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由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并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目前根据其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桿菌与痢疾桿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临床表现   1.大便次数增多、稀,可有粘液,脓血。 2.溢奶或呕吐。 3.重型腹泻病者可见精神萎靡、脱水、酸中毒、回圈衰竭表现。 诊断依据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 2.根据病原选择抗生素治疗。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静脉补液。 4.对症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   1.细菌性肠炎选用1 ̄2种抗生素,如庆大酶素、氟呱酸、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氟呱酸儿童慎用。 2.酶菌性肠炎选用制酶菌素、克酶唑口服。 3.轮状病毒性肠炎口服潘生丁,或静滴病毒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从食物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而使体内贮存铁减少,血红蛋白形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常有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本病是一种普及全世界的营养缺乏性疾病,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达30 ̄90%,我国属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其中我国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7岁以下的小儿均可发病,特别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本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愈率高的疾病。只要注意小儿的饮食搭配,增加膳食铁含量即可预防此病,但一旦发病,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危害儿童的健康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较为明显。 2.消化系统: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 3.神经精神改变: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或智力减退。 4.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合并感染。 5.常见体征:口唇、眼结膜、甲床苍白,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诊断依据   1.贫血为小细胞性低色素性。生后10天内新生儿Hb〈145g/L,10天至6个月〈110g/L,6 ̄14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预后则较差。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至4岁,亦可〈6个月或〉4岁。 2.发热初期(24小时内,个别〈48小时),体温升至>=39℃时,突然发生的惊厥。 3.惊厥为全身性对称或部分性不对称发作,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4.惊厥持续约数10秒钟至数分钟,个别呈惊厥持续状态(惊厥发作〉30分钟)。 5.惊厥过后意识恢复快,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6.脑电图多于惊厥后2周恢复正常。 7.可有遗传因素。 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至4岁,亦可〈6个月或〉4岁。 2.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至>=39℃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木乃伊 mummy

来自阿拉伯语的mū miyah。是一种永久保存的尸体,在干燥的空气中,在尚未出现腐败之前就已经干固。有自然木乃伊和人工木乃伊两种。典型的人工木乃伊见于埃及,是基于人死后灵魂重返肉体的信仰而制成的。制作木乃伊时,用金属钩从鼻孔将脑挖出然后再切开左右胸腹,将心脏以外的所有内脏除掉,使体腔变空。尸体经过这样处理后,再进行整体的保存处理,方法是先将撒满天然苏打的麻布块塞进体腔内,体表则用苏打覆盖或放入撒满苏打的麻布箱中。通过这种处理,尸体中的水分便可由埃及当时的低湿条件和苏打的作用而被完全除掉,这种处理大约需 70天左右。下一步是在体腔内塞进浸过的针叶树树脂的麻布,体表也同样涂上树脂,再用麻布把整个身体紧紧的包缠起来,然后放入棺内。日本国岩手县平泉中尊寺保存的所谓藤原四代木乃伊,究竟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尚有争论,但到目前为止,根据详细科学检查的结果看来,还未发现认为是人工木乃伊的有力证据。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木[质]素lignin

  存在于维管束中,木材中含量达 20— 30%。化学构造如图所示,是以 3种类苯丙烷(Ⅰ—Ⅲ)为构成单位的复杂聚合的枝状构造。在天然情况下与纤维素和其它糖类结合在一起,充填在细胞壁的纤维素胶囊中,起着强固组织的作用。从导管、假导管、纤维初生壁角开始堆积木素,并向中部、细胞间隙扩展,这一过程称为木素化。随着木素的堆积,其甲氧基含有率增加,达到一定量时,细胞壁停止增厚,木素化完毕。木素生成过程一般与类苯丙烷的生物合成相同,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苯丙氨酸脱氨生成的桂皮酸,羟基化、甲基化、还原变成松柏醇、芥子醇等桂皮醇类,据说是由这些物质脱氢聚合而生成木素。针叶树类的木素主要由Ⅰ型构成,阔叶树则Ⅰ、Ⅱ型为其构成成分,这种差别据说是由于针叶树中不存在使 5-羟阿魏酸甲基化生成Ⅲ型芥子酸的酶(口隆昌, 1973)。裸子植物麻黄纲(麻黄目、买麻藤目、千岁兰目)构成分类学上特殊群,这一纲植物的木素与被子植物的很相似。木素一面引起细胞壁的次生变化,一面堆积起来起着强固植物的作用,一般认为与陆地上高等植物的进化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单克隆抗体的细胞融合过程

