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营养要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生长、发育和健康所必需的饮食物所含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及水。也有人认为膳食粗纤维应单独列为一种。各种营养素对机体均有一定的作用。它们不仅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和构成人体组织的结构物质,而且作为代谢调节物质等参与机体各方面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其中有些成分是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被其它物质代替,必需靠食物摄入的,称为必需营养素,如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及无机盐、维生素等。在膳食安排中应特别注意保证这些物质的摄入量。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劳动强度和生理状态的人,对各营养素的需要量不同。我国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营养素供给量表,明确规定了在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持健康,保证正常发育和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生活和工作,每天人体必须摄入的热量与各种营养素的数量。
因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疾病。比如维生素 B1 缺乏可引起神经炎和脚气病;维生素 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维生素 A缺乏可引起夜盲症;而维生素 D缺乏可引起软骨病、佝偻病等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存在和吸收均与脂肪密切相关,且一旦被机体吸收可在体内(尤其是肝脏中)较大量贮存,只有当脂肪吸收不好(如长期腹泄、胆道阻塞等),或长时间摄入不足时,才会渐渐导致缺乏症。而水溶性维生素在组织中浓度较为稳定,摄入过多则由尿排出,因此,在体内贮量相当有限,需要及时补充,否则将较快出现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的主要病因为:( 1)摄入不足:营养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如以精米、精面为主或偏食),烹调方法不当,造成维生素的破坏或流失(如对青菜先切后洗、过度煎炒等);( 2)吸收障碍:如胃肠及肝胆疾病、长期腹泻等造成的吸收不良;( 3)机体有特殊需要,而摄入量未做相应调整:如儿童生长期、妇女妊娠和哺乳期,以及重体力劳动和消耗性疾病患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均高于一般人,饮食应做相应调整;( 4)用药不当造成肠道菌丛失调:不少维生素是靠肠道菌来合成的(如维生素 K、 B6 、生物素、叶酸等等),当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可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与电解质,以及人体内各部分体液的量、组成、电解质浓度等均处于动态平衡中,以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称为水与电解质平衡,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水、电解质和蛋白质等组成体液。体液分为细胞内液(直接影响细胞代谢及其生理功能)和细胞外液(不停地周循全身沟通组织细胞之间和身体与外界之间的媒介)。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它既是良好的溶剂,又能促进代谢,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及营养物的消比、吸收、运转和代谢废物的排出等活动,并具调节体温的作用。成人男性水总量约占体重的 60%,女性约占 55%。体液中的电解质种类较多但量较少,比较重要的是钠、钾、氯、钙和镁等,其重要作用则是维持体液的容量、渗透压、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并参与各种物质代谢。正常成人每日水分的出入量一般约为 2500毫升,主要电解质每日需要量为:钠(折成氯化钠) 10~ 15克,氯化钾 3~ 5克。水和电解质摄入量的个体差异较大,多与食物种类、个人习惯、气候条件及活动状况有关。正常人所需的水和电解质均由口摄入,排出则经由肾(尿)胃肠(粪便)、肺(呼吸)及皮肤(汗)四个途径,其中肾的作用最重要
英文缩写 VD ,又名“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骨化醇”。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包括 6种类固醇衍生物,以 VD2 和 VD3 为主。 VD2 又名麦角钙化醇,由食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成; VD3 又名胆钙化醇,由存在于皮肤下有胆固醇衍生物(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或由食物摄入。鱼肝油、卵黄、乳类等富含 VD 。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不易发生 VD 缺乏症。 VD2 、 VD3 本身生物活性极低,经肠粘膜吸收后,在肝脏中生成一羟基衍生物( 25-羟 VD ),再与血浆中的一种球蛋白结合,运送至肾脏中进一步“加工”,生成二羟基衍生物( 1, 25-二羟 VD ),才具有高度的生物学活性,到小肠和骨中发挥作用。 VD 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促进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如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调控肾脏对磷的排出和回收,维持血中钙、磷浓度的正常水平,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参与骨骼和牙齿的正常钙化等。 VD 缺乏症常发生于阳光照射不足或生长过快而 VD 摄入不足的婴幼儿。由于钙磷吸收障碍,使牙齿、骨骼发育迟缓、畸形,出现
