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厌氧性细菌:厌氧芽胞杆菌

佚名 厌氧芽胞杆菌只有一个属,称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简称梭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都能产生芽胞,芽胞直径大多比菌体宽,使菌体膨大成梭形,故得名。芽胞的形状和位置在鉴别上有意义。 大多数须在严格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少数可在微氧环境中繁殖。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一)生物学性状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4~8um ,宽0.3~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后,可形成直径1mm 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在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厌氧性细菌:无芽胞厌氧菌

佚名 在细菌引起的感染中,厌氧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梭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早被临床重视。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却常被忽视,近年来由于科学仪器、 实验方法 的进展,发现无芽胞厌氧菌引起感染逐年增加,引起临床广泛重视。 无芽胞厌氧菌均为正常菌群,在下述条件下才引起内源性感染:①因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损,致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②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使正常菌群失调。③机体免疫力减退。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坏死、或有异物及需氧菌混合感染,形成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力往往不强,细菌的种类不同其致病物质也不完全相同。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往往无特定的病型,常引起局部的炎症、脓疡和组织坏死等,并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如中耳炎、鼻窦炎、牙周脓肿、坏死性肺炎、肺脓疡、腹膜炎、阑尾炎、盆腔脓肿、子宫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脑脓疡等。在此类感染中,往往同时存在有几种厌氧菌,亦还可能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应结合病情和标本中出现的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厌氧菌的检验

佚名 一、标本采集 许多无牙胞厌氧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在采集标本时尽量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应该采取没有正常菌群污染的标本。标本采取后应迅速送检,立即接种,放入厌氧环境中培养,尽量减少空气接触,以免厌氧菌死亡。 二、涂片镜检 脓液标本可直接涂片染色后观察细菌形态特征、染色性、菌数多少等供选择培养基和判定结果时参考。 三、接种培养 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不能生长。要培养厌氧菌,必须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通常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或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环境中的游离氧,以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硫基乙酸钠培养基,牛心脑浸液培养基等。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许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厌氧缸法 接种好标本的平板或液体培养基试管,可放入厌氧缸内培养,厌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缸内造成厌氧环境,从而将厌氧菌培养出来。 2.厌氧袋(Bio-bag) 即在塑料袋内造成厌氧环境来培养厌氧菌。塑料袋透明而不透气,内装气体发生管(有硼氢化钠的碳酸氢钠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百日咳杆菌

佚名 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人类百日咳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百日咳杆菌为卵圆形短小杆菌,大小为0.5~1.5×0.2~0.5um,属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无鞭毛、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甲苯胺蓝染色可见两极异染颗粒。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需用马铃薯血液甘油琼脂培养基(即鲍~金氏培养基)才能生长。经37℃2~3天培养后,可见细小、圆形、光滑、凸起、银灰色、不透明的菌落,周围有模糊的溶血环。液体培养呈均匀混浊生长,并有少量粘性沉淀。 生化反应弱,一般不发酵糖类,但分解蔗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和吲哚,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本菌常发生光滑型到粗糙的相变异:Ⅰ相为光滑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Ⅳ相为粗糙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力。Ⅱ、Ⅲ相为过渡相。一般在疾病急性期分离的细菌为Ⅰ相,疾病晚期和多次传代培养可出现Ⅱ、Ⅲ或Ⅳ相的变异。发生这种变异时,细菌形态、菌落、溶血性、抗原结构和致病力等均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流感杆菌

佚名 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腔腔分离出来,而被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直至流感病毒分离成功后,才明确流感杆菌是流感流行时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的细菌。现已知流感杆菌是小儿及老人常见感染的病原体,可引起多种组织的化脓 性病 变,最常见的是婴幼儿脑膜炎及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一、生物学形状 (一)形态与染色 1.0~1.5×0.3~0.4um。短小球杆菌,长期培养后可呈球杆状、长杆状、丝状等多形态。属嗜血杆菌属。无芽胞、鞭毛,有毒株在新鲜培养上生长6~18小时后可见明显荚膜,陈旧培养物中则常消失。革兰氏染色阴性。 (二)培养特性 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7.6~7.8。生长需要血液中的V和X因子,在加热过的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好。培养18~24小时后呈现无色透明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48小时后转变为较大的灰白色菌落。当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培养时,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绿脓杆菌

