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失禁是泛指消化道下端出口处失去正常的控制,这包括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程度,如睡眠时不能控制排便,排气时出现漏粪和不能控制稀便,直至完全不能控制排气和排便等。 【病因】 肛门功能的控制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协调,综合地来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就可能导致肛门失禁。节制肛门排粪功能主要有五个因素:①肛管直肠粘膜的刺激反应;肛直肠粘膜下有压力感受器,当肛直肠被充盈时,这些感受器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传送信息经脊髓和中枢神经,根据刺激的内涵和外在环境的适宜与否,来决定松弛或收缩括约肌,从而来调控排气和排便;②肛直肠的成角:正常人的肛直肠存在80~90角度,可阻止粪便因重力关系而向下脱出。生理和病理性因素使肛直肠角的改变也是排便失控的重要一环;③扑动瓣作用,肠壁的节律性收缩,形成扑动瓣,使肠腔闭锁,从而达到调控排粪作用;④协调作用,排粪动作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中枢、脊髓、自主或不自主等多种神经作用,协调和协同地进行才能顺利地完成,任何环节的不协调,就可能导致失调。当粪便进入直肠,刺激肠壁压力感受器,引起冲动,有排便感。如条件适宜,大脑皮质对下级神经的
硝酸盐还原 nitrate reduction 生物体内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即硝酸盐受硝酸还原酶的作用,还原成亚硝酸的反应。此时,其它的电子供体受到氧化。硝酸盐广泛存在于海水、土壤中,厌氧性硝酸还原细菌能以硝酸盐作最终受体氧化有机化合物,并利用其能量而生长,称此为硝酸呼吸( nitrate respiration)。这种反应形式和生理作用与有氧呼吸极为相似,是一种效率远比发酵为佳的能量获得形式。在硫黄细菌中也同样有以硝酸盐氧化硫黄及其化合物,并利用其能量进行无机营养型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硝酸盐的变化并不停留在亚硝酸的阶段,可以看到分子态氮的出现脱氮作用)。硝酸还原能力在细菌分类上是重要的记载事项。但是,有硝酸还原能力的菌未必都能在无氧中生长。此外,硝酸盐还原在微生物和植物中,是以硝酸盐为氮源加以利用和同化时的第一阶段反应。然后再进行下几个阶段的还原而产生氨。此外,绿色植物可在光照下进行硝酸盐的光化学的还原(亚硝酸生成)。
硝酸还原酶 nitrate reductase 一种氧化还原酶,可催化硝酸离子还原成亚硝酸离子的反应。可分为参与硝酸盐同化的同化型还原酶和催化以硝酸盐为活体氧化的最终电子受休的硝酸盐呼吸异化型(呼吸型)还原酶。同化型存在于高等植物、藻类、菌类及细菌,是由含 Mo、黄素和正铁血红素的亚单位所成的酶,即分子内具有小的电子递体。菠菜、小球藻的酶其分子量约 20万。作为电子供体,蓝藻为铁氧还蛋白,菌类主要为 NADPH,而绿色植物主要为 NADH。 HC1.6.6.1— 3。可由硝酸盐诱导,可被氨和有机氮的抑制。异化型酶存在于许多兼性好氧性细菌,多为与膜结构结合的不溶性的,( EC1.7.99.4, 1.9.6.1)。一般含铁及钼分子量数十万,似以细胞色素为电子供体,而专性嫌气性细菌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酶是可溶性的,以铁氧还蛋白为电子供体。在高等动物的肝和牛乳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或醛氧化酶,可代替氧而还原硝酸盐。
硝化细菌 nitrifying bacteria 好氧的氧化氨为亚硝酸(亚硝酸细菌)和氧化亚硝酸为硝酸(硝酸细菌)的一群土壤细菌。它们任何时候都是进行生态学的相伴生活;在营养方面是化学合成无机氧化的无机营养细菌。二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以下列反应获得能量同化 CO2 ( CO2 + H2 O→ 1/6C6 H12 O18 ,△ G=118千卡): 在硝化细菌的细胞内有的具有如光合细菌取样的发达的层状结构,其中局部具有氧化无机物的细胞色素电子传递系统,与其共轭产生以 ATP为代表的化学能;其中一部分因形成来自细胞色素系统的反向电子流而被消耗,而细胞色素系统是固定和同化二氧化碳所必需的还原能力( NADH或 NADPH)这个机制是受细胞的无机营养生活密切的控制。氧化有机物的生物即使从外部供给作为能源的有机物也不能利用,表现它是好氧生活的一种极端的生物。 pH8以上的碱性条件尤为合适,对 NH4 、 NO2 - 等具有严格的特异性。土壤的硝化率为每克土壤每天氧化 0.02毫克的铵态氮,这相当于每公顷每天 1/