即无机盐类营养素。人类所需营养要素的一种成分。在人体中有数十种,根据含量高低分为常量元素(钙、磷、钾、钠、氯、镁等)和微量元素(铁、铜、锌、碘、硒等)。它们虽然含量不高,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钙、磷、镁等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而硫是某些蛋白质的组分;钾、钠、氯与蛋白质、水等共同维持体内各种组织的渗透压,并参与酸碱平衡,保持机体正常的、稳定的内环境;作为许多种酶、激素和维生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常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在新陈代谢反应及其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铁、锌、锰、铜等是许多酶和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活性必需组分;而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组分;钴是 VB12 的主要组分等等。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无机元素摄入量,但应注意各种元素间的合理比例和最好通过正常饮食渠道摄入,因为虽然各种无机元素缺乏会导致机体功能异常,但过量摄入(特别是以药物方式)也同样会带来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如钙缺乏会引起佝偻病及骨软化症,并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等;但过量盲目服用钙剂会产生高钙血症,使机体组织产生异常钙化,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等。同样血钾过低可引起肌
又称肝性脑病。由严重肝功能代偿不全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引起肝昏迷的原发疾病有各型肝硬化、重症肝炎(病毒性、中毒性、药物性)、肝癌及其肝脏手术后等等。上消化道出血、抽取腹水、大量排钾利尿、高蛋白饮食、安眠药物、感染等因素都可使肝脏功能进一步受损,肝脏解毒作用减弱,常常诱发肝昏迷。血氨的增高是一部分病人发生肝昏迷的重要原因。氨主要来自肠道,是蛋白质经细菌分解的产物。肝昏迷时,血氨生成过多和(或)代谢清除过少,以及肝功能衰竭,肝脏将血氨合成为尿素排除血氨能力减退,而使血氨增高,进入脑组织血氨引起神经系统受损,临床上产生昏迷。另一部分病人血氨不高,多用假性神经介质学说解释。认为肝功能衰竭时,肝内单氨氧化酶活性降低。因而肠腔内蛋白分解所产生的苯丙胺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经门静脉入肝后,不能有效地被单氨氧化酶分解而清除,随血循环进入脑细胞内,被β羟化酶作用后,变为结构与正常神经介质极相似的物质,取代了正常介质的位置,但又没有正常介质的功能。干扰了神经系统的传导,造成肝昏迷。肝昏迷前驱期有肝臭及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举动反常,有扑击样震颤;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睡
一系列检查肝脏功能的试验,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迄今已提出的肝功能试验达数百种,灵敏度与特异性各异。每个试验大多数情况下,仅反映肝功能一个方面,故常需数个试验联合应用,以尽量全面了解肝功能情况。目前,临床常用的试验有:( 1)酶学检查:许多种酶活性测定均可用于肝病检查,但以血清转氨酶测定应用最广。转氨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上的氨基向酮酸转移的酶,有专一性。体内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与肝关系密切、应用最广的是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GPT,现又称丙氨酸氨基移换酶 ALT)及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GOT,现又称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 AST)。这两种酶存于体内许多组织。 GPT以肝含量最多, GOT则肝含量次于心。当肝组织损伤时,细胞内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酶活性升高,升高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在肝病检查中,使用 GPT更多。参考值根据所用试验方法各不相同,金氏法 20~ 118单位 /dl、赖氏法 2~ 40单位 /dl、酶法< 30IU/L。 GPT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硬变、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等。此外,心肌损害、肌肉损害等许多情况也可升高。还有一
营养要素的一种,包括中性脂肪(甘油与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脂)与磷脂、糖脂、类固醇等类脂。脂类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每克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约为同重量糖或蛋白质的一倍( 38.91千焦 /克)而其体积仅为糖的 1/4。脂肪分解时产生较多的水,故在供能同时还可以“自动供水”,鸟类、骆驼等在外界缺水时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机体必需的水份。因此有人认为脂类是进化过程中选择出来的较好的贮能方式,把脂肪称为机体的能量库(许多动物冬眠时几乎完全靠脂来供能)。脂肪还是人体的天然保护屏障,因为它有可与软木塞相比的保温效果,有助于体温的保持,内脏器官包裹在其中,碰撞时可起缓冲作用。无怪乎有人脂肪称为人体的“热垫”和“软垫”。类脂在生物膜中占 1/2以上的重量,不仅是膜的重要组分,而且对膜的通透性、识别作用等功能均十分重要。此外,许多脂的衍生物是人体内的重要激素。在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的溶解、吸收过程中,脂类也起着重要作用。膳食中的脂类来自食物和烹调用油。对脂类营养素的摄入和选择方面应注意摄入量应能满足机体对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脂溶物质的需要,一般成人每日 50克左右即可。(
