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木科(Betulaceae) 榛属(Corylus)多年生落叶灌木,少数为乔木。中国陕西省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榛的种子,《诗经·大雅》中已提到榛。本属植物在全世界共发现有16种,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和温带。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荑花序,圆柱形,下垂;雌花序头状,向上,开花时仍包于鳞片内,仅伸出红色花柱。坚果近球形或卵形,外包裂片状、筒状或针状总苞。种仁含脂肪50~60%,蛋白质17~19%,营养丰富,可生食、炒食、榨油或做糕点和糖果的配料。中国有4种,均为野生或半野生。①榛(C.heterophylla)。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的低山丘陵区。抗寒、抗旱、耐瘠薄,能在干旱的荒山坡上自然发展为榛林,常用作干寒地区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又可作薪炭林。②毛榛(C.mandshurica)。小枝叶片多柔毛,总苞长筒状,散生细长刺毛,喜湿润环境。主要分布于东北的高山针阔混交林林缘地带。③华榛(C.chinensis)。树高可达40米。总苞长管状。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肥沃土壤。④藏榛(C.tibetica)。又名刺榛。总苞密被针刺,坚果壳厚
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落叶乔木。又名胡桃。原产伊朗。公元前10世纪前后向东传播到亚洲西部和印度等地;向西引种到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以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栽培较多。美国于15世纪后引种,在西北部栽培很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位主产国家。西汉时传入中国,主产区分布在陕西、山西、云南、河北、北京、河南、甘肃、新疆、山东和辽宁等地。世界核桃产量居坚果类首位。树高10~15米,冠径可达20米。一般寿命约300~400年。树皮银灰色,老树干有纵裂。奇数羽状复叶,小叶 5~11枚,卵圆形至广卵圆形,全缘。雌雄异花。核果状果实近球形或长圆形,绿色,成不完全的2~4室,形状、大小及核壳的皱纹、厚薄因品种或类型而异。 性喜温暖,适栽区年平均温度在10~14℃之间。冬季可耐 -25℃低温。要求日照充足,但不耐高温。适于深厚的石灰质土壤,在酸性、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长期以来用实生繁殖,但近代均用嫁接法(多为芽接,也可枝接)繁殖优良品种,以本砧或野生近缘种作砧木。核桃有雌雄花异熟现象,栽植时需适当配置授粉树。播种后 6~10年(早结实类型播种后2~3年)开始结果。栽种前
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落叶乔木。原产中国。《诗经·豳风·七月》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中国枣约于公元 1世纪经叙利亚传至地中海沿岸和西欧,19世纪由欧洲传入北美。约在 9世纪前东传入日本。但仅中国作为果树盛行栽培。主要分布于北纬23°~42°之间,以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最多。 形态和特性 枣树根系由行根和定根组成。前者水平方向分布,较发达,且能萌发根蘖;后者垂直方向分布,可深达数米以上。树冠卵圆形或圆头形。枝条呈“之”字形弯曲,节部有托叶演变成的针刺,有3种类型:发育枝,习称枣头,是形成枣树骨架和结果母枝的基础;结果母枝,习称枣股,是一种短缩枝,其抽生脱落性结果枝的能力以3~6年时最强,7~8年后衰退(图1枣枝条的3种类型);脱落性枝即枣的结果枝,因其生长细弱,秋后脱落,结果后常下垂,故习称枣吊。叶光滑,呈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小,单生或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萼片绿色,花瓣匙形,浅黄色。核果,圆形、长圆形、卵形、梨形或扁圆形,果皮深红或紫红色,核纺锤形。枣树于栽后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一般经济寿命长达百年
