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包括细胞表现出的所有运动,诸如细菌的鞭毛运动;变形虫、白血球等的变形运动;草履虫等的纤毛运动;眼虫和精子等的鞭毛运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流动和粘菌变形体的原生质流动;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收缩;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移动和细胞质的凹陷等。如按微细结构和收缩性蛋白质的种类进行分类,则细胞运动可分为如下 3类:( 1)鞭毛蛋白系统:细菌的鞭毛是由球状蛋白质的鞭毛蛋白所构成的直径为 12— 21毫微米的螺旋状细管,它不含 ATP酶;( 2)微管蛋白系:除去细菌以外的动植物细胞的鞭毛和纤毛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由球状蛋白质的微管蛋白构成的直径约为 20— 25毫微米的微管,进行规律地排列着,在这种微管上还附着具有 ATP酶活性的单宁蛋白;( 3)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系: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参与着变形虫、白血球、粘菌的变形体以及平滑肌和横纹肌等的运动。肌动蛋白以直径约 8毫微米的微丝广泛地分布在这些细胞中,在横纹肌中,以细丝的形式存在于Ⅰ带,但在其他细胞中,则以由几十条到几百条纤维组成的束存在于原生质的表层部位。一般认为,具有 ATP酶活性的肌球蛋白,在横纹肌中是以直径约 15毫微米的粗丝形式存在于
E. Strasburger( 1882)在组成细胞的原生质中,除核质以外的部分称为细胞质。在典型的细胞中,细胞质的最外层分化为细胞膜,其内部在光学显微镜下呈无颗粒的透明状,是由外质和内质所组成。外质具有溶胶-凝胶转化的特性,粘性较高,位于外围部,内质含有颗粒,粘性低,富于流动性,并占据细胞质的大部分。细胞质中存在着各种细胞器和颗粒,各行使其特有的功能。如果将这些结构进行分类,那么,属于膜结构的有内质网(糙面内质网或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各液泡系统、线粒体、叶绿体、有环片层和间体等;属于颗粒性结构的有核糖体(或者多核糖体)、糖原颗粒、色素粒、脂肪滴和结晶体等;另外,属于纤维性结构的有微管、中心体、纤毛、鞭毛和微丝。而在这些结构之间充满着液态的细胞质基质。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基质是均质的,无结构的,但是,其中含有许多酶和其他蛋白质。细胞质的物理特性表现于细胞质基质的性质。细胞质的粘性是 5— 50里泊( cp),但在物理性上显示出在纯粘性流体中所见不到的弹性、曳丝性和溶胶与凝胶的转化性(触变性)。而且,细胞质在光学上通常呈等方性,但是,在太阳虫类和
纤维 fiber 在构成生物体的构造物当中,其非常细长而没有游离状态的一般称为纤维。 ( 1)在植物是厚壁细胞的一种,也称为厚壁纤维。细胞壁肥厚,一般可发生木质化,但也有时单由纤维素组成。细胞壁有许多纹孔,成熟的细胞腔极窄,多缺乏细胞质。纤维几乎存在于植物体的所有部分,特别是在皮层、中柱鞘、筛管部、木质部、叶柄、叶片等更为显著,构成为机械组织。在次生增粗生长的茎中,存在于韧皮部的称为勒皮纤维,一般特别长,亚麻的筛管部纤维,有长达 20— 40毫米的。在被子植物纤维细胞中,有具原生质并兼具贮藏养分和机械作用的代用纤维。马尼拉麻、亚蔴等的蔴皮纤维可被广泛地应用。作为使用的纤维。但这个形态学所说的纤维一词,另外在棉实的毛、混在面粉里的种皮碎片,造纸原料的木材细胞等各种组织方面也被使用。 ( 2)在动物方面如细胞本身细长的肌纤维、细胞原生质突起的神经纤维以及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一些非细胞性成分等,习惯上均称之为纤维。另外在肌纤维和在胶原纤维内还有更微细的纤维状结构,称为原纤维( fibil)即肌原纤维和胶原纤维)。另外在哺乳类的体表上作为丝状突起
〔 1〕 H2 NCH2 CH2 CH2 CH2 CH( NH2 ) C- OOH。碱性α -氨基酸之一. L-赖氨酸几乎是所有蛋白质的成分,特别在组蛋白、白蛋白和肌蛋白中很多。在与生物素( biotin)、硫辛酸、磷酸吡哆醛等有关的酶其辅酶可与蛋白质的特定赖氨酸残基结合。脱羧后生成尸胺。赖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D-型不能代替 L-型。因为赖氨酸代谢每依物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所以对一般途径的描述是困难的。通常不进行一般氨基酸的那种转氨反应,同时氧化脱氨也非常慢。过去认为在动物中ε -氨基向α位转移是由于六氢吡啶羧酸环的形成与开裂所进行的不可的逆分解,最近发现,与α -酮戊二酸可还原结合形成酵母氨酸,这是分解的主要途径。但是不论哪一种都经过酮戊二酰 CoA分解成乙酰 CoA。霉和酵母的合成途径大体上是这一途径的逆过程,但细菌的合成途径是先合成 C7 化合物(二氨基庚二酸),再经脱羧生成赖氨酸。赖氨酸亦称为α -赖氨酸,是和下述β -赖氨酸相对来说的. 〔 2〕β -赖氨酸 H2 NCH2 CH2 CH2 CH( NH2 ) -CH2 COO
