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六章 遗传与疾病 50年代以前,病理学所涉及的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主要是对部分先天畸形进行了形态描述。有关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的现代丰富知识是近40年来积累的。随着染色体显示技术的进步,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物质核糖核酸分子结构的揭晓以及关于越来越多的基因定位和功能的阑明,使遗传和疾病的研究进入了现代医学生物新领域,对于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的本质和病因的了解达到了新的水平。原则上,在遗传和疾病的关系上,人类所有疾病都具有遗传影响和背景,但只有在大约12%的疾病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 细胞遗传物质的受损,主要表现为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基因突变在分子上的表现,包括 基因组 核苷酸顺序的增加、减少或替换。因为一个基因的长度平均仅几个 纳米 (nm),所以在单一基因突变时,染色体核型往往无异常可见。但采用现代分子杂交技术结合染色体分带技术,有时可测出特定染色体
网络 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因其性质不同而异,体液免疫缺陷的患者产生抗体的能力低下,因而发生连绵不断的细菌感染。淋巴组织中无生发中心,也无浆细胞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这类疾病的诊断。细胞免疫缺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等)及某些原虫的感染。患者的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淋巴样组织发育不良或萎缩,胸腺依赖区和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减少,功能下降,迟发性变态反应微弱或缺如。免疫缺陷患者除表现难以控制的感染外, 自身免疫 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明
网络 第二节 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两种: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脏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发生于心脏(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发生于动脉,其成因既可为动脉壁本身的病变(如主动脉瘤),也可因动脉旁病变侵蚀动脉壁(如肺结核空洞对肺血管壁的破坏,肺癌、胃癌、子宫颈癌的癌组织侵蚀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溃疡底的血管被病变侵蚀)。静脉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创伤外,较常见的例子是肝硬变时食管静脉曲张的破裂。毛细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发生于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二)漏出性出血 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质所发生的自发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原因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基本可归
网络 绪论 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病理学(patho1ogy)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学,ethiology)、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病学,pathogenesis)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变,patho1ogica1 changes),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本书第1~7章属病理学总论内容,第8~19章属各论内容。前者研究各种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后者则研究各个器官或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各个器官虽然在功能和结构上互不相同,但在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下,不同器官却可呈现同样的基本反应和结构改变,这就是病理学总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例如,肝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虽然各有其本身的病因和独特的病变,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一、生物学性状 本病毒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一般动物和鸡胚对VZV不敏感,在人或猴纤椎母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受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口、咽、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主要是向心性,以躯干较多。皮疹内含大量病毒,感染的棘细胞(Prickle cell )内生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立痘消失后不遗留疤痕,病情一般较轻,但偶有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0.1%)。细胞免疫缺陷、 白血病 、肾脏病或使用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儿童,病情较严重。 带状疱疹
佚名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由于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CM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其DNA结构也与HSV相似,但比HSV大5%。本病毒对宿主或培养细胞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及在人纤维细胞中增殖。病毒在 细胞培养 中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初次分离培养需30~40天才出现细胞病变,其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园,核变大,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 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我国成人感染率达95%以上,通常呈隐性感染,多数感染者无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可产生严重疾病。病毒可侵入肺、肝、肾、唾液腺、乳腺其他腺体,以及多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可长期或间隙地自唾液、乳汗血液、尿液、精液、子宫分泌物多处排出病毒。通常口腔,生殖道,胎盘,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多途径传播。 (一)先