佚名 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大小为1.5~3.0×0.5~0.8um,G-杆菌。菌体一端一般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米液型菌株有多糖荚膜或糖萼,具有抗吞噬作用。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专性需氧。菌落形态不一,多数直径2~3mm,边缘不剂齐,扁平湿润。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溶血环。液体培养呈混浊生长,并有菌膜形成。绿脓杆菌能产生两种水溶性色素:一种是绿脓素,为蓝绿色的吩嗪类分合物,无荧光性,具有抗菌作用。另一种为荧光素,呈绿色。绿脓素只有绿脓杆菌产生,故有诊断意义。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军团病杆菌

佚名 1976年,美国一退伍军人组织宾州军团在费城召开会时暴发了一次肺炎流行,有221人发病,造成34人死亡。当时病因不明,被称为军团病。1977年分离到本病的病原体,次年命名为军团病杆菌,简称军团菌,属军团菌科军团菌属(Legionella)。 一、生物学性状 杆状。大小为2~20×0.3~0.9um。革兰氏染色微弱阴性。通常 Gimenez染色法或Dieterle镀银染色法染色。抗酸染色常阴性。无芽胞、无荚膜,但有菌毛和一至数根鞭毛,能运动。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亦不同,如菌丝状,短菌丝状,杆状等。细胞壁内含有大量支链脂肪酸,占总脂肪酸量的68%以上。此特点与分枝杆菌相似,而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显著不同。 营养要求特殊,常接种于复合培养基中,生长环境中必须含半胱氨酸和铁。需氧,2.5~5%CO2能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6.1。生长缓慢,3天后才可见圆形菌落,直径1~2mm,颜色多变,有光泽、湿润,半透明,有特殊臭味。 大多数军团菌产生明胶酶和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螺旋体概述

佚名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与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种类很多,有的有致病性,有的无致病性。根据螺旋的数目、大小和规则程度及两螺旋间的距离分为三科五属,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有三个属(图48-1)。 图48-1 三属螺旋体形态模式图 1.疏螺旋体属(Borrelia):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前者引起回归热,后者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2.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佚名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染色及培养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49-1)。 图49-1 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映光法)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 蛋白质组 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佚名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n)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 性病 ,近几年在我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一、生物学特性 梅毒螺旋体细长,5~15×0.1~0.2um,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两端尖直。电镜下显示梅毒螺旋体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糖及类脂组成)、轴丝(主要由 蛋白质组 成)、圆柱形菌体(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一般染料不易着色。梅毒螺旋体有生活发育周期,分为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平均约30小时增殖一代,发育周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 性病 程有关。梅素螺旋体抗原分为三类: 1.螺旋体表面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凝集抗体及密螺旋体制动或溶解抗体,后者加补体可溶解螺旋体。 2.螺旋体内类属抗原: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与非病原性螺旋体有交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立克次体概述

佚名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均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科包括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和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等三个属。立克次体属又分成三个生物群: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与恙虫病群(见表54-1)。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我国除斑疹伤寒、恙虫病外,已证明有Q热、斑点热疫源地存在。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与结构 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0.3~0.6×0.8~2.0um。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um,多形性更明显。最大者为斑点热群,为0.6×1.2um。在感染细胞内,立克次体常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佚名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其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佚名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防治方法,进一步发展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公元386~534年)《齐民要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佚名 细菌(Bacterium)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的条件下其相对稳定的形态与结构。一般将细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而其内部的超微结构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菌的形态对诊断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细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内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图3-1)。 图3-1 细菌的基本形态 一、球菌(Coccus) 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有的呈矛头状或肾状。单个球菌的直径约在0.8~1.2um左右。 由于繁殖时细菌细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后细菌粘连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的结构

