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酶具有反应专一性、催化效率高及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因此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环保等方面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总体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酶自身性质上的一些不足,如不稳定性、对 pH 的要求严格以及具有抗原性等等。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按照需要定向地改造酶分子,甚至创造出自然界尚未发现的新酶,从而适合各行各业的需要。 1 、改造酶分子的方法 目前改造酶分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化学修饰法和生物酶工程法。 化学修饰法 用化学方法对酶分子迸行改造,即体外在酶的侧链基团上接上或去掉一些化学基团,从而改变酶的物理化学性质,最后达到改变酶的催化性质的目的。 酶分子的化学修饰法技术较简单。但大多数酶经修饰后,理化及生物学性质会发生改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修饰方法,同时应注意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来尽量维持酶的稳定性及得率。 生物酶工程法 酶的化学修饰法并非改造酶的惟一手段。随着人们对酶的深入研究以及氨基酸一级结构的测定、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等,可以彻底地改造、合成并且模拟酶。这也就是生物酶
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是指在PCR 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 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 在荧光定量PCR 技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Ct 值。C 代表Cycle ,t 代表threshold ,Ct 值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2. 荧光域值(threshold )的设定PCR 反应的前15 个循环的荧光信号作为荧光本底信号,荧光域值的缺省设置是3-15 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 倍,即:threshold = 10 ´ SDcycle 6-153. Ct 值与起始模板的关系研究表明,每个模板的Ct 值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 值越小。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其中横坐标代表起始拷贝数的对数,纵坐标代表Ct 值。因此,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t 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4. 荧光化学 荧光定量PCR 所使用的荧光化学可分为两种:荧光探针和荧光染料。现将其原理简述如下: 1 )
内参照法 在不同的PCR 反应管中加入已定量的内标和引物,内标用基因工程方法合成。上游引物用荧光标记,下游引物不标记。在模板扩增的同时,内标也被扩增。在PCR 产物中,由于内标与靶模板的长度不同,二者的扩增产物可用电泳或高效液相分离开来,分别测定其荧光强度,以内标为对照定量待检测模板。 竞争法 选择由突变克隆产生的含有一个新内切位点的外源竞争性模板。在同一反应管中,待测样品与竞争模板用同一对引物同时扩增(其中一个引物为荧光标记)。扩增后用内切酶消化PCR 产物,竞争性模板的产物被酶解为两个片段,而待测模板不被酶切,可通过电泳或高效液相将两种产物分开,分别测定荧光强度,根据已知模板推测未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 PCR -ELISA 法 利用地高辛或生物素等标记引物,扩增产物被固相板上特异的探针所结合,再加入抗地高辛或生物素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最终酶使底物显色。常规的PCR -ELISA 法只是定性实验,若加入内标,作出标准曲线,也可实现定量检测目的。
基因表达检测的最终技术目标是能确定所关注的任何组织、细胞的RNA的绝对表达量。可以先从样本中抽提RNA,再标记RNA,然后将这些标记物作探针与芯片杂交,就可得出原始样本中不同RNA的量。然而用于杂交的某个特定基因的RNA的量与在一个相应杂交反应中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标记方法、杂交条件、目的基因的特征和序列。所以芯片的方法最好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样本中的某种RNA的相对表达量。样本之间某个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包括表达的时间、空间特性及受干扰时的改变)是基因表达最重要的,而了解RNA的绝对表达丰度只为进一步的应用或多或少地起一些作用。 双色杂交: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差异显示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我们用两种具有不同光谱的荧光染料标记两种不同样本,然后混合这两种探针,并同时与一张芯片杂交的方法来直接对比这两种样本。两样本中的一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可通过同源目的基因的两种染料的荧光强度的比值检测出来。这个比值对以上讨论的那些可能影响与某个特定基因杂交探针绝对量,但不影响两种标记探针杂交相对量的因素不敏感。 DNA基因表达谱芯片的应用范围:最简单的基因
