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分泌物能排到植物体表面的分泌结构。主要包括:(1)腺上皮,指存在于植物体某些部位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状表皮细胞,又称分泌表皮。如许多植物花的雌蕊柱头的表皮,其细胞能分泌含有糖、氨基酸、酚类化合物等成分的柱头液,利于粘着花粉和控制花粉萌发。(2)腺毛,植物体表面具分泌功能的表皮毛。种类繁多。通常具头部和柄两部分。头部由1个分泌细胞(如荨麻属的螫毛)或多个分泌细胞(如熏衣草、天竺葵、薄荷等茎叶上的腺毛)组成。分泌物包括粘液、挥发油、有机酸及盐分等。(3)蜜腺,植物分泌蜜汁的腺体结构。一般见于花瓣、花萼、雄蕊、子房或花柱的基部,亦有位于苞片、茎或叶上的。由表皮细胞特化而来。分泌蜜汁是植物对虫媒的一种适应。具有蜜腺,能分泌蜜汁供蜜蜂采集花蜜及花粉的植物称为蜜源植物。如紫云英、油菜、刺槐、枣、椴树、荞麦等。(4)排水器,植物叶尖或叶齿部分的一种排水结构。其表面为不能闭合的保卫细胞所形成的水孔,内方为不含叶绿体的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排水器排水的现象称为吐水。吐水过程是水在根压的推动下,从维管束末端流出,经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由水孔泌出的过程。禾本科植物的幼苗,及番茄、虎耳草、凤仙花、油
指分泌物不排出到植物体外的分泌结构,主要有:(1)分泌细胞,细胞腔内积聚有特殊的分泌物质的细胞。单个地分散在其他细胞中间,体积较周围细胞大。根据分泌物的类型,而有油细胞(樟科、木兰科等)、粘液细胞(仙人掌科,锦葵科等)、含晶细胞(桑科、石蒜科等)、鞣质细胞(葡萄科、景天科等)以及芥子酶细胞(十字花科、白花菜科等)等之分。(2)分泌腔和分泌道,植物体内贮藏分泌物的腔隙或管道。因部分分泌细胞解体而形成(溶生型),或因细胞中层(胞间层)溶解、分泌细胞彼此离开而形成(裂生型),或兼有这两种原因而形成(裂溶生型)。柑桔叶和果皮中见到的黄色透明小点,即为部分富含芳香油的细胞破裂,内含物释放到溶生的腔内所形成的溶生型分泌腔。松柏类植物木质部中的树脂道,是由于分泌树脂的细胞彼此离开,成为长形管道,松脂等充满其中而形成的裂生型分泌道。(3)乳汁管,植物体内分泌乳汁的管状结构。可分为有节乳汁管和无节乳汁管两类。前者由多个端壁消失的管状细胞相互贯通形成。在植物体内,它可以彼此结合形成一个分枝交织如网的系统,贯穿在薄壁组织中。后者起源于一个细胞,随植物体生长不断延伸和分枝而形成。乳汁管多见于桑
植物茎在生长过程中各自具有的一定的分枝规律和模式。各种植物由于芽的性质和活动规律不同,因而分枝方式各异。种子植物的分枝方式,有三种类型:(1)单轴分枝,主茎上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因而形成具有明显、笔直的主干的分枝方式。在这种分枝型式中,主干即主轴,由顶芽不断地向上伸展而成。多数裸子植物和部分被子植物——如杨树、山毛榉和许多草本植物具这种分枝方式。(2)合轴分枝,主干的顶芽生长一个时期后,生长迟缓、死亡或分化为花芽,而由近顶芽的腋芽代替原有顶芽继续生长,发育成新枝。以后再过一段时间(或每年)仍以这种方式形成一段新枝,因而形成了由多个轴联合成的具曲折主干的分枝方式。番茄、枣树、核桃和苹果等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茎,都属于这种类型。(3)假二叉分枝,具有对生叶的植物,在顶芽停止生长或分化为花芽时,由其下方两侧的腋芽同时发育形成二叉状分枝的分枝方式。这和低等植物那种由顶端分生组织分为2个,因而形成的真正的二叉分枝不同,故称假二叉分枝。如石竹、丁香、接骨木和茉莉等。
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分裂所产生的细胞,一小部分仍保持高度分裂的能力,大部分则陆续长大并分化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细胞,构成植物体的其他各种组织,使器官得以生长或新生。分生组织是产生和分化其他各种组织的基础,由于它的活动,使植物体不同于动物体和人体,可以终生增长。 根据在植物体内存在的位置分为 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及其分枝顶端。由于它们的活动,使根、茎得以伸长,长出侧根、侧枝和新叶。成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小而呈等径的多面体,细胞壁薄,细胞核大且位于细胞的中央,细胞质浓厚,液泡小而分散。 侧生分生组织 纵贯根、茎,位于其周围靠近器官边缘的部分,一般为一、二层细胞所构成的圆筒形或带状结构。包括维管形成层(即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前者的活动,使植物的根和茎得以不断增粗,后者的活动使长粗的根和茎的表面及受伤的器官的表面形成新的(次生的)保护组织。侧生分生组织主要存在于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草本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由于缺乏侧生分生组织,故其根和茎没有明显的增粗生长。组成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与顶端分生组织
如果您的孩子接触了腮腺炎的病儿,很有必要给孩子喝3-5天的板兰根冲剂,效果也好。即使是孩子做过免疫注射,那也不能百分之百省心。 近两年流行性腮腺炎患病率有所上升。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时候得了腮腺炎省得上学时患病影响学习,再说腮腺炎是岁数大点的人小时候都出过,没什么大事。其实患腮腺炎及时预防,及时诊治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性腮腺炎在发热前期往往有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的表现。颌下淋巴结开始受累而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边缘不清,触痛不明显,此时腮腺管口突起而不红肿,幼儿食欲减退。因无典型临床表现,家长容易忽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您的孩子有流行性腮腺炎病的接触史,早期发现不但能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以早隔离,减少疾病的扩散。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期要注意防止合并病的发生,并坚持正确治疗方法的实施。 许多老人都知道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有疼痛,腮腺肿大,出现一侧或者双侧的肿大,经常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微热,有触痛。口腔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食物时疼痛加生。发烧38℃左右(中等度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这时因症状明显而容易被诊断。他们认为这
