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是耳廓软骨膜的化脓性炎症。多为耳廓损伤,如外伤、手术伤,耳针治疗或耳廓穿刺抽液等继发感染所致。致病菌以缘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如处理不当,耳廓卷缩,形成“菜花耳”样畸形。 临床表现 1.耳廓红、肿、热、痛伴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2.脓肿形成时表面呈淡黄色,有波动感。 3.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软骨蚕蚀性坏死,融化后形成耳廓萎缩畸形(菜花耳)。 诊断依据 1.耳廓有外伤,手术、耳针等继发感染史。 2.耳廓发热、剧痛,体温上升,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3.耳廓红肿,触痛明显。脓肿形成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则形成脓瘘管。 4.耳淋巴结肿大压痛。 5.脓液培养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6.如感染不能控制,软骨坏死,耳廓皱缩变形(菜花耳)。 治疗原则 1.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B、庆大霉素或按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的全身应用。 2.脓肿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坏死软骨及肉芽等,创腔以2.5%碘酊抗生素液反复冲洗,适当加压包扎,勿留有死腔。 3.耳廓畸形,3个月后行整形术。 用药原则 1.
急性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冲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渍皮肤或挖耳(如取外耳道异物、盯聍等)损伤皮肤并发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临床表现 1.耳部红、肿、热、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同侧颞部。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耳道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状隆起,成熟时顶部有脓点。破溃流脓后,耳痛减轻。 3.耳屏压痛,牵拉耳廓痛,或乳突区皮肤红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诊断依据 1.外耳道皮肤受水浸渍,中耳脓液刺激,挖耳损伤继发感染。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 2.耳痛呈跳动性,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颞部。常伴头痛、发热和全身不适。 3.耳道皮肤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疖肿局限于外耳道外1/3,呈丘状隆起,成熟时顶部有脓点。 4.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或乳突皮肤红肿压痛,耳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治疗原则 1.全身使用抗生素。 2.用3%双氧水或1%硫柳汞酊清洁外耳道后,应
本病又称作渗出性中耳炎是由各种因素引起咽鼓管管腔急性阻塞致中耳,中耳粘膜充血、水肿积液。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闷、耳鸣、耳聋、鼓膜内陷。 临床表现 1.耳内有异物堵闷感。 2.听力减退:听力减退伴自听增强。 3.耳鸣:程度、性质不一、以低单调耳鸣为主。 4.鼓膜内陷、活动度受限。 5.中耳腔积液、可见鼓膜色淡黄、有液平面或水泡、随头位而变动。 诊断依据 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气压伤、中耳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引起多见于儿童。 2.主要症状为耳闷、阻塞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和耳鸣。 3.早期鼓膜内陷、失去光泽,鼓室积液时鼓膜呈淡黄色、有液平面或水泡。 4.听力检查一般为传导性聋、有时为混合性聋。 5.声阻抗检查:声顺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6.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控制感染病源和去除阻塞病变。 2.通畅引流、改善咽鼓管功能、清除中耳积液。 用药原则 1.及时查清病因,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 2.用抗组织胺及激素药物,以利咽鼓管通畅。 3.局部1%麻黄素、滴鼻、以利咽鼓管通畅
