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后代的现象,即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传递给后代的并非具体性状,而是遗传信息(基因)。遗传信息蕴藏在遗传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或核糖核酸,简称RNA)中。因此从本质上说,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如父亲是色盲,女儿却可以是色觉正常者,但她却从其父处得到了色盲基因,并可传给她的儿子,使其子出现色盲。因此,若从性状来看,父亲患色盲而女儿没有,但从遗传信息来看,则是代代相传,从父传到女儿,再由女儿传到外孙。因此可以说色盲是遗传的。但是,生物界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个全,即使是孪生同胞也不例外。亲代性状在子代中只是保持相对稳定性。后代与亲代绝不会完全相同。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变异即俗话说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变异有遗传的和不遗传的。前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引起的,后者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随阗生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由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人们对遗传
幼态进化 paedomorphosis 在考虑个体发生对系统发生的影响时,性状变化在未成熟期(胚胎期、幼体期等)产生的称为幼态进化;性状变化在成体期产生的称为成体进化。 G. R. de Beer对祖先及其子孙在个体发生中各种性状出现期的相对差异(异时性)的效果进行了分类归纳:( 1)祖先型的未成熟期中已存在的,或刚出现的性状,按其在子孙型中出现的时期分为: a.仅出现在未成熟期,形成适应变形。俱对成体的系统发生系列不产生影响(变形发生); b.在未成熟期,成体期中都出现,仅随着接近成体期而形成变形。因此,子孙型从祖先型开始逐渐出现偏离; c.与生殖器官相比,躯体的发展相对迟缓,因此,子孙型保持着祖先型的幼形而变成成体(幼态成熟).( 2)在祖先型中未成熟期、成体期都存在的性状: d.仅来成体期出现在成体缺失或成为痕迹(减退)( 3)在祖先型中,成体期存在的性状出现在子孙型中: e.子孙型同样在成体期出现并产生变异,形成变种或品种 (成体变异)。 f.虽在成体期出现.但由于出现在成体期后期而成为痕迹(迟滞)。 g.虽同时出现,但由于新的成体期相对延迟而发生经过,在子孙型
幼期性熟 neoteny 亦称幼态成熟。是指动物的个体发生至一定阶段,生殖腺便成熟而进行繁殖的现象。例如美西螈( Amblystoma mexicanum)在其原产地并不进行一般两栖类那样的变态,而是保持着幼体形态就成熟了(也称为 axolotl)。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可经过变态而发育成成体美西螈。此外由于投与甲状腺激素也能引起变态,因此对幼期性熟被认为是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缘故。但在同样的有尾类的泥螈( Necturusmaculosus),认为其幼期性熟并非由于缺少激素,而是缺乏组织反应性的结果。在无脊椎动物中,有些种类的海葵,在幼虫期生殖细胞即行成熟,冠水母( Stephanoscyphus=Nausithoe) 杯状幼体期的生殖腺成熟(以后退化)等,都可看做是幼期性熟的例子。另有的曾把寄生栉水母( Gastra=Gastrodes=Komaia)也解释为另一种栉水母的幼期性熟。近年来提出的幼期性熟在进化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论点是很有意义的,例如认为昆虫类是由多足类(幼虫有三对足的)的幼期性熟、原索动物是由棘皮动物的幼期性熟产生出来的。对于人的研究,则创造出所谓胎儿化的学说。 G.