樟科鳄梨属的1种。原产中美洲,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但以美国南部、危地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中国的广东、福建、台湾、云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少量栽培。 常绿乔木,高约10米。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稍苍白色,密生短柔毛,羽状脉,聚伞状圆锥花序,多数生于小枝的下部,具梗,被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淡绿带黄色,花被两面被毛,筒倒锥形,短小,裂片6,长圆形,外轮3枚略小;能育雄蕊9,排成轮3,花药4室,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状心形;子房及花柱被毛,柱头盘状。核果大,肉质,通常梨形、卵形或近球形,黄绿色或红棕色。 鳄梨因品种不同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很大,墨西哥系的耐寒性比较强,危地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耐寒性较弱。引入中国的较多是墨西哥系,该系原产热带高原。鳄梨需要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根浅,枝条脆弱,不能耐强风,大风影响可导致减产。它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多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芽接压条方法。 鳄梨的果实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果肉柔软似乳酪,色黄,风味独特,含多种维生素、
凤梨科(Bromeliaceae)凤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凤梨、黄梨。全属约6种,作为果树广泛栽培的仅菠萝1种。原产南美的巴西和巴拉圭,新大陆发现后逐渐传到热带和亚热带各地。16世纪由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入中国,1650年由福建传至台湾,现该省产量居全国之冠,其次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等。多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泰国、美国、巴西、墨西哥、中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主产国,科特迪瓦、肯尼亚、厄瓜多尔、孟加拉、南非和古巴等也有大面积种植。 形态和类型 株高0.7~1.5米,茎短粗,呈褐色,基部有吸芽抽出。根着生茎的周围。叶自茎的上部丛生,老叶在外围,新叶依次在内部螺旋状排列斜出;叶片革质,背面有茸毛,剑状、深绿色,长40~100厘米。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生,由100~170朵小花聚合而成,果实肉质,由许多苞片、萼片、子房及花轴聚合膨大而成,形成松果状复果,多呈圆筒形;果肉黄色,重0.7~2.5千克,果皮为多数小果皮及苞片组成。果实顶端有退化螺旋状排列的叶片;无种子。 栽培品种约有70个,可分为3大类:①卡因类。果形较大,果皮橘黄色,有绿斑,果肉淡黄色,果汁酸甜适度
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亚热带果树。因叶片状似琵琶,故名。原产中国长江上游。现湖北西部山区还有野生种分布。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已有枇杷作为栽培果树的记载。西晋时期今四川夹江、宜宾,湖北枝城以及广州等地都以产枇杷著名。唐代栽培北界达到今陕西南郑。北宋时扩展到长江下游,苏州太湖洞庭山和杭州产区开始形成。现以浙江、江苏、福建、台湾为主要产区。公元9世纪前传至日本,18世纪传至南欧,19世纪传至美洲,但栽培均不多。 枇杷叶片长椭圆形,长可达30厘米左右,叶缘有粗锯齿,背面密生灰白或黄白色茸毛。在枝条的先端着生复总状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梨果球形至椭圆形,肉色浅黄至橙黄,重25~50克,由子房、萼片和花托发育而成,食用部分是肥大的花托。种子1至数粒,黄褐色。品种有100个以上,根据肉色可分为红沙种和白沙种两大类。前者一般树势强健,易于栽培,果大味浓而肉色鲜艳,适于鲜食和加工;后者果实品质优良,肉质细嫩而风味鲜美,适于鲜食,需要较精细的栽培技术。 枇杷分布区年平均温度多在15℃以上。10月至次年1月开花,果 3月中至6月成熟。因幼果在树上过冬,冬季最低温度低于-5℃时易
