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以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花色闻名。明代张新咏诗赞:“曾将倾国比名花,别有轻红晕脸霞。自是太真多异色,品题兼得重山花。”山茶花是常绿小乔木或小灌木,植株大小因品种而不同,有的高达数丈,有的高不盈尺;有的枝叶茂密端庄,有的则松散潇洒,树枝十分俊美。叶片含有革质,终年滴翠,晶莹亮绿。 花朵直径达5—11厘米,有的可达14厘米,有单瓣和重瓣两个类型。单瓣的花后结实,重瓣的大都不结实。花的颜色有深红、粉红、白、紫等,还有花色淡雅、花芯似翠如珠的芙蓉型;底色艳红、上洒白色线条或斑点的放射型;姹紫嫣红、风韵别致的皇冠型;红条白底玲珑俏丽的托桂型;……山茶花的品种繁多,开花时绰约多姿,艳丽绝伦,花期又长,所以广泛用于园林绿化,或作主景布置,或与其他观赏植物搭配组合布置点缀于公园、名胜风景区以及庭院。 山茶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对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氟化氢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对于食物,人们总希望它们是安全的。遗憾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物。例如,野生番茄的果实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有害配糖生物碱(番茄素)。经过长年培育,现在食用的番茄已经很少含有这种物质了。即便如此,由于仍然存在微量番茄素,如果仅仅注重"含有番茄素"这一数据,番茄就成了一种不可食用的食物。事实上,从日常食用量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有益性考虑,由于有益性大于危险性,而且即使食用也极少出现问题,因此通常认为这样的食物是安全的。 除了番茄之外,许多食物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例如,油菜和卷心菜含有的前致甲状腺肿素,可引起甲状腺肥大;许多食品中含有的维生素A,为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但是一旦过量摄入,可导致剧烈头痛和皮炎。幸运的是,作为人们主食的大米、麦子等谷物,除了变应原之外,几乎不含有有害物质。不过,米糠中的植物钙镁,会阻碍人体对钙和铁的吸收。 食物中的大多数有害物质,可通过加热或加工后清除,由于含量甚微,只要适量食用,对人体的直接有害性极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番茄、萝卜等农作物是安全的,可以放电、食用。由此可见,评价食物的安全性,必
神奇的转基因食品 中华民族一直崇尚“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几千年来创造了十分灿烂的食品文化。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食品文化却受到了生物技术的挑战──咄咄逼人的转基因食品正向我们走来,势不可挡! 转基因食品的问世与发展,将给人类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牛肉味的土豆,猪肉味的青菜,治病用的牛奶……不久的某一天,人们甚至只需吃一个转基因西红柿就可以完成预防接种过程,吃一份转基因蔬菜即可获得充足的各种维生素。我们的餐桌上将发生翻天覆地革命:食品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质优价廉、美味可口……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日益增多,人类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危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科学家们正从以往的品种改良技术转向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成功运作,使科学家们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对生命的最基本特性──遗传物质直接操作,把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和物质,以此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例如,把人类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等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中去并使之表达出来,以此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一是按人类的需求来量身定作食品,如增加小