融合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转动法和离心法。 融合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比例为1:1至10:1不等。3:1或5:1最为常用。 1. 试剂与材料 (1) 供融合用的脾细胞及骨髓瘤细胞。 (2) 1640培养液100 ml。 (3) 完全1640液100 ml。 (4) 2.5%FCS-1640液50 ml。 (5) HAT培养液100 ml。 (6) 50%PEG:取分子量4 000,高纯度的(日本进口或Serva)PEG10 g放入25 ml瓶中高压灭菌,使用前用预热于40 ℃的1640液10 ml等量(W/V)混合,以酚红检查pH,一般不必调pH。如pH有改变,可用HCl或NaHCO3调整。 (7) 10 ml和50 ml的灭菌沉淀管或瓶。 (8) 40孔塑料培养盘。 2. 操作方法 ⑴ 准备好脾细胞。 ⑵ 在50 m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免疫酶细胞化学固定和切片

  若想得到理想的ICC染色结果、正确地判断抗原物质在组织细胞内的位置,除需有良好酶和抗体外,保持组织细胞内抗原物质的不动性(Immobility)和免疫活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如果抗原物质在组织细胞间弥散、丢失或失去免疫活性,无论如何努力染色都是徒劳的,所以说固定是ICC染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ICC与其它组织学技术不同,除要求保存良好的结构外,还需保存组织抗原的免疫活性。一般认为,新鲜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组织抗原的免疫活性,但结构较差,易出现抗原弥散丢失现象。Cumming(1980)报告,不固定的组织切片ICC染色时,环鸟苷酸含量丢失80%以上。固定的目的是使构成组织细胞成分的蛋白等物质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并迅速使组织细胞中各种酶降解、失活,防止组织自溶和抗原弥散,保持组织细胞的完整性和所要检测物质的抗原性。因此迅速充分固定是ICC染色成功的关键一步。用于ICC的固定剂种类较多,选择时应根据所要检测物质的抗原性质和切片方法以及所用抗体特征等做最佳筛选。制片及固定方法见第一章 ,下面介绍两种近年报道的新方法。   1.AMEX(Acetone Meth Enz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碘同位素标记单克隆抗体

同位素标记是一种重要的抗体标记技术,牨 977 年 Yalow 等在放射免疫测定法所作突出贡献而获得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 McAb 标记同位素后除应用于放射免疫测定外,还可用于竞争结合试验、体内肿瘤定位等。    ( 一 )  原理   氯胺桾即对甲苯碘氯胺钠,在水溶液中生成次氯酸,为一种温和氧化剂,当加入到有蛋白质和碘的弱碱水溶液中,可将 I 2氧化为 I +并结合到氨基酸上。如标记条件温和,标记后的 McAb 仍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强度的测定可反映相应抗原的含量。    ( 二 )  方法       在细胞冻存管内加入纯化的 McAb100 μ g / 100 μ l ,       再加入 10 μ l 0.05M 磷酸缓冲液       再加入 10 μ l( 含 1mCi)125 I           ↓      加入 10 μ l 氯胺 -T(5mg / ml 溶于 0.05M 磷酸盐缓冲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荧光素标记抗体

( 一 )  原理   目前用于抗体标记的荧光素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素 (Fluorescein isothiocynate,FITC) 或罗达明 (Lissamine rhodamine B200, RB200) 。在硷性条件下 FITC 的碳酰胺键可与抗体赖氨酸的ε氨基共价结合,标记后的抗体仍保持与相应抗原结合的能力。在荧光灯源紫外线或兰紫光激发下产生黄绿色荧光,通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流式细胞仪分析可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    ( 二 )  操作步骤     将纯化的 IgG 抗体对 PH9 ~ 9.5 碳酸盐缓冲液透析过夜,     透析后抗体液移入小烧杯中               ↓     称取适量 IFTC ,加入二甲亚砜 (DMSO)(FITC ~ 1mg/1ml DMSO)     使终浓度为 1mgFITC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

