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园蛛(Aranea)

  无脊椎动物,蛛形纲,园蛛科。在庭院中最常见的为大腹园蛛( Aranea ventrico-sa),体强大,雌蛛体长约 3厘米,暗褐色,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的背面具有单眼 4对。头胸部具有 6对附肢,第 1对为螯肢,内有毒腺,末端有钩和毒腺孔,用以捕捉食物;第 2对为触肢,雄性的触肢具有交配功能;其余 4对为步足,上有刚毛,末端有爪,用以爬行。腹部很大,不分节,前端具有 1对书肺孔,其下方中央有 1个生殖板,盖住生殖孔;腹部后端中央有气门的开孔,为气孔,气门之后有 3对纺绩器;腹部末端为肛门。园蛛为肉食性动物,以蛛网捕食。网大型,结构较规整,近圆车轮形,故又称“圆网蛛”。园蛛的纺绩器上有许多纺绩管,丝腺分泌的透明液体即从纺绩管上的小孔流出,遇空气凝结成蛛丝,用它来结网。先用无弹性的蛛丝织成网架,再用有弹性的蛛丝织成同心的螺旋网。网的中心无空洞。园蛛通常傍晚在檐前、树枝间、墙角等处张网;有时居于网的中心,有时隐藏暗处等待昆虫触网后捕食。先以毒腺分泌的毒液将昆虫麻醉杀死,再分泌消化酶,先行体外消化,然后吸食。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无脊椎动物,甲壳纲,对虾科。体长大而侧扁,雌虾长约 18~ 26厘米,雄虾长 15~ 20厘米。甲壳薄而坚硬,光滑透明;雌虾呈青蓝色,雄虾略呈浅黄色。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 14节愈合而成,外面包有坚韧的头胸甲,其两侧的里面有叶片状的鳃;腹部有 7节,共 21节。额剑上下缘都有锯齿,是防御和进攻敌害的武器。复眼 1对,着生在能动的眼柄上。第 1对触角短小,第 2对触角长,上面生有细长触须,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头胸部的腹侧有步足 5对,前 3对有钳,用以捕捉食物,后 2对呈爪状,可在水底爬行。腹部有 5对发达的游泳足,可作长距离游泳。尾肢宽大而坚硬,与尖细的尾节合成尾扇,可用以向下、向前拨水转变方向。栖于泥沙底的浅海。主要产于我国黄渤海沿海,以山东、河北、辽宁、天津近海产量最多。年产量可达数万吨。过去市上多成对出售,故称“对虾”,除供鲜食外,也可干制和制成罐头食品。沿海现已开展人工养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珍奇扁蛛(Platorinslens)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扁蛛科,扁蛛属。为世界稀有种,仅分布于我国。体形极为扁平,能往返于门缝、窗缝间,行动迅速, 1880年(清嘉庆 5年)法国生物学家 E·西蒙( Simon)于北京采集 1只雌蛛,并予命名。雌蛛体长 6~ 8毫米,体扁呈橙黄色。头胸部宽大于长,呈半圆形,色较深;眼 8个,近于等大,排成 2列,距离相等,后中眼为夜眼,侧眼位于小隆起上面。腹部略呈圆形,雌蛛腹面的生殖厣外观呈“北”字形。步足左右伸展,各基节彼此远离,第 1对步足较短,第 2对步足最长;步足末端各具有 2爪,爪上有齿。肉食性,主要捕食昆虫,也吃其他种蜘蛛和同种柔弱个体。由于爬行迅速,不易捕捉。捕捉时常有断 1条足的自切习性。主要分布于北京,在旧式平房的墙缝、窗缝、居室或旧书内均能发现,但数量较少,由于身体极扁,所以常不被人注意。此外,有人曾于承德、天津和丹东各采到过 1只雌蛛。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角膜囊肿

  角膜囊肿主要指皮样囊肿和皮样瘤,是一种先天异常。上皮位于囊肿内者称皮样囊肿,上皮位于肿物表面者称皮样瘤。肿瘤一般是黄色,丘形隆起,多位于睑裂区角膜缘,境界清楚,直径约数毫米,皮样瘤因上皮组织位于表面,可见毳毛生长,多见婴幼儿。肿瘤增大影响视力或影响外观者,可行肿瘤切除。因多侵及角膜深部,常须行板层角膜移植。 临床表现   1.好发于角膜缘,呈小圆形,边界清楚的实质性肿块,淡黄色,外观如表皮样,可有毛发伸出; 2.肿块单个或多个,偶可呈巨大型,露出睑裂之外。 诊断依据   1.先天性,生后即有; 2.角膜缘可见黄色扁平圆形肿物。 治疗原则   1.肿瘤小不影响视力者做定期观察。 2.肿物大者应手术切除,部分病例须行板层角膜移植。 用药原则   1.非手术病人无需用药; 2.肿瘤单纯切除者以局部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眼剂为主,辅以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3.肿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者除眼部用药外,还需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生素,必要时可局部和全身应用环孢霉素A。 辅助检查   1.肿物小完全不影响视力者检查专案应以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梅毒性葡萄膜炎

