌属 Brucella

  引起羊、牛、猪等家畜传染性流产症的一属病原菌,为 D. Bruce( 1887)发现。是直径约 0.6微米的球菌或长度在 1微米以上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好氧性,仅可利用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不形成酸。可在肝浸出物等动物性培养基中生长,产生大量氨和硫化氢。最显著的特征是培养中需要二氧化碳,在 10%的 CO2 中能进行良好的发育。所产生的毒素和痢疾菌等肠道细菌相类似,被提纯的一种菌体抗原是糖脂 -糖肽复合体,是由磷脂、甲酰胺和氨基酸组成。具有两种凝集抗原,即特异的 M抗原(布鲁氏菌病)和 A抗原(流产),不同种之间其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培养过程中易发生 S- R相变异(可能是由于积聚了不能被利用的丙氨酸的作用),致丧失致病力,而凝集反应也完全改变。其寄生在雌体生殖器官或乳腺内,可常常引起流产。该菌还可侵袭血液或网状内皮系统,但症状多不固定。典型种是马耳他热布鲁氏菌( Brucella melitensis),牛流产布鲁氏菌( B. abortus)、猪布鲁氏病菌( B. suis)。这属菌在抗原性等方面表现出与肠道细菌及巴斯德氏杆菌等有亲缘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彩斑 variegation, color breaking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即本为相同颜色的组织,但看起来却由两种以上的不同的部分颜色组成,这种不同的颜色现象即为彩斑。彩斑有时也由遗传病造成。彩斑在叶、茎、花瓣、种皮等的任何部分都可看到。亦可将此看作是花叫病的一种。但有时这类带彩斑的植物却是珍贵的花卉品种。从外表上看彩斑可分为下列几类:( 1)环斑:只外缘为异色;( 2)刷痕斑:混有刷痕样的异色部分;( 3)切斑:由中央分开,一半为异色;( 4)虎斑:横条状的异色斑;( 5)条斑:纵条状的异色斑;( 6)白化:全部为异色。   形成彩斑的原因有:( 1)失去叶绿素;( 2)在表皮下的细胞层中含有空气的细胞间隙增大;( 3)表皮细胞变形;( 4)细胞中含有叶绿素以外的其他色素。第( 1)种情况中已知有细胞质遗传或色素体遗传的实例〔紫茉莉属( Mirabilis)和带条斑的水稻〕,也有的是受核基因控制(如车前、白头翁草等)。在同一植物来自这两方面的变异有的彼此无关,有的是相互关连而存在(如玉米),这对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作用协调提出了具有兴趣的问题。第( 2)、( 3)两种原因尚未见有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第(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操纵基因 operator

  通过与特定阻遏物相互作用而控制隣接结构基因(群)对 mRNA合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是调节基因的一种。这个基因如果发生变异,作为负调节物质的阻遏物就不能再与之结合,从而在这种操纵基因控制下的操纵子就可进行转录,操纵子所编码也因之得以从组成型方式合成出来。这样的变异称为操纵基因( oc )组成型变异,对野生型操纵基因( o )为显性。由于一般操纵基因的变异仅对发生这种变异的染色体上的操纵子显示效果,因此特称为顺式显性。 1973年美国的 W. Gilbert等已经测定了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操纵基因部分的核苷酸排列顺序。   这个操纵基因由 21对核苷酸组成,其中如图的方框所示, 16对核苷酸以 11位为中心表现出旋转对称。由于这个系统的阻遏物是由四个相同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因此这种分子也相应地具有立体对称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操纵子 operon

  受阻遏物和操纵基因统一调节的一组基因群。属于同一操纵子的基因之间在功能上往往是相互关连的。例如大肠杆菌的乳糖分解系统的操纵子(乳糖操纵子)就是由β -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透性酶、半乳糖苷转乙酰酶的结构基因 lacZ、 lacY、 lacA(习惯上写作 z、 y、 a)组成的。与 z基因邻接的是操纵基因( o)和启动区( p)(见图)。 调节基因( lacI, i)产物的阻遏物通过和操纵基因的特异结合,使在启动区上的 RNA多聚酶不能将结构基因所带的信息转录为 mRNA,这样上述三种酶都不能被合成。如果加入特定的诱导物质(图中以 I表示),这种诱导物质一当和阻遏物结合,后者就会脱离操纵基因,从而这三种酶就会同时被合成。另一方面,和生物合成有关的酶系统的合成;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以操纵子为单位进行调节的。例如大肠杆菌的色氨酸合成系统的五个基因组成一个操纵子,从分支酸( chorismie ac- id)到色氨酸 5步反应有关的酶的合成量就受到统一的调节。但是它和乳糖操纵子不同,如果将特定物质(色氨酸)加到培养基中,酶的合成就受到抑制。此外,基因性状的表达不一定都是由操纵基因和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操纵子学说 operon theory