(一)材料与试剂 1.琼脂粉 2.平皿 3.打孔器 4.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可加1/万的硫柳汞或叠氮钠防腐。 (二)操作方法 1.称取一定量的琼脂粉,按1%左右(0.8%~1.5%)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水浴煮沸融化20min。 2.将融化的琼脂倒入平皿内,使厚度2mm~3mm。自然冷却。 3.根据要求(孔径即孔的直径,孔距即两孔圆心之间的距离,包括两孔的半径)按模板打孔。也可直接用组合打孔器打孔。现在一般多打成梅花形孔图。 4.挑出孔内琼脂,注意不要挑破孔缘。 5.在火焰上缓缓加热,使孔底边缘的琼脂少许熔化,以封底,以免加样后液体从孔底渗漏。 6.以毛细滴管吸取样品加入孔内,注意不要产生气泡,以加满为度。加少了,影响反应程度,加多了,易溢出,也影响反应结果。 7.加毕后,盖上平皿盖,将平皿翻过来,置湿盘中,37℃自由扩散24h~48h。 (三)结果判定 1.用以检测抗原或比较抗原差异时,将抗血清置中心孔,将待测抗原或需比较的抗原置于周围相邻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戊二醛二步法制备HRP结合物

   1.  原理:戊二醛为一种双功能试剂,通过其醛基分别与酶和免疫球蛋白上的氨基共价结合,形成酶 - 戊二醛 - 免疫球蛋白结合物。    2.  标记步骤:    (1)  称取 HRP25mg 溶于 1.25 %戊二醛溶液中,于室温静置过夜。    (2)  反应后的酶溶液经 Sephadex G-25 层析柱,用生理盐水洗脱。流速控制在 1ml / 1 分钟,收集棕色流出液。如体积大于 5ml ,则以 PEG 浓缩至 5ml 。放置 25ml 小烧杯中,缓慢搅拌。    (3)  将待标记的抗体 12.5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5ml ,搅拌下逐滴加入酶溶液中。    (4)  用 1M PH9.5 碳酸缓冲液 0.25ml ,继续搅拌 3? 小时。    (5)  加 0.2M 赖氨酸 0.25ml ,混匀后,置室温 2 小时。    (6)  在搅拌下逐滴加入等体积饱和硫酸铵,置 4 ℃ 1 小时。    (7)   3000rpm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琼脂扩散试验诊断马传染性贫血病

(一)材料与试剂 1.精制琼脂粉 2.打孔器、加样器、平皿 3.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由指定的生物制品厂购买。 4.马传染性贫血病琼脂扩散用抗原,由指定的生物制品厂购买。 5.pH7.4PBS液 (二)操作方法 1.取琼脂粉1g,加含有1/万硫柳汞的PBS液100ml,水浴加热使之完全融化。 2.取平皿(直径9cm),将融化的琼脂倒入,每个平皿倒入15ml~18ml,使其厚度约 为2.5mm,冷却后加盖,放入4℃~8℃冰箱内,至少4h。 3.按7孔梅花图案打孔,中央孔一个,孔径4mm,外周孔6个,直径6mm,孔距8mm (中间孔至外周孔的中心距离),封底。 4.中央孔加抗原,2、5号孔加标准阳性血清,其余1、3、4、6孔分别加被检血清,加满为止。加毕后,平皿加盖,平放入铺有数层湿纱布的带盖搪瓷盘内,置15℃~30℃条件下孵育。每日观察一次,连续3天。 (三)结果判定 当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之间出现一条明显致密的沉淀线时,再进行被检血清孔的判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酶免疫电镜操作步骤