消退 extinction, waning falling ( 1)对于由某种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以非条件刺激对该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在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之后,反射效应便逐渐减少,以至完全不表现反射。此现象称为消退。但条件反射并不消失,在暂停以后如果给以原来的条件刺激,反射效应会再次出现。因此,消退只不过是条件刺激暂时不显示阳性效应而已。此现象可用与条件刺激相对应的大脑皮层中暂时发生抑制来解释。因消退而发生的抑制称消退抑制( extinctive inhibition)。(张耀然译) ( 2)指当刺激消失时,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退。原来是关于声音感觉的术语,后来也用到其它的感觉方面而一般化了。在声音方面也用残鸣、后鸣或余韻等词。一般可看成感受机构中的刺激后效应,或与感觉神经纤维的反复兴奋(后发射)有关的感觉现象,是在刺激终止后的感觉残留,即残余感觉或残象。在频率十分高的断续或交替的感觉刺激之间所形成的感觉融合,亦基因于此。在声音的场合,虽导致和音现象,但由于通常有音源自身的残鸣,所以实际的后鸣更长,每秒 4— 5回以上的交替就引起音的融合。感
便秘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证,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泻药都有依赖性,随着时间延长,用量愈来愈大,药效愈来愈差。常用的泻药有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容积性泻药3种,蓖麻油、大黄等刺激性泻药可使肌丛神经节细胞变性,使便秘更加重;润滑性泻药中的液体石腊服用后吸收入血,有引起全身性脂性肉芽肿的报道;容积性泻药是一些不被肠壁吸收的盐类,服后在肠内形成高渗盐状态,能保存肠腔内的水分,使肠内容物体积增大,但也容易造成依赖性。因此,应设法逐渐停用。 治疗习惯性便秘最好的办法是: a.建立每天定时上厕所的习惯。因大肠集团运动常在餐后出现,应在餐后不久或一有便意即去大使,形成反射。对偶然的未按时排便不必介意。 b.运动对排便很重要,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增加饮水量,并持之以恒。 c.晨起喝凉白开一杯,或加人少许食盐。 d.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使饮食有足够的体积,以便刺激大肠的蠕动。据测定,每日进食含3克纤维素的食物,大便量仅50~100克;含10克纤维素的食物,粪便量即可达200克。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主要有粗制面粉、粗制大米、玉米粉、芹菜、韭
①机能性便秘 a.弛缓型(低紧张性便秘):慢性便秘中最常见的是弛缓型便秘,许多找不到明确原因的便秘都属于此型。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肌神经丛兴奋性低下所致,所以又叫运动低下性或低紧张性便秘。该型使用阿托品时,可见全部肠管弛缓、扩张,结肠袋减小或消失。反应出是由于肠管蠕动紧张性减弱,使肠内容物通过迟缓,时间延长,水分吸收增大而致秘结。该型便秘一般无痛苦,但便意感淡漠,大便间隔3天左右,且排出困难,也常伴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头晕乏力,倦怠心悸,舌苔厚腻等全身症状。甚至可在乙状结肠部(左下腹)摸到充满粪便的肠管。这类便秘又叫习惯性便秘。 年老体虚、长期卧床及服用泻药者、食量少、纤维素及饮水不足、低血压、肥胖体质、内脏下垂、内分泌紊乱、缺乏维生素B族、中毒及药物性便秘都属于此型。 b.痉挛型(运动失调性便秘):认为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副交感神经亢进导致肠的运动异常所致,即运动失调性便秘。该型临床上较少见。以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下腹部有钝痛和不适感,排便后可减轻,粪形如羊粪球状,食欲不振,可伴有头痛、眩晕、心悸气短、烦躁等症状。 该型
