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05年5月19日讯 编者按:技术的突破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科学家预言技术创新将会规范人类的生活,换句话讲,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广泛制约,对技术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新的技术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技术的淘汰时间将大大缩短。 电脑不再局限于是人类处理某项特定任务的工具,它将很快会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通过无线调制解调器,手提电脑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的世界。 机器人将代替人类做越来越多地工作,一些繁琐的例行工作以及高风险的和人迹罕至的地方将成为机器人工作的热土,诸如修理海底电缆和更换宇宙空间站零部件这样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出现机器人的身影,到2010年前后,帮助人类做家务的机器人将大量出现,这些机器人除了可以打扫卫生和剪草外,还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其他家务。 无线接入装置将彻底完善,并无所不在,人们再也不用为寻找无线接入点而跑来跑去了。 到2010年,人工智能和现实模拟将成为大多数公司和政府机构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式,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声音合成、电子数据
今年5月22日是第11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持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为什么要重视生物多样性? 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了3个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携带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围环境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生态系统,也可以叫生态复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这些单位是活的东西,靠能量流动、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来维持,如果这些过程停止了,那这个单位就停止了。 其实,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前就开始存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
首先,野外宿营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近水 营地要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会遇到野生动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风 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风处,林间或林边空地、山洞、山脊的侧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避险 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雷雨天不要在山顶或空旷地上安营,以免遭到雷击。 防兽 建营地时要仔细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的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带,以防伤人或损坏装备设施。要有驱蚊、虫、蝎药品和防护措施。在营地周围遍撒些草木灰,会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蝎、毒虫的侵扰。 日照 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洁。便于晾晒衣服、物品和装备。 平整 营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树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这样会损坏装备或刺伤人员,同时也会影响人员的休息质量。 最后清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垃圾废物要尽可能带出,丢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掩埋。
野外生存,即人在住宿无着的山野丛林中求生。深入敌后的特种部队、侦察兵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在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战士和失事的空勤人员,在孤立无援的敌后或生疏的荒野丛林和孤岛上,在仪器断绝的情况下,更需要野外自下而上的本领。下面就介绍一些简单的野外生存常识。 一、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 军人在没有地形图和指北针等制式器材的情况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阳判定方位非常简单 可以用一根标杆(直杆),使其与地面垂直,把一块石子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A处;约10分钟后,当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B处时,再放一块石子。将A、B两点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指向就是东西方向。与AB连线垂直的方向则是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针式手表对太阳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表水平放置将时针指示的(24小时制)时间数减半后的位置朝向太阳,表盘上12点时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现在时间是16时,则手表8时的刻度指向太阳,12时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间天气晴朗的情况
生物多样性是世界的超级市场。就是这么简单。土豆、稻米、牛肉、面包、鸡肉、玉米,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问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消费者的需求、疾病以及遭破坏的生态系统等,农民们只会种植越来越多的有限品种,却放弃种植数以千计的其它物种。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超过1500种稻米已经在过去的15年灭绝了。更多的是,世界范围内,我们正在吃着同种的动物。474种家畜品种已经变得稀少;617种从1892年起灭绝。 人们想吃同一种米为什么成为了一个问题?其原因是当一种新的疾病袭来,会威胁甚至毁坏这种作物。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种黄色萎缩病病毒即将毁坏加利福尼亚的大麦。幸好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能抵抗这种病毒的野生埃塞俄比亚大麦。加利福尼亚大麦的到了拯救。 但是如果所有的谷类,比如稻子,只剩下一种而其它的都灭绝了。也许剩下的那一种是最强壮的,最美味的,而且收成也最好。但是一旦有一种病毒变异,并对这仅剩的物种产生“兴趣”,则世界50%的食物供给便受到了威胁。我们已经离这种情况不远了。比如,在印度,曾经有3万种不同的稻米,但是现在75%的稻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算清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千亿。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是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但在医药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忙着从植物中寻找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药物成分。就在不久以前,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也许,某一天我们能够从一株植物上发现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植物成分。 