一般多着生在生物体表面的鳞状构造称为鳞片。 〔 1〕( 1)着生在蕨类的根茎、叶柄及个别种类羽状复叶叶脉上的来源于表皮系统的突起。系单细胞层的附属物,其形状、大小和颜色是种或属的重要的分类特征之一。如很细时,同毛状体难以区别。( 2)鳞茎及苞叶的鳞(片)叶。 〔 2〕( 1)多毛类鳞沙蚕体背左右两行排列的扁平板,系疣足背触须的变态,总称为背鳞( elytron)。雌体背面背鳞之间成为贮藏受精卵的育房。容易脱落,亦易再生。( 2)覆盖于昆虫、特别是鳞翅目昆虫翅表面的毛状或叶状的微小扁平物。发生学上与刚毛相同,和形成刚毛的生毛细胞( trichogene cell)相同的表皮生鳞细胞( scale cell)向体表突出,在体表分泌囊状几丁质膜,随细胞的退化而渐趋扁平,其中充满随血液运来的色素颗粒。蝶类、蛾类翅的表面所具的各种特有的花纹,是由于不同的鳞片和排列方式所致。( 3)亦称为触角鳞( squama, antennal scale),高等甲壳类第二触角的外枝呈平刃状即是。内枝是鞭( flagellum)。
1).实验者及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配带X射线室专用的证件,证件定期调换,将其被照射的剂量,记入放射线同位素使用者的记录薄中。 2).从X射线装置出口射出的X射线很强(通常为10 5 伦琴/分钟),因此,要注意防止在那里直接被照射。并且,确定X射线射出口的方向时,要选择向着没有人居住或出入的区域。 3).尽管对X射线装置充分加以屏蔽,但要完全防止X射线泄漏或散射是很困难的。必须经常检测工作地点X射线的剂量,发现泄漏时,要及时加以遮盖。 4).需要调整X射线束的方向或试样的位置以及进行其它的特殊实验时,必须取得X射线装置负责人的许可,并遵照其指示进行操作。 5).按照实验的要求,穿上防护衣及戴上防护眼镜等适当的防护用具。 6).装置出现异常或发生事故时,要立刻停止发射X射线,并向装置的负责人报告并接受指示。 7).自感受到X射线照射时,也与前项同样处理。 8).实验前,要认真研究实验步骤,并作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尽量缩短发射X射线的时间。
1).玻璃器具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避免使用有裂痕的仪器。特别用于减压、加压或加热操作的场合,更要认真进行检查。 2).烧杯、烧瓶及试管之类仪器,因其壁薄,机械强度很低,用于加热时,必须小心操作。 3).吸滤瓶及洗瓶之类厚壁容器,往往因急剧加热而破裂。 4).把玻璃管或温度计插入橡皮塞或软木塞时,常常会折断而使人受伤。为此,操作时可在玻璃管上沾些水或涂上碱液、甘油等作润滑剂。然后,左手拿着塞子,右手拿着玻璃管,边旋转边慢慢地把玻璃管插入塞子中。此时,右手拇指与左手拇指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5厘米。并且,最好用毛巾保护着手较为安全。橡皮塞等钻孔时,打出的孔要比管径略小,然后用圆锉把孔锉一下,适当扩大孔径即行。 5).加工玻璃时可能发生的大事故,是加热内有可燃性气体的容器而引起爆炸事故。为此,操作前,必须将容器中的可燃性气体清除干净。同时,经过加热的玻璃,乍一看难以觉察,而一接触即往往被烧伤。 6).打开封闭管或紧密塞着的容器时,因其有内压,往往发生喷液或爆炸事故。
在低温操作的实验中,作为获得低温的手段,有采用冷冻机和使用适当的冷冻剂两种方法。但是,实验室中,因后一种方法较为简便,故经常被使用。例如,将冰与食盐或氯化钙等混合构成的冷冻剂,大约可以冷却到-20℃的低温,且没有大的危险性。但是,采用-70℃~-80℃的干冰冷冻剂,以及-180℃~-200℃的低温液化气体时,则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因此,操作时必须十分注意。 使用冷冻机应注意的事项 1). 冷冻机通常用氨、氟里昂、甲烷、乙烷及乙烯等作冷冻剂。但是,这些冷冻剂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 2).小型冷冻机虽然不受管理法的限制,但是,也必须遵照管理法的主要要求进行运转及维修。 3).因冷冻机在相当高的压力下工作,故应购买保证质量的制造厂的合格产品。并且,也要安装安全装置。 使用干冰冷冻剂应注意的事项 干冰与某些物质混合,即能得到-60℃~-80℃的低温。但是,与其混合的大多数物质为丙酮、乙醇之类有机溶剂,因而要求有防火的安全措施。并且,使用时若不小心