1.酶标抗体的制备 2.取材 将培养细胞或悬浮细胞用0.1Mol/L PBS液冲洗,离心沉淀后,立即转入固定液(2%甲醛液或2%戊二醛液均可)pH 7.2,4℃固定5min~30min(依抗原性质所定)。如病料为组织块,则取适当大小,先固定1h然后取出,以新的双面刀片切成50~100µm的薄组织再行固定1h~2h。 3.漂洗 以PBS液漂洗过夜,换液3~4次。 4.血清孵育,25℃1h或4℃过夜,孵育的标本放置于加盖的瓷盘内,底层垫数层纱布。防止抗血清干燥凝固,不易洗脱,造成非特异性吸附。 5.PBS冲洗3~4次,每次10min。 6.2.5%戊二醛再固定15min~30min。 7.PBS液冲洗3~4次每次10min。 8.酶标记抗体孵育;用适当稀释的酶标抗体(即工作浓度)于25℃湿盆内孵育1h或4℃过夜。 9.PBS液冲洗3~4次每次10min或4℃漂洗过夜。 10.酶显色处理 将漂洗后的标本浸入DAB-H2 O2 底物溶液中,20℃,10min~30min。显色强弱与戊二醛的固定有关。若显色弱则可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影响免疫电镜的因素

1.标记物 用于电镜观察的标记物有三类:一类是电子密度致密的标记物,如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等。另一类则是放射性同位素,如135 I、35 S、32 P、14 C、3 H等,第三类则是有独特形状的标记物,如血兰蛋白、噬菌体等。 对标记物的要求是:具有特定的形状、不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特性与形状。目前用于免疫电镜的标记物主要是铁蛋白和HRP。两者各有其优点,铁蛋白电子密度致密。观察时反差大,优于酶标记,但铁蛋白分子量大(460 000),穿透能力差,所以适于细胞表面抗原的定位,另外铁蛋白的标记过程比较复杂。HRP分子量小(40 000),穿透力强,有利于标记抗体进入细胞内,适于细胞内的抗原定位。 2.固定剂 固定是免疫电镜较关键的一步,免疫电镜中的固定与一般超薄切片中的固定的不同之点在于既考虑保存细胞的超微结构,又要考虑到抗原的失活性问题。 (1)固定剂的要求:①不损害细胞内抗原的活性;②固定速度快、效果好;③分子量小,易于渗透;④固定后,不引起交联,造成空间的阻碍,影响标记抗体进入抗原位。 (2)影响固定的因素有:①采用固定剂的种类;②固定剂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脊椎动物,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本属在全世界共有 5种,均产于亚洲自喜马拉雅向东延续的高寒山区,其中分布在最东部的、海拔相对较低的 1种为黄腹角雉,仅见于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内。黄腹角雉系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根据近年调查,在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西南部以及江西井岗山、赣州地区等地有零星分布,呈不连续状态。栖息于海拔 800~ 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以青岗、甜槠、交让木、山茶及黄山松等为建群树种。黄腹角雉体形比家鸡稍大,雌雄异色。雄鸟羽色华丽,上体栗色,缀以大型皮黄色卵圆斑,尾羽近于黑色,下体皮黄色。头顶具黑色及橙红色羽冠,其下掩盖着 1对翠蓝色的肉角,于发情时竖直伸出,长达 3厘米,故称角雉。喉下尚有肉裙,于发情时充血膨胀,下垂展示于胸前,上有十分艳丽的、由蓝红两色组成的花饰。这些奇特的特征连同极其复杂的求偶炫耀行为,在鸟类中十分罕见,成为倍受人们喜爱的珍禽。雌鸟羽色灰褐,有不规则的黑褐及白色杂斑,肉角不发育,也不具肉裙。这种羽色对其孵卵时的隐蔽,不致被天敌发现,是有效的保护色。全年以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孔雀(Pavo)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孔雀有两种,一种生活在南亚,叫蓝孔雀( Pavocristatus);另一种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叫绿孔雀( Pavomuticus)。绿孔雀的雄鸟体长约 2.3米(其中尾屏长约 1.5米)。羽色极为华丽,有翠绿、亮绿、青蓝、紫褐色,多带有金属光泽。头顶上长着 1簇直立的冠羽(扇形),长约 11厘米。尾上覆羽延长成尾屏(勿错认为“尾羽”),上有五色金翠线纹,散布着许多近圆形的“眼状斑”。眼状斑从内向外由紫、蓝、绿、褐、黄、红 6种颜色组成,开屏时特别艳丽。雌鸟无尾屏,羽毛颜色也不鲜艳。 1雌 1雄,或 1雄数雌活动。性情胆怯,栖于山脚一带溪河沿岸或农田附近,寻食种子,浆果等,有时也吃蟋蟀、蚱蜢及小蛾等昆虫。春夏间 1雄配数雌,连同幼鸟结群活动;秋冬时群集更大。不善飞行,遇敌割时,能突然开屏,抖动眼状斑来恐吓敌人,或迅速逃至密林中隐蔽。为留鸟。除供展览观赏外,羽毛可作装饰品。虽对农作物有一些危害,但由于野生种数量稀少,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公园展出的多是人工繁殖的后代。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于结核桿菌侵犯脑膜、脑实质所引起的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感染源主要是来自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的成人,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往往在初染结核后6个月到1年内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食欲差、逐渐消瘦、睡熟后出汗多,长期不规则的低热,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逐渐加重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本病如未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死率达100%。自卡介苗普遍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仍然较高。因此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临床表现   1.早期:1 ̄2周。性情改变,精神淡漠,低热,不明原因的呕吐及头痛。 2.中期:1 ̄2周。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或颅神经损害等表现。 3.晚期:1 ̄2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持续惊厥或进入昏迷,反射消失,极度消瘦。 诊断依据   1.发热,性情改变,头痛、呕吐; 2.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反射阳性; 3.消瘦、舟状腹; 4.血沈增快或偶而正常。 5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儿肾病