1 .总RNA 的提取(Northern 杂交) 2 .第一链合成: (1) 总RNA 样品 2 μg ;cDNA 合成引物 1 μl ;加ddH2 O 补至5 μl 。将管标号为1A ,2A ,PC A 等。PC 为阳性对照。 (2) 混匀后稍离心。 (3 )70 ℃ 孵育3min ,冰浴2min 后稍离心。 (4 )准备dNTP mix ( 以5 管为例 ) 每管 5 管 5 ×第一链缓冲液 2 μl 10 μl dNTPmix (各5mM ) 2 μl 10 μl MMLV 逆转录酶(200u/ μl ) 1 μl 5 μl 5 μl 25 μl (5 )每管加入5 μl ,混匀后稍离心。 (6 )42 ℃ 孵育1hr 。 (7 )75 ℃ 10min 终止反应后置冰上,稍离心。
形态: 乔木,高达 30m ,胸径 1m ;树冠开展呈卵圆形。树皮灰褐色,粗糙,纵裂。小枝在叶柄下具 3 条棱脊,冬芽先端不贴紧枝条。叶近正三角形,长 7-10cm ;先端渐尖,基部截形,边缘半透明,具钝齿,两面无毛;叶柄扁平而长,有时顶端具 1-2 腺体。花期 4 月,果熟期 5 月。 分布: 本种系美洲黑杨与欧洲黑杨之杂交种,现广植于欧、亚、美各洲。 19 世纪中叶引入我国,各地普遍栽培,而以华北、东北及长江流域最多。 习性: 杂种优势明显,生长势和适应性均较强。性喜光,颇耐寒,喜湿润而排水良好之冲积土,对水涝、盐碱和瘠薄土地均有一定耐性,能适应暖热气候。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并有吸收能力。生长快,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 12 的生树高可达 20m 以上,胸径 34 。 2cm 。萌芽力、萌蘖力均较强。寿命较强。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加拿大杨树体高大,树冠宽阔,叶片大而具有光泽,夏季绿荫浓密,很适合作行道树、庭荫树及防护林用。同时,也是工矿区绿化及 " 四旁 " 绿化的好树种。由于它具有适应
形态: 乔木,高达 30m ;树冠阔圆形。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圆柱形;冬芽卵形,疏生短柔毛,无粘胶。叶卵圆形或近圆形,长 3-8cm, 缘具疏波齿或不规则缺刻,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幼叶背面密被绒毛,后渐脱落;叶柄扁,无腺体。 分布: 主要分布华北及西北各省;垂直分布山西在海拔 800-1500m ,甘肃在 1000-2000m 。多生于河流两岸、沟谷斜坡及冲积价地上。 应性强、生长快等特点,已成为我国华北及江淮平原最常见的绿化树种之一。 习性: 喜光,较耐寒,适生于高寒多风地区;耐干旱,喜湿润,但不耐水淹。生长尚快,萌蘖性强。主根明显,侧根发达,多分布于表土层。扦插不易成活,可用播种、埋条、根蘖及嫁接等法繁殖。 园林用途及经济用途: 河北杨树皮白色洁净,树冠圆整,枝条细柔平伸甚至稍垂,加之圆形和波缘的活泼叶片,形成清秀柔和的特色。是优美的庭荫树、行道树和风景树,在草坪、岸边孤植、丛植都很合适。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可用作防风固沙造林树种。木材轻软,有弹性,但易成层脱落,不宜锯板,
又名:柳枝,立柳。 形态: 乔木,高达 18m ,胸径 80cm ;树冠卵圆形至倒卵形。树皮灰黑色,纵裂。枝条直伸或斜展。叶披针形狭披针形,长 5-10cm ,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缘有细锯齿,背面微被白粉;叶柄短, 2-4mm ;托叶披针形,早落。雄花序轴有毛,苞片宽卵形;雄蕊 2 ,花丝分离,基部有毛;雌花子房背腹面各具 1 腺体。花期 3-4 月;果熟期 4-5 月。 分布: 中国分布甚广,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均有,而黄河流域为其分布中心,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最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垂直分布海拔 1500m 以下。 习性: 喜光,不耐庇荫;耐寒性强;喜水湿,亦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干瘠沙地,低湿河滩和弱盐碱地上均能生长,而以肥沃、疏松、潮湿土上最为适宜,在固结、粘重土壤及重盐碱地上生长不良。生长快, 8 年生树高达 13m ,胸径 25cm 。寿命 50-70 年。萌芽力强;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和须根广布于各土层中。固土、抗风力强,不怕沙压。旱柳树皮在受到水浸时,能很快长