   F. Jacob和 J. Monod在 1961年提出的有关蛋白质合成调节机制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1)结构基因的直接产物 mRNA是一种将基因信息直接传达给蛋白质的一种寿命很短的中间产物。 mRNA一合成,就脱离 DNA而和核糖体结合,并在核糖体上被翻译成多肽;与此同时, mRNA也就破坏了。多肽合成后就脱离核糖体,而核糖体可被反复使用;( 2) mRNA的合成是从 DNA链的固定点即操纵基因开始的,并按一定方向进行的;操纵基因控制着邻接的几个结构基因群(操纵子)的转录起始,因而操纵子是一个与转录有关的单位;( 3)还有一种功能与结构基因和操纵基因不同的调节基因,它能产生胞质性阻遏物,这种阻遏物对特定的操纵基因具有亲和性,发生能进行可逆的结合;当它和操纵基因结合时,整个操纵子的转录便停止,为操纵子内各个基因所支配的蛋白质的合成也因之停止;( 4)阻遏物( R)具有与低分子的为效应物( F)相结合的性质,这种反应为 R+ FR′+ F′。对于诱导酶来说, R能和操纵基因结合,从而停止操纵子的转录。属于一种效应物的诱导物可使阻遏物失活,从而使转录恢复。对于阻遏酶来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侧板 lateral plate

1 脊椎动物和无头类早期发生时,中胚层夹持神经管、脊索等中轴器官,由两侧向腹侧扩展(部分形成胚盘叶的是向侧方),与接近中轴器官的部位由头向尾形成分节的现象相反,腹侧(或侧方)的区域不出现分节现象,这个区域称为侧板。无头类是次生分节消失,而脊椎动物从开始就不表现分节。与中轴部中胚层的肥厚相反,侧板很薄,随着胚胎发生的进行(或由初期开始)而分成内外两层。两层间的腔称为内脏腔,后来形成主要的体腔。外层向着外胚层称为外侧板( ollter lateral plate)或体壁板,体壁中胚层且单独地或与外胚层合成体壁层。内层与内胚层相对,称为内侧板( inner lateral plate)或脏板、内脏中胚层,并且单独地或与中胚层相合成内脏层。侧板中胚层形成体腔壁和肠系膜,更分化成消化管壁及其他的肌肉和间充质。在羊膜类胚胎早期,由胚体外区的体壁形成羊膜和浆膜,从胚体内的内胚层形成尿囊,从胚外内胚层形成卵黄囊。    2 节肢动物体侧部硬皮化( sclerotization)形成的,相当于附肢的基部背侧,背侧接于背板,腹侧接于腹板。分成两个以上时,各自称侧片( pleuri- te)。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侧系统〔性〕 paraphyly

   W. Hennig( 1966)提出与单系统和多系统对比的概念。它与多系统一样,除了有其自身的祖先之外不存在其他祖先,这是与单系统相区别的地方。在单系统群来说相似性是基于后代性状的共有( synapomorphy),而对侧系统群( para-phyletic group)来说则为祖先性状的共有( symplesiomorphy),而多系统群( polyphyle-tic group)则由于收敛( convergence),只是限于表现论的( phenetic)认识,不能说是给予明确的定义的分歧论。再有, T. D. Ashlock( 1971, 1972)将 Hennig所下定义的单系统改为全系统( holophyly),将全系统与侧系统成为所谓单系统(不是 Hennig的定义)的两个侧面,它们与多系统以最近的共同祖先归入它们的群中,或把它们排除作为标准而加以区别,实际上这也不过同样是只将相似性的标准加以应用就是了。关于侧系统与多系统的分歧论的定义是由 G. Nelson( 1971)提出的。即关于这二者在不包含从基础种来的所有种这一点与单系统是不同的,从基础种来的残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侧线器官 lateral-line organ