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杨梅科的 1种。中国著名水果之一,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日本、朝鲜的亚热带以及菲律宾也有。生长在海拔 125~1500米的阳山坡疏林和灌丛中,喜酸性土壤。 常绿乔木,高达15米以上,幼嫩枝叶常生有圆形盾状着生的橙黄色腺体;叶革质,常生在小枝的上端。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生于叶腋,圆柱状,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药暗红色;雌花序一般单生叶腋,长仅5~15毫米,苞片密接成覆瓦状排列,每苞片腋内生一朵雌花,每个雌花序上只有1~2朵雌花能发育成果实;核果球形,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野生植株果实直径约为1~1.5厘米,栽培品种果实较大,可达3厘米,肉质部分为外果皮,成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核坚硬的木质部分为内果皮。杨梅的外果皮多汁,味酸甜,可生食或作蜜饯,果汁是一种很好的清凉饮料,果实还可酿酒和制果酱。叶子含芳香油,含油率0.02~0.03%,具有水果香味,可作香料。树皮、根皮和叶均含鞣质,可提取栲胶,供鞣革和作褐色染料。
酢浆草科阳桃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又名五敛子、阳桃。是一年可多次收获的热带果树。原产东南亚,很早引入中国南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自治区)。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巴西、美国等也有栽培。树高5~10米。奇数羽状复叶,革质,小叶5~11片。花白色带有紫斑。浆果卵形或椭圆形,有显著的5棱,横切面多成五角星状,长7~12厘米,未成熟时青绿色,全熟时暗黄或琥珀色,表面光滑,果肉含草酸较多。种子外有假种皮。 中国栽培种有甜杨桃和酸杨桃两种。酸杨桃果大,多加工成干果或作菜用。甜杨桃供鲜食,也可制蜜饯、果脯或果膏。多以酸杨桃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喜深厚肥沃土壤。果园宜设防护林,定植株行距4~5米。幼树需用稻草包扎树干防晒。每年 5~10月间开花4~5次,都能成果。由于多次开花又高产,每年需施肥4次以上。定植后3年整枝修剪。果梗细弱,遇风易落果,又不耐低温,须立支柱防风防寒。虫害以乌羽蛾及黑点褐卷叶蛾为害
番木瓜科番木瓜属常绿小乔木。又名乳瓜、万寿果。为速生丰产的热带果树。原产热带美洲,以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扎伊尔产量最多。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栽培于广东、台湾、广西、福建以及云南等省(自治区)南部。茎干直立,少分枝,中空,高可达8~12米,顶部簇生掌状大叶,直径40~80厘米。叶片具5~7个深裂,叶柄中空,长60~100厘米。花有单性雌株、雄株;也有两性株,着生雄花和完全花。浆果长圆形或近圆形,成熟后果皮黄色,横剖面可见中央有五角形空腔,子房壁上有几百粒黑色圆形种子。果肉黄色或橙红色,厚而多汁。 番木瓜用种子繁殖,秋季播种,翌春定植。定植苗当年即可少量结果。为使后代保持优良种性,留种园要清除雄性株,选择优良母株套袋进行人工授粉。开花前去除病株,可减少花叶病为害。此外,还须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和介壳虫和果实瘤状病等,并及时排灌,严防积水。产量高,果实香甜可口,富含维生素A和C,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果汁、果脯、果酱,未成熟果实可作蔬菜和饲料,也可和叶片一起提炼番木瓜酶作医药和工业原料。
蔷薇科(Rosaceae)李属落叶乔木。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公元前西传至亚美尼亚,后在欧洲形成了适合当地的品种群。美国在18世纪开始由欧洲引种,并获得发展。产量以苏联居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非和澳大利亚也发展了经济栽培。中国主要分布于北纬44°以南地区,以黄河流域各省为主产地。 杏的树冠开张。叶宽卵圆形。花单生,花瓣白色或稍带红色。核果球形,果皮及果肉金黄色,种子扁卵圆形,味苦或甜。能自花结实。品种按用途可分为3类:①鲜食类。优良品种有“兰州大接杏”、“华县接杏”、“红甜杏”、“历城红玉杏”等。②仁用类。又分甜仁和苦仁两种。优良的甜仁品种有“白玉扁”、“龙王扁”、“小臻子”等;苦仁品种有“西山大扁”、“冀东小扁”等。③仁干兼用类。主要用于制干,同时可仁用。优良品种有“沙金红”、“阿克西米西”、“克考苦尔曼提”等。 杏树适应性强,耐旱而不抗涝。能在各类土壤上生长,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为适宜。喜光,耐寒力强,但在北部地区花期易受晚霜为害。嫁接繁殖,可用本砧或其他近缘野生种的实生苗作砧木。主要病虫害有桑介壳虫、杏仁蜂,以及杏疔病等。