形态: 落叶或半常绿乔木,高达 25m ,胸径 1m ;树冠扁球形至卵圆形。树皮灰褐色,不规则薄鳞片状剥离。叶较小而质厚,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 2-5cm ,先端尖,基部歪斜,缘具单锯齿(萌芽枝之叶常有重锯齿)。花簇生叶腋。翅果长椭圆形至卵形,长 0 。 8-1cm ,种子位于翅果中央,无毛。花期 8-9 月;果 10-11 月成熟。 分布: 分布:主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至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 500 米以下地区。日本、朝鲜亦产。 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亦能耐 -20℃ 的短期低温;喜肥沃、湿润土壤,亦有一定的耐干旱瘠薄能力 ,在酸性、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山坡、平原及溪边均能生长。生长速度中等,寿命较长。深根性,萌芽力强。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及烟尘的抗性较强。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本种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树皮斑剥,枝叶细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庭园中孤植、丛植,或与亭榭、山石配植都很合适。栽作庭荫树、行道树或制作成盆景均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因抗性
系榆科榆属。 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 25m ,胸径 1m ;树冠圆球形。树皮暗灰色,纵裂,粗糙。小枝灰色,细长,排成二列状。叶卵状长椭圆形,长 2-6cm ,先端尖,基部稍歪,缘有不规则之单锯齿。早春叶前开花,簇生于去年生枝上。翅果近圆形,种子位于翅果中部。花期 3-4 月;果 4-6 月成熟。 分布: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区,华北及淮北平原地区栽培尤为普遍;苏联、蒙古及朝鲜亦有分布。 习性: 喜光,耐寒,抗旱,能适应干旱瘠薄和盐碱土。生长较快, 30 年生树高 17m ,胸径 42cm 。寿命可长达百年以上。萌芽力强,耐修剪。主根深,侧根发达,抗风、保土力强。对烟尘及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榆树树干通直,树形高大,绿荫较浓,适应性强,生长快,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栽作行道树、庭荫树、防护林及 " 四旁 " 绿化用无不合适。在干瘠、严寒之地常呈灌木状,有用作绿篱者。又因其老茎残根萌芽力强,可自野外掘取制作盆景。在林业上也是营造防风林、水土
又名:大叶榉。 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 25m ;树冠倒卵状伞形。树皮深灰色,不裂,老时薄鳞片状剥落后仍光滑。小枝细。有毛。叶久状长椭圆表,长 2-8cm ,先端尖,基部广楔形,锯齿整齐,近桃形,侧脉 10-14 对,表面粗糙背面粗糙,背面密生淡灰色柔毛。坚果小,径 2 。 5-4mm ,歪斜且有皱纹。花期 3-4 月;果 10-11 月成熟。 分布: 产淮河及秦岭以南,长江中下游至华南、西南、各省区。垂直分布多在海拔 500m 以下之山地及平原,在云南可达海拔 1000m 。 习性: 喜光,喜温暖气候及肥沃湿润土壤,在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均可生长。忌积水地,也不耐干瘠。耐烟尘,抗有毒气体;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深根性,侧根广展,抗风力强。生长速度中等偏慢,尤其是幼年期生长慢, 10 年生后渐加快。寿命较长。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榉树枝细叶美,绿荫浓密,树形雄伟,观赏价值远较一般榆树为高。在园林绿地中孤植、丛植、列植皆宜。在江南园林中成为习见,三五株点缀于亭台池边饶有风趣。同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 18—20 米。树皮灰褐色,平滑不裂。芽和幼枝梢有白粉。叶互生,革质,全缘,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急尖,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有白粉。两性花,单生在枝梢叶腋,白色,有芳香,花被 9 片,长倒卵形。花期 3—4 月。果期 10 一 11 月。 分布: 原产我国东南部。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广西、贵州东部。 习性: 喜温暖湿润。要求阳光充足,但幼苗需蔽荫。宜深厚、疏松、肥沃而湿润的酸性砂质土。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生长快速。用种子繁殖。应选用 30 年树龄左右的健壮母树上的果实。于 10 月,当聚合果由绿色变为褐红色时采下果实,薄摊在阴凉通风的室内 10 余天,或放在室外摊晒数天,待果实开裂后取出种子,放在沙中擦洗,摈掉种子外皮的蜡质层,或当假种皮软化后,放在清水中擦洗净假种皮,再摊在室内数天,然后用湿砂贮藏。于早春 2 月中下旬条播,约 40—50 天后发芽。
