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细胞质膜是由蛋白质不同程度镶嵌在脂双层中所形成的动态流动结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又与寡糖链结合为糖蛋白和糖脂分子,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伸至细胞表面的分枝状寡糖链在质膜表面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细胞间的分子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 反应和肿瘤发生等均与细胞外被(分枝状寡糖链)有关。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的糖分子相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达到细胞凝集的效果。 实验目的 1、观察血细胞的凝集现象; 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实验原理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凝集素例外)并能与糖进行专一性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 的作用。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主要是由于它能与细胞外被的糖分子相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且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分子可以抑制细胞间的凝集反应。 实验用品 一、器材 显微镜、托盘天平、载玻片若干、滴管2支、离心管2支。 二、试剂 PBS 缓冲液:称取NaCl 7.2g、NazH
相关专题 随着多数细胞计数仪的广泛应用,结果标准化已成为主要议题。理想情况下,同一患者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血液分析仪,同一参数的测定结果应该一致,只可能受生物学变异的影响。标准化或规范化的目的就是排除分析过程中的偏倚。 为了达到排除分析过程的偏倚,通常标准化工作包括两个步骤:校准,即通过调整仪器排除偏倚,和质量控制,即保证仪器维持校准的稳定性。 一、ICSH与血细胞计数标准化工作 目前,国际上关于血细胞计数的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来推动。ICS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是一个促进和鼓励改良方法,推动建立国际间血液分析数据可比性的标准,提供专业间交流的非官方组织。 ICSH源于1963年欧洲血液学协会成立的标准化委员会,首次讨论的主题是红细胞方法学和标准化。到1966年,正式成立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目前,ICSH组成了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秘书、财务负责人和干事组成的委员会
相关专题 进实验室这么长时间了,每一天都好像过得很艰难,每一项实验的完成都很辛苦,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不然做得一切都要前功尽弃。 实验室里没有人做细胞爬片,我连见都没见过,老板的实验却要求这个东西,只能自己摸索。查资料 搜信息,自己实践,终于做出了可以用来后期实验的细胞爬片。 总结经验如下: 首先是玻片的处理,普通的盖玻片用砂轮划成自己要的大小的小方块,先用洗衣粉洗干净,用水冲静烤干,然后泡酸过夜,捞酸后流水洗净,烤干,置于器皿中高压灭菌,然后再烤箱中大约8小时烤干备用。 爬片可以在培养皿 六孔板或24孔板中都可,我选择在培养皿中爬。一为节约经费(培养皿可以重复利用)二来觉得培养皿口大,操作比较方便。培养皿消毒同上,消毒时记得消两把镊子。 具体操作是:用胰酶消化好细胞,充分吹打,使之成单细胞悬液(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关系到将来爬出来片子的质量)。 取出消毒的培养皿,可以先加少量培养基(以使玻片与培养皿紧密接触),将玻片小心放入摆放其中,然后将单细胞悬液一滴一滴的滴到玻片上。最
相关专题 Northern 杂交(Northern blotting) 1979年,J.C.Alwine等提出:将电泳凝胶中的RNA转移到叠氮化的或其他化学修饰的活性滤纸上,通过共价交联作用使它们结合,因其方法同Southern杂交十分相似,故称之为Northern杂交。 1 原理 Northern杂交是利用DNA可以与RNA进行分子杂交来检测特异性RNA的技术,首先将RNA混合物按它们的大小和分子量通过琼脂 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分离出来的RNA转至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再与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杂交,通过杂交结果可以对表达量进行定性或定量。 2实验流程 RNA混合物进行琼制糖凝胶电泳 →分离得到的RNA转膜→与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杂交 →结果分析 3 特点 Northern杂交与Southern杂交相比,条件要严格些,特别是RNA容易降解,前期制备和转膜过程易受RNase污染,要获得较好结果,需用稳定性最差的mRNA与DNA进行杂交,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然而有些应用中Northern杂交