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果树。又名桂圆、益智。古称龙目,取其形似。原产中国南部,海南和云南东南部今还存在疏落野生林。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史。汉武帝时尉佗(南越王)上贡始有名。树高10~15米,树皮粗糙。分枝多,微下垂。偶数羽状复叶,对生或互生,小叶4~6对,革质,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序,小花黄白色,具短梗,杂性同枝,两性花极少。果状果实圆形或扁圆形,外皮黄褐色,有不明显的小瘤体,直径1.5~2.8厘米,果肉为假种皮,白色肉质。种子圆形,红棕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栽培较多的国家有泰国、印度、越南等。中国以福建栽培最多,其次为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有栽培,有品种近400个,主要的有“福眼”、“乌龙岭”、“石硖”、“乌圆”等。 龙眼为亚热带果树,宜于疏松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pH在5~6.5时生长最好。根系庞大,有念珠状菌根,抗逆性较强。生长最适温度为23~26℃。在-0.5~-4℃时,枝干即表现不同程度冻伤现象。在果实增大和结果母枝的夏梢萌发生长时期需水量较多,但忌积水。花穗形成期温度过高或湿度大时花蕾易脱落。一般3~4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大小年现象严重
漆树科芒果属常绿乔木。又名檬果、芒果、羡子。著名热带水果。全属约60余种,其中约有15种的果实可供食用。 芒果原产印度、缅旬、马来西亚一带,现印度为主产国,其次为巴基斯坦、巴西、墨西哥等。品种达千个,主要生产国大量出口的良种也达80种。中国于唐代从印度引入,台湾栽培最多,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也有栽培。树高10~20米,主根粗大而深,树冠圆头形。叶互生,革质,嫩叶紫红色,老叶深绿色,长圆或长圆披针形,长10~20厘米。顶生圆锥花序,花杂性同株。核果多为椭圆肾脏形或球形,大小不等,重0.1~2千克,淡绿或淡黄色,果核扁平,有纤维,与果肉相连。种子单胚或多胚。 一年抽3次新梢,以秋梢为结果母枝。花虽多但完全花一般只占5%左右,有些品种雌雄蕊异熟或自花不孕,因而结果少。开花至果实成熟时间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约需110~150天,6~9月间可陆续采收。不耐寒,气温0℃左右幼苗即冻死,枝梢生长适温为24~29℃。日照充足可提高座果率。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忌渍水和碱性过大的石灰质土。繁殖方法以嫁接为宜。建园时栽植多个品种,有利传粉。株行距一般为5×6米。花前、果后两
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桃有几个较重要的变种:①油桃,果皮光滑无毛,又名李光桃;②蟠桃,果实扁平,核小,有深刻纹;③寿星桃,树形矮小;④碧桃,花重瓣。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 概况 桃原产中国西部,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主要利用果实,也是古代重要的观赏花木。战国时郑国国都(今河南新郑)、宋代东京(今开封)御街两旁都曾用桃为行道树。西汉时成书的《尔雅》仅记有冬桃和山桃两种,晋《广志》(3世纪)已记5种,唐《西京杂记》(5世纪)记7种,宋《洛阳花木记》(1082)已有30种,其中有专供观赏的重瓣碧桃等5种。以后品种更增多。最初出现的果肉脆硬、白色,大果和柔软多汁的类型出现较晚。山东肥城“佛桃”和“上海水蜜桃”均初见于明代。(见彩图中华猕猴桃、肥城桃) 桃于公元前通过丝绸之路由甘肃、新疆传到波斯,又经亚美尼亚传入古希腊、罗马,渐普及到地中海沿岸各国。在北纬和南纬25°~45°之间的广大范围内都有栽培分布。普通桃的原始基因中心为中国,次生中心有伊朗、中亚、高加索、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的加州等,都发展了各自的栽培