  圆口类、鱼类、两栖类在身体两侧由头到尾存在一种称为侧线器的机械感受器。圆口类侧线器露出皮肤表面,在多数硬骨鱼类中侧线器表面的鳞片上有小孔,其中有管(侧线管)与外部相通,这些鳞由头至尾排成一行,形成所谓侧线。两栖类只在幼体时在皮肤浅部有由被囊包围的侧线器,它随着幼体的成长,与侧线神经一同消失。终生水中生活的种类侧线不消失,在身体表面有点线状排列的称为 stitch的结构中,有 3— 5个毛细胞群,各细胞群的结构与鱼类的相同。   侧线器在躯干部是单一的线,在鱼类上相当于背肌和腹肌的分界,在头部则有 3根支线,感觉细胞有突起即感觉毛伸出,由于它在管腔内或突出于体表,故能感受水流的压力,能辨识流速和方向,起触觉感受器和振动感受器的作用。此外,有的也起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离子环境检查器的作用。侧线器上分布有侧线神经,即躯干部迷走神经的体侧神经分支,在头部分布有面神经及舌咽神经,这些神经干中不仅有向心的感觉神经纤维,也有离心性的纤维,后者对前者有抑制作用,突触的传导介质是咕啉( Corrin)性的。向心性突触的传导介质现尚欠明。从毛细胞群施以低周波性振动刺激时,可以记录出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O层 O horizon

  矿物质土层( A层、 B层、 C层)之上形成的有机质层,具有大量新鲜的或部分分解的有机物质,在森林土壤学中又把该层进一步细分为 L层(枯枝落叶层)、 F层(发酵层)和 H层(腐殖质层)。 L层为近期枯落的树叶、树枝、树皮等几乎完全未分解的植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层次; F层为处于半分解状态的植物遗体所构成的层次,但原来的植物组织尚可识别; H层为进一步分解变质的植物遗体所构成的层次,而原来的植物组织已不能识别。美国土壤学会把该层进一步细分为 O1层和 O2层, O1层为大部分植物组织基本上能用肉眼识别的层次(相当于 L层和 F层上部), O2层为植物组织和动物体的原形已不能用肉眼识别的层次(相当于 F层下部和 H层)。 O层的厚度决定于植物遗体的进入量及其分解量,在稳定群落( stable community)下由于两者大致相等而厚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在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下由于分解旺盛几乎不存在 O层,但在低温过湿的地方,此层却甚发达。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层析(色谱) chromatograpby

  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体层析、气体层析二种。用作固定相的有矽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也可使用其他物质。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 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物质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后者可与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进行同样的分析,即在固定相的一端,点上微量试料,在密闭容器中,使移动相(液体)从此端渗入,移动接近另一端。通过这种展开操作,各成分呈斑点状移动到各自的位置上,再根据 Rf值的测定进行鉴定。当斑点不易为肉眼观察时,可利用适当的显色剂,或通过紫外灯下产生荧光的方法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阻隔现象 barrage phenomenon

阻隔现象 barrage phenomenon 为在琼脂培养基上排列生长的菌丝体的菌落之间出现的一条狭窄的分界,这种现象称作阻隔现象。此现象最初见于木材腐朽菌革裥菌中由单孢子培养所形成的菌丝体间( R. Vandendries和 H. J. Brodie, 1933)。有时在不同属或不同种的二株菌的菌丝体产生相邻的菌落,或同一种菌中由二个孢子形成二个菌落之间也可以看到此现象。二个菌落长出的菌丝几乎不会彼此相掺杂。特别是气生菌丝,由于在交界处生长得很少,所以可看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其产生原因据认为是产生了起特异作用的物质,但是在尚未出现分界线时,在两菌落之间的琼脂中插入一片薄玻璃(其高度仅稍高于琼脂表面),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因此有人认为是由于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在侧耳属一些真菌中,已从遗传学方面进行了解释(参见不相容基因),但这不具普遍意义。有时二级菌丝体和原始菌丝体之间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但一般多是由于二次菌丝体的旺盛生长而使这种现象很快消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阻遏物repressor