相关专题 Western Blot技术专题 与Southern或Northern杂交方法类似,但Western Blot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 ,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 western blot ting 实验试剂 1 30%丙烯酰胺/0.8% N,N’-亚甲丙烯酰胺 将30克丙烯酰胺和0.8克N,N’-亚甲丙烯酰胺溶于总体积为60ml的水中,加热至37℃溶解之,补加水至终体积为100ml。0.45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查证该溶液pH应不大于7.0,置棕色瓶中保存。 小心:丙烯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可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具
相关专题 1. 重泡胀后的胶可以不用转移到另一个电泳槽 ,直接跑 2D 的一向吗?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当上样量特别大时,可能会有一部分蛋白质没有被胶条吸收,这样跑完 1D 和 2D 胶后,会有很多横向条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重泡胀后,将胶条转移到另外一个电泳漕中进行电泳。 2. 为什么我在等电聚焦前加的矿物油在聚焦后会减少,暴露出了胶条的背面? 这是因为 BioRad 的电泳槽有个盖子。为了固定电泳槽中的胶条,这个盖子上设计了对应的突起,以便压住胶条。由于虹吸作用,这个突起会导引矿物油到相邻的空电泳槽,从而降低有胶条的电泳槽中的矿物油液面。如果由此把胶条暴露在空气中,那对等电聚焦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为了防止这个现象的发生,可以在相邻的空电泳槽里,也加入适量( 80 %满)的矿物油。
相关专题 【实验原理】 免疫电泳又称为γ球蛋白电泳或免疫球蛋白电泳技术,这是一种能够判断血液中三种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含量水平的实验方法。在这项实验技术中,首先利用蛋白质的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的比值运用水平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将蛋白质进行分离,然后将特异性的抗体引入到与电泳方向平行的凹槽中,在抗原 和抗体的扩散过程中,抗原和抗体适当比例的结合会导致沉淀的产生。0.85%盐不仅可以终止扩散过程也可用于洗去未结合的蛋白,抗原和抗体结合所形成的沉淀线即可以肉眼观察也可利用染色方法观察。 免疫 电泳技术不仅可用于血清或尿样中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也可用于其它方面,比如免疫复合物的筛选、各种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识别和鉴定等。免疫电泳技术也是进行蛋白质常规评价的一种可靠,精确的实验方法,可观察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和浓度的改变。 【实验材料】 ⒈ 实验器材 水平电泳仪 ;打孔器;滴管;刀片;电源;水浴(55℃);蒸馏水;烧杯(400-600ml);加样枪(5-100μl)。 ⒉ 实验试剂 ⑴
相关专题 【材料与试剂】 (1)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槽和电泳仪 (3)加样器和吸头等 (4)水浴锅 【操作方法】 (1) 把上述处理的样品按1:1(V/V)与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混合,100℃加热3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2) 取出变性蛋白质,立即放于冰上。样品如粘稠可进行超声对DNA进行剪切,以最大功率处理0.5~2分钟应能有效地将裂解液粘稠度降至可控水平(注意:此步骤一定要在冰上进行); (3) 如有沉淀以10 000g将样本4℃离心10分钟,将上清液移至另一管中,弃去沉淀物; (4) 计算使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靶蛋白所需要的样本量,一般Western印迹法技术检测中等大小蛋白的检出下限约为1~5ng。在厚0.75mm的SDS聚丙烯酰胺 凝胶上,每个泳道可加样100μg而不致过多; (5) 用玻璃微量进样器按顺序加样,注意沿加样孔底上样,否则样品容易漂走。加样量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15~20ul为宜。没上样的加样孔
摘要: 采用化学脱细胞方法去除细胞和髓鞘成分制作细胞外基质支架,为桥接脊髓损伤缺损提供理想的天然神经支架. 【摘要】 [目的]采用化学脱 细胞 方法去除细胞和髓鞘成分制作细胞外 基质 支架,为桥接 脊髓 损伤缺损提供理想的天然神经支架.[方法]取SD大鼠胸段脊髓约2 cm,运用冻融+化学萃取(3%脱氧胆酸钠和1 KU/ml DNaseI、RNaseA)的 组织工程 学方法处理大鼠脊髓组织,并对处理后的脊髓支架分别进行组织学检查,了解脱细胞情况及 细胞外基质 支架形态.[结果]经过脱细胞处理后,光镜下HE染色脊髓横断面呈网状结构,未见细胞成分存留,纵切面上呈互相交错的管状通路;未见 轴突 、髓鞘和细胞核.髓鞘染色可见髓鞘脱除彻底,未见髓鞘成分.[结论]本实验采用冻融+化学萃取的组织工程学方法可制备出理想的天然脊髓支架,该支架与脊髓三维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有望作为