广义讲鲜切花是指从母株上切离后的花枝或不带花枝条和叶片等。切花的应用即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摆插来表现其活力与自然美及装饰效果。 切花的应用根据其运用的目的,表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艺术插花和礼仪插花两类。前者侧重于利用花材表现作者的愿望、情感和兴趣,较多感性投入。它不受商业要求的制约。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活泼多变、强调展现自然美感和活力,而不完全侧重作品本身的装饰效果。而后者则更多理性的投入,是带有商业性的产品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模式,作品更追求装饰美,而不突出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一、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主要以东方式插花为主,侧重花材的自然美,布局的结构美和整体艺术美,讲究线条的运用。常多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布局如画,意境悠逸,情趣盎然。不仅具一定装饰作用,而且更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功效。 (一)艺术插花的基本要求 1 .起把要紧、上散下聚:模仿自然界草木茎干和枝叶生长姿态,由主干向上而枝叶伸展。视花器为大地,各枝条基部集中,显示植物的盎然生机。 2 .线条流畅、姿态协调:充分利
1.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 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地球的大气中,也没有游离氧。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只能从有机物分解中获取能量的化能营养生物。直至出现了蓝藻,有了光合作用的色素,才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浓度增加,在高空中逐渐形成臭氧层,阻挡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辐射,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在五亿年之前,地球大气中的氧达到现在的10%时,植物才有了更大的发展。以后大气中的氧含量逐步增加到现有水平。因此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而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简接依靠植物界才获得生存和发展。 2. 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光合作用的有机产物中。这些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同化为脂类、蛋白质等有机产物,为人类、动物及各种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人类日常利用的煤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主要由历史上绿色植物的遗体经地质变迁形成
天麻向来被称为“神草”,是我国特产的最名贵的中药之一。 天麻的生态别具一格,它无根、无叶,是一种腐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由地下块茎顶部抽生出直立的黄赤色的地上茎,很像一支出土的箭,所以在《神农本草》中称为“赤箭”。 天麻没有根和叶,缺少叶绿素,当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不能吸收水、无机盐。那么它是怎样生活的呢? 经过植物学家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才揭开这个谜。原来在阴湿的杂木林下,寄生着一种真菌,它的菌盖呈蜜黄色,在菌柄上有个环,名叫“蜜环菌”。当它的菌丝体遇到天麻的地下块茎时,全面包裹并伸入其中,欲收取养料。此时,天麻的组织细胞会分泌溶菌酶,靠消化蜜环菌的菌丝来营养自身。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天麻的叶退化成现在的鞘状鳞叶,根也退化了,全身没有一点绿色,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全靠“吃”蜜环菌养活自己。生物学上把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天麻是一种与蜜环菌共生的兰科草本植物。 中药用天麻的地下肉质块茎,长圆形,黄白色,有环纹,以9—10月采收的质量最佳。 天麻性平味甘,中医用于平肝熄风、镇惊止痛。对治疗小儿惊风、风湿痛、中风引起的四肢麻木、
