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切 autotomy 动物被敌方捉住副肢或尾部时,或者这些部分受到破坏时,可自行将该部分断离而放弃,此现象称为自切。多见于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蚯蚓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海星类)、甲壳类(特别是十足类)、盲蛛类、昆虫类(大蚊类、直翅类)等,脊椎动物中,蜥蝎也进行尾部的自切。与假死反射同样,大都可认为是对侵害刺激的逃避反射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称为防御性自切(德Schutzauto-tomie)。将蟹的一种Carcinus maenas的步足用木制镊子夹住,虽不能引起自切反射(autotomy refl- ex),但若使蟹的大敌真蛸的腕吸在其步足上,则立刻发生自切,可见对引发刺激也具有特异性的情况。一般来说,通过远位部的剪断、稍强的电流和加热等人为刺激,可以诱发自切反射。多数情况下,自切仅出现在预定脱离节这种特定的部位(蟹的步足为基节、底节的连接部;蜥蝎尾有几个地方,但都是椎骨中间部位)。脱离节多具有防止出血的隔膜装置以及迅速愈伤能力和再生能力。蚯蚓的身体没有脱离节。切断是由于脱离节或附着于离断部的特殊肌肉(蟹是基节内的伸肌,蚯蚓是体壁的环状肌)的主动性收缩,故麻
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紧接偶线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已完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结果在这时期后外观上是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假减数)。不久,这些紧靠着的一对染色体各自明显地发生纵裂,各自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成为四重结构。在同源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在经过固定的分裂图像中,这个时期是所谓染色粒最常出现的时期。在着丝粒处发生的部分异常凝缩也可在这时期见到。这一时期的染色体称为粗线期( pachynema)。从这一时期到下一个双线期,可以看到灯刷染色体,而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核仁。在这一时期也发生微量的 DNA合成。这种 DNA与偶线期合成的 DNA不同,它没有特异性。在缺乏形成交叉能力的细胞中,不发生这种 DNA合成。因此被认为这种 DNA与下一个时期形成交叉有关,也许与重组有关。
属于球壳目( Sphaeriales)的一种真菌。有的表现出单一型无性世代。菌丝多核,附有桔色分生孢子。野生型在加有生物素( biotin)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可分离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用异宗配合容易进行杂交。有性生殖的结果,形成梨形的子囊果,产生包含有多达 8个子囊孢子的子囊。子囊孢子为黑色,橄榄状,直线排列,很容易进行四分孢子分析。道吉( B. O. Dodge)自 1927年以来就研究其生活史和孢子的形成,而 C. C. Lindegren在 1932年把它用于分离交配型因子的研究,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41年比得勒( G. W. Beadle)和 E. L. Tatum利用该种成功地分离出生物化学的突变株,进行了以基因与酶假说为基础的研究。此后,又分离出很多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的突变株,制作出与 n=7的染色体数相对应的连锁图,常被应用于遗传生物化学和微生物遗传学分支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突变机制、重组机制、基因的微细结构、互补性等的研究,已成为遗传学上的重要发现。其营养缺陷株可用于维生素 B族等的生物学定量。
〔 1〕缩写为 MSH。亦称〔垂体〕中叶激素。系从牛、猪、羊等的腺垂体中叶提取的α -MSH和β -MSH,化学上已经弄清楚。α -MSH是由 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β -MSH是由 18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的多肽,上述三种动物α -MSH为共同有的构造。根据动物种属的不同,其氨基酸的排列多少有些差异。人的β -MSH具有 22个氨基酸残基。α -MSH、β -MS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的多肽链中有共同的 -甲硫 -谷氨 -组氨 -苯丙氨 -精氨 -色氨 -甘氨部分, ACTH也有与 MSH相类似的生物学作用。有关哺乳类以外的 MSH的化学性质虽不十分清楚,但无中叶的鸟类的腺性脑下垂体和其他低等脊椎动物的腺性脑垂体中均含有 MSH已被肯定。若将变温动物的脑垂体摘除,由于 MSH的消失,致使黑色素胞中的黑色素颗粒凝聚,结果身体的颜色变白。给这几种动物移植脑垂体或给与合 MSH物质,则黑色素颗粒扩散,结果皮肤变黑。红色素胞与此呈相反作用。对鱼类,给与脑垂体提取物时,可使黄色素胞颗粒扩散。对鱼类、两栖类或人类长期给与 MSH时,可使黑色素增加,颜色变黑。即 MS