又名:小花木兰、玉兰香、玉莲、孟兰花。 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 10m 。枝细长无毛,小枝及芽有柔毛。叶宽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 6-15cm ,端钝圆,有尖头,叶基阔楔形,叶背有白粉;侧脉 6-8 对;叶本幼时有丝状毛。花单生,在新枝上与叶对生,径 7-10cm ,花瓣白色, 6 枚,有芳香,花萼淡粉红色, 3 枚,反卷,花柄细长, 4-8cm 。聚合果长 5-7cm 。花期 6 月;果 9 月成熟。 分布: 分布于辽宁凤凰山及草河口区北大子山及安徽的黄山,海拔 1600-1800m 处,常与毛鹅耳枥、椴等混生。朝鲜、日本亦有分布。 习性: 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适润土壤。可用播种、扦插、嫁接及分株繁殖,幼苗期间需行遮荫。天女花花本颇长,盛开时随风飘荡、芬芳扑鼻,有若天女散花,故名。 园林用途: 在山野间与他树混生或成纯林,能形成引人入胜,极其美丽的自然景色。 除供观赏外,木材可作农具本及细工原料,花苞香而味苦,可入药。主治伤风头痛。
形态: 常绿乔木,一般高 20-30 米,最高可达 50 米,胸径 4-5 米;树冠广卵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 5-8 厘米,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全缘,两面无毛,背面灰绿色。圆锥花序腋生于新枝;花被淡黄绿色, 6 裂。核果球形,径约 6 毫米,熟时紫黑色,果托盘状。花期 5 月;果 9-11 月成熟。 分布: 樟树分布大体以长江为北界,南至两广及西南,尤以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省分为最多。垂直分布可达海拔 1000m 。在自然界多见于低山、丘陵及村庄附近。朝鲜、日本亦产之。其它各国常有引种栽培。 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在 -18℃ 低温下幼枝受冻害。对土壤要求不严,而以深厚、肥沃、湿润的微酸性粘质土最好,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但在地下水位高的平原生长扎根浅,易遭风害,且多早衰。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偏慢,幼年较快,中年后转慢。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本种枝叶茂密,冠大荫浓,树姿雄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 20m ,胸径 1m 。树皮幼时灰白色,平滑,后渐变淡棕灰色。小枝无毛。叶革质,长椭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 5-10cm ,全缘,先端突钝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背面有白粉,侧脉 7-10 对;叶柄长 1-2 。 5cm 。果球形,径约 1cm ,熟时蓝黑色。花期 4 月;果 9-10 成熟。 分布: 产于山东(崂山)、江苏(宜兴)、浙江、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朝鲜、日本及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销耐荫,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是楠木类中最耐寒者。喜肥沃湿润之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但也能在石隙和瘠薄地生长。在自然界多生于低山阴坡湿润处,常与山毛榉科及樟科其它树种混生。有较强的耐盐性及抗海潮潮风能力。生长尚快,在环境适宜处 10 年生树高可达 10m ,胸径 10 余 cm 。寿命长达 600 年以上。用播种和分株法繁殖。 园林用途: 本种在中国东南沿海低山地区可作用材、绿化及防风树种。上海、杭州等城市有栽培。木材或供建筑、造船
形态: 常绿乔木;小枝四棱形,密被灰色绒毛,后渐脱落。叶互生或近对生,厚革质,长椭圆形,长 8-20cm ,三主脉近于平行,在表面凹下,脉腋无腺体。圆锥花序腋生或近枝端着生,花白色。果椭球形,长约 1cm ,熟时黑紫色;果托汪碗状,边缘浅齿状。花期 5 月;果 11-12 月成熟。 分布: 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广西东南桂平附近为主要产区,多为人工林;野生树分布在海拔 500m 以下的常绿林中。越南、老挝、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分布。 习性: 成年树喜光,销耐荫,幼树忌强光;喜暖热多雨气候,怕霜冻;喜温润、肥活的酸性( PH4.5-5.5 )土壤。生长较缓慢;深根性,搞风力强。萌芽性强;病虫害少。用播种法繁殖。种子发芽率在 90% 以上,但保存期较短,应采后即播。幼苗需要遮荫。移植时期以发芽前为宜。 本种树形整齐、美观,在华南地区可栽作庭园绿化树种。但主要是作为特种经济树种栽培。 6-7 年生树可开始剥取树皮,即 " 桂皮 " ,能发汗驱风,通经脉。叶、枝、碎皮及果均可提取 " 桂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 20m ,胸径 50cm 。树皮灰褐色;小枝密生锈色绒毛。叶倒卵状椭圆形,革质,长 8-22cm ,先端突短尖或突渐尖,基部楔形,背面网脉甚隆起并密被锈色绒毛;叶柄长 1-2cm 。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果卵状椭球形,宿存花被片较大,果熟时蓝黑色,种皮有黑斑。花期 5-6 月;果 10-11 月成熟。 分布: 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和西南各省,多生于海拔 1000 米以下的荫湿山谷和杂木林中;中南半岛亦有分布。 习性: 耐荫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及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之微酸性及中性土壤;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南京、上海等地能政党生长。深根性,萌芽性强;生较慢。可用播种及扦插法繁殖。 11 月采种,堆置后熟,把果皮搓洗掉,再拌草木灰搓揉去种皮的油脂,宜稍晾干后播种。否则也要及时混沙贮藏越冬,第二年春播。幼苗需搭棚遮荫。移栽在 3 月进行,带土球。紫楠侧枝不宜多修,以防树干日灼开裂。 园林用途: 本紫楠树形端正美观,叶大荫浓,宜作庭荫树及绿化、风景树。在草坪孤植、丛植,或在大