  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为主的症侯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全身水肿。本病在小儿肾脏疾病中较为常见,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可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先天性肾病三型。小儿以单纯性肾病最为多见,约占儿童肾病综合征中的80%以上,此型发病年龄多在2 ̄7岁,预后良好。肾炎型肾病多见于7岁以上的小儿,预后较差,往往易引起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1.全身浮肿:开始见于眼睑及颜面,逐渐遍及全身,严重者可有胸腔、腹腔积液及阴囊、阴茎、阴唇水肿,多为可凹性。 2.血压正常或增高。 3.可有尿少或血尿。 诊断依据   1.全身浮肿,呈凹陷性。 2.大量蛋白尿(+++ ̄++++)或24小时尿蛋白超过0.1g/kg,持续2周以上。 3.低蛋白血症:血浆总蛋白低于正常,以白蛋白降低更明显,往往〈30g/L。而a2和β球蛋白则相对升高。 4.高胆固醇血症:血浆胆固醇常〉5.7mmol/L(220mg/dl)。 治疗原则   1.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症状。 DIC发生于许多疾病的病程中,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小儿。儿科许多疾病或病理状态均可引起DIC,如感染性疾病、肿瘤、外伤、溶血、休克、缺氧、酸中毒等,常是疾病晚期表现,一旦发生DIC,则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治疗DIC重要措施 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低血压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各脏器功能不全。 4.溶血。 诊断依据   1.存在易引起DIC的有关疾病。 2.多发性出血倾向。 3.不易用原发疾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4.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脑、肺等脏器功能不全。 5.血小板〈10的9次方/L或进行性减低(肝病时血小板〈50×10的9次方/L) 6.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减少或高于4g/L(肝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如烦躁不安或嗜睡、吐奶、尖叫、抽搐等症状。轻症患者预后良好,病情危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可遗留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和脑性瘫痪。 围产期缺氧主要发生在宫内,约80 ̄90%发生在产前或产时,10%发生在产后。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于胎儿宫内缺氧、胎盘功能异常、脐带脱垂、受压及绕颈;异常分娩如急产、滞产、胎位异常;胎儿发育异常如早产、过期产及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有严重肺部感染也可致此病。因此,预防本症首先应在怀孕后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在医院分娩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或两者交替出现。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惹、吐奶、尖叫;后者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昏迷。 2.肌张力改变:增高、降低甚至松软,轻症病人肌张力正常。 3.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4.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新生儿惊厥多表现在面部、肢体不规则、不固定的节律性抽动,如反复眨眼、眼球偏斜、震颤、凝视;口舌做吸吮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