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比如说,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以他们的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他们会加入一些树皮,这样的方法做出来可以减少胆固醇。 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收获也并不都是好事。实际上,对这些植物、动物的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公顷,最低海拔高度14.1米 ,最高海拔高度 1000.3米; 有高等植物267科877属1863种,16个自然植被类型,兽类38种,爬行类20种,鸟类178种,蝶类85种,昆虫681种。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其中用于办公和科研的3100多平方米,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展览室、标本室、 讲座室和接待室;职工住宅有1590多平方米。已建有珍奇观赏植物园鼎湖山珍稀濒危植物园、华南杜鹃园(山)、竹园,面积总计5.43公顷,种类合计158种;另有5个荫棚及繁殖棚,占地300多平方米,一个苗圃地占地7000多平方米。3个永久样地占地4公顷,进行生态研究观察。 翻开世界植被图,沿着北回归线由东往西,褐黄的标色不无遗憾地告诉你: 这是令人触景生畏的回归沙漠带。越过茫茫沙漠或稀树草原,在位于北纬 23°10′,东经112°34′的地方,你会惊喜地发现一片蓊蒙的绿洲,象 一颗璀璨的翡翠,赫然镶嵌在这条北回归沙漠带的末端。这就是素有“沙 漠带上的绿色宝库”之称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内,东距广州86km,南临西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地跨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总面积405549公顷,为云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4°40′-28°30′之间,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南北长约400多公里。 1992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定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已有94个国家391个保护区组成的这一网络成员之一。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黎贡山在地质上为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现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高原缝合地带的东缘,横断山脉的西缘,是怒江(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在历次地质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河流侵蚀作用下,使得高黎贡山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架巨大的低纬度,高海拔和相对高差最大的山地,最低海拔645米(怒江),最高海拔为嗄娃嗄普峰海拔5126米。它北接青藏高原,南街中印半岛,东邻云贵高原,西毗印缅山地,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南边陲庆元县境内,是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为108.8平方公里,西北部与龙泉市凤阳山相连,北临龙泉市的屏南镇、龙南乡,东接庆元县的合湖乡、贤良镇,南连庆元县五大堡乡,西面毗连庆元县四山乡。管理处设于庆元县百山祖乡车根村,跟庆元县城38公里,离丽水市261公里。境内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千米以上的山峰星罗棋布,其中百山祖主峰海拔1856.7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享有"百山之祖"及"三江之源"之美誉。百山祖作为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它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群落地带的特殊性、物种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珍稀性和环境质量的天然"本底性",享有"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天然珍稀动物园","化东最大的山村生态旅游区","被人遗忘的角落"之盛誉,为中外专家学者所瞩目,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其神奇的原始风貌,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香菇文化融合成一幅幅意趣横生的画卷,具有"幽、秀、雄、奇、古"的特色。
王朗自然保护区建于1965年,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该区域是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走廊地带,是连接岷山大熊猫A种群的枢纽;植物组成复杂,起源古老,有许多种类为中药材、观赏花卉和森林蔬菜。王朗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是川西北保存最完整的一片,粗大的冷杉、云杉、红杉直指云天。区内四季皆景,洁净的空气、溪流、明显的植物垂直带谱,令人留连忘返。夏季凉爽,平均气温12.7℃,为消夏避暑、观赏花卉、品尝森林蔬菜的好去处;秋季红叶漫山,层林尽染,景色壮丽;冬季可赏雪、观看野生动物。在王朗的周边还生 活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白马民族,其语言、风俗、历史文化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并保留了原始、古朴的文化传统,与王朗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 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项目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资金、技术、专家方面的援助,是以保护为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生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繁衍于陆地。今天,面对陆地资源短缺的压力,人类又把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说法。人类重返海洋、开发海洋,主要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 其次,生物工程技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重比对照的鱼增加了近一倍,而牡蛎、蛤、扇贝、贻贝和鲍鱼的产量则提高了25%。第三,海藻将成为未来“海洋食品农业”的重点之一。一公顷水面养殖海藻,加工后可提取20吨蛋白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年产大豆的含量。海洋正发展为人类的“第二粮仓”。第四,向海洋要药。科学家们通过对多种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研究,分离出数千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土壤学的发展历史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约 500万种),因此,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如今,人类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