  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可以引起梅毒性葡萄膜炎,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或脉络膜炎,二期及三期梅毒皆可出现葡萄膜炎,发病率约为5—10%。胎儿在子宫内感染称为先天性梅毒,由性接触传播的成为后天性梅毒也称获得性梅毒。 临床表现   (a)先天性梅毒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房水渗出严重时,由于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沉积而出现前房积脓; (4)角膜后沉着物为羊脂状或微尘状;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结节及虹膜后粘连; (6)虹膜改变:瞳孔缩小,容易出现瞳孔闭锁和膜闭; (7)眼球萎缩。 2.弥漫性后葡萄膜炎 (1)生后视力差,可有夜盲,眼球震颤等; (2)玻璃体混浊:以后部玻璃体为主; (3)眼底检查多为陈旧性病变,表现为椒盐样眼底,眼底有较多色素沉着。 (b)获得性梅毒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因眼痛甚至要求摘除眼球;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眼眶损伤

  锐器或拳击伤,车祸、摔伤等严重的眼部挫伤可发生眼眶出血,眶骨骨折。单独的眶骨骨折比较少见,常伴有邻近部位的颅骨、鼻窦的骨折,甚至颅底骨折,所以眶骨骨折后其临床表现可以各人不同。骨折如发生在眶尖部压迫或切断视神经则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临床表现   1.疼痛,睁眼困难,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眼睑皮肤水肿、瘀血、下垂或裂伤等; 3.眶压高,眶内出血,眼球突出; 4.筛骨骨折时发生眼睑皮下气肿,触诊时有捻发感。 5.眶尖视神经管处骨折者可发生眼睑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出血,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开大,对光反射消失,视力丧失。 6.眼外肌或其支配神经损伤者可出现眼肌麻痹。 7.眼及面部畸形。 诊断依据   1.外伤史; 2.眶压高,眶内出血,眼眶突出; 3.压迫眶缘时有压痛点; 4.眼眶皮下气肿,触诊时有捻发感; 5.眼及面部畸形; 6.X-线或CT摄片显示眼眶骨折。 治疗原则   1.轻度皮下瘀血可自行吸收; 2.眼睑有皮下气肿时可用绷带加压包扎,嘱勿擤鼻; 3.鼻骨骨折时需请耳鼻喉科会诊治疗; 4.严重的眶骨损伤常伴有颅脑损伤,应首先处理神经系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是儿童期最重要的眼眶肿瘤。多发于10岁以下,占眶内肿瘤的1—2%。该肿瘤实际上属于脑肿瘤,部分病例形成颅、眶沟通肿瘤。该瘤虽属良性到低度恶性肿瘤,并且发展缓慢,但因累及视神经或视交叉,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进展性的视力丧失和眼球突出。视神经管及其后方视神经的肿瘤可能在视力丧失很久后尚无眼球突出。另外,视神经胶质瘤与神经纤维瘤有密切关系,40—50%伴有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的治疗较为复杂,位于视神经处多考虑手术治疗,涉及视交叉及颅内其他部位则多选放射治疗。该病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1.视力障碍; 2.视盘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3.缓慢进展的眼球突出。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10岁以下小儿; 2.视力障碍伴眼球突出; 3.影像检查显示视神经孔扩大,视神经增粗或显示肿块; 4.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   1.手术摘除肿瘤。 2.放射治疗,必要时可用珈玛刀治疗。 3.对症支援治疗; 4.必要时输血。 用药原则   手术后静滴抗菌素及地塞米松预防感染及减轻手术反应,颅内压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勾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