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沿海辽阔的滩涂上,断断续续分布着一片片红树林,它们任凭风吹浪打,不怕海水浸渍,像威武的战士,守护着海岸,博得沿海人们的称赞。 红树林一般生长在泥质的沙滩上,海潮一来,它们就淹没在海里;潮水一退,它们又重新从海水中露出来,极目远眺,一片翠绿,构成一幅奇特的景观。 红树林并非由一个树种组成,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矮小的灌木,还有草本和藤本植物。它们形态各异共同组成红树林群落。 红树林根深叶茂、四季常青,它有抵御自然界狂风恶浪的特殊本领。一般树种在松散的沙土和稀软的淤泥里,加上风吹浪打,通常是难以立足扎根的。但红树林不仅扎下了根,还从树干的基部生长出密密麻麻的根系,有起支撑作用的支柱根和防止风浪的板状根。它们盘根错节,使红树林在淤泥沙滩上固如泰山。每当台风来临时,常常伴有大海潮出现,而在这些地方,密密麻麻的红树林就像一道道海上绿色长城,抵御了狂风巨浪的袭击,护卫着海岸和堤坝,使沿海农田和村镇安然无恙。 红树属红树科,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片对生在枝上,因有革质,鲜绿发亮,这是适应热带强烈阳光而形成的一种植物保护形态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科学家们根据海藻的生活习性,把海藻分为浮游藻和底栖藻两大类型。 浮游藻 浮游藻的藻体仅由一个细胞所组成,所以也称为海洋单细胞藻。这类生物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生产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它们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又是养殖鱼、虾、贝的饵料。目前已在中国海记录到浮游藻1817种。 浮游藻的运动能力非常弱,只能随波逐流地漂浮或悬浮在水中作极微弱的浮动。它们有适应漂浮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体形,使浮力增加。例如:有的浮游藻细胞周围生出一圈刺毛;有的长有长长的刺或突起物,这些附属物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可以产生很大的稳定性,使其能漂浮在有光的表层水中;有的结成群体来扩大表面积便于漂浮,而且它们本身个体很小,也是对漂浮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形式。 浮游藻身体直径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它们的模样,但其形状各有特色,几乎是一种一个样子。它们
红火蚁可怕的地方不只是对生态环境甚至农业造成冲击,而这些潜在的威胁都不如对人类直接威胁来得令人担忧,到底红火蚁有什么样的本事让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得对它敬畏三分呢?那是因为如果不小心误踩到蚁巢,就成了红火蚁眼中的入侵者,遭受红火蚁群的又咬又叮,一旦引起过敏,轻者就医,重者可是会影响到生命安全呢! 红火蚁学名中的「invicta」字是无敌的、无法征服的意思。蚁如其名,就是描述被其叮咬后会有如遭火灼伤般的疼痛感,之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小水疱。红火蚁进行攻击时,会先以大颚紧咬着皮肤,再利用其尾端螫针连续刺 7 ~ 8 次,把毒囊中的大量毒液注入。毒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毒性物质,会立即引发剧烈的灼热感,这种灼热与痒的感觉会持续一小时以上,约四小时后在被螫处会形成白色脓疱,若这脓疱被抓破,极易引起细菌性的二次感染,严重者可能造成蜂窝性组织炎。 体质敏感的人若被红火蚁叮咬,因会对火蚁毒液中 5% 的水溶性毒蛋白产生过敏性的休克反应,如果不及时诊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在 1998 年所做的调查,当年该州约有 33,000 人因被红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 15%
在遗传研究中,果蝇与科学实验室结下了深厚缘分。科学家要发表研究成果时,必须提出科学证据或实验报告,但做实验需要庞大经费,到底该去哪儿找钱呢?所以,科学家不只要做研究,还要争取经费,更要寻找经济成本较低的实验材料。正因如此,优点很多,无须和其它实验生物一起集中照顾,饲养起来既经济又方便的果蝇,一百多年来都被科学家养在实验室里,随时听候差遣。 果蝇属双翅目(Diptera)昆虫,居住空间不大,只需要一个小小封闭的瓶子,里面放些水果残渣,它就很高兴地搬进来住,如果雌果蝇来了,就会在里面繁殖下一代。一般研究人员多以实验室里的玉米粉基本培养基喂养它们。果蝇的生活史很短,大概两个礼拜到一个月完成一个世代。一旦成虫交尾产下卵以后,从卵发育到幼虫需要一天时间,这些幼虫会像我们过年时更换新衣一样,在摄氏 22 ~ 25 度的温度中,约一个礼拜时间,历经三次不同龄期的蜕皮,然后化成蛹,再约一个礼拜即羽化成虫。 做科学实验,有时候需要很多的观察数据,果蝇除了容易饲养、费用便宜、生活史短、污染很低等好处外,还有一个优点──若有充分营养,一次可产下上百只,甚至上千只后代。这些优点非常适合拿来做