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 时间延长的重症表现。多因 VA 缺乏所致,也有先天夜盲者。主要症状为白天视觉几乎正常,黄昏时光线渐暗则视物不清。因麻雀等某些鸟类系先天夜盲,故又名“雀目”、“雀盲”、“雀目眼”。 VA 缺乏引起夜盲的主要机理如下:视网膜上有在强光下产生颜色感觉的视圆锥细胞和在弱光下产生暗视觉的视杆状细胞。而决定暗视觉好坏和暗适应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视紫红质(视杆细胞色素)在血中的浓度。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受光调节;强光下分解多于合成,弱光下合成多于分解,使其浓度逐渐达到一定的光敏感度所需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所用的时间即是暗适应的时间。因为 VA 是视紫红质的“原料”,所以当 VA 缺乏时,则视紫红质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从而血中浓度下降,导致视杆状细胞功能不全,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等,出现夜盲症状。适量补充 VA 可以有效地治疗因 VA 缺乏引起的夜盲症。我国早在唐代便已应用猪肝等富含 VA 的食物治疗“雀目”。
最常用的检验乙型肝炎病原体的试验。以前又称澳大利亚抗原或肝炎协同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是 DNA病毒。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可发现 3种形态不同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小球形及管状颗粒。前者为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含有病毒的表面抗原( HBsAg)、核心抗原、 e抗原及 DNA 多聚酶等;后两者的主要成分为 HBsAg。 HBsAg是一种含糖的脂蛋白,由 6种多肽组成。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a”和几种亚型抗原决定簇 d、 y、 w、 r,按不同组合构成多种亚型。我国以 adr型为多见。 HBsAg有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起抵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HBsAg是乙型肝炎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多数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在疾病的潜伏期即可检出 HBsAg,在急性期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也可检出 HBsAg。 HBsAg携带者的血清中 HBsAg阳性结果持续时间可能很长,但并不表现出疾病。 HBsAg的检查方法很多,有琼脂免疫扩散法、对流电泳法、反向被动血凝法( RPHA)、酶联免疫法、固相放射免疫法等。但前二者灵敏
英文缩写 VB1 。又称“硫胺素”、“抗炎素”、“抗脚气病维生素”。 B族维生素之一。 VB1 主要存在于种子外皮及胚芽中,酵母、瘦猪肉、米糠、麦麸、大豆等富含 VB1 。在体内经特异性的酶催化, VB1 可与 ATP作用,生成焦磷酸硫胺素( TPP)。 TPP是糖代的一种重要的辅酶。所以,缺乏 VB1 时,使糖代谢受阻,一方面导致神经组织的供能不足,另一方面,使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乳酸在血、尿和组织中堆积,从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并影响心肌的代谢及功能。患者易怒、健忘、食欲不振、手足麻木、皮肤粗糙、肌肉疼痛萎缩,严重时可产生手足腕下垂、下肢水肿和心力衰竭,临床上称为脚气病。同时 VB1 还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重要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不被破坏,从而保持神经的正常兴奋程度。当 VB1 缺乏时,则会导致胃肠蠕动慢、消化液分泌不足、消化不良等症状。 VB1 缺乏症多因膳食不合理(如以精米为主,又过度淘洗),烹调不当(如捞饭时弃丢米汤,煮粥时加碱等),使 VB1 摄入量减少,长期发热或患消耗性疾病,也可导致 VB1 缺乏。我国早在隋唐时便已使用富含 VB
又称“糖类营养素”,人体最主要的能源和碳源。糖类营养素主要来自谷物、薯类、豆类、水果等食物。这些食物中的淀粉、蔗糖等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而纤维素等则因人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不能被直接利用,但从营养保健的角度看,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成分。淀粉、蔗糖等进入人体后,先消化降解成小分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然后由消化道吸收,经血液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为肌肉活动、物质代谢等提供能源,人体总耗能的 60~ 70%来自糖的氧化分解,而神经系统的活动则主要是依靠糖来提供能量。糖作为能源,可以减少对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并且能更加及时地提供能量。而糖分解后又可以为体内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物质的合成提供碳原子或碳链骨架,成为机体主要的碳源。近年的研究证明,糖的许多衍生物(尤其是糖蛋白、糖脂等)均为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活性物质。比如许多酶和激素都是糖蛋白,而细胞间质、关节液、细胞外膜等的主要成分之一便是粘多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糖绝非仅仅是供能的“燃料”,而是一种与细胞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的“信息分子”。比如,血型物质的本质便是红细胞表面糖基的不