柿科(Ebenaceae)高大落叶乔木。 原产中国。栽培历史在2500年以上。北魏《齐民要术》中已有以君迁子为砧木,用嫁接方法繁殖柿的记载。自明代以来,柿产区多以柿饼代粮备荒。中国北自辽宁,南至广东,大致在年雨量 45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0℃以上等温范围内都有栽培。其中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诸省的产量约占中国总产量的70~80%。垂直分布海拔50~1000米以上,最高可达1800米。长江流域一带有生柿分布。柿在日本为主要果树和观赏植物之一。此外在印度、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也有栽培。 形态和品种 柿树皮浅灰色成片状剥落。小枝被有褐色柔毛,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叶面光亮无毛,背面有短柔毛。花冠和萼筒通常4裂,花冠乳白至深黄色,单性花和两性花。雌花常单生;雄花较小,3朵簇生。浆果黄色至橘红色,有时无种子,或有少数扁平光滑的种子;果梗处有宿存的萼片。果形有卵球形、圆球形、扁圆形、圆锥形、方形等。 中国柿品种约在 800个以上。根据在树上软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涩柿类果实采收后须经人工脱涩才能食用。中国绝大部分品种属此类,主要有磨盘柿、镜面柿、水晶
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又名山里红、红果。 本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千种以上,中国有17种,作为果树栽培的主要为本种。中国利用山楂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长期来栽培管理粗放,大小年现象严重量不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重视,开始趋向集约化栽培。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江苏等省也有零星种植。树高达6米。根系发达,分枝力强。枝条开张,树冠多呈自然圆头形。叶片宽卵形,羽状分裂。由14~20朵花组成伞房花序,花白色。梨果球形或梨形,直径1~1.5厘米,大的可达3厘米,果皮深红色,有明显果点;果肉粉红色,少数为紫红、青绿色等。 山楂喜光,对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强,山地栽植尤为适宜。一般用嫁接法繁殖。栽植距离为4~5米。3~4年后开始结果,10~15年后进入盛果期。寿命较长,百年老株仍能丰产。幼树生长旺盛,常采取轻剪、拉枝、中央枝换头及环剥等措施促使早期丰产。成龄树应及时回缩更新。害虫主要有食心虫类、螨类、天幕毛虫等,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等。果实富含维生素 C、有机酸和果胶质,可鲜食或入药。加工性能良好,常用以制成山楂糕、山楂片、果冻、果酱、果汁、果酒、冰糖葫芦等。此外,山楂也是一种
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蓖麻油是重要的工业用油。 历史和传布 蓖麻原产非洲东部,后经亚洲传入美洲,再传到欧洲。中国蓖麻由印度传入,何时开始栽植无具体考证。蓖麻长期以来都为零星种植,采收蓖麻子供入药、榨油及手工业所需。进入20世纪后,由于近代工业需要大量高级润滑油,蓖麻生产才迅速发展。 中国自海南至黑龙江北纬49°以南地区都有分布。以华北、东北生产最多,西北和华东次之,其他各地多为零星种植。热带地区有半野生状态的多年生蓖麻。 形态和特性 栽培种有油用和油、药兼用两种类型。根系发达,入土深达2~4米,侧根平展延伸2米左右。茎柔而韧,中空,节节生枝。单株分枝多少与品种和栽培密度有关。多年生蓖麻茎杆粗壮,枝叶繁茂,高可达5米以上,茎围15~20厘米。茎、叶绿色或紫红色。植株被有白色蜡粉,光滑无毛。叶掌形,有的呈鸡爪形。花单性,总状圆锥花序,穗轴上部着生雌花,花柱红色,下部为雄花。偶有两性花混合排列或只有单生雌花的植株。蒴果有刺,稀无刺,3室,每室1粒种子(图2蓖麻的花序)。皮壳光滑硬脆,红至黑褐色,上有浅色花纹。种子含油量50%左右。生长最适温度为20
油棕的形态很像椰子,因此又名“油椰子”,它的故乡在西部非洲。100多年前,它一直默默无闻地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直到本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如今已是世界“绿色油库”中的一颗明星,成了名符其实的“摇钱树”。 油棕是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一般亩产棕油200千克左右 ,比花生产油量高五六倍,是大豆产油量的近10倍,因此有“世界油王”之称。 油棕属棕榈科,常绿直立乔木,高达10米,树径30厘米,树干有宿存的叶基。叶长3—6米,簇生茎顶,裂片带状披针形,约50—60对,羽状叶片。花单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四季开花,花果并存,相映成趣。核果卵形或倒卵形,每个大穗结果1到3千个,聚合成球状。最大的果实重达20千克,果肉、果仁在15千克以上,含油率在60%左右。 从油棕果实榨出的油叫做棕油,由棕仁榨出的油称为棕仁油,都是优质的食用油。它们还可精制成高级奶油、巧克力糖,代替可可脂、冰淇凌用油等。在工业上可制造优质香皂等。果壳可提炼醋酸、甲醛,制活性炭、纤维板。棕油饼可作饲料。花序成熟后,流出的液汁还可以酿酒。 油棕树的经济寿命有20—25