麻疹(Measles 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我国古代医书早在公元196--220年,即有关于麻疹叙述;在1023--1104年,已认识到此病为一种传染病,并能与天花初步区别。1576年首先提出麻疹病名,已认识到其流行性及具有一定的免疫性。 国外关于麻疹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医学家认为麻诊是一种轻型天花。至1675年才认识麻疹是一个独立的疾病。1864年对法罗群岛麻疹流行病学作了第一次确切的描述,并证实麻疹系在人和人之间经呼吸道传播。 Enders及我国学者在50年代先后采用人胚肾和猴肾细胞组织培养,成功分离出麻疹病毒。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成功,推广应用后,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在执行计划免疫较差地区,仍有局部小流行。目前,麻疹已被列为世界上消灭疾病的第二个目标。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电镜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为120--250nm,中心为直径17nm的单股RNA,外包核衣壳,核衣
水痘常见于2~10岁的儿童,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水痘好发于冬春两季,常在幼儿园或小学校内引起流行。 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疱疹的浆液和口腔分泌物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也就是说如果健康的儿童与患水痘的儿童经常一起玩耍、说话、密切接触都可感染而发病。所以一旦患了水痘应注意隔离,在完全治好以前不应去幼儿园或上学。即使是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因为感染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一般要经14~17天的潜伏期,长者可达3周。 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与之接触的儿童约90%发病。而且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2天内发疹。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跖更少。初起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周围绕以红晕。水疱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经2~3天而干燥结痂,以后痂脱
水痘发生的部位较广泛,可延及头面部,且成批出现,数目较多,故有人担心会不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般来说水痘按照自然病程发生、消退,即使水疱较大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也会很快痊愈,愈后不留疤痕。但若不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反复搔抓破溃后易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发生坏疽,愈后会有疤痕。因为单纯水痘的损害部位很浅,未到达真皮组织,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向下破坏而导致疤痕形成。 可见出水痘不会留下疤痕。但是在临床上水痘还有几种特殊类型,应引起注意。 (1)大疱型水痘 只见于2岁以下的儿童。为成批发生的2~7cm大小的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但痊愈很快。 (2)出血性水痘 水疱内容物为血性,有高热及严重的全身症状。好发于营养不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病人。 (3)新生儿水痘 通常是在生产时由母亲而感染,一般症状表现较轻,但亦可发生系统损害而致死。 (4)成人水痘 症状较小儿为重。前驱期长,高热,全身症状较重,皮疹数目多,也更痒。 以上几种特殊类型虽较少见,