红火蚁是蚂蚁家族的一员,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族、火蚁属。与一般的蚂蚁一样,红火蚁有着严密的社会性组织、阶级制度、共同育幼以及世代重叠的特性,并把巢内的个体做井然有序的分工。红火蚁族群中有三种阶级:蚁后、雄蚁及工蚁,蚁后与雄蚁的主要工作是繁殖后代,工蚁则总管巢中其它大小事务,如觅食、育幼、看护、防御等。 在春天或夏初,蚁巢内会大量产生有翅的生殖型蚁后与雄蚁,它们生活在蚁巢内直到周遭环境适合迁飞时,通常是在大雨后的晴朗日子,成群迁飞并进行交尾飞翔(婚飞)。一年当中任何适当的时间都可发生婚飞,在美国德州通常发生在 4 ~ 6 月。 完成交尾的蚁后落到地面就脱去翅,待寻觅到适当地点筑一个小巢后,即产下第一批卵约 12 粒,于 7 ~ 10 天后卵就会孵化成工蚁幼虫,此时,蚁后再产下第二批卵,约 100 粒,即暂不产卵,亲自喂食照顾第一批及第二批卵,待其发育至成虫后,喂食蚁后及育幼工作就转移给这些成熟的工蚁,蚁后则专心产卵,成熟蚁巢其蚁后每日可产 1,500 ~ 5,000 粒卵。在环境适宜下幼虫经过 6 ~ 10 天生长后会化蛹,而蛹
警觉地注视周围的动静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
象海豹分布在南极的海洋性岛屿周围海域,在陆上繁殖,喜欢群栖。每当8-9月份繁殖季节来临,成群结队的象海豹便跑上岸来,开始占领地盘、寻找配偶,此时的海滩成了象海豹的乐园。 象海豹的繁殖地往往是世袭的领地。离中国南极长城站不远的西海岸沙滩就有一个,每年有300多头象海豹在这里繁殖。为了占领地盘,雄性象海豹之间经常进行一场残酷的争斗:胜者占地为王,拥有成群妻妾;败者扫兴而去,另寻出路。在海滩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头雄性象海豹日夜守卫着数十头,甚至上百头雌性象海豹的情景,这都是它夺来的妻妾。它时刻警惕来犯之敌,一旦情敌相遇,便不顾一切,展开生死搏斗。双方怒气冲天,吼声动地,张着大口,立身撕咬,直至战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雄性象海豹性情凶猛,雌性象海豹则性情温柔。一旦一头雌性象海豹被雄性占有,便乖乖地跟随着丈夫,温顺地躺在它的身边。如果雌性象海豹有不轨行为,被丈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惩罚。因此,一头雄象海豹周围往往躺着少则几十头,多则上百头雌象海豹。象海豹夫妻之间也会导致殴斗,原因是雌象海豹怀孕后拒绝再次交配。
顾名思义,这类动物身体分成许多节,配备有刚毛。这么一说,它们是否与蚯蚓有关系呢?正是!海虫与蚯蚓所属的贫毛类,水蛭所属的蛭类同为环节动物门(Annelida)的三大支系。 在形态上,三大支系最主要的差别是海虫身体上的附件比贫毛类及蛭类要来得多。这些附件,装配在头部的成为感觉器官触角,或成为摄食器官触须,或成为呼吸器官鳃冠;装载在身体两侧的成为运动器官疣足,或呼吸器官鳃丝等。这些构造把原本蠕虫状的基本构型做了相当程度的变化,有的种类乍看像是一株小圣诞树,有的像是一把拂尘撢子,有的像一朵花,有的当然也还是比较像蚯蚓。海虫几丁质的刚毛在形态上比贫毛类的丰富许多,数量上也多很多,而蛭类则无刚毛。体色也不再仅仅是贫毛类的红色,或蛭类的黑色,而是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体型上,有小于一公分的,也有大到二公尺长的,体宽从数毫米到一公分左右。
走到菜市场鱼摊前,映入眼帘的水产品如虱目鱼、吴郭鱼、鲈鱼、鲢鱼、白虾、文蛤等尽是养殖水产品,且占了鱼货的大宗。二十几年前,大多数水产品仍来自渔捞捕获,连养殖所需的鱼苗也是靠捕捞而来,虱目鱼要有钱人家才吃得起,鲈鱼则是探视病人的贵重礼物。如今这些水产品一般家庭都消费得起,这种转变是由于水产种苗生产事业的兴起所致。 水产品可分为食用与观赏用二大类。目前在台湾水产种苗的生产,前者主要包括吴郭鱼、虱目鱼、石斑类、笛鲷类、白虾、草虾,泰国虾及九孔、文蛤等;观赏水产种苗则以淡水热带鱼为主,最近海胆、海马、小丑鱼的人工繁殖也获得成功,但还未产业化。 世界各国食用水产种苗的生产,若以地区来划分,欧洲以海水鱼、双枚贝为主,南美以海水虾、吴郭鱼为主,东南亚以海水虾、海水鱼为主,澳洲以双枚贝、海水虾为主,中国以淡水鱼、海水鱼及虾贝为主,日本则以增加海洋资源作为放流用的鱼虾贝种苗生产为主。
珊瑚并没有老化的现象,一株年纪很大的珊瑚与年纪很轻的珊瑚比较起来,并没有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也没有生理机能降低和衰退的征兆,在繁殖后代上更是老当益壮。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愈大的珊瑚生得愈多。虽然大珊瑚一定是活了很久,但活了很久的珊瑚却未必都能达到很大的体型,主要因素在于珊瑚的生长方式。 珊瑚小时候是一只像海葵一样的珊瑚虫,但是它长大的机制,却是靠增加珊瑚虫数目的方式形成一个珊瑚群体。每只珊瑚虫有口、有触手、及消化腔,群体内珊瑚虫彼此之间也有组织相连。珊瑚虫可以独立地摄食,但是当同一群体内其它珊瑚虫有需要时,也会传送营养以互通有无,毕竟他们都是起源自同一颗受精卵,经由无性的方式增生而来的。 在珊瑚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一定的青春成长期和成熟生殖期的区分,不管年纪多大,它都是一直在成长的。另一方面,珊瑚群体也一直在遭受其它生物或是恶劣环境的侵袭,例如群体内有些珊瑚虫可能被海星吃掉,有些部位可能由于被海藻遮住光线和水流而无法继续生存,泥沙太多也会把珊瑚闷死。但是,只要不是整个珊瑚群体都遭殃,活下来的珊瑚虫总是可以继续以出芽或分裂的方式,长出新的珊瑚虫来延续生命。珊瑚虫到了生殖