  由勾端螺旋体感染可以引起勾端螺旋体性葡萄膜炎,勾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常在发热后出现葡萄膜炎,可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周边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以虹膜睫状体炎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一般在退热后2-50天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视物模糊,一半以上患者双眼发病;本病分为四型; 1.轻型虹膜睫状体炎:主要表现为: (1)轻度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4)角膜后沉着物为细小或中等大;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面有蔷薇疹,轻度虹膜后粘连; (6)治疗反应良好; 2.轻型脉络膜炎 (1)轻度眼前暗点; (2)眼前段无病变,有轻度玻璃体混浊及研读视网膜水肿伴黄色渗出; (3)治疗效果好; 3.周边葡萄膜炎 (1)眼前黑影、视力轻度下降; (2)有角膜后沉着物; (3)前房及玻璃体前部有渗出; (4)睫状体平坦部及视网膜周边部水肿明显; (5)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 4.慢性严重型全葡萄炎 (1)有虹膜睫状体炎:眼红痛,视力下降,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及虹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1.翼状胬肉侵入瞳孔区而致视力障碍; 2.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呈三角形,胬肉进入角膜的部分为头部,跨越角膜缘处为颈部,其余为体部; 3.静止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菲薄、体部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4.进行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其前方角膜有浸润,向角膜中央发展。 诊断依据   睑裂部结膜肥厚、增生、侵入角膜,呈三角形。 治疗原则   1.局部滴用眼药,减轻充血。 2.手术切除。 用药原则   1.对一些较小的暂不宜手术的进行期翼状胬肉可应用抗生素眼药及皮质类固醇眼药联合应用,对减轻炎症反应有效。 2.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为预防复发,可应用塞替哌滴眼液、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等局部滴用。 辅助检查   行“A”检查即可。 疗效评价   1.治愈:胬肉切除乾净,切口愈合。 2.好转:胬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弓形体性葡萄膜炎是由弓形体原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猫等传播,人群感染率较高,据报导我国感染率约为40—60%,但80—90%以上为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但妊娠期发生急性感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而且生后可以复发感染,全身运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器管移植时为了防止发生排斥反应而大剂量长期使用激素)、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时的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促使弓形体病的感染或复发。可表现出脉络膜视网膜炎。是欧美国家七十年代葡萄膜炎最多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a)先天性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1.发病年龄11—40岁; 2.双眼视力下降; 3.眼底表现为后极部限局性坏死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6月个视乳头直径大小,中央部有灰白色增生组织,局部水肿,伴有视网膜下渗出及出血; (b)后天性弓形体性葡萄膜炎 1.前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生后5—6月 (1)眼红、眼痛,眼前黑影及视力下降;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 (4)角膜后沉着物;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后粘连; (6)玻璃体混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单纯皰疹性角膜炎

  单纯皰疹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在角膜病致盲中已上升为首位。本病多由单纯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系原发感染后的复发,原发感染常发生于幼儿,表现为唇部皰疹、皮肤皰疹,或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感冒、发烧、疲劳、月经、局部用皮质类固醇及创伤刺激之后,病毒活化,引起多种形式的角膜炎,并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1.起病前常有感冒或发热史; 2.畏光、流泪、异物感或眼痛,视力下降; 3.树枝状角膜炎:溃疡呈树枝状或珊瑚状; 4.地图状角膜炎:由树枝状溃疡扩大加深而来; 5.盘状角膜基质炎:角膜中央区混浊水肿,上皮基本完整。 诊断依据   1.典型的树枝状或地图状角膜病源或角膜盘状混浊水肿; 2.有近期发热或抵抗力下降等诱因; 3.病变组织可找到单纯皰疹病毒。 治疗原则   1.抗病毒,预防感染。 2.清创疗法。 3.并发色素膜炎者散瞳。 4.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一般病情首选无环鸟苷滴眼液,也可选用其他抗病毒滴眼液。辅以抗菌素滴眼液及干扰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睑外翻

  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称睑外翻。主要表现有泪溢、结膜乾燥及原发病表现。按病因可分为痉挛性、老年性、麻痹性、瘢痕性。眼轮匝肌痉挛收缩所致痉挛性睑外翻。由于年老皮肤松驰,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形成下睑外翻。麻痹性睑外翻为面神经麻痹引起,瘢痕性外翻者睑皮肤结疤收缩。 临床表现   1.泪溢; 2.暴露的结膜充血、乾燥、肥厚; 3.重度睑外翻可因眼睑闭合不全引起暴露性角膜炎; 4.老年性者皮肤松驰; 5.瘢痕性者可见眼睑皮肤瘢痕。 诊断依据   1.睑缘离开眼球表面向外翻。 2.由病因、性质不同可有各自原发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有角膜暴露者应防止乾燥,保护角膜; 3.手术治疗:根据外翻程度、性质不同采用不同术式。 用药原则   1.轻度外翻病例以点抗生素滴眼液、眼膏为主; 2.症状明显及出现暴露性角膜炎者,应涂大量抗生素眼膏保护角膜; 3.麻痹性睑外翻关键是治疗面神经麻痹,老年性及癜痕性者主要是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睑外翻者以检查“A”为主; 2.由于外伤或其他炎症引起的瘢痕性睑外翻或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LYME病