水痘常见于2~10岁的儿童,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水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特别是在冬春季易患病的特点,儿科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以防此类疾病的传播。 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疱疹的浆液和口腔分泌物中。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也就是说如果健康的儿童与患水痘的儿童经常一起玩耍、说话、密切接触都可感染而发病。所以一旦患了水痘应注意隔离,在完全治好以前不应去幼儿园或上学。即使是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因为感染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一般要经14~17天的潜伏期,长者可达3周。 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与之接触的儿童约90%发病。而且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2天内发疹。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水痘的临床特点是皮肤和粘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 水痘在出疹前一般先有一些前驱期表现,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重症可见高热。发热1~2天皮肤成批出现斑丘疹,以后变成表浅的水疱疹。在出疹期,患儿可仍有发热,也有的患儿无发热表现。 小儿出水痘时发热怎么处理呢?首先要让孩子多饮水,这样既有利于毒素排泄,又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在38℃以下,不必用退热剂。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可给予小剂量退热剂,最好应用扑热息痛。近年有报道,水痘患儿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的发病趋势,所以应该慎重使用。另外,对水痘患儿不宜采用酒精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可以给患儿煎服中药,选用公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多因被病犬咬伤后而受感染。本病以兴奋、恐水、怕风、流涎、咽喉肌痉挛、全身瘫痪为特征。 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儿童患狂犬病比成人多,因儿童喜欢追逐犬类,对行为异常的犬类缺乏辨别能力,不知躲避又无自卫能力,故被咬伤的机会较多。狂犬病毒一般存在于狼、狐、豺、野犬、鼠、兔、蝙蝠等野生动物中,家犬、猫、牛、羊、马等家养动物接触上述病兽也易传染上。在动物管理措施缺乏,家养动物狂犬病没有控制的地区,狂犬病易在犬中流行,也可导致人狂犬病流行。动物狂犬病中,犬狂犬病占90%,其他家养动物占5%~10%,其中猫占多数。 被病犬咬伤或病猫抓伤后一般在3个月内发病,短的8天,长的可达1年发病。头、面部被咬伤,伤口深者发病早。病儿开始感觉伤口疼痛和麻木感,随后有发热、多汗、全身疼痛不适、失眠或嗜睡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较大儿童可诉咽喉部有紧缩感。1~3天后病儿进入兴奋状态,较大儿童会感到极度恐怖,有大难临头之预兆感,还可有意识模糊、言语杂乱、辨别方向错误及颈部僵硬等脑膜刺激症状,最
何谓狂犬病? 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人类亦可感染。由棒状病毒家族的一种病毒引致,除非迅速得到处理,否则可致大脑受损,甚至死亡。大多数病死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因不能提供及时的处理和注射疫苗。夏威夷是美国唯一的无狂犬病的洲,主要是由于对入境的宠物施行120天的检疫,并限制进口外来动物种类。 如何感染? 一般是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至。当皮肤损伤处接触到狂犬病动物的唾液时也可染上此病。所有温血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人,都可能感染狂犬病。在美国大陆,与狂犬病有关的常见野生动物有臭鼬、狐狸、浣熊和蝙蝠。 有那些症状? 早期症状为不适,交替出现烦躁、忧虑,头痛、发热,有时伤口周围搔痒、疼痛。还可导致麻木或瘫痪、咽肌痉挛、惊厥、精神错乱、昏迷和死亡。 症状何时出现? 通常接触狂犬病动物后的2至8周,潜伏期偶尔可短于5天或长于1年。 如何治疗? 一旦怀疑可能感染狂犬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被动物咬伤后,迅速用大量的肥皂和水仔细清洗整个伤口及周围。及时就医或向健康部门咨询。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ZG)可用于中和伤口处的病毒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acquiri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通过性接触及输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本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极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体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一种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最初曾分别命名为人类嗜T类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uman T lymphotropic virus Ⅲ,HTLV-Ⅲ)和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V),后来的研究证实二者系同一种病毒,故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HIV。近年从西非艾滋病患者分离出另一种类似病毒,称为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系疫源性疾病,在山区、平原、森林、江河湖泊、低洼地带都有发生。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上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轻型患者一般发热不太高,热程亦较短,热退后症状逐渐缓解。重症患者体温可达40℃以上,且持续性高热不退,热退以后病情亦不会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小儿流行性出血热一般全身中毒症状较成人轻,预后也较成人好。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期应积极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症状。高热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不宜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进一步丧失体液。同时尚应该积极补充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