便秘的同时伴有便血者,应考虑如下疾病: (1)大肠息肉:其主要症状是便血,便血的特点是具有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凡儿童有便血,大便次数及性质基本正常者,多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多见于青年成人,粪便带有鲜血和粘液,可因反复出血而引起贫血。 (2)直肠、结肠癌:直肠癌便血,早期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不多,为间歇性,常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的病史。晚期大便中常同时混有恶臭的粘液。左侧结肠癌类似直肠癌,易发生肠梗阻。右侧结肠癌以柏油样大便为主,大便潜血试验常为阳性,伴有消化不良、贫血及右下腹部肿块等体征。 (3)结肠憩室炎:多位于乙状结肠,有习惯性便秘病史,无并发症的憩室无症状,如果憩室发炎 ,可有粘液血便、腹痛、发热等症。 (4)肠套叠:常为粘液血便,呈果酱状,儿童多见,伴有腹痛,腹部可扪及套叠的肿块,易引起肠梗阻。 (5)痔疮:便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但并非每次解大便时均有便血,一般以大便干燥时为多见。出血量不等,可以是粪便带血,便后手纸带血或点滴而出,严重者出血量较大。 (6)肛裂:可以出现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较少见。国内两组资料报道,在急性胰腺炎的病例中,发生于妊娠期者,占13~14.3%。有的作者认为,妊娠期发病,可能与妊娠剧吐、增大子宫的机械性压迫、胆道疾病(特别是胆道蛔虫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服用噻嗪类利尿药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可发生于妊娠任何时期,初产妇与经产妇均可罹病,但以妊娠晚期及产褥期较多见。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患者,亦可并发胰腺炎及胰腺坏死,预后不良。Wilkinson(1973)收集妊娠期胰腺炎98例,产妇死亡率高达37%,而非孕青年妇女死亡率仅3~6%;同时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率亦高达37.9%。说明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较非孕期严重。 【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为饱食或饮酒之后突然发作上腹痛,疼痛剧烈,持续不减,位于左上腹或中上腹部,并向左肩部或腰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检查左上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但妊娠晚期由于子宫增大,腹部膨隆,胰腺位置相对较深,可能检查不满意,体征不典型。同时炎症刺激引起子宫收缩,亦可掩盖腹痛,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提供诊断的依据。 【诊断说
每日早餐后当粪便运送至横结肠时,被结肠的集团运动,一下子送到乙状结肠、直肠,直肠粘膜受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层,又经传出冲动使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腹肌、膈肌收缩而使粪便从肛门排出。而上述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有障碍时,即发生便秘。 首先是脑异常:包括帕金森氏病、脑肿瘤、脑血管障碍、脑炎等,都会使大脑皮层的功能受到影响,引起便秘。 其次是脊髓的异常:包括马尾神经瘤、腰及骶髓损伤、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症、脊髓炎等,使感觉冲动的传入障碍,从而导致便秘。 再有就是末梢神经的异常:如骨盆神经切除、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另外,一些疾病如抑郁型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癔病等,能使植物神经系统失去平衡 ,使分布在肠管上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作用减低,抑制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从而产生便秘。