紫色细菌 purple bacteria 一种光合细菌,多见于池沼地,呈红至褐色,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该菌可分两种:一种为厌氧性,在光的存在下利用 H 2 S 和硫代硫酸盐等的紫色硫细菌;一种是利用乳酸、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在暗处和好氧的有机营养条件下也能生长的种类,即近似一般异养细菌的缺欠维生素 B 族生长因子的紫色无硫细菌。有的报告提出,利用紫色细菌的代表种,通过低分子有机物发酵进行细胞增殖。在光合条件下,在增殖的细胞内,内膜结构发育成为内质网状、管状或层状。此时局部的光合系统是以循环性的电子传递系统为基础的。这种电子传递系统由菌绿素 a 、类胡萝卜素酮、 b 型及 e 型细胞色素、苯醌及非血红素铁蛋白质等组成。其单位结构是以 20 — 40 分子的光吸收的菌绿素群和在其中配列着的光化学反应中心的 1 分子为核而形成的,与细胞色素间的电子移动在组入到膜结构中的准固相状态系统中进行。
子叶 cotyledon 指种子植物个体发育中最初形成的叶。子叶的概念是形态结构的位置,换言之,即胚胎发育中第一节所形成的叶,其数目、结构、机能等因种类而各有不同。但子叶常呈现普通叶所没有的特殊性状,据此认为在系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那一部分视为子叶,特别是单子叶植物在解释上尚未完全趋于一致。就子叶的数目来说,被子植物首先按子叶为一枚或二枚而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有以3—6枚为正常的种(新西兰产的海桐Pittosp- orum),或异常地区分为3—5枚,或相反地愈合为一枚的种]。裸子植物则是形形色色,圆柏为2枚,银杏为2—3枚,松、冷杉等为6—12枚。还有蕨类植物,最初的叶一般不称为子叶,而称为第一叶。胚乳或外胚乳等发达的种子,如水稻、柿,子叶位于种子内,萌发后为绿色,进行同化作用,但是无胚乳种子(栗、豆)子叶内贮藏有淀粉和脂肪,有特殊形态和代谢系统。例如豇豆属的子叶和其他胚组织不同,缺少NADP(烟酰胺腺嘌吟二核苷酸磷酸),其结果由于没有柠檬酸脱氢酶的作用,所以三羧酸循环不成立,与其他器官相比认为是效率差的呼吸系统活动的结果。此外曾发现有些子叶具有对硝
亦称促黄体分泌素( lactogen)或生乳素( lac-togenic hormone)或激乳素( mammotropin)。是由腺性脑下垂体分泌的一种单纯蛋白质激素。分子量约 2.4万,由 17种 211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 N末端具有 Thr-Pro-Val-Thr-Pro排列, C末端不是游离的,可能是一个环状构型。等电点为 pH5.7。具有如下的一些作用:维持小白鼠、大白鼠、羊等黄体的机能活动,刺激各种哺乳类的乳腺发育和泌乳,刺激鸽类嗉囊的发育和嗉囊乳的形成,蝾螈类在产卵期催乳素有明显引起其向水中移动的作用,此外还有其他多种作用。据 C. D. Turner和 J. T. Bagnara( 1971)的报道,催乳素与繁殖和育仔有关的作用为 22种,与外皮或来源于外皮结构有关的作用有 12种,与渗透压调节有关的作用 6种,与生长有关的作用 10种,与脂类、糖代谢或能量代谢有关的作用 14种。此外,对引起育仔等本能行为的作用以及与生长素在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作用方面具有相似之点而被受到重视。
〔 1〕亦称触唇。为瓣鳃类口之背腹左右各 1对三角形的瓣。为唇之延长,内面有许多由皱襞构成的纤毛上皮。籍纤毛运动将食物送入口中。 Peronidia类的唇瓣特别发达,比鳃还大。口背面的唇瓣称外唇( external labial palp)或上唇,口腹面的唇瓣称内唇( internal labialpalp)或下唇。 〔 2〕 labellum, lip参见舐吸式口器。 〔 3〕左右对称的花之花冠呈唇形者称唇形花冠( labiate corolla)。其中占花冠主体的唇状部称为唇瓣。大多花冠的构成单位为奇数( 3, 5等),这是作正面观时对位于下侧中央的构成单位所赋予的名称。因此在形态上为背轴侧的唇瓣是正常的(黄芩、狸藻),兰科的花梗有 180°的扭转,故向轴侧之一瓣即相当于唇瓣。也有几个构成单位愈合或集中而成的唇瓣(半边莲属),还有把假雄蕊称作唇瓣的例子(美人蕉)。这些都是象形的名称,形态学上尚未得到统一。合瓣花冠分成两部分时特称二唇形花冠( two-lipped, bilabiate),下唇中央若有膨出部则称为假面状花冠(