佚名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HHV-6)是1986年从淋巴增殖异常患者及爱滋病病人外周血单细胞首先分离到一种具有疱疹病毒形态和嗜淋巴细胞的新病毒,它志疱疹病毒科其他5个型病毒的抗原性和酶切图谱不同,故名HHV-6。 人类感染HHV-6十分普遍,但多为隐性感染。免疫荧光试验可在60~80%儿童及成人血清中查到HHV-6抗体。HHV-6是婴儿急疹(玫瑰疹)的病原,并证实与淋巴增殖性疾病、 自身免疫 病和免疫缺陷病人感染等有关。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爱滋病病人的增多,HHV-6感染变得日益重要。 微生物学检查,可采取早期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与经活化(用PHA、IL2)的脐带血淋巴细胞共培养,或用活化的T细胞系(为HSB2)感染病人体液(唾液、尿液、血液等)进行病毒分离。亦可用原性杂交和PCR技术检测感染细胞或组织中病毒DNA。及血清学试验(IFA,ELISA)检测抗病毒lgM和lgG,以确定近期感
佚名 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s 7,HHV-7)是断HHV-6之后于1970年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的新型人类疱疹病毒,在体外对CD4+淋巴细胞具有亲和性,可以在PNA刺激的人脐带血淋巴细胞中增殖。HHV-7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在75%健康人唾液中检出。从婴儿急性,慢性疲劳综合征和肾移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都分离出HHV-7。其细胞病变特点,分离培养条件与HHV-6相似,可通过对单克隆抗体反应性、特异性PCR、DNA分析等试验来区别。又确证CD4分子是HHV-7的受体,抗CD4单克隆抗体可抑HHV-7在CD4+T细胞中增殖。由于HHV-7与HIV的受体皆为CD4分子,两者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将为HIV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佚名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外形呈弹状(60~400nm×60~85nm),一端纯园,一端平凹,有囊膜,内含衣壳呈螺旋对称。核酸是单股不分节负链RNA。 基因组 长约12kb,从3′到5′端依次为编码N、M1、M2、G、L蛋白的5个基因,各个基因间还含非编码的间隔序列。五种蛋白都具有抗原性。M1、M2蛋白分别构成衣壳和囊膜的基质。L蛋白为聚合酶。G蛋白在囊膜上构成病毒刺突,与病毒
佚名 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乳头瘤病毒属,它包括多种动物的乳头瘤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HPV能引起人类皮肤和粘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潜在的致癌性。 一、生物学性状 HPV是一种小的DNA病毒,直径45~55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含72个壳微粒,没有囊膜,完整的病毒颗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4g/ml,在密度梯度离心时易与无DNA的空壳(密度1.29g/ml)分开。 HPV 基因组 是一闭环双股DNA,分子量5×106道尔顿。按功能可分为早期区(E区)、晚期区(L区)和非编码区(NCR)三个区域。E区分为E1~E7开放阅读框架,主要编码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和细胞转化有关的蛋白。L区分L1和L2,分别编码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NCR是E区与L区间-6.4~1.0bp的DNA片段,可负责转录和复制的调控。 通
佚名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第三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细菌的突变 第四节 基因的转称与重组 第五节 变异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 第六章 细菌的
网络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 单词 注释 单词 注释 A C Acquired immunodificiency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s Chlamydia psittaci 鹦鹉热衣原体 Active immunit 自动免疫 Chlamydia trachomatis 沙眼衣原体 Acute infection 急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慢性感染 Acyclovir 无环鸟苷 Classical biotype 古典生物型 Adenoviridae 腺病毒科 Clostridium 梭状芽胞杆菌属 Adenovirus 腺病毒 Cl.botulinum 肉毒梭菌 Adhesin 粘附素 Cl.difficile 艰难梭菌 Adsorption 吸附 Cl.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杆菌 Amantadine 金刚烷胺 Cl.tetani 破伤风梭菌 Amphotericin B 二性霉素B Coagulase 血浆凝固
网络 第四节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 基因组 ,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
网络 第二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一、生物学性状 本病毒基本性状与HSV相似。只有一个血清型,一般动物和鸡胚对VZV不敏感,在人或猴纤椎母细胞中增殖,并缓慢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受感染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口、咽、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经2~3周潜伏期后,全身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皮疹分布主要是向心性,以躯干较多。皮疹内含大量病毒,感染的棘细胞(Prickle cell )内生成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立痘消失后不遗留疤痕,病情一般较轻,但偶有并发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脑炎(0.1%)。细胞免疫缺陷、