1.酒精性慢性胰腺炎:为西方慢性胰腺炎中常见的类型。胰腺表现为纤维化而坚硬,往往全胰受累呈灰白色,受累严重区域的胰腺分叶不清,由于胰腺有严重的纤维化可见胰腺萎缩,切片苍白,出血少。胰腺组织超微结构发现腺泡分泌亢进,成熟的酶原颗粒减少,前酶原数、细胞核和核仁高尔基复合体、粗内质网等增大,线粒体亦变大,导管和中心腺泡细胞数亦增多。 由于饮酒增加胰液内的蛋白质成分,镜检可见胰腺小导管内有蛋白类物质深积,其组成为胰液蛋白质及糖蛋白质。若碳酸钙加入则形成钙化或为胰腺管内结石。当蛋白堵塞物与坏死物堵塞小的导管,使被堵塞的的远端胰管扩张。大的胰管可分为段或全程的扩张。在胰管周围组织的实质有炎性浸润,随着病变的发展则腺泡组织消失,而被纤维组织所取代,这些纤维组织牵拉导管则引起导管扩张,而胰管呈串珠状表现者少见。由于胰岛周围的小静脉被纤维化的组织压迫,则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能进入血循,而可发生糖尿病。 2.梗阻性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梗阻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如乏特氏乳头纤维化、乳头炎症、主胰管先天性或后天性狭窄、肿瘤压迫等。在我国的慢性胰腺炎经ERCP、手术及尸检所见多继
1.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 ⑴解除胰管梗阻。 ⑵解除胆管前端的梗阻。 ⑶缓解疼痛。 ⑷减少因慢性胰腺而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2.慢性胰腺炎的手术适应症: ⑴虽经适当的生活调理、适当的内科治疗仍然反复的急性发作,或有顽固性疼痛。 ⑵有胆道结石,具结石在胆管下端或壶腹部,常因其嵌顿而引起胰腺炎者。 ⑶胆管下端狭窄或胆胰管开口处狭窄。 ⑷有局部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者。 ⑸伴有胰腺囊肿或伴有胰瘘。 ⑹怀疑胰腺癌。 3.慢性胰腺炎的处理常用者为: ⑴胰管减压术:乳头部胰管口切开成形术;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尾侧、胰管空肠吻合术。 ⑵胰腺切除术:全胰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肿大的胰头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 ⑶胆道的处理(指因胆道疾病所引起的慢性胰腺炎):应视情予以相应的治疗,解除梗阻,通畅引流,清除结石等病灶。 ⑷对胰腺炎所引起的并发症,如胰腺囊肿、胰腺脓肿亦予以相应治
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是反复发作性、顽固性腹痛,以左上腹或上腹为主,向左肩、背腰部放射,有时发烧、黄胆、脂肪痢。有时可出现区域性门静脉(左侧)高压等。若由胆道疾病所引起者,在慢性胰腺炎发作时或间歇期,常出现胆管炎的症状、体征。 1.顽固性疼痛:系慢性胰腺炎的一个突出症状,可无诱因的疾病,亦可在进高脂餐后发作。迄今对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以往认为胰腺导管压力增高是其原因之一。近期提出的概念认为是胰腺炎伴有神经炎。经研究发现炎症胰腺组织内神经数目增多(>100%),其直径亦增大,同时有卵圆细胞浸润以及神经束膜明显的蜕变。并发现慢性胰腺炎者感觉神经纤维内的神经肽物质P和肽相关的降钙素基因增加。此外,胰腺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亦可能对化学和物理紊乱有反应,即当胰腺内进行性病理过程时,则可引起疼痛。通过胰腺大体变化、组织形态学、影像检查均难以肯定胰腺的顽固性疼痛与形态学的相关性。因此,可能是疼痛与疾病的动态有关,而不是静态的。 2.黄疸:往往为暂时性,约30%的慢性胰腺炎出现黄疸。黄疸的出现多由于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下端所致,部分患者系由胆总管下端纤维性狭窄所造成,而这种