不论来源如何,凡具有动情素作用的物质均称为雌激素。动情素当然更不用说,其代谢产物的一部分(例如马烯雌酮、马萘雌酮等)及其取代物(例如乙基雌二醇等)的雌烷系的 C18 类固醇,最初均系来自动物,不过其中也有的存在于椰子的果实和沥青等与动物毫无关系的一些地方。另外,作为雌激素的物质还有完全可以通过合成而取得的不含类固醇结构的物质,诸如 1, 2-二苯乙烯衍生物的乙烯雌酚和己雌酚( hexestrol)、苯雌酚( benzestrol),以及氧化雌酮类的 D环而被开环的道益氏酸( doisyno-lic acid)系物质,或雌烷的 D环变为六环的同型雌酮等。有关这些结构不同而作用相同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雌激素的鉴定法有 Allen-Doisy试验和子宫重量法。由于试验方法和给予激素方法的差异,所得结果不一定相同。都是以 0.1微克纯雌酮所引起的动作用(阴道上皮角质化)作为一国际单位( IU)。而对苯甲酸盐的制剂,则从雌二醇的苯甲酸盐 0.1微克作为标准。
种子植物位于花中央的雌性生殖器官,是着生在花轴顶端各轮花叶中处于最内层的能育花叶,亦即由心皮所构成。雌蕊的顶端为能接受花粉的柱头,雌蕊的基部分化为生殖部分的子房,连接柱头和子房之间的筒状部分称为花柱。雌蕊残存着生长点的最顶端,好象被包裹着而发育,顶端分生组织稍为延伸,并发育成为子房中轴,按此状态至结束其生长,因此,这样便使其生长点原有的活动因雌蕊的分化而终。但在特殊的情况下,顶端分生组织再次恢复分裂能力,贯穿到整个雌蕊,又重新开始发生营养叶。蕨类的大孢子叶相当于雌蕊。心皮的一部分,即通常相当于叶缘的部位可分化出产生生殖细胞的胚珠(大孢子囊)。根据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的不同,可区分为:一心皮雌蕊( monocarpellary pistil),如豆科( Leguminosae);二心皮雌蕊( bicarpellarypistil),如十字花科( Cru-ciferae);三心皮雌蕊( tricarpellary pistil),如百合科( Liliaceae)、鸢尾科( Iridaceae)和多心皮雌蕊( polycarpellarypistil),如梨科( Pomace-a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因此,兰列( J. N. Langley1905)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另外也称不随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和副交感神经系两个系统,通常,一个器官都分布有两系统的神经纤维,保持着双重的神经支配,同时,这两个神经系统对一个器官的作用,多数是相互拮抗的。这两个系统末梢径路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来的神经纤维,在到达终末器官时都更换一次神经元。最初的纤维即节前纤维是有髓的,它在中途终止于神经节或神经丛,和这里的神经细胞形成突触,重新发出无髓的节后神经纤维,到达效应器。只有分布到肾上腺的交感神经例外,其节前纤维直接到达腺细胞,支配肾上腺素的分泌。这表明髓质细胞的神经性起源。因此,将它称为交感神经 -肾上腺系( sympathico-ad- renal, system)。两个系统的自主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自由能 free energy 在物理化学中,按照亥姆霍兹的定容自由能 F与吉布斯的定压自由能 G的定义, G=F PV ( p为压力, V为体积)。在生物的反应中,因为△( PV)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两者是相同的。只有这样, F的变化△ F=△ U-T△ S才成为主要讨论的问题( U、 T、 S分别是该系统的内能、绝对温度、熵)。△ F给出了生物反应中释放出来可用于做功的能量上限。其变化量(一般用△ undefined表示)在生物学上使用时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1)水的活度,可随意设为 1.0进行计算:( 2)因 [H ]=1M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认为 [H ]=10-7 M( pH7),为了区别其符号写成△ G0 ′;( 3)例如反应,因各种成分并非标准浓度( 1M),把实际浓度代入下式后其值△ G′就有问题了; ( 4)在共轭反应中,要注意各种成分反应的变化量之和;( 5)把△ G0 改为用平衡常数( Keq )表示,往往是很有用的。例如在 25℃下 △ G0 =-RT1nKeq =-1363log10 Keq