佚名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简称化疗)。化学治疗学的目的是研究、应用对病原体有选择毒性(即强大杀灭作用),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的药物以防治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 图37-1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图37-1)。感染性疾病的罹患与康复是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微生物在疾病的发生上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但病原体不能决定疾病的全过程,人体的反应性、免疫状态和防御功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有重要作用。当机体防御功能占主导地位时,就能战胜致病微生物,使它不能致病,或发病后迅速康复。抗菌药物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是制止疾病发展与促进康复的外来因素,为机体彻底消灭病原体和导致疾病痊愈创造有利条件。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矛盾是不断转化的。在某种条件下微生物可产生耐
佚名 (一)相关系数计算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为: (9.1) 式(9.1)中r为相关系数,∑(X-X) 2 为X的离均差平方和,∑(Y-Y) 2 为Y的离均差平方和,∑(X-X)(Y-Y)为X与Y的离均差乘积之和,简称离均差积之和,此值可正可负。以此式为基础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称积差法,在实际应用时式(9.1)中各离均差平方和(简称差方和)与积之和可化为 (9.2) 现举例说明计算相关系数的一般步骤: 例9.1 测定15名健康成人血液的一般凝血酶浓度(单位/毫升)及血液的凝固时间(秒),测定结果记录于表9.1第(2)、(3)栏,问血凝时间与凝血酶浓度间有无相关? 1.绘图,将表9.1第(2)、(3)栏各对数据绘成散点图,见图9.9。 2.求出∑X、∑Y、∑X 2 、∑Y 2 、∑XY,见表9.1下方。
佚名 仍以表9.1资料为例,根据前面的相关分析以及医学上有关凝血的机理,可知凝血时间依凝血酶浓度而异,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进一步作由凝血酶浓度(X)推算凝血时间(Y)的回归方程。求直线回归方程的步骤如下: 1.列回归计算表(见表9.1),计算∑X、∑Y、∑X 2 、∑Y 2 、∑XY。 2.计算X、Y、∑(X-X) 2 、∑(X-X)(Y-Y) X=∑X/n=15.1/15=1.01 Y=∑Y/n=222/15=14.80 ∑(X-X) 2 =∑X 2 -(∑X) 2 /n=0.2093 ∑(X-X)(Y-Y)=∑XY-∑X・∑Y/n=-1.7800 3.计算回归系数b和截距a。b和a两值计算公式均是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推算出来的,其公式如下: (9.5) a=Y
佚名 (一)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根据例9.1资料求得的是样本回归系数b,有抽样误差的,需作假设检验,检验其是否是从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总体(即β=0)中随机抽得的,也就是检验b与0的差别有无显著性。如果差别有显著性,可认为X与Y间有直线回归存在。 样本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亦用t检验。 H 0 :β=0即Y的变化与X无关; H 1 :β≠0。 计算公式为: (9.7) 分母S b 是样本回归系数b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9.8) 分子Sy.x为各观察值Y距回归线的标准差,即当X的影响被扣去以后Y方面的变异,可按下式计算: (9.9) 式中∑(Y- ) 2 为估计误差平方和,常用下式计算:
佚名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 自身免疫 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调节功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佚名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其组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各种因素所致损害而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引起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病种已达数十种之多,发病机制甚复杂。 免疫缺陷病已成为临床上一组极重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儿科和内科。自1981年美国报道第一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gu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以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 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75%以上的免疫缺陷病已可确诊,但有些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治疗手段除抗感染等常规方法外,根据病因,补充酶或免疫球蛋白、骨髓移植、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正在应用和完善中。
佚名 IgE是1966年发现的一类Ig,分子量为188kD,血清中含量极低,仅占血清总Ig的0.002%,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ε链有4个CH(Cε1~Cε4),无铰链区,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使IgE丧失生物学活性。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胃肠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I型变态反应发生的场所。IgE为亲细胞抗体,Cε2和Cε3功能区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膜上高亲和力FcεRⅠ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已固定在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上IgE结合,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发作时,局部的外分泌液和血清中IgE水平都明显升高。