由一种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的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疾病。这是一种性病。原来是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地方病,由哥伦布( Colum-bus)一行带回到欧洲( 1492),以后蔓延到世界各地(日本是在其后 20年)。感染是从皮肤及粘膜的微小伤口侵入开始,多因性交而起。动物实验可使猴、家兔发病。梅毒在组织内所出现的炎症性病变是以成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高度增殖并伴有轻度坏死的肉芽组织形成为特征。可以分为局限性的橡皮肿和弥漫性增生性间质炎。人体梅毒可分四期。梅毒补体结合反应( Wassermann reactiontest)及其它梅毒血清反应是在感染 6周以后呈现为阳性。先天性梅毒内脏及其它皮肤以外的各器官变化显著,例如肺脏出现白色肺炎,骨出现梅毒性骨软骨炎。关于病原体培养,野口英世( 1912)用加入腹水和肾组织片的肉汁培养基据说曾获得成功,但重复试验不能再现。在类人猿身上可引起与人体相似的症状,家兔可使眼及阴囊发病。鼠类能够潜在性地保存病原体。抗体形成很明显,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牛犊心脏(最初曾用过先天性梅毒胎儿的肝脏,但与病原体无关)抽出的心磷脂(
在活细胞内形成的蛋白性的生物催化剂。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反应。几乎所有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反应。物质代谢都有赖于酶的存在。酶的存在是通过研究麦芽中的物质对淀粉的糖化以及动物的消化作用而被发现的,但细胞内的物质代谢是由酶进行的这一事实,是E. Buchner( 1892)发现的。由酵母抽提液可进行酒精发酵后,才搞清楚。自 1926年, J. B. Sumner将脲酶结晶提纯以来,已相继有许多酶被纯化,并已了解酶是一种蛋白质。另外对于许多酶来说,辅酶是必需的,大多数辅酶都以维生素作为其结构的一部分,并参于与底物的反应。与通常的催化剂比较,酶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具强的催化作用,特异性高,各种酶,只催化一定的底物产生一定的反应。这是由于酶蛋白的立体构造只适于以催化活性部位为中心和底物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缘故。因为酶是蛋白质,因此会受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从而使活性发生变化。高温可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pH等的变化也会使活性发生变化。此外结合到活性部位的其它物质能使活性受抑制。除活性部位以外,尚具有与作用物质能特异结合的另些部位,通过这种结合或使活性提高,或是抑制活性。这对于生物体中的代谢调节
根据酶的系统性分类进行的命名法(酶的分类)。由于酶是蛋白质,构造复杂,其名称不是根据它的化学结构,而主要是根据它催化的反应和底物等命名的,并且语尾加上一个酶字( ase)。为了避免混乱,国际化学联合会和生物化学联合会的酶委员会,在规定了酶的分类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种酶的酶编号( enzyme code简称 EC)。名称也经整理后分成系统名和常用名(推荐的名称)。常用名是日常使用的简便名称,虽不必像系统名那么正确和系统,但也是根据命名规则定名的。系统名由二个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表示底物,后部分表示反应。原则上最后再附以分类上大类名称或是加上立体异构酶( epi-merase)、变位酶( mutase),消旋酶( racema-se)等其中的一个名称。酶的编号以四种数字表示,第一个数字(酶的分类项中括孤内的数字)表示大类,第二个数字表示亚类,第三个数字表示次亚类,第四个数字表示在次亚类中登记的编号。常用名(系统名)酶编号的例子:乙醇脱氢酶〔(乙醇: NAD 、氧化还原酶) EC. 1. 1. 1. 1〕。已糖激酶〔( ATP: D-已糖磷酸转移酶) EC2. 7. 1. 1.
酶和其他一般催化剂(触媒)一样是促进催化反应的速度而不变更反应的平衡,不能将反应向远离平衡的方向进行。酶的反应速度,是受酶和底物的浓度、 pH、温度、溶液的组成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因备种无机盐类、有机物的存在可受到促进或抑制。通常反应速度是以一定时间中的反应量,随反应所引起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的大小,或完成一定量反应所需要的反应时间的倒数来表示。一般酶反应的速度 V,在底物浓度〔 S〕低范围内与底物浓度成正比(一级反应型),在稍高浓度范围内,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对数大致成正比,在高浓度范围内速度与废物浓度无关,速度是一定的(零级反应型)。速度曲线如下图所示(米氏学说)。但是,在参予代谢调节的变构酶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并不呈双曲线型,而多数是呈 S型(反曲曲线)。在底物浓度非常高时,增加底物浓度、速度反而降低(底物抑制)。酶反应速度和氢离子浓度( pH)的关系,一般在多数情况下,可用峰型的最适曲线加以表示。多数情况,可根据 E E(活化型的酶) E , ES ES(活化型的复合体) ES 这样的电离平衡导出来的速度公式予以说明。酶反应速度 V和温度 T的