  LYME病是由LYME病螺旋体感染引起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以蜱为传播媒介,蜱寄生于各种动物如鼠、鸟、猫、犬及牛、马、鹿以及家禽等,螺旋体在蜱肠内发育,人被蜱咬则可发生LYME病,并可出现葡萄膜炎。 临床表现   (a)全身表现:首先出现皮肤病变,被咬处皮肤出现红斑性丘疹,环状,中央部无病变,但病变可扩散。前驱症状有头痛、颈项强直,寒战,发热和乏力,病后可并发关节炎,脑膜脑炎,脑神经或周围神经疾患,心肌炎、游走性肌痛等。疾病常反复发作多年,最后可导致软骨和骨骼损害; (b)眼部表现:早期出现结膜炎,可发生实质性角膜炎、上巩膜炎及葡萄膜炎;葡萄膜炎有多种表现: 1.急性或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 (1)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2)睫状充血; (3)房水混浊: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Tydall氏现象; (4)角膜后沉着物为细小或中等大;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面有蔷薇疹,轻度虹膜后粘连; 2.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1)双眼发病,有眼前暗点及视力下降; (2)玻璃体混浊; (3)眼底散在灰白色小病源,有视网膜血管炎; (4)渗出性视网膜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角膜基质炎

  角膜基质炎就广义言,应当包括一切发生于角膜基质深层的炎症。角膜上皮一般完整,故不形成溃疡。角膜基质炎虽可由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角膜基质所致,但大多数属于免疫反应。先天梅毒、结核、单纯皰疹、带状皰疹、麻风、腮腺炎等病均可引起本病,习惯上特指先天性梅毒引起者。 临床表现   1.多见于5-20岁,常波及双眼,易复发; 2.刺激症状重,睫状充血明显; 3.角膜基质呈毛玻璃样混浊,轻度水肿,新生血管侵入深层; 4.常继发虹膜睫状体炎; 5.可有梅毒的其他体征,血清康-华氏反应阳性。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年青患者,双眼患病,易复发; 2.先天性梅毒的其他体征,如鞍鼻、赫金森氏齿等,血康-华氏反应多呈阳性; 3.角膜基质混浊水肿,深层有血管侵入。 治疗原则   1.皮质类固醇治疗为主,同时预防感染。 2.如康华氏反应阳性,则驱梅治疗。 3.角膜炎后遗斑翳,可行穿透角膜移植术。 用药原则   本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以局部治疗为主,用类固醇及抗菌素滴眼液滴眼等,并辅以支持、营养治疗。重症须行角膜移植者,同时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及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蚕蚀性角膜溃疡

  本病是一种发生在中、老年人的慢性、疼痛性、进行性、非感染性周边部角膜溃疡,60%-80%为单眼。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特异性自身免疫有关。 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刺激症状,严重者影响视力; 2.溃疡位于角膜周边部,逐渐向中央发展,形成进行性前缘,伴有新生血管生长。病变顽固进行,直至波及整个角膜。 诊断依据   1.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单侧性; 2.较重的刺激症状; 3.周边部角膜形成溃疡、潜行,向中央进展,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原则   1.局部用胶原酶抑制剂; 2.预防角膜感染; 3.局部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 4.手术治疗:局部病源切除;冷冻或烧烙;板层角膜移植。 用药原则   非手术病例可局部用滴眼液,手术病人加用全身用药及结膜下注射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病源切除或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溃疡愈合及刺激症状消失。 2.好转:刺激症状减轻,溃疡静止。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具有流行性。其主要特征为显著的结膜充血和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多见于春秋二季。在幼稚园或其他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患眼有异物感、烧灼感、流泪; 2.结膜充血,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3.严重病例有眼睑浮肿、球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诊断依据   1.急性发病,多有流行性; 2.结膜充血,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3.结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查找到细菌。 治疗原则   1.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冲洗结膜囊; 2.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抗生素眼膏。 用药原则   一般选二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眼药水交替使用,无效时更换其他抗生素眼药。治疗必须彻底,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坚持用药一段时间,防止复发。 辅助检查   1.对症状、体征典型者外眼检查即可。 2.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丝状角膜炎