阻遏物 repressor 基于某种调节基因所制成的一种控制蛋白质,具有抑制特定基因(群)产生特征蛋白质的作用。由于它能识别特定的操纵基因,并与之结合,因而可抑制与这个操纵基因相联系的基因群,也就是操纵子的 mRNA合成。在诱导酶中,调节基因的产物具有“活性”,但与诱导物质一经结合即失去活性,因而也就失去了与操纵基因的结合能力。相反在抑制酶中,调节基因的产物即所谓阻遏蛋白,它没有活性,但若与辅阻遏物结合便可成为具有活性的阻遏物,因此可与操纵基因结合。不论在哪种场合,阻遏物对特征蛋白质产生的调节机制是根据对 mRNA合成是否阻碍,它是一种负调节。可是象大肠杆菌阿拉伯糖分解酶系的操纵子调节基因 araC所生成的蛋白质,虽可作为阻遏物进行负调节,但是一当与阿拉伯糖结合,就会使操纵子的转录积极地进行,而成为正调节物质。 1966年吉尔伯特等( W. Gilbert)部分精制了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的阻遏物,决定了它的氨基酸序列。它是一个分子量约为 38590的由 4个亚基组成的酸性蛋白质,具有一个诱导物质的结合位点和一个操纵基因的结合位点。在λ噬菌体等溶原化的细菌中,由原噬菌体合成的特异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阻遏 repression

阻遏 repression 指基因的表达在信使 RNA合成(转录)阶段为特异的调节因子(阻遏物)所抑制。是指使细胞内特定的酶或酶系合成率降低的现象。当特定的代谢物质在细胞内的浓度增加时,阻遏物就被活化,而相应结构基因群(操纵子)的特异物质的产生就受到抑制。比如:对与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有关的酶系,如果细胞内色氨酸浓度增高,阻遏物活性就增加,产生阻遏,色氨酸合成率就下降。因此如果给与使细胞内色氨酸浓度降低的条件,相反地会使阻遏解除( derepre-ssion)。如果再给培养基以高浓度的色氨酸,则很快地又观察到阻遏。氨基酸、核酸的硷基等低分子物质的生物合成系统通常可见有同样的现象,称受这样调节的酶为抑制性酶。另一方面,在诱导酶的场合,或在噬菌体基因的蛋白质合成等的场合,在没有特定的代谢物质的条件下发生阻遏,而存在诱导物质或特定的代谢物质时阻遏解除,通常称这种阻遏解除过程为诱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阻断block

阻断 block 一般含有阻遏的意思。在临床上多指心脏传导阻滞。特别在神经生理学中,它是指兴奋传导或传递由于各种原因在中途被阻断(即传导阻滞)或为此所做的人为操作(施术),例如在神经干的局部做机械的损伤,或施加麻醉剂和寒冷作用,使其局部的传导阻断;另外突触(例如神经肌肉接头)对药物和离子的作用特别敏感,容易被阻断。脊椎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可由箭毒的作用、脊髓内的突触由于某种麻醉剂(例如戊巴比妥钠)的作用而被阻断。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突触的特异阻断药物称为植物性神经阻断剂。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阻断被应用于外科手术时的无痛法(传递阻断法),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阻断被应用于植物性神经症的治疗和人工冬眠术中。关于在突触出现阻断的机制已试图从递质释放的阻断、原生质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对递质的颉颃作用等方面进行解释。当心脏刺激传导系统的某点(例如房室间)被阻断时(心脏传导阻滞),则心房和心室便以各自的节律进行搏动。心脏传导阻滞可成为某种心脏病的主要症状,可根据心电图来诊断。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足腺 pedal gland,foot-gland

  足腺 pedal gland, foot-gland ( 1)亦称趾腺。系轮虫纲   趾的基部的 1对(蛭形目( Bd-elloida)为 1— 5对)腺体,因从趾端开口处能分泌粘性液体,故又称粘腺。运动时,能使足粘附于他物,而固着生活的轮虫之足腺则包裹身体。( 2)系开口于软体动物之足上的单细胞腺的聚合体。可分为:( i)前足腺( anterior pedalgland labial gland):后鳃亚纲和前鳃亚纲中水中爬行的种类具有之,能润滑足的里面,逆行于水面时,水面上能形成粘液膜。( ii)上足腺( suprape-dal gland):开口于足和吻的前缘之间,营固着生活的前鳃类(蛇螺、马掌螺)和肺螺亚纲等具有之。( iii)腹足腺( vetral pedal gland):系位于足的前方和腹中线上的大型腺体,与瓣鳃纲的足丝腺相同。宝贝、织纹螺、骨螺、芋螺等均有之,为数甚多。( iv)后足腺( posterior mucous gland):开口于肺螺亚纲的后足背面(背后腺 dorsal poster-ior gland)或后鳃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丙酮酸 pyruvic acid

