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个月一直在研究studier的auto-induction Protein Expression System.
他今天三月份在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上发表了一篇长达28页的文章“Protein production by auto-induction in high-density shaking cultures。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41 (2005) 207–234” 综述了3年来冷泉港一直在用的他发明的方法。看了之后感觉studier这个人太牛了,pet系统就是他发明的。但为了解决表达型质粒的自发诱导的问题(就是不加诱导剂,菌液摇到饱和时总有目的蛋白自动表达的问题,这也是有毒蛋白不能表达的原因),他彻底研究了培养基的每一种组分,最后发现是胰蛋白胨里的少量的乳糖在作怪,他同时又发现了葡萄糖,和氨基酸能抑止乳糖的诱导,在培养基的研究中,他发明了全新的培养基组分,在这种培养基里,菌液的OD值很简单的就能达到5-50左右,在此基础上,他发明了自动诱导系统,就是在培养基里含有少量葡萄糖(0.02%),和0.2%的乳糖,当然还有其他营养组分。当菌液摇到饱和时,这时葡萄糖已经被消耗光,就开始利用乳糖,而乳糖的中间代谢产物异乳糖就相当于IPTG,就自发的开始了诱导,由于菌液相当的浓,蛋白产量普遍能提高几倍到几十倍,我用这套将我的一个蛋白从10毫克每升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了150毫克每升。我的菌液一般饱和在OD值8左右,这比studier说得要低一些,因为我没用他说的baffled flask来培养,这种培养瓶就是底部像可乐瓶底那样,供氧量能极大提高。
他的配方还彻底解决了有毒蛋白,质粒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以前的质粒不稳定和蛋白有毒导致无法划线,主要是因为即使在没有诱导剂的情况下,菌仍然会表达少量的外源蛋白,一旦质粒表达外源蛋白,菌就倾向于排斥这个质粒,如果蛋白有毒,菌甚至会无法生长。但是新的培养基中,质粒不会表达外源蛋白,质粒在表达菌中就跟在克隆菌中一样,大家共同繁荣,相当稳定。菌液(即使带有超毒性的质粒)可以4度冰箱存放好几个星期。还有人提出表达的时候甚至不用加抗生素,因为抗生素一个作用是抑止杂菌,但是其更大的作用在于能维持质粒的拷贝数,菌需要质粒才能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