网络 第四节 炔烃 炔烃是含有碳碳三键(-C≡C-)的链烃。 R-C≡CH或R`-C≡C-R”可代表它们的构造式,碳碳三键(-C≡C-)是炔烃的官能团。 炔烃也是不饱和烃,通式是C n H 2n-2 ,与二烯烃或环烯烃相同。 一、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法 炔烃由于碳链构造和三键位置的不同,也具有同分异构现象。不过因为三键支链的位置的限制,其异构体的数目要比碳原子数相同的烯烃为少。例如,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炔烃,只有三种同分异构体: 炔烃的命名法和烯烃相似。例如: 二、炔烃的物理性质 在正炔烃的同系列中,C2~C4的炔烃是气体,C5~C15的是液体,C15以上的是固体。炔烃的熔点和沸点也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高(表11-5)。 表11-5炔烃的物理
佚名 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各种检查的结果作出临床诊断。随着人们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检查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目前看来,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患者遗传背景或者其改变有关,所以临床上越来越有必要检查这种变化。这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水平或结构变化而作出的或辅助临床诊断的技术,称为基因诊断。 一、基因诊断的对象 1、病原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各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肝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受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2、先天遗传性疾患: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患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
佚名 真核细胞的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中,只有RNA聚合酶Ⅱ能转录生成mRNA,以下主要讨论RNA聚合酶Ⅱ的转录调控。 (一)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 真核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是基因周围能与特异转录因子结合而影响转录的DNA序列。其中主要是起正性调控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promoter)、增强子(enhancer);近年又发现起负性调控作用的元件�沉寂子(silencer)。 1.启动子 与原核启动子的含义相同,是指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动转录的DNA序列。但真核同启动子间不像原核那样有明显共同一致的序列,而且单靠RNA聚合酶难以结合DNA而起动转录,而是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不同蛋白质因子又能与不同DNA序列相互作用,不同基因转录起始及其调控所需的蛋白因子也不完全相同,因而不同启动子序列也很不相同,要比原核更复杂、序列也更长。真核启动子一般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约100-200bp序列,包含有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
佚名 DNA存储着生物体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遗传信息,因此维护DNA分子的完整性对细胞至关重要。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因素都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而且与RNA及蛋白质可以在胞内大量合成不同,一般在一个原核细胞中只有一份DNA,在真核二倍体细胞中相同的DNA也只有一对,如果DNA的损伤或遗传信息的改变不能更正,对体细胞就可能影响其功能或生存,对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到后代。所以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细胞所获得的修复DNA损伤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生物能保持遗传稳定性之所在。在细胞中能进行修复的生物大分子也就只有DNA,反映了DNA对生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突变又是与遗传相对立统一而普遍存在的现象,DNA分子的变化并不是全部都能被修复成原样的,正因为如此生物才会有变异、有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