消化器官 digestive organ 进行食物的贮藏、消化和吸收的器官。大多数动物的消化器官占据整个内脏的大部分。虽然具有有口无胚的消化腔(胃腔),和口、肛具备的消化管等组成形式,但有时却指胃、肠等后一部分的各个部位。这些器宫及其附属结构,特别是附属腺(消化腺)共同形成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海绵动物的胃腔不一定是消化器官,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主要都是进行细胞内消化的,所以,在消化腔中细胞外消化的作用不大。水母类的消化腔(腔肠)很发达,形成胃水管系;涡虫类(特别是多歧肠目)的消化器官分成许多分支,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并兼有循环系统的机能。消化管从单纯的纵贯动物整个身体的原始形式,发展成为一方面呈复杂的弯曲形式,以增加其长度,另一方面,按其前后部位的不同,而在构造上和机能上进行分化,进一步又增加了咀嚼和磨碎装置,以及消化腺、盲囊等。这些分化,随着动物的种类,或者按其食性的不同,呈多方向的分化,但是,一般来说,摄食、咀嚼、贮留是位于消化管的前端各部,而化学消化位于消化管的中段,吸收和排泄位于消化管后端各段,从而看出各机能是局限于一定部位的。脊椎动物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一般消化酶的作用是水解,有的消化酶由消化腺分泌,有的参与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酶中,有以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等一些不活化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后再被活化的。( 1)蛋白质分解酶(蛋白酶):胃蛋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外,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同样性质的蛋白酶。但其性状许多还不明瞭。胰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在低等动物(甲壳类、复足类等)的胃液中,也以活性状态存在。但是否与高等动物的相同还不清楚。糜蛋白酶,含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氨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除作用于蛋白质的中间分解产物以外,在低等动物的蜗牛和骨螺的中肠腺中作为胃液而分泌,另外也作为中肠腺细胞内的消化酶而存在。羧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外,在低等动物的中肠腺中以活化形态存在。氨酞基脯氨酸(二肽)酶、脯氨酞氨基酸(二肽酶)、二肽酶、亮氨酰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鱼精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角蛋白酶是存在于乌贼类肠液中的特殊的消化酶。凝乳酶( rennin,粗制凝乳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肠激酶,是由高等动物的十二指肠上皮分
消费者 consumer 在生态系统中,从营养动态理论的观点来看,异养型生物中,主要把摄入的大部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水平低的有机物质的生物或生物群,称为消费者。 A. Thienemann( 1918)最初使用这个术语。一般认为,动物及异养植物(不包括真菌类和细菌类)均属于消费者( R. L. Lindeman, 1942),但通常多仅指动物。与分解者相区别的界限,相当模糊,而且为了方便起见。最近也广泛应用于表示整个异养型生物。在消费者中、以取食生产者的绿色植物之类(如植食性动物)或取食生产者的死体(包括枯枝落叶等)之类,均称为初级消费者( psimerg consume- r),而把取食初级消费者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 secondary consumer),以下还可以分为三级,四级消费者。但是,由于发育阶段不同,或即使同一发育阶段,能够改变这些消费者内部的等级的种类也不少见。再者,在不以物质而以能量为研究中心的情况下,往往也使用转换者一词。此外,把 consumer(消费者)一词最先使用于生物生产量方面的,是 C. G、 J. Petersen和 P. Boysen- J