防止触电 1).不要接触或靠近电压高、电流大的带电或通电部位。对这些部位,要用绝缘物把它遮盖起来。并且,在其周围划定危险区域、设置栏栅等,以防进入安全距离以内。 2).电气设备要全部安装地线。对电压高、电流大的设备,要使其接地电阻在几个欧姆以下。 3).直接接触带电或通电部位时,要穿上绝缘胶靴及戴橡皮手套等防护用具。不过,通常除非妨碍操作,否则要切断电源,用验电工具或接地棒检查设备,证实确不带电后,才进行作业。对电容器之类装置,虽然切断了电源,有时还会存留静电荷,因而要加以注意。 4).对使用高电压、大电流的实验,不要由一个人单独进行,至少要由2~3人以上进行操作。并要明确操作场合的安全信号系统。 5).为了防止电气设备漏电,要经常清除沾在设备上的脏物或油污,设备的周围也要保持清洁。 6).要经常整理实验室,以防即使因触电跌倒了,也能确保人身安全。同时,在高空进行作业时,要配戴安全带之类用具。 发生触电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1).操纵机床时,要用标准的工具。损坏机械或丢失工具时,必须由当事人说明情况并负责配备。 2).常因加工材料的种类、形状等的变化而引起意外事故,故要很好加以注意。 3).对机械的传动部份(如旋转轴、齿轮、皮带轮、传动带等),要安装保护罩,以防直接用手去摸。对大型机械,要注意,即使切断了电源开关,还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停止转动。 4).当起动机器时,要严格实行检查、发信号、起动三个步骤。而停机时,也要实行发信号、停止、检查三个步骤。 5).即便是停着的机械,也可能有其它不明情况的人合上电源开关。因此,对其进行检查、维修、给油或清扫等作业时,要把起动装置锁上或挂上标志牌。同时,还要熟悉并正确使用安全装置的操作方法。 6).停电时,一定要切断电源开关和拉开离合器等装置,以防再送电时发生事故。 7).指示机械的构造或运转等情况,要用木棒之类东西指明,决不可使用手指。 8).焊接(电焊或气焊)时,要由熟练人员进行操作。 9).工
高压装置是由下表所列的各种单元器械组合而成的聚合体。 高压装置一旦发生破裂,碎片即以高速度飞出,同时急剧地冲出气体而形成冲击波,使人身、实验装置及设备等受到重大损伤。同时往往还会使所用的煤气或放置在其周围的药品,引起火灾或爆炸等严重的二次灾害。因此,使用高压装置时,必须遵守《高压气体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1).充分明确实验的目的,熟悉实验操作的条件。要选用适合于实验目的及操作条件要求的装置、器械种类及设备材料。 2).购买或加工制作上述器械、设备时,要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并要标明使用的压力、温度及使用化学药品的性状等各种条件。 3).一定要安装安全器械,设置安全设施。估计实验特别危险时,要采用遥测、遥控仪器进行操作。同时,要经常的定期检查安全器械。 4).要预先采取措施,即使由于停电等原因而使器械失去功能,亦不致发生事故。 5)高压装置使用的压力,要在其试验压力的2/3以内
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防护高温对人体的辐射。 2).熟悉高温装置的使用方法,并细心地进行操作。 3).使用高温装置的实验,要求在防火建筑内或配备有防火设施的室内进行,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4).按照实验性质,配备最合适的灭火设备——如粉末、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5).不得已非将高温炉之类高温装置,置于耐热性差的实验台上进行实验时,装置与台面之间要保留一厘米以上的间隙,以防台面着火。 6).按照操作温度的不同,选用合适的容器材料和耐火材料。但是,选定时亦要考虑到所要求的操作气氛及接触的物质之性质。 7).高温实验禁止接触水。如果在高温物体中一混入水,水即急剧汽化,发生所谓水蒸汽爆炸。高温物质落入水中时,也同样产生大量爆炸性的水蒸汽而四处飞溅。 人体的防护 1).使用高温装置时,常要预计到衣服有被烧着的可能。因而,要选用能简便脱除的服装。 2).要使