英文缩写 VC 。又称“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但因性质不稳定,受热易破坏,又极易被氧化(尤其在中性、碱性溶液中),所以在食物存放、烹调等过程中易被破坏。 VC 的生理功能很多,尚未全部搞清,已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VC 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极易被氧化,自身表现为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但当体内存在着氢的供体时,被氧化的 VC 又可以重新被还原,从而自成一个氧化还原体系,在机体内起多方面作用。如保持某些酶(含 -SH基的酶)的活性,起到解毒作用;促使难予吸收的三价铁盐还原为容易吸收的二价铁盐,加强肠道对铁的吸收等。( 2)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维持结缔组织的正常代谢功能。由于胶原蛋白中所含有的大量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是由对应的氨基酸羟化生成的,而 VC 对于维持催化该反应的羟化酶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当 VC 缺乏时,使胶原结构异常,结果使细胞间隙加大,结缔组织韧性下降,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加大,伤口不易愈合,发生毛细血管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和粘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水肿、贫血、牙齿和骨
因蛋白类营养素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度而导致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被消耗。主要表现为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贫血、血浆蛋白质浓度低下、营养性水肿、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枯黄等。儿童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引起蛋白质缺乏的病因一般可有以下几方面:( 1)蛋白类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品种过于单一,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2)消化道慢性疾病导致的蛋白质类食物消化、吸收不良;( 3)严重的肝、肾等器官病变,造成蛋白质利用不佳;( 4)长期高热、甲亢、肿瘤等造成蛋白质分解加速;( 5)肾炎等病人由于蛋白尿等原因引起的蛋白质长期损失;( 6)老年人等因机体各器官功能低下造成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的“衰弱”状态。蛋白质缺乏症的预防和治疗,原则上除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外,主要是加强蛋白类营养素的摄入,(参见“蛋白质营养素”)。必要时可使用复合氨基酸等药物。
对粪便的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检查,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检查。正常粪便由已消化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液、细菌、肠道脱落细胞等组成,呈褐色、圆柱状软便。肉眼观察包括对粪便的形状、硬度、颜色、气味,有无粘液、脓血、寄生虫、结石及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粪便的性状与疾病有关,其病理变化常提供特殊的临床意义。例如,出现稀水样便表示肠蠕动亢进,可见于各种原因腹泻;粘液、脓血可见于结肠炎症,如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如有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等),可见黑色柏油样便;而下消化道出血(直肠癌、痔、肛裂等),粪中可见鲜血;如大便出现陶土样外观,系胆汁缺乏所致;粪便变细或呈扁条状,是因直肠癌或直肠狭窄造成的等。加生理盐水做成粪便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亦极为重要,检查时要注意粪中有无寄生虫卵或虫体,阳性发现具确诊意义;各种细胞,如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结肠肿瘤,甚致可发现肿瘤细胞;未消化食物等。粪便成分很复杂,除因疾病变化外,还极易受食物影响,如食用大量绿叶蔬菜或服用铁剂及某些中药等,也可使粪便颜色变深或呈黑色,应与柏油便鉴别。又由于粪便不是均匀的,应注意采取
饮食卫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根据每人的活动,每天消耗多少就补充多少,使营养达到平衡。青少年阶段是长身体阶段,要使摄取量大于消耗量,因此,要保证每日正常的食量。( 2)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全部质和量。将多种在营养素上有不同特色的食物搭配起来吃,就可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3)合理安排一日三餐。青少年学生,学习负担重,每天上午学习量大,因此,早餐要优质。每日三餐的安排应是“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热量分配可按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安排。(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吃饭定时定量,遵守饮食制度,不暴饮暴食,不过冷过热;进餐时充分咀嚼,精神集中,不看书,不逗笑,不走路吃东西;牢记“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餐具清洁,食品要新鲜,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体育活动后要休息 20~ 30分钟再进餐,饭后也要休息一会再进行学习和活动,饭前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吸收。