消化 digestion 动物将摄取的食物物质变成可能吸收的形态,这种生理作用称为消化,也就是营养吸收的前处理过程。一般将食块机械的变细(粉碎、磨碎、裂断)过程,称为物理的消化( physical digestion) ;将物理消化的物质进一步分散、分解为胶体粒子以及分子水平的过程,称为化学的消化( chemical digesti- on),两者相继或同时进行,作为最终产物而生成比较低分子量的水溶性、扩散性的化合物。物理的消化靠咀嚼及体内磨碎等,化学性消化则靠消化液特别是消化酶的作用。消化按其进行的部位,一方面可以分为体外消化和消化管内消化,另一方面又可区分为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斧足类的游走细胞进出鳃壁,从水中捕捉脂肪滴送到血液中,这是体外——细胞内消化;某些寄生原虫以及毛毯苔等食虫植物,为体外——细胞外消化。体内寄生性生物(如螩虫类)的所谓消化管外消化(非经口的消化、体表消化)实际上只是由体表吸收可溶成分而已。薄羽蜉蝣幼虫或蜘蛛类口器捕捉的猎物,是通过往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即在体外而且是在细胞外消化后被摄入其消化管内。涡虫类或海星类用向体外翻转的咽以及胃包住猎物
消化共生 digestive symbiosis 栖息于动物消化器官内的微生物,以此动物所摄取食物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自己的食物进行分解,据此,而动物得以把自身酶所不能消化的食物作为营养源,如此两者互利共生,特称为消化共生。栖息于白蚁肠中的超鞭毛虫类( Trichonympha, Tricho- monas等)和细菌,将白蚁摄取的木屑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成单糖和低级脂肪酸,供给白蚁作为能源和碳源。栖息于反刍动物瘤胃(第一反刍胃)中的细菌( Ruminococcus, Bacteroides等)和纤毛虫( Entodinium, Isotricha, Diplodinium等)称为瘤胃微生物,它可将动物摄取的青草和干草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分解成低级脂肪酸。这些低级脂肪酸由瘤胃壁吸收,几乎可作为机体的全部能源和碳源。一般,哺乳类、鸟类的肠内细菌也能协助蛋白质和糖的发酵,以助动物的消化。其中,田鼠的前胃,袋鼠、马和啮齿类的盲肠,鸡、家鸽的肠盲囊等,都是使消化管的特定部位变成了发达的发酵室,对微生物的作用积极地加以利用。
〔 1〕是动物吸着于其他动物(宿主)或同种的其他个体或其他物体上的盘状构造。( 1)内部寄生的吸虫类(复殖类)有前吸盘(口吸盘)与后吸盘(腹吸盘)两种。前者位于体之前端,中央开口,后者略位于身体腹面正中线上。外部寄生的吸虫类(单殖类)有各种情况,三口螨( Tristuma)在身体前端口的左右有吸盘 2个,后端有大形的吸盘 1个;多盘吸虫( Polystoma)前端没有吸盘,后端有 6个吸盘。( 2)蛭类体前后两端各有 1个吸盘,后吸盘发达。( 3)蛭纽虫类( Malacobdella)只有后吸盘,但体的前端扩展成扁叶状,具有吸盘机能,蛭的运动与尺蠖相同。肛门开于后吸盘的背面。( 4)头足类的吸盘在触手上具有一定的排列方式(一般为 4纵列),有柄部着生于腕上,其在凹面的内部有几丁质环。这一点与上述种类不同。( 5)龙 ( Cybister japonicus)雄体的前肢跗节扩大呈盘状,纵横排列着许多吸盘。( 6)脊椎动物鲫属的一种鱼类头部背面有钱币形的吸盘;爬行类的守宫等在指的里面也可见到吸盘,这些吸盘有许多横褶襞,褶襞间隙部分可以扩展而产生负压,故能附着。还有在两栖类
应尽量与国际药典或国际卫生组织(WHO)的非专利药品命名一致。中药材的拉丁名,要选写药用部位,用第一格,后写药名,用第二格,如有形容词,则列最后。药材拉丁名一般采用属名加种加词或以代表性属种命名。化学药品、抗生素、激素及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单体药品拉丁名如为单字,均用第一格;药品的英文名(单字)拉丁化时,除少数特殊者外,通常将词尾变为um。酸类命名,先写Acidum,后写酸名作形容词。英文酸名拉丁化时,将词尾-ic变为-icum,词尾-ous变为-osum。盐类命名(含生物碱、抗生素等),金属(生物碱或盐基)的名称作为第二格列于前,阴性元素或酸根作为第一格列于后。非酸基盐类药品拉丁名、非酸基的药品名称作第一格列于前,金属元素作为形容词列于后。含有2个阳性基团的盐类命名,阳性基团均为第二格列于前,酸根为第一格列于后。有些盐类的酸根用化学名拉丁化则名称冗长,根据WIO命名情况可采用简化酸根拉丁名。各类制剂拉万名,制剂名为第一格列于前,药名作为第二格列于后,如有形容词则在最后,如为复方制剂并需要都写上时,可将主药列于前,其余列后,二药名间加写et。常用制剂拉丁名按习惯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