酶反应的抑制可分为因蛋白质的一般性变化所造成的非特异性抑制,及因酶的种类不同而抑制程度也显著不同的特异性抑制。非特异性抑制可由紫外线、高温、酸性或碱性、蛋白质变性剂、沉淀剂、浓盐类、蛋白酶等引起,多数为非可逆性的。特异性抑制,是由特殊试剂和酶蛋白的活性基团、辅茎、辅酶、以及反应时必需的金属离子等结合后引起的;其反应如果是可逆的,则抑制也常是可逆的。氢氰酸、一氧化碳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等血红素酶的抑制,对一氯汞苯甲酸、碘乙酸、正一乙基马来酰胺等对 SH酶(羟基酶)的抑制,氟离子对必需 Mg 的烯醇酶的抑制等都属此类。此外还有,与底物构造相似的分子发生拮抗性抑制,高浓度底物引起的底物抑制、生成物抑制、变构抑制等。特异性抑制剂的研究,对酶的作用基团的了解是重要的。另对生物体内物质变化过程的阐明以及对于代谢中间产物的蓄积分离等也都是有用的。此外,尚有各种生物物质对酶的抑制(例如:反馈抑制),这种抑制对生物体内反应的调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生理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一)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泾阳真菌研究所为提高灵芝产量,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21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赤芝丁'等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有种 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
(一)菌种的鉴定 菌种的质量,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因此,在培育菌种时,要认真对待,严格把关,选用优良菌株,逐级扩大。在投入生产之前,必须进行菌种质量的鉴定,并通过小面积的栽培试验,证实是优良菌种后,再推广使用。常用鉴别菌种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感官鉴别法 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和用鼻闻菌种的气味等方式来鉴别菌种。一般优良的菌种应具有种性纯,菌丝健壮,分枝浓密,生长整齐,无杂菌或老化现象,同时各具有该食用菌的香气。但由于食用菌的种类和特性不同,对菌种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 蘑菇的母种,要求菌丝灰白色,气生菌丝少,贴生菌丝成细线状分布,没有黄白色菌被。原种和栽培种以菌丝生长强壮,灰白色,培养料变黄褐色,拔开瓶塞有蘑菇香气的,为良好的菌种。如菌种收缩离开瓶壁,菌索过多,甚至出现黄褐色水分,则为放置时间过长,生活力差的菌种,不宜采用。 香菇的母种,要求菌丝洁白,是绵毛状,生长快,分布均匀,无杂菌污染。原种和栽培种的菌丝体,如呈白色、健壮、富有弹性,种木仍保持硬实的,则为生活力强的菌种。如有子实体原基或茶褐色菌被出现,一般除去菌
(一)蒸汽接种法 准备:先把接种操作室打扫干净,保持潮湿清洁。准备水壶或铝锅1只,煤球炉或电炉1只,接种台1张,接种针或大镊子一把。蒸料灭菌桶:用铁皮做成比铝锅口径小一点的圆桶,桶底放铁筛架,桶内装菌袋、瓶。上边口用塑料纸或木盖封口。 操作:将煤球炉或电炉放在操作台旁,再将水壶或铝锅放在炉子上面,锅内装适量的水,接种工具先放在锅内煮沸消毒。接种时,关好门窗,洗净双手,戴上口罩。将菌种块直接通过蒸汽放入栽培种的培养料上。在蒸汽上接种,既舒服又方便,且接种质量可靠。因为蒸汽在上冒的过程中产生一股冲力,把水壶或锅上的空气排开,蒸汽不断产生,就形成锅上一片无菌区。由于菌种得到蒸汽的湿润,比在酒精灯上接的种恢复得更快,污染也少。另外蒸汽接种不使用化学药品,可避免在接种时药品对入体的毒害。 (二)代替琼脂培养基 1.绿豆粉培养基:将新鲜、干燥、不霉变的豆粉队放入锅内煮沸调团状,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塞好棉塞,用 牛皮纸或报纸包扎好试管上部,成捆放于高压锅内,用12公斤/厘米2压力灭菌半小时,然后慢慢放汽,取出试管凝固成斜面即成。 2.麦粒种:将小麦粒用温水