镶嵌卵 mosaic egg 在多细胞动物的卵裂期,若去除一部分卵裂球或胚胎物质,则以后发育起来的胚胎,亦将缺少与去除部分相应的器官和构造,把这样的卵称为镶嵌卵(是调整卵的对应词)。例如在瓜水母 8细胞期对卵裂球进行分离,本应有 8行栉板,但这时却只能生出与分离卵裂球相应数目的栉板。又角贝卵裂期生有极叶,但如果把极叶或其含有的卵裂球去除,结果幼体将缺少去除部分所应生出的顶感觉毛和后纤毛环。另外,在马蛔虫卵,如对其尚未进行染色质聚缩( chroma- tin diminution)的正常核的 P细胞加以破坏,结果一定会出现生殖细胞缺损。镶嵌卵不具调整功能,其机制一如瓜水母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特定部位细胞质的粘度高,而不易发生移动。或如极叶和极原生质等一些特殊物质,仅存在于特定部位中的缘故。海鞘的邢虽也是一种镶嵌卵,但如把未受精卵切成两半后使之受精时,由于产生调整,有时也能生出完整的幼体。调整卵也由于发生的进行而达到镶嵌期。镶嵌卵普遍存于栉水母类、纽虫类、线虫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海鞘类中。
香精油 essehtial oil 主要是指从各种植物体中用水蒸汽蒸溜(或抽出、压榨)得到的具有特殊芳香的挥发性油状物之总称。也称芳香油或植物性挥发油。通常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或这些物质的氧化还原衍生物,也含有少量的高级萜和非萜化合物。一般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酒精等。香精油是无规律地分散地产生于在 80科约一千种高等植物中,但特别集中分布在松科、芹属和桃金娘科及其他若干科中。在多数的情况下,是由分泌腺、腺毛以及其他特殊组织产生的,特定的器官(叶、树皮、果实等)中含量特别多。其代谢机能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作为在植物体合成其他萜类(叶绿醇、类胡萝卜素)的副产物而产生的,从植物体向大气中蒸发散布相当大量的香精油,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由于太阳直射而引起的植物体的过熟。已知昆虫类特别是幼虫可根据对植物特有香精油香味的反应而有选择性地进行接触或采食。
即红藻门。其主要特征是:植物体大多为多细胞组成,其中有的为丝状体,也有的为叶状体或圆条状体。高等类型的藻体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分化。细胞壁由纤维素和藻胶组成,具真核,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a和 d,有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藻胆素。大多数种类由于含有较多的藻红素,所以藻体通常为紫红色或红色。由于藻红素能吸收蓝、绿光,所以红藻可生活在深海中。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红藻淀粉。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3种类型。红藻的生活史中无具鞭毛的细胞产生。大多数种类的生活史中具有世代交替,其中少部分种类仅有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植物体,而大多数则在生活史中有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 3种植物体产生。红藻约 4000多种,大多海产,淡水产的约 50多种。海产种类大多生于 30~ 200米深的海底,但在潮间带也都有不少种类生长。红藻的经济价值较大,许多种类可食用,如紫菜、麒麟菜等,有的可入药,还有的可作工业原料。
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其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正因如此,近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蓝藻从植物界中分出来,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 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一般说,凡含叶绿素 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同样,也有少数种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多呈红色,如生于红海中的一种蓝藻,名叫红海束毛藻,由于它含的藻红素量多,藻体呈红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红色,红海便由此而得名。蓝藻虽无叶绿体,但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膜,叫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光合作用过程在此进行。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粘肽;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等;生活史中均无具鞭毛的细胞;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