[由C、H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乙炔、环丙烷、丁二烯。 [由C、H、O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甲醚、环氧乙烷、氧化丙烯、乙醛、丙烯醛。 [由C、H、N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氰化氢、丙烯腈。 [由C、H、X(卤素)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溴甲烷。 [由C、H、S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硫化氢、二硫化碳。 注意事项 1).如果漏出可燃性气体并滞留不散,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即会着火爆炸。填充有此类气体的高压筒形钢瓶,要放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保存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使用可燃性气体时,要打开窗户,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 3).乙炔和环氧乙烷,由于会发生分解爆炸,因此,不可将其加热或对其进行撞击。 防护方法 根据需要准备好或戴上防护面具、耐热防护衣或防毒面具。
藻类植物的 1门。由于色素体中含有的色素除叶绿素 a和 c外,还有丰富的β -胡萝卜素及少量的叶黄素和墨角藻黄素,因而色素体常呈金黄、黄绿或褐色。约有 200属, 1000种。中国淡水水体中常见的有单鞭金藻属、棕鞭藻属,锥囊藻属及黄群藻属,鱼鳞藻属等属约 30种为中国湖泊、池塘中常见种类。多分布在透明度较大、温度较低,有机质含量低的水体中,一般在较冷的季节(如冬季、早春和晚秋)生长旺盛。 植物体类型多样:单细胞或分枝丝状体,能运动或不能运动。产生的动孢子,多具 2条不等长或等长的鞭毛,也有具 1条、 2条或 3条的;还有少数类群无鞭毛,但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虫样运动。细胞裸出或具以果胶质为基质的硅质鳞片,或具囊壳。 在多数海产种类的细胞中,或具各种形态构造的碳酸钙体,或硅质骨骼。在色素体中常有不具淀粉鞘的蛋白核;同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为金藻昆布糖( chrysolami-naran)及油滴,但不产生淀粉。 金藻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种类,其繁殖方法为细胞纵分裂以形成 2个子体细胞;群体的种类除细胞纵分裂外,也常断裂成 2个或更多的新群体。此门藻类最独
许多肉质植物的一种特殊代谢方式,简称 CAM。它们的绿色组织上的气孔夜间开放,吸收并固定 CO2 ,形成以苹果酸为主的有机酸;白天则气孔关闭,不吸收 CO2 ,但同时却通过光合碳循环将从苹果酸中释放的 CO2 还原为糖。这种代谢方式首先在景天科植物中被发现,从而得名。以后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其他植物种类中也相继被发现。德语文献中称之为昼夜酸节律。 1804年瑞士学者 N. -T. de索绪尔注意到仙人掌与多数植物不同,它在黑暗中吸收 CO2 ,而不释放 CO2 。 1815年 B.海涅发现若干肉质植物夜间体内累积苹果酸,但当时未认识到这两种现象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多世纪后的 1949年, M.