   CH3 COCOOH,原称焦性葡萄酸(德 Brenztr-aubensure),是参于整个生物体基本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由于α酮酸而反应性强,对许多酶反应都有关系。在动植物的共同呼吸源中,碳水化合物是最常用的,其反应途径是从形成己糖二磷酸酯经过丙糖磷酸酯而分解为丙酮酸。在无氧分解下有各种变化形式,如肌肉产生乳酸,酵母的酒精发酵和植物组织在无氧状态下生成乳酸或乙醇,而所有到丙酮酸的反应途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最终的反应多少有些差异。并且在有氧状态下分解,通过三羧酸循环能把丙酮酸完全氧化。可以认为这是获得能量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丙酮酸位于无氧分解和有氧分解的交界点上,是极为重要的中间产物。一如α -酮酸的结构所示,反应是极易进行的。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提高其浓度,也不会在组织内积累以至产生有害的作用。此外,从丙酮酸可直接生成丙氨酸,因为它可以与氨基转移反应相结合,故在氮代谢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它和 CoA反应能形成乙酰 CoA,与脂肪酸的代谢也有重要的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丙酮酸脱氢酶 pyruvate dehydrogenase

   催化丙酮酸为乙酰 CoA的不可逆反应的复合酶。 EC1. 2. 4. 1。 CH3 COCOOH+ CoA+ NAD+→ CH3 C0-CoA+ NADH- + CO2Δ Go′= -8.0kcal。有三种酶和五种辅助因子参于这一反应。它们组成如下系统:   ( 1)丙酮酸脱氢酶( EC4. 1. 1. 1)   ( 2)硫辛酸转乙酰酶( EC2. 3. 1. 12)   ( 3)硫辛酰胺脱氢酶( EC1. 6. 4. 3)   即通过丙酮酸脱羧生成的羟乙基硫胺素二磷酸和硫辛酸反应形成乙酰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被转移至 CoA.二氢硫辛酸通过 FAD被氧化,氢最后被传递至 NAD+ 。在这个反应循环中,除 CoA和 NAD外,都和酶紧密结合。该酶复合体可从动物组织和细菌中提取出来,但对从大肠杆菌中提纯的研究进行得较多。复合体为直径约 30纳米的多角形,似乎三种酶各含有 24个分子。在生理上,好氧性糖分解时,作为从丙酮酸形成乙酰 CoA的阶段是极其重要的。与该酶复合体十分相似的物质有α -酮戊二酸脱氢酶的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柄锈菌科 Rusts,Rust fungi

   一群寄生在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上,并产生锈色的锈孢子和夏孢子的菌类,约有五千种。这种菌类是麦、梨的一种病源,在农业上颇受重视。菌丝内无合体细胞,多具有吸器。有的是多年生和异种寄生。生活史中有产生五种孢子的时期,但是,一种菌在其生活史中不一定形成所有的五种孢子。有的欠缺 1-2种(长世代型);有的仅以冬孢子重复其生活史(短世代型)。阿撒尔( J. C. Arthur)用 0,Ⅰ,Ⅱ,Ⅲ,Ⅳ的符号表示各孢子的时期。 0表示产生性孢子器的性孢子期;Ⅰ为形成锈孢子器的锈孢子期;Ⅱ为形成夏孢子器的夏孢子期。夏孢子要附在其他寄主上发芽,并可再次产生Ⅱ的菌丝,再就是也可变成Ⅲ的菌丝,但也有产生比普通夏孢子厚、且有褐色外壁的休眠夏孢子的情况时可将符号记作Ⅱ x 或 X。Ⅲ为冬孢子器的冬孢子期;Ⅳ则是产生担子并形成担孢子的担子期。进行异种寄生的,在其生活史上 0和Ⅰ附于一种寄主;Ⅱ和Ⅲ或是只是Ⅲ附于其他寄主上。只有Ⅲ为不完全型,但并不归入半知菌纲而被归入柄锈菌科。经二种以上寄主的,其例有小麦赤锈病的中间寄主唐松草属( Thalictrum)、梨赤星病的中间寄主的桧属( Juniperus)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虫害防治 pest control

   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此称为病虫害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并无危害的潜在害虫造成危害,同时由于这些农药直接危害人畜,或农药的残留及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浓缩而造成危害等,对这些问题已意识到,要进行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的控制,即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不互相冲突的形式协调地使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一般应在经济的容许范围内,维持病原或害虫的种群控制体系。以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为基础,再辅以各种防治手段,这要以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并使其变动幅度维持在小范围内为目标,只有在病虫害密度超过容许水平时,才可使用喷洒药剂等临时性措施。同时,除非是新侵染的病虫害或者是人类传染病的媒介,最好勿使其绝灭。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