来自95个国家1360名科学家联合发布报告 24%地表陆地已成耕地 1/2可利用地表水被消耗 人类已耗尽三分之二世界资源 英国《卫报》北京时间今晨消息,日前,来自世界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其中不乏某些领域的世界顶尖级科学家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向所有地球人发出了赤裸裸的警告: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世界2/3的自然资源已经被破坏殆尽!这份报告将刊登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期刊上。 报告称,沼泽、森林、草原、江河、沿海渔场以及其他循环空气、水和营养物质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无可挽救的破坏。现在,人类一个物种正在威胁着地球1000万其他物种的生存,同样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的行为带来了如此大的破坏以至于我们不能再认为地球的生态环境还足以维持人类后代的繁衍和生存。 该报告详细列举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 60年 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淡水、木材、燃料的需要,在过去的60年中,被人类开垦为农田的土地比18世纪和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24% 迄今为止,地球陆地表面24%的面积已经被人类开垦为耕地。 过度采伐森林可能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东经89º25'~94˚05΄,北纬34º19'~36º16。其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保护区西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缘昆仑山布喀达板峰(亦称新青峰或莫诺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豹子峡(昆仑山南鹿红水河横穿博卡雷克拐弯处),海拔4200米。区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东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横贯本区中部,山地间有两个宽
早在20世纪60年代,生物催化功能就已被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制。70年代化学修饰电极的提出并在其后受到的广泛关注,使仿生催化的研究和生物分子器件的研制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中期,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涉及这一领域。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了多种仿生界面,研制成30余种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或生物分子器件;多种生化样品的浓度检测限已达10-9mol /L,对于免疫传感器的检测限可达10-13mol /L。研究对象包括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 C、铜蓝蛋白等)、酶(如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脱氢酶、谷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等)、DNA /RNA、抗原/抗体、辅酶(NADH,NAD+, Q0,Q10)、神经递质、维生素、体内代谢产物和其它生物小分子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及临床标识因子。具体内容如下: 1.电极材料及其表面功能化 研究生物物质的电子传递和界面行为并加以测定,自然会遇到生物物质电活性中心难以暴露、电子传输缓慢及电极污染、钝化等基本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涉及电极材料的选择和电极表面功能化。 我们最初的
厄尔尼诺(El Nino),因为会给人类带来暴雨、洪涝、干旱、尘暴等重重灾害,这拗口又生疏的名词已经变得广为人知,引起了普遍关注。 20世纪末的几大灾害,如1998年中国长江全流域洪灾和1997年印度尼西亚有史以来最大的森林火灾的祸首就是厄尔尼诺。它像妖魔那样,可以让久旱的南美洲沙漠骤降暴雨,又会让利马外港海滩上的海鸟海兽相继夭折,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这些残骸腐烂后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吹向大陆,给海港城市卡西俄的建筑物和汽车涂上一层黑色,因而当地人又把厄尔尼诺戏称“卡西俄漆匠”。那么,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它的成因又是怎样的?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能消减吗?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几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圣婴”的老家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世界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这里生产的鱼类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造成的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海兽它迁,渔类大幅度
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这其中有闪闪发光的夜光虫和身体晶莹透明、随波逐流的水母,有美丽无比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海葵和“顶盔贯甲”的虾蟹,有“喷云吐雾”的乌贼、名贵的海参和鹦鹉,还有千奇百怪的鱼类古老的海龟和憨态可掬的海豹,更有聪明灵巧的海豚和硕大无比的巨鲸……它们共同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海洋大家庭里,组成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大千世界。 海洋动物的体型和个体大小差别都很大,从几毫米的蜱螨类、棘头虫类到长达33米、重达160多吨的蓝鲸, 可以说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海洋动物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来源之一。人类在工业、医药等许多方面也有赖于海洋动物。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例如我们常吃的海带高等的种子植物,例如生长在海边的红树和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叶藻。藻类植物的大小极为悬殊。最小的单细胞藻类个体很小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而最大的巨藻身长可达二三百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海洋中的种子植物,如大叶藻、红树等,种类很少。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
采集和渔猎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食物的最重要方式。但是采植物和渔猎动也并一件容易的事。那些动物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吃的?它们都长成什么样,怎样识别它们?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或动物又都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涉及植、动物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知识。 传说中国有一位圣人名叫神农,他为使百姓有粮吃,"及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为尝试"百草",他"一天而遇七十毒"。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远古时候生活于辽阔的中国大地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寻找食用植、动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文字时,这种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因此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社会更进入新石器时代。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根据积累的动、植物知识,将自然界中一些可以食用的动物或驯化或培育成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六七千年前,粟这种禾本科植物,已经在中国黄河流域被广泛地种着,此处还种的黍、稷、高粱等耐寒植物也先后被生活在古代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