托马斯和 J.沃尔夫由于受到丙酸细菌非光合 CO2 固定研究的启发,认识到肉质植物中 CO2 固定与苹果酸累积之间的因果关系。同年美国 J.瑟洛和 J.邦纳用 14 CO2 饲喂方法证明苹果酸是黑暗中固定 CO2 后形成最早的稳定产物, 1961年 E. L.尼伦贝格指出夜间 CO2 的净固定是这类植物从大气中获得碳元素的主要方式(见图)。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 1科。 草本、灌木,稀乔木。叶多基生或互生,托叶形态多变化。花单生或总状花序,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萼片与花瓣均 5数,下方一花瓣常延伸成距;雄蕊 5,药隔顶端延伸于室外,子房上位,通常由 3心皮合成,侧膜胎座,具 1至数颗倒生胚珠。柱头形状多变,果实为开裂的蒴果或浆果状。种子常球形,具直胚,胚乳肉质。 约 22属 900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但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与热带高海拔山区。中国有 4属 125种,其中堇菜属约 120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三角车属 3种,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 虫媒传粉植物,蜜腺生于下面雄蕊基部,因昆虫深入距内采蜜,使花粉与其他花的花柱接触,形成异花授粉。堇菜属中某些种群具不明显的花,小型,不开放,为闭花受精型。本科有经济价值的主要是堇菜属,如三色堇,普遍栽培供观赏。紫花地丁,能清热解毒。其他同类植物,有些也具类似功效;灰叶堇菜等,药用活血去瘀。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 1科。草本或小灌木,茎及叶肉质。叶无托叶,互生、对生或轮生,单出多全缘,极稀羽状条裂。花序多聚伞状或复聚伞状,稀穗状和圆锥状。花两性稀雌雄异株,辐射对称,一般 5基数,但在 3~ 30基数之间变动。心皮离生或下部联合,基部各有一鳞片状腺体;胚珠一般多数。果实为蓇葖果。花粉粒近球形至长球形,具 3孔沟。染色体基数异数性。因划分属的标准不一致,故种的数目不定,约 500~ 15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热带的干燥地区,亚洲东部以南、墨西哥、南非和地中海地区种类较多,大洋洲几乎不产,南美很少。中国有 11属 240余种,分布几遍全国。 本科植物肉质叶的组织多为薄壁组织,含多量细胞液、草酸钙和游离的有机酸,多数成员还含有生物碱、醇类、黄酮类、鞣质、糖类、维生素 C、微量元素等化合物。蒸腾作用靠表皮分泌的蜡被和下陷气孔调节。自花传粉或虫媒传粉。景天属的花平展,多种昆虫能达到蜜腺;落地生根属花冠虽管状下垂,但富于蜜汁,受蜂类帮助传粉。青锁龙属、石莲属等仅有一轮雄蕊,但先熟;景天属、瓦松属等多有 2轮雄蕊,对萼雄蕊提前散放花粉,对瓣雄蕊暂闭合(见图)
海带目巨藻科的 1属海藻中个体最大的 1个类群。孢子体高达几十米,固着器由数回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呈圆锥状,茎直立,圆柱形,靠近基部数回叉状分枝、叶片偏于一侧排列在茎上,由于茎扭曲呈螺旋状。成熟的叶片不分裂,略隆起,边缘有锯齿;叶柄短,叶的基部具有亚球形或纺锤形的气囊。孢子囊生在藻体基部的孢子叶中,孢子叶开始全缘,后来从基部到顶端分裂成相等的两部分,经 4~ 5次分裂后形成较窄的线形叶,孢子囊散布于孢子叶整个表面。有 3种,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自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至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和南非等地。中国只有引进的巨藻 1种,现在山东长岛县落户,生长良好。 巨藻藻体黄褐色,高达 40米。茎 4~ 5次叉状分枝,每个分枝顶部叶片呈宽镰刀状,随着年龄增加,渐渐变窄,成熟藻体偏于一侧的叶片,披针形,长 40~ 75厘米,宽 8~ 15厘米,边缘有锯齿,孢子叶着生在茎的基部,靠近固着器。气囊亚球形,着生在叶片的基部。 巨藻是冷水性种类,生长在潮下带水深 6~ 20( 80)米的岩石上。巨藻用于生产多种化工、医药产品,是褐藻胶的主要原料,同时还是动物饲料