外观目测法。用肉眼观察玉米种胚形状和色泽。凡种胚凸出或皱缩、显黑暗无光泽的,则种子新鲜,生活力强,可作生产用种。 浸种催芽法。先将100粒种子用水浸约两小时吸胀,放于湿润草纸上,盖以湿润草纸,置于氧气充足,室温10——20℃环境中,让种子充分发芽;再以发芽的种子粒数除以100,乘以100%,求得发芽率。这种测定方法虽然准确,但需要8天时间。 红墨水染色法。以一份市售红墨水加19份自来水配成染色剂;随机抽取100粒玉米种子,用水浸泡两小时,让其吸胀;用镊子把吸胀的种胚、乳胚一一剥出;将处理后种子均匀置于培养器内,注入染色剂,以淹没种子为度,染色15——20分钟后,倾出染色剂,用自来水反复冲洗种子。死种胚、胚乳呈现深红色,活种胚不被染色或略带浅红色,据此判断活种子数,以此除以100,乘以100%,则为发芽率。 外观目测法。用肉眼观察玉米种胚形状和色泽。凡种胚凸出或皱缩、显黑暗无光泽的,则种子新鲜,生活力强,可作生产用种。 浸种催芽法。先将100粒种子用水浸约两小时吸胀,放于湿润草纸上,盖以湿润草纸,置于氧气充足,室温10——20℃环境中,让种子充分发芽;再以发芽
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栽培的成败和产量的高低,只有优良的菌种,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食用菌。因此食用菌的制种,是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艺。 食用菌的菌种按培养阶段和来源的不同,可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种。从食用菌的孢子分离培养或从组织分离培养、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所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称为母种。从母种扩大培养的菌丝体,称为原种。从原种扩大培养直接用于生产上播种的菌丝体;称为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和培养 (一)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1.母种培养基的种类 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适合母种菌丝生长的琼脂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 200克
(一)食用菌因品系不同,栽培方式各有所异,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1. 段木栽培法。就是将天然木料砍伐下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接种,培养管理。适合栽培的食用菌有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平菇、滑菇等木生食用菌。 2.粪草栽培法。它是利用禽畜粪便及各种秸秆进行堆制发酵,作为培养料,进行接种栽培的,如双孢蘑菇、草菇、大肥菇等草生、粪生食用菌。 3.代料栽培法。它是利用工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常用有木屑、刨花、废棉、棉籽壳、米糠、麸皮等,经处理后,可放在室内的栽培床或瓶、袋等容器内接种培养、管理即可。常适合栽培的种类有: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平菇、榆黄蘑、金针菇、鲍鱼菇、猴头、灵芝等。 几种主要食用使用菌栽培方式 栽培品种 主要栽培原料 主要栽培方式
葡萄属于高光呼吸型的碳三植物,光呼吸几乎消耗光合产物的40%—50%。尤其在夏季,光呼吸作用因温度提高而急剧增强,而这时正值果实糖分增长的关键时刻,从而严重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影响葡萄的品质。因此,适当抑制叶片的光呼吸,就能减少叶片光合产物的消耗,显著增加果实中的糖分含量。根据我们的实验,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不仅可提高巨峰系葡萄的坐果率,而且对果实的品质、产量和成熟的整齐度均有良好的影响。为了改善果实品质,在果实膨大后每隔7—10天全株喷布1次300毫克/千克光呼吸抑制剂,连续喷2—3次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使用时要注意亚硫酸氢钠可以和其他农药、化肥混合喷施,但决不能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喷施的时间以晴天露水干后上午8—11时或下午15—18时为宜。 若为提高葡萄坐果率,可在葡萄开花前l周、初花和盛花期各喷1次500—700毫克/千克的亚硫酸氢钠,可明显提高开花坐果率。
运输过程也是影响瓶插寿命的重要关键,而瓶插寿命越长,消费者越容易因此成为忠实顾客。由于切花从采收后,生命就开始走向终结,采后处理实际上是决定瓶插寿命的重要关键,而所谓「高品质切花」是所有含苞的花朵最后都能盛开,且可以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生产高品质切花并不难,基本上只要建造可以控温的贮藏室,并保持处理切花环境的清洁以防细菌滋生,还要让切花保持吸水状态就可以了。 失水问题 切花采收后务必要保持在吸水的状态,吸水可减轻切花蒸散失水,并为其往后干燥运输过程做准备,而在水中加入适量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切花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建议使用商业用或经实验证明有效的配方,尽量避免自行调配,因为商业配方可有效确保细菌及微生物滋生,并能提供切花采后适当的养分。虽然目前对于花农采后处理时,是否需要在保鲜液中加糖尚无定论,不过将切花长途运输到市场的过程是个严格的考验,切花在运输前必须做好准备。 冷藏保鲜 切花采收后除了置于保鲜液中吸水外,下个重要步骤就是在适当温度中贮藏,对于大部分非热带花卉来说,适当的贮藏温度是0.5~2℃。将切花置于低温贮藏可降低植