佚名 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细菌的结构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为: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习惯上又把一个细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细菌通常具有的结构称为基本结构,而把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特殊结构(图4-1)。 图4-1 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一)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为细菌表面比较复杂的结构。是一层较厚(5~80nm)、质量均匀的网状结构,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1.细胞壁主要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的营养

佚名 细菌具有独立的生命活动能力,可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获得能量,具有代谢(Metabolism)旺盛、繁殖(Multiplication)迅速的特点。细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多种对人类的生活及医字实践有重要意义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营养 细菌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作为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称为营养物质。一种物质可否作为细菌的营养物质,决定于两个因素:①该物质能否经一定的方式进入细胞;②细菌是否具有相应的酶,使进入细胞的物质用于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营养物质有两方面作用:①用于组成细菌细胞的各种成分;②供给细菌新陈代谢中所需能量。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各类细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差别很大。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其主要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见表1。 表5-1 细菌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功能 营养元素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沙眼衣原体

网络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伯氏系统手册》(1984)的记载,将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biovar mouse)、沙眼生物型(biovar trachoma)和 性病 淋巴肉芽肿生物型(biovar lymphogranulomavenereum,LGV)。后二者与人类疾病有关。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沙眼生物型又分A、B、Ba、C、D、Da、E、F、G、H、I、Ia、J、K14个血清型,LGV生物型又有L1、L2、L2a、L34个血清型。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将鸡胚卵黄囊或 细胞培养 的沙眼衣原体高度提纯,于电镜下检查,可见原体呈球形或类球形,胞浆膜外有刚性细胞壁,壁外有平滑表层。始体的体积较大,形状不甚规则,其包膜富有韧性,无刚性的细胞壁,原体和始体内皆含有DNA与RNA。 沙眼衣原体具有特殊的染色性状,不同的发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网络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一、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 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 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虱叮兄弟病人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随粪便排泄在皮肤上,并经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立克次体在干燥粪便中于室温下能保持感染性达二个月。偶有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的。 普氏立克次全感染虱后7~10天造成虱肠阻塞而死亡,并不经卵传给下一代,故体虱仅为普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而非储存宿主。隐性感染者或病愈病人体内可潜伏立克次体,一般认为这类人可能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当机体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立克次体-- 概述

网络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均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科包括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柯克斯体属(Coxiella)和罗沙利马体属(Rochalimaea)等三个属。立克次体属又分成三个生物群: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与恙虫病群(见表17~1)。 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且人畜共患。我国除斑疹伤寒、恙虫病外,已证明有Q热、斑点热疫源地存在。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与结构 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0.3~0.6×0.8~2.0um。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um,多形性更明显。最大者为斑点热群,为0.6×1.2um。在感染细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军团病杆菌

网络 第四节 军团病杆菌 1976年,美国一退伍军人组织宾州军团在费城召开会时暴发了一次肺炎流行,有221人发病,造成34人死亡。当时病因不明,被称为军团病。1977年分离到本病的病原体,次年命名为军团病杆菌,简称军团菌,属军团菌科军团菌属(Legionella)。 一、生物学性状 杆状。大小为2~20×0.3~0.9um。革兰氏染色微弱阴性。通常Gimenez染色法或Dieterle镀银染色法染色。抗酸染色常阴性。无芽胞、无荚膜,但有菌毛和一至数根鞭毛,能运动。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亦不同,如菌丝状,短菌丝状,杆状等。细胞壁内含有大量支链脂肪酸,占总脂肪酸量的68%以上。此特点与分枝杆菌相似,而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显著不同。 营养要求特殊,常接种于复合培养基中,生长环境中必须含半胱氨酸和铁。需氧,2.5~5%CO2能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6.1。生长缓慢,3天后才可见圆形菌落,直径1~2mm,颜色多变,有光泽、湿润,半透明,有特殊臭味。 大多数军团菌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