藓纲真藓亚纲灰藓目绢藓科的代表属,植物体扁平被叶,具明显绢光泽。叶卵披针形或长卵形,具短双中肋。叶细胞狭长形,角细胞多数,方形。孢蒴直立。蒴齿双层;外齿层具条纹或疣,内齿层基膜低,齿片狭窄,无齿毛。染色体数多为 n=11。 本属分为 2亚属,约 70多种。绢藓亚属体多扁平,黄绿色或浅绿色。蒴柄橙红色或紫色。环带不分化。蒴齿外齿层的齿片基部具横纹及斜条纹,有时上部具疣。稀平滑。分布南美、非洲、大洋洲及亚洲东南部。黄柄亚属植物体多直立,暗绿色。蒴柄黄色。孢葫具环带。外齿层齿片通常具密疣,有时具条纹,稀平滑,分布非洲北部、欧洲、亚洲和北美。中国绢藓属植物约 30种。大部分种类属于绢藓亚属。 在 19世纪初期,本属曾被作为广义平藓属的一部分。 1845年, C.米勒把分布五大洲的 10个种组成绢藓属。后来, W. P.席姆佩尔又发表了 Cylindrothecium属,成为 19世纪后期绢藓属植物的泛用异名。直至 1907年, V. F.布罗泰鲁斯在《植物科属自然系统》第一版中初步确立了现今绢藓属的概念。 W. R.巴克认为本属两个亚属的地理分布与板块的漂移有关。它们
叶子叶植物纲的 1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为灌木或小乔木。茎通常具膨大的节。叶为单叶,互生,有托叶鞘。花两性,稀为单性,辐射对称;花序由若干小聚伞花序排成总状、穗状或圆锥状,花有时单生;花被片 3~ 6;雄蕊 6~ 9,极少为 16,有花盘;雌蕊 1,子房上位, 1室,花柱 2~ 4。瘦果卵形,具 3棱或扁平,通常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胚弯生或直立,胚乳丰富。约 40属 8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 中国产 11属 200余种。蓼属分布于全国各地;大黄属分布于西北、西南及华北的山区;沙拐枣属、木蓼属分布于西北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冰岛蓼属分布于西北及青藏高原的高山区;翼蓼属、翅果蓼属为中国的特有属。 蓼科的花粉近球形或球形至长圆形,是多类型的,即在同一属中,种间的差异很明显,花粉粒具 3沟, 3孔沟,散孔,散沟孔等,外壁所具网纹也是多式多样,主要有刺状、粗网状、细网状等。本科植物由虫媒传粉或风媒传粉,如蓼属、大黄属在雄蕊的基部有蜜腺,具头状柱头,以便于昆虫授粉;酸模属的花下垂,花梗纤细,具大型的画笔状柱头,这些特征都便于风媒授粉。
蜜蜂中的侦察蜂所特有的一种传递信息的“舞蹈”动作。用不同舞蹈姿势在蜂巢内对同一种蜂群的工蜂传递蜜源地、蜜源方向和蜜源距离的信息,使其依一定路径去采集花粉和花蜜。蜂舞一般可分为圆舞和摆尾舞两种。当侦察蜂在蜂房上时而向左,时而向右爬行成小圆圈式的“圆舞”,即表示蜜源距蜂箱较近,约在100米以内的信息;如在蜂房上先沿直线爬行,再向左和向右呈弧状交错爬行,似横“∞”字的舞形,表示蜜源距离蜂箱较远。在沿直线爬行时,腹部不停左右摆动,故称“摆尾舞”。沿直线爬行持续 1秒钟,即表示蜜源距蜂箱约有 500米,如持续 2秒钟,则表示约有 1000米。在跳“摆尾舞”时,如头部向下沿直线爬行,表示蜜源位置背向太阳;相反,头部向上沿直线爬行,表示蜜源位置对着太阳。当它直线爬行后,再向左或向右呈弧状爬行时,与垂直线如有一个角度,该角度即表示蜜源方向与太阳所成的角度。太阳方位角每小时变化 15°角,侦察蜂舞蹈直爬的方向也相应逆时针转动 15°角,这是蜜蜂特有的测时机构——“生物钟”。工蜂依侦察蜂所发出的信息,大部分可以准确到达目的地,误差不超过 20%,证明蜂舞的传递信息方式,在低等动物中还是相当精确的。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