网络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是一群中等大小的双股DNA病毒,有100个以上成员,根据其理化性质分为α、β、γ三个亚科。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增殖速度快,引起细胞病变。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生长周期长,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淋巴样细胞,可引起淋巴增生。疱疹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引起人类产生的有7种疱疹病毒(见表29-1)。疱疹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感染部位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并有潜伏感染的趋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表29-1 引起人类产生的疱疹病毒 病毒 潜伏部位 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1型(人类疱疹病毒1型)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疱疹病毒2型)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3型) 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 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5型) 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
网络 第三节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C6/36细胞)、猴肾、地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登革病毒经蚊(主要是埃及伊蚊)传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人对登革病普遍易感。潜伏期约3~8天。病毒感染人后,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增殖,然后经血流扩散,引起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约半数伴有恶心、呕吐、皮疹或淋巴结肿大。部分
网络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974年Golafield 首先报告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Choc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基因克隆,并命名本病及其病毒为丙型肝炎(Hepatitis C)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由于HCV 基因组 在结构和表型特征上与人黄病毒和瘟病毒相类似,将其归为黄病毒科HCV。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培养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剌突。HCV体外培养尚未找到敏感有效的 细胞培养 系统,但黑猩猩对HCV很敏感。 (二)基因结构: HCV-RNA大约有9500-10000bp组成,5′3′非编码区(NCR)分别有319-341bp,和27-55bp,含有几个顺向和反向重复序列,可能与基因复制有关。在5′非编码区下游紧接一开放
网络 第四节 轮状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Rotavirus)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有40~50%为轮状病毒所引起。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体呈圆球形,有双层衣壳,每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内衣壳的壳微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完整病毒大小约70~75nm,无外衣壳的粗糙型颗粒为50~60nm。具双层衣壳的病毒体有传染性。病毒体的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不连续的节段组成。 (二)抗原与分型 在轮状病毒外衣壳上具有型特异性抗原,在内衣壳上共同抗原。根据病毒RNA各节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移动距离的差别,可将人轮状病毒到少分为四个血清型,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是A型和B型。 (三)病毒培养 轮状病毒在一般组织培养中不适应,需选用特殊的 细胞株 培养(如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株和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CV-1株
网络 第二节 副粘病毒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是一群核酸不分节的粘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的共性及其与正粘病毒的区别见表24-3。 表24-3 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区别 生物学性状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形态和大小(nm) 核酸类型 核衣壳形成部位 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 溶血作用 融细胞作用 包涵体形成 鸡胚中生成 多形性80~120 单股负链RNA,分节段 细胞核内 有 有 无 无 无 良好 多形性150~300 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 细胞浆内 有 多数没有 有 有 浆内 多数不佳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cal virus) 于1956年首次在伴有感冒症状的猩猩体内分离到,并命名为“猩猩感冒因子(CCA)”。次年
网络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免疫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1.减毒活病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s)选用抗原性与野毒株一致而稳定无毒或显著减毒的活病毒突变株做为疫苗。可筛选自然减毒株,或在多种宿主中连续传代培养诱导出减毒株。接种活病毒疫苗近似自然感染,在宿主中可繁殖,仅接种一次便可较长时间刺激抗体产生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可产生局部抗体。目前推荐使用的减毒活病毒疫苗见表23-7。 表23-7 预防人类病毒性疾病的疫苗 疾病 疫苗来源 病毒状态 使用方法 脊髓炎质炎 麻疹 腮腺炎 风疹 乙型肝炎 乙型脑炎 狂犬病 人二倍体细胞系 鸡胚 细胞培养 鸡胚 细胞培养 鸭胚或人二倍体细胞 血源纯化HBsAg、 酵母 表达 重组HBsAg 地鼠肾 细胞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