自养 autotrophism ( 1)是异养的反义词。亦称独立营养、自主营养、无机营养。完全不要求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在必需无机养分存在的情况下,对作为碳源的 CO2 进行还原同化,合成细胞内所有的有机代谢物而进行整个的生活活动的营养方式。(白永延 译) ( 2)在许多场合下,自养与异养并无明显的界限,两者同时进行的有懈寄生和食虫植物等,一部分绿藻和许多光合细菌及化学合成细菌,随着条件的不同,也很容易以异养来进行生长的。通常的绿色植物,只能进行无机营养时,称为专性自养( obligateautotrophism),能转移到有机营养时,则称为兼性异养( facutrative heterotrophism)等。(王佑林 译) 自养生物 autotroph ( 1)作为生态学用词也称独立营养生物,它的对应词为异养生物。其原义是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这种古典概念中,并没有把获得能量的基质氧化和为了碳素同化而进行营养物质的还原这两大代谢系统加以区别。而今天这个概念已分为根据作为能源而被氧化的营养物质及其氧化形式来
自旋标记 spin label 很多物质的分子不表现电子自旋共振( ESR),但对这些分子,人工地使之与自由基( free radical)结合从而得以用 ESR法来研究,获得独特的 ESR信息,这就是自旋标记法。因自由基有不成对电子自旋,所以称自旋标记( H. M. McConnell)。开始是用氯丙嗪阳离子自由基研究其与 DNA的相互作用,后来则用稳定的硝酰(基)自由基类。有 N-羟四甲基六氢吡啶(四氢吡咯)衍生物以及 N-羟二甲基 1, 3-氧氮杂环戊烷衍生物等。有合成在标记物的局部含有反应性的官能团,使之与活体高分子等反应而结合于特定的部位;或合成与活体有关的含硝基氧( ni-troxide)基的低分子化合物,加于活体以观察其相互作用等方法。一般标记蛋白质的胱氨酸基,通过标记物的动的变化来检查局部环境的变化。另外通过自旋标记的磷脂已查明了生物膜或类脂双层膜内类脂分子的扩散类脂的烷基链的弯曲性,为探明生物膜的行动的结构作出了贡献。
在家畜、家禽出生或孵化后,进行早期雌雄性鉴别,对无用的性别及时加以处理,或雌、雄分别进行饲养,这在经济上是非常有利的。大多数哺乳类出生后,单凭其外部生殖器即可辨别雌雄,但在齿类和鸟类则往往不易鉴别。对实验室的室验用鼠,凭外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可识别。对鸡的雌雄鉴别有以下几种方法:( 1)引进伴性遗传基因:仅限于特殊的杂交种;( 2)肛门隆起观察:雄性鸟类,由于其尿管和精管开口于泄殖腔,生殖隆起发达,而在雌性是尿管和卵管开口于泄殖腔,没有雄性那样的隆起,所以将肛门张开根据隆起的有无和状态便可区别出雌雄;( 3)应用鸡雏鉴别器( chick-tester):即用鸡雏鉴别器(木沢, 1950)通过肠壁直接观察生殖腺。另外对家蚕的雌雄性鉴别也是必要的。对进入 4-5龄的幼虫,用肉眼观察生殖器原基〔雌:石渡腺;雄:赫氏腺( Herold′ s gland)〕即能辨别雌雄。但如果利用伴性遗传油蚕,或使用把含有第Ⅱ或第Ⅲ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的染色体碎片转位到 W染色体上( W转位)的系统的方法,将可更早地得以鉴别。
指在一个动物个体中雌性部分与雄性部分以明显的界限合生在一起,形成雌雄嵌合体的现象。这在一次性征、二次性征、三次性征上都能见到。嵌合性与间性不同,在体内细胞遗传结构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在蜜蜂、家蚕、果蝇等性二型明显的一些昆虫类,少数甲壳类、蜘蛛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莺、雉、家鸡等鸟类都有雌雄嵌合现象。在昆虫中,这是由遗传上染色体组合应发育为雌体的细胞,与应发育为雄体的细胞合生于一个个体内而产生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引起上述性染色体分配异常的原因为:( 1)两个精子进入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子与卵核受精,另一精子则单独发育,最终组成分裂球的一部分;( 2)两个精子进入一个卵细胞,一个与卵核受精,另一个与极核受精;( 3)正常受精核与两个极核融合的异常核共存;( 4)正常受精,但在卵裂时产生性染色体丢失;( 5)发育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断裂及性基因突变等。考察了雌体部分和雄体部分在体内是如何分布的,由此可以了解嵌合体的成因以及在形态形成时卵裂球在体内分裂移动情况。利用果蝇雌雄嵌合体也进行了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此外, R. B. Goldschnidt和勝木喜董所发现的嵌合体基因有特殊的作用,它