1类似生长素药剂: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纯品为白色粉状,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常用有的:吲哚∷?IBA),主要用于促进插枝生根;萘乙酸(NAA),α-型的活力强,用于防止果实脱落或疏花疏果,也可促进插枝生根,与IBA混合使用效果更佳;二氯苯氧乙酸(2,4-D),用于防止果实脱落,诱导番茄形成无籽果实,促进橡胶树排泌胶乳,高浓度(1000ppm以上)可用作除莠剂,杀除双子叶杂草和灌木。 2合成细胞分裂素:常用的有6-苄基腺嘌呤(BA),又称绿丹(Verdan);6-糠基腺嘌呤(KT),又称激动素;这类物质不溶于水,易溶于盐酸或乙醇。均可用于组织培养诱导芽的形成。 3乙烯利(Ethrel,CEPA)化学名称2-氯乙基膦酸。在常温和pH3以下时较稳定,pH4以上即逐渐分解,放出乙烯。随着溶液温度和pH增高,乙烯释放速度加快。乙烯利常用于促进水果成熟、落叶和疏果;刺激橡胶树排泌胶乳,提高橡胶产量;对松脂和漆液等也有类似的增产效果。 4矮壮素(Cycocel,CCC)化学名称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又称氯化氯胆碱。纯品为白色结晶,有鱼腥味。易溶于水
香菇菌种 菌丝洁白、粗壮、舒展、均匀,边缘整齐,生长速度快;在瓶壁呈扇面羽毛状发展,生长健壮,会分泌酱油色的水珠。菌丝长满瓶后,10~15天内常见到琥珀色透明液体,并具有香菇特有的芳香气味,无臭味和霉味。 如瓶内菌丝柱与瓶壁脱离,说明培养料水分过多所致;若既脱离,菌丝柱又开始萎缩,表面菌皮增厚并变为深褐色,说明菌种已开始老化,不能久存,应立即使用。 若菌种柱表面已出现小菇蕾,是好菌种的特征之一,应去掉菇蕾尽快使用;若出现大量菇蕾,则说明菌龄较大已老化,不宜使用。 如果菌种瓶内可以看到木颗粒,是培养时间不足,应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若所用的米糠质量太差(含谷壳太多),致使菌丝生长不良,应更换培养基,重新生产。 草菇菌种 菌丝密集,健壮,分布均匀,透明,有光泽,呈淡黄白色。有大量黄白色或锈红色的厚恒孢子堆,为正常的小粒草菇菌种;若厚孢子较少,为大粒草菇菌种。 若瓶内菌丝萎缩、凋零,生长无力,培养基干涸或腐烂,为老化菌种,不能使用。 若菌丝洁白、浓缩或瓶内长出墨汁状伞菌为鬼伞,也不能使用。 栽培种的菌龄一般不超过
一般采用回龙火炕,半地下式或地上式均可。炕宽1.5—2米,长度随需要而定。具体的修造方法,可先在炕床下挖2—3条小沟。小沟深20厘米,宽15厘米。小沟上面用砖或土坯铺平,这就是第一层烟道即主烟道。烟道出口处至入口处应有一定的角度,倾斜向上,再在第一层烟道上面用砖或土坯砌成花洞,即为第二层烟道。抹泥修成炕面,周围用砖砌成矮墙。火炕修好后,要先进行试烧,温度过 高处应适当填土。在炕面各处温度均匀时(20—28℃)铺10 厘米厚湿沙或湿锯末,上面摆放插条进行催根,并覆盖塑料薄 膜防止插条失水干燥。 火炕建造方法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区火炕比较简单,烟道只有1层,在炕床底下挖3条沟。中间1条沟为主火道,由 烧火口延伸到火炕的末端,倾斜度为25℃—30℃。两侧为2条副火道,主副火道间相距20—40厘米,在火炕末端相通。副火道也要修成缓坡状,一直回龙到烧火口上的出烟口。主副火道的宽度均为25厘米,高度为20厘米左右。火道上用机瓦铺平后填上一层土,踏实、修成炕面。其他催根方法与回龙火炕相同。 火炕建造比较简单,适合在无电源和一些习惯于火炕育苗的地区采用。
火炕育苗实际上是在火炕催根的基础上,直接把插条在火炕上培育成苗,然后定植到大田。 火炕的修筑和插条准备都同于火炕催根,仅插条扦插的密度没有催根的密度大,一般距4—5厘米扦插一个插条,插条2耀埋人湿沙中。全炕扦插完后,随时开始烧火加热,每天晚上和早上烧火2—3次,使床面沙内温度保持在25—30℃。同时注意经常洒水,保持床内湿润,气温较高时要及时揭开塑料薄膜通风。正常情况下,烧火时间大约需要1个月或1.5个月。进入大田定植前7—10天停止加热,对苗木进行适应性锻炼。一般扦插12天后即开始产生愈合组织,20天后生根率达70%,1个月后1个插条可长出10余条根,部分根已半木质化。这时地上部也可发出3—4片叶,苗高可达13—20厘米。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管理和取苗定植,常常采用营养钵或营养袋与火炕加温相结合的育苗方法。 火炕育苗省时间、省土地、省劳力、投资少、见效快、成苗率高,在无电力供应的农村可采用这种方法。 火炕育苗与电热育苗相同,实现了春季育苗、初夏栽植,延长了苗木的生长时间,创造了早成形、早结果、早丰产的条件。 火炕育苗时,火炕可在住宅院落里修建,也可在村头地边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