  角膜上皮部分剥脱,呈卷丝状,一端附着在角膜表面,另一端呈游离状态,称为丝状角膜病变。该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 2.基底膜与前弹力膜接合异常; 3.类粘液形成过多,多见于乾眼病和腺病毒或单皰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神经营养障碍性角膜炎,沙眼或皰疹引起的瘢痕性角膜结膜炎。此外角膜擦伤,戴角膜接触镜,内眼手术眼部包扎也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1.患眼异物感或磨擦感。 2.角膜表面可见数个上皮索条,一端固定,一端游离。 3.常合并角膜点状上皮糜烂或表层点状角膜炎。 诊断依据   裂隙灯下可见角膜表面有上皮卷丝。 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 2.表麻下擦去角膜丝状物。 3.角膜滑润剂及抗菌素眼膏涂眼。 用药原则   一般病例在表面麻醉后擦除角膜卷丝,涂抗菌素眼膏及素高捷疗眼膏减少刺激,预防感染,口服维生素加强营养。 辅助检查   一般病例检查专案选择检查框限“A”,反复发作者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评价   1.治愈:角膜卷丝消失。 2.好转:角膜卷丝减少。 3.未愈: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角膜软化症

  角膜软化症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一种角膜溶化及坏死,常因继发感染而使整个角膜溶解崩溃,以角膜葡萄肿告终。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双眼同时受累。腹泻和慢性消化道疾病、人工喂养不当、患麻疹、肺炎等发热消耗性疾病以及患病时“忌口”等是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常见原因。 临床表现   1.患儿消瘦,精神萎靡,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腹泻或咳嗽等; 2.夜盲; 3.角膜结膜乾燥,逐渐加重,失去光泽,球结膜产生皱褶,角膜两侧球结膜形成三角形上皮角化斑,逐渐角膜混浊,最终整个角膜溶解坏死,大片虹膜脱出。以后形成葡萄肿; 4.合并感染,前房积脓。 诊断依据   1.有发热消耗性疾病,人工喂养不当或慢性腹泻等维生素A缺乏的病史; 2.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3.血清维生素A含量低下; 4.尿沉渣检查角化上皮细胞阳性。 治疗原则   1.迅速补充大量维生素A及其他维生素; 2.局部散瞳,抗感染; 3.加强营养,提供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用药原则   轻症口服维生素A及多种维生素。重症加用滴眼液抗感染、散瞳,辅以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病例检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功能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失调引起血糖、尿糖过高的一种复杂的代谢病,是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可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于糖的代谢紊乱,引起血凝机制、血液动力学障碍,从而发生微血管病变和微血栓形成,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城市本病变的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0%。眼底病变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长的临床过程,可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共6期。Ⅰ—Ⅲ期为单纯型,Ⅳ—Ⅵ为增殖型。增殖型者预后差。本病临床过程为微血管瘤形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闭锁,出血及渗出,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出现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最终丧失视力。 本病目前为西方国家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10年来也逐年增高,也将成为致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 2.眼底表现:主要在后极部 视网膜微血管瘤和点状出血; 视网膜出血斑; 硬性渗出斑; 棉絮状白斑; 视网膜动脉细窄似高血压动脉硬化表现; 视网膜静脉扩张,早期均一性,晚期呈串珠状或球状扩张; 血管闭塞和新生血管形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边远贫困地区、卫生条件差地区多发。其特点为结膜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线状或网状疤痕及角膜血管翳。病变严重者常有合并症及后遗症,造成视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患眼异物感、流泪; 2.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疤痕形成呈灰白色线状或网状; 3.角膜血管翳。 诊断依据   1.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2.上睑和(或)上穹窿部结膜出现疤痕; 3.角膜血管翳; 4.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或沙眼衣原体检查阳性。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之一项者可诊断为沙眼。 治疗原则   1.局部应用抑制沙眼衣原体的滴眼液及眼膏。 2.病变广泛、症状重者,加用磺胺类药。 3.乳头多者行沙眼摩擦术,滤泡多者行沙眼挤压术。 用药原则   1.一般选用“A”中1-2种眼药交替滴眼,交替使用; 2.症状重时加服磺胺类药其中一种,一疗程后停药一周可进行第二疗程。连续2—3疗程; 3.行沙眼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