是雌雄异体现象的反义词。即在一个动物体中雌、雄性状都明显的现象。雌雄同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时具备精巢和卵巢,另一种是具有两性腺体。通常仅指正常的现象而言,与间性和雌雄镶嵌现象等假雌雄同体现象是有区别的。在雌雄同体现象中,雄的机能或性状(雄性)和雌的机能或性状(雌性)如果同时存在,称为常期雌雄同体现象(例如蚯蚓、豉虫);雄的性状和雌的性状如果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称为邻接雌雄同体现象(如牡蛎、黑鲷)。雌雄同体现象在各低等动物中为数很多。一般认为与雌雄异体现象相比是属于原始的性别类型。但相反的例子也有如软体动物中的豉虫,这些动物从雌雄异体再变化为雌雄同体,因此称为次生雌雄同体现象( Secondaryhermaphroditism)。其中还可再区别为雌体雌雄同体化( cynomonoecie)(如线虫中的 Angoiostom-um nigrovenosum)和雄体雌雄同体化( andromo-noecie)(如线虫中的 Bradynema rigidum)。雌雄同体动物的卵和精子,其染色体数通常是相同的,没有异型的性染色体,但是也有的动物如茗荷( Lepas anatifera
自体分化 selfdifferentiation 对于胚或胚区的自体分化, W . Roux ( 1905 )曾赋予了这样的定义:一切决定因素均包含于其自体中的一种分化。而现在的实验胚胎学,对自体分化的概念,主要是针对胚胎的一部分,特别是仅针对器官原基或预定的 发物质,即意味着不具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影响,而是一个胚区单独进行的一种分化。一般自体分化与其胚区的预定分化多相一致,例如将两栖类中期神经胚的预定眼原基移植于另外胚的腹侧,仍可形成眼原基;又分离两栖类的 肢芽,在体外进行培养,则照样可获得肢的分化,这些都是与其原来的预定分化相一致的自体分化。从这些实验来看,根据手术移植后的眼原基和肢芽的分化形成,则不难推测,正常的胚胎发育也是进行着自体分化的。因此对自体分化的研究,亦将成为探讨胚区的决定和分离状况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按上述自体分化的定义,也有与其理论的预定分化的意义不一致的自体分化,这种实例是不少的。
自射线摄影法 autoradiography 亦称放射自显影法。是使用照相乾板或乳剂来观察生物体内放射性物质的摄取,借以测量生物体内物质的分布、转移、代谢的细胞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即摄取了特定的放射性物质的压展标本和切片标本或活体在暗室中与照相乳剂紧密接触放置。在由生物体内摄取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而感光的部位上,经过显影,黑色呈像的银粒子就显示出来了。根据观测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宏观放射自显影法(可见放射自显影法)、显微放射自显影法(光学显微镜显示的放射自显影法)、超微放射自显影法(电镜显示的放射自显影法)。宏观放射自显影法除用于组织切片内物质分布的检查外,也与纸层析法和电泳法一起用于微量物质的测定。所用的放射性核素,宏观放射自显影法有 131 I 、 32 P 、 35 S 、 90 Sr 、 59 Fe 、 45 Ca 、 14 C ;而显微和超微放射自显影法主要是使用 14 C 和 3 H 。
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 亦称自然淘汰。指在自然界中,是基于自然的原因而发生的选择过程。是达尔文提出的概念,达尔文注意到,育种家在进行动植物品种改良时,由于反复的人工选择而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由此类推认为,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生存斗争,所以即使是对生存有利的微小变异被保留下来,这种变异通过强有力的遗传规律而传给后代。因此,生物随时都在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善其本身。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个学说现在是科学地阐明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唯一正确的学说。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一般来说,群体内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如果其下代存活的个体数目有差异时,是自然选择在基因型的水平上显示其效果。但实际上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为了统一地掌握自然选择的作用方式,曾提出各种分类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