营养要素之一。人体氮的唯一来源。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结构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所必需。而且具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多方面特殊功能。催化体内化学反应的酶、调节代谢过程的激素、传递与感受各种信息的受体、保护机体的免疫球蛋白、起运输作用的血浆蛋白等,都是蛋白质。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分解为氨基酸,其中一部分重新合成人体组织蛋白,以进行必要的组织蛋白更新,另一部分进一步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同时提供能量。但正常情况下,蛋白质不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渡消耗、大量损失等均可引起蛋白质缺乏症(参见“蛋白质缺乏症”)。在蛋白质营养素的摄入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每天饮食中应保证一定量的蛋白质。因为人体中的蛋白质不断进行更新(一般成年人 1天约更新 400克蛋白质,其中 3/4又生成新的蛋白质, 1/4转化为其它物质,排出体外的约有 20克),而且蛋白质进入机体内便被分解,不能长时间贮存,又不能完全由糖、脂等其它营养素成分转化而成,因此必须及时补充。一般建议每日供给量应不低于 0.8~ 1克 /公斤体重。而青少
又称“克汀病”。是一种先天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造成幼儿发育障碍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过程明显受到阻滞,特别是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如:( 1)身体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并常伴有四肢骨畸形等。因为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一样是长骨生长和骨骼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因素。( 2)表情淡漠,精神呆滞,动作迟缓,智力低下,并常可有耳聋。这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生、发展,脑的血流供应等,均有赖于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甲状素激素缺乏则导致这一系列过程的障碍。( 3)常伴有体温偏低,毛发稀少,面部浮肿等一系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般症状。呆小症患儿出生时身高、体重等可无明显异常,至 3~ 6个月时,则出现明显症状。如果能在出生 3个月左右即明确诊断,开始补充甲状腺素,可以使患儿基本正常发育。一旦发现过晚,贻误了早期治疗时机,则治疗难以生效。
一类由病毒感染的皮肤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而分为:( 1)寻常疣:为米粒大或豆大的角质增生的半球形隆起,表面粗糙灰黄色,多发生在面部、手指、手背等处。治疗可外用鸦胆子或电烙、冷冻等。( 2)扁平疣: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面部、手背等处,为半粒米大小的扁平丘疹,淡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平滑、境界清楚、稍硬,皮疹可散发或密集。可服薏仁米、乌洛托品、维生素 B2 等进行治疗。( 3)跖疣:为生在跖部的米粒大、豆大的角质增生斑块,粗糙不平,境界清楚,中心稍凹,去掉表面角质可见乳白色角质软芯和小黑点,压痛,治疗可冷冻或外用鸡眼膏。( 4)传染性软疣:好发于躯干、四肢为米粒大或高梁米大的半球形隆起,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心有脐窝,挤之内有乳酪状物,为软疣小体,有痒感。治疗措施为挑破,并挤压软疣小体,然后外用碘酊。( 5)尖锐湿疣:好发外生殖器和肛门。现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为淡红色或污秽的菜花样隆起,有渗出,发恶臭,可用冷冻治疗。
通常由霉菌感染皮肤造成的疾病。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 1)头癣为头部的浅部霉菌病,在儿童中传染性强,可通过理发工具与接触物等接触传播,猫狗也可成为传染源。头癣分为黄癣与白癣,黄癣形成粘着性痂,有臭味,毛囊破坏可形成萎缩性疤痕;白癣在毛发根部有白鞘包围及皮屑。患头癣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注意帽子、衣物消毒,以免传播。( 2)体癣:发生在人体平滑皮肤的浅部霉菌病,好发面、躯干、四肢。边缘高起为丘疹,小水疱形成边缘,有皮屑,向四周扩大,中心消退呈环形,夏天易发,可外用 5%水杨酸酒精、克霉唑霜等治疗。( 3)手癣:为霉菌侵犯手部皮肤,好发于掌,亦可波及手背,损害为散在的小水疱和脱屑,境界清楚向周围扩展,日久皮肤角化、增厚,冬季易发生皲裂,自觉瘙痒,皲裂则痛。治疗可外用水杨酸酒精、克霉唑霜等。角化增厚者可外用复方水杨酸软膏。( 4)足癣:初为趾缝内皮肤浸软、发白,去掉浸软的皮肤则露出红色湿润面,此为间擦型足癣,此外有水疱型和角化增厚型足癣,症状与手癣相似,治疗同于手癣。( 5)甲癣:即“灰指甲”,外观甲变色、变形、失去光泽,并逐渐增厚变脆,常与甲床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