动物克隆成功的比率平均只有1~8%,即使怀孕后能顺利分娩,新生胎儿出现肺脏、心脏、泌尿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缺陷而早期夭折的比例偏高。这些现象目前尚无法克服,因此产制克隆动物时,需要充足的试验材料,如大量的卵子、代理孕母以及纯熟的人工生殖技术,才能得到少数健康的克隆个体。 要成功克隆动物,胚体外生产、胚移置等生殖技术必须密切配合。卵母细胞在经过核转置显微操作之后,克隆胚才能够顺利地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并移置到同期化的代理孕母生殖道中着床发育。 从克隆胚发育缺失及新生克隆胎儿缺陷做深入探讨,发现克隆胚中有许多基因的表现异常,这些表现异常基因的功能多数跟胚早期发育及胎盘形成有关,以致胎儿的脐带因胎盘发育不全而产生代偿性生长,普遍有异常肥大的现象。这些特殊基因的表现系受到它们的父母产生配子时特别留下的「印记」所影响。 克隆胚胎因为没经过这种配子形成的过程,而造成这些基因的印记和正常胚胎的图样有所不同。据推测,DNA甲基化可能是调控这种特别「印记」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的DNA有一定的甲基化特征,基因的表达可藉由DNA甲基化而受到调节。当正常的受精胚发育到囊胚时,大多数的甲基(C
非洲热带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特征最典型的热带草原,其中生息繁衍极其丰富的珍禽异兽,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王国。为了适应那里干湿季交替、草原稀树的生态景观,动物养成了许多有趣的行为习性。 一、穴居 热带草原开阔厂袤,地势平坦,缺少动物藏身躲敌的天然屏障,因此穴居就成为一些中小型动物重要的求生手段。 中小动物,特别是那些弱小动物,如土豚、疣锗、跳兔以及所有啮因类,既无凶猛的御敌本邻,又少善奔疾走的逃跑能力,几乎都穴居于地下,洞穴成为它们生儿育女、保护幼仔、贮存食物、逃避敌害、躲避高温的理想场所。长期的控掘活动,使它们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掘地本领,还形成了适合地下生活的身体形态:弯曲而锐利的爪子,发达的胸肌,合并的腕骨,短短的唇鼻间距,大大的门齿。 二、快跑 大型动物对于广阔草原景观的适应则表现于迅速的奔跑能刀。这里几乎聚集了地球上所有的跑得最快的动物。例如羚羊,全速奔跑时速高达80千米,斑马时速40千米,长颈鹿40~50千米;黑斑羚一跃可高达3米,远达9米。食肉动地在长期的追捕过程中,也练就了快跑能力。例如,菲洲狮能以每秒9米的高
1.[树]麻雀 (Eurasian Tree Sparrow) 拉丁名:Passer montanus。无论你以前是否参加过观鸟活动,对这种棕褐色的小鸟一定不会陌生吧,在上海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鸟了,其实中国的麻雀共有5种,在上海看到的是[树]麻雀,其他4种(山麻雀、家麻雀等)在上海还没有发现过,只要你仔细看,它脸部的黑色斑块就是区别其他4种麻雀最明显的特征,不过[树]麻雀幼鸟的黑斑可能就没有成鸟那么明显了。 2.白头鹎 (Light-vented Bulbul) 拉丁名:Pycnonotus sinensis。许多人应该都在小学时学过一篇叫“白头翁”的文章,其实白头翁就是白头鹎,可能一些细心的朋友在以前就见过这种鸟了,这种鸟在上海的分布和数量还是很多的,不管在市区里的公园,还是市郊的农村,甚至在
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为了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世界各地的人们规定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节。 驴节: 苏丹红海省的驴节定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每逢节日,城乡各处均张贴有驴的宣传画和护驴标语,各家主人还将自家的驴披红挂绿打扮一番后,牵到集镇上去参加驴子大游行。 猴节: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的居民特别喜欢猴子,于是将每年5月7日定为“猴节”。他们这一天一大早就带着准备好的糖果、饼干、糕点以及民间乐器,来到猴子的聚集地。猴于们一边欢蹦乱跳地抢食人们送来的美味,一边欣赏着专为他们演奏的乐曲,尽享节日的快乐。 蛇节: 在印度,距孟买160千米的雪拉村,每年8月8日都要举行蛇节,节前,妇女们沐浴更衣,打扫庭院,虔诚祈祷,而男人们则去田野捕蛇。节日的早晨,人们高举锦旗,吹响螺号,敲锣打鼓,向庙宇进友、在庙宇前的空地上,人们把带来的野蛇从瓦罐里放出来。有的人向蛇磕头跪拜,有的人对蛇嚎啕大哭,有的与蛇“窃窃私语”,有的用鲜花轻拂蛇头,还有的用香粉扑洒蛇身。说来也怪,每到此时,野蛇凶残的本性便荡然无存,而是温顺地任人托摸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