睑缘炎俗称“烂眼圈”,是睑缘皮肤及睫毛根部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之一。常因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风尘或刺激性气体的长期刺激,或不良卫生习惯所致,可分为溃疡型,鳞屑型和眦角性睑缘炎三种类型。 (1) 临床表现 鳞屑性睑缘炎:睑缘充血,睫毛及睑缘表面附有上皮鳞屑。因睑缘点状皮脂溢出聚集于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腊样干痂。鳞屑及痂皮去除后暴露出充血的睑缘表面,其上无溃疡,睫毛容易脱落,但可再生,病人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睑缘局部刺痒,日久不愈者睑缘逐渐变形增厚,由于泪点外翻而发生泪溢现象。 溃疡性睑缘炎:为一种较严重的睑缘炎,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或有全身慢性病的儿童,此型患者分泌物较多,干后结痂将睫毛粘着成束,去除痂皮可见睫毛根部有出血性小溃疡及小脓疮。睫毛易脱落且不能再生而形成秃睫,或虽能再生但因毛囊附近形成瘢痕收缩,导致睫毛乱生,刺激眼球。病久者,睑缘肥厚变形,导致泪溢,周围皮肤湿疹,甚至下睑外翻等。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土疳或土疡。 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感染为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由于小儿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初起时红肿、疼痛、近睑缘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可自行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的也可不经穿破排脓或因排脓不畅自行吸收消退。 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在坚实的睑板内,一般范围较小,看起来不重,但疼痛却明显,近外眦部(小眼角)的重症麦粒肿可引起白眼球(球结膜)水肿,呈水泡样,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在睑结膜上的病变区呈红色或紫红色中心部有黄白色脓点,脓肿自结膜面自行溃破,脓液可排出,症状消失。 麦粒肿早期可热敷,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左右,以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消散肿物,晚期可待脓肿肿局限化后切开排脓或让其自溃。千万不要用手挤压或用没有消过毒的针去挑,因为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再加上面部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健康人眼睑有防御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小儿无知,又常哭闹,经常用脏手揉眼,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麦粒肿多为化脓性炎症。小儿得各种全身性疾病时全身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引起麦粒肿。 麦粒肿又分两种,即内麦粒肿及外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眼睑局部性红肿,有小硬结,自觉疼痛及触疼。数日后,毛囊根部出现脓头,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出脓,症状很快消失痊愈。内麦粒肿是眼睑里面脸板腺的急性炎症,其症状与外麦粒肿一样,但因炎症在较坚实的脸板组织内,所以疼痛较剧烈,炎症持续时间也长,严重时整个眼睑红肿,患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几天后,在眼皮里面出脓头,排脓后即告痊愈,症状也会随之而消失。 家庭护理要点: 1.在脓头未形成之前可作热敷,以促进化脓,轻的炎症也可在热敷后完全消失。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也可促进炎症的消失,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均可,它对化脓菌的作用都很好。 2.一旦脓头出现就应及时切开排脓,不要等到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