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名文灯果。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原产中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东北各省及华北北部均有野生的天然林或零星树木分布。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旧□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早年主要采集种子榨油供点佛灯之用,以后逐渐转为食用。 文冠果是单种属。野生种的花色、花型、花序长短、心皮数量、果型、枝条色泽等,有显著的形态变化。奇数羽状复叶,小叶9~19片,狭椭圆形至披针形。总状花序长15~25厘米,由30~50朵花组成,杂性花,上部花不孕,雄蕊正常而子房退化;下部花可孕,雄蕊正常,但雄蕊不散花粉,两者的数量比例常因花序着生的位置和营养状况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花多而结实很少。花瓣5片,白色,内侧基部由黄变红色,春季先叶开放,花朵繁茂,可供观赏。花盘5裂,裂片背面有一角状橙色斑点。蒴果长3.5~6厘米,绿色,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心皮2~7个,每室有种子4~6粒,最多达8粒,球形,种皮黑褐色,千粒重850克左右,种仁白色。 文冠果性极耐寒,在中国黑龙江北部北纬49.5°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年降水
葫芦科油瓜属常绿木质藤本。又名油瓜、猪油果。野生。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马来西亚以及中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1958年开始进行引种栽培,随后引入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植株长可达30米。单叶互生,革质,掌状3~5裂,卵圆形至近圆形,长宽约为15~20厘米;叶柄基部对侧有一先端2~5裂的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10至数十朵组成总状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花萼管状,5裂;花冠外面黄色,里白色,5深裂,裂片流苏状,流苏长10~20厘米。每年开花两次,春花果于9~10月成熟,秋花果于翌年2~3月成熟。果实似西瓜,有10~12条槽沟,单果重约1千克,内有6枚复合种子,每个复合种子一般有种仁2个。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10℃以上,能耐短期低温和轻霜。用种子或压条、插条均可繁殖。植株需要支架,雌雄株需以适当比例配置。大面积种植时成本较高。一般利用空地栽培。种植2~3年后即可收果。可连续收获多年。种仁含油约70%、蛋白质20%,淡黄色,明亮清香,无毒,可供食用。
油菜和大豆、花生、芝麻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油菜又是主要的蜜源作物之一。油菜花期放养蜜蜂,不但有利油菜籽增产,又能提高蜂蜜产量。 油菜属于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茎圆柱形,多分枝。叶互生。总状花序,花黄色鲜,开花期长,蜜腺发达。结长角果,种子球形。出油率为40%左右。 菜籽油是我国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之一 , 它的消费量占全国食用油的1/3 。它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脂肪酸—— 亚油酸( 12—24%)、亚麻油酸(1—10%)、花生酸(0.4—1%),还有14—29%的油酸,能抑制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在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具有良好作用。所以油菜被人们称为保健油料作物。 全世界栽植油菜以印度最多,我国次之,加拿大居第三位。 我国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为两年生作物。它们在秋季播种育苗,次年5月收获 。春播秋收的一年生油菜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等地。 油菜的菜籽饼、菜秆、果壳等是良好的有机肥。菜籽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但含有毒芥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