白化病是 Garrod 最初研究的的四种遗传代谢病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为 1/17000 白化病是酪氨酸代中的一种先天性酶缺陷,不能形成黑色素。不仅在人类中有白化,其它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甚至鱼类中都有同类型的突变,白猿,白虎,白蛇,白麻雀,白鱼都时有报导。 白化患者全身黑色素细胞均缺乏酪氨酸酶,不能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皮肤呈白色或浅红色,毛发银白或浅黄色,虹膜和脉络膜都不含色素,因而虹膜红色,并且透明。 黑色素在黑色素体( melanosome )里合成,黑色素体位于黑色素细胞中,这种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树技状细胞,分布于皮肤真皮和表交界处的毛球。皮肤的颜色不取决于黑色素细胞的多少而仅仅依赖于黑色素产生的量。黑色素体由黑色素细胞树状突进入周围的角化细胞( Keratinocyte )中,覆盖在细胞核周围,使其核免受阳光中紫外线的损伤。 黑色素的生化合成较为复杂,整个的生化反应都在黑色素体内进行,反应中有 2 个步骤都需要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酶由黑色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以一种可溶的形式通过内质网传递给高尔
苯丙酮尿症( phenylketonuria, PKU )于 1934 年首次发现,是研究得最透彻和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氨基酸代谢缺陷。我国的发病率为 1/16500 ;白人发病率为 1/ 万。患者皮肤、毛发色浅,汗和尿有特殊的鼠嗅味,智力低下,缺乏表情,易激动,有的常发生惊厥,多于 30 岁前死亡。原先发现的 PKU 称为典型 PKU (高苯丙氨酸血症Ⅰ型),后又研究了 PKU 的变型或其他的苯丙氨酸代谢缺陷。 典型 PKU 由于肝脏中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来自食物中的苯氨酸不能形成酪氨酸,而经转氨酶的作用转变为苯丙酮酸。大量苯丙氨酸及苯丙酮酸聚积在血和脑脊液中并随尿排出。由于血液及体液中苯丙氨酸过剩而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酪氨酸转化为多巴的反应受阻因而,影响到黑色素的合成,所以患者皮肤和毛发含黑色素多少,颜色较浅。多巴又肾上腺素合成的间物,酪氨酸代谢障碍使体内肾上腺素浓度降低。 大量的苯丙氨酸除分解为邻羟基苯乙酸外,还通过苯丙酮酸代谢产生苯乳酸,苯乙酸和苯乙酰谷酰胺,大量从尿中或汗中排出,发出鼠嗅味。 患者的智力低下和各种神
亦称蓝藻植物。为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一门。它们是不具细胞核和色素体的原核生物。体型由单细胞阶段直至最大限度的丝状体型,即使是后者以其无真正的胞间连丝和没有有性生殖等三个原始性状,使它们成为与细菌相平行的一个特殊类群。作为同化色素除叶绿素α外,还有β-胡萝卜素、粘藻黄素( myxoxa- nthin)以及藻胆素——大量的 C-藻蓝蛋白和少量的 C-藻红蛋白,它们都含于色素质体( chromoplasm)中。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 cyanophycean starch)或糖原。本门的一部分植物有特殊的结构——连锁体和异形细胞。只有一纲,即蓝藻纲( Cyanophyceae, Myxophyceae, Schizophyceae),下分三个目即以粘球藻属( Gloeocapsa)为代表的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构成细胞之间不分化的色球藻目( Chro- ococcales);以管胞藻属( Chamaessiphon)为代表,顶端较宽的单细胞,并从顶端繁生出分生孢子的管胞藻目( Chamaesiphonales);和以念珠藻属( Nostoc)、胶须藻属( Rivularia)为代表的形成丝状体并
莱一尼二氏症又称为自毁容貌综合征。属 X- 连锁隐性遗传仅发现于男性。发病率为 1/30 万。患儿出生正常, 8 个月到 1 岁时出现肌张力障碍,指痉病和舞蹈症。患儿 2-3 岁开始强制性地吸自己的手指,嘴唇和口腔粘膜,并侵害他人,必须捆绑其双手或拔掉牙齿。故称为自毁容貌综合症。患儿还表现为高尿酸血症 ,约在十二岁左右夭折。 本病患者由于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 HGPRT ),因此合成肌苷酸( IMP )和鸟苷酸( GMP )的量不足,则不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基底神经节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了神经功能的异常。 HGPRT 的缺乏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合成过多而产生毒害效应,在患者的脑脊液中次黄嘌呤浓度为正常人的 4 倍,而动物实验证明,用甲基黄嘌呤喂养大鼠可使其产生类似 Lesch-Nyhan 综合征的自毁损伤的神经学症状。由于患者体内嘌呤的生物合成过多,从而使尿酸合成过量,产生高尿酸血症。 采用放射自显技术证明培养的女性杂合体成纤维细胞中, 60% 的 HGPRT 有活力,余下 40% 没有
根的尖端部分,指根的顶端至着生根毛部分的一段。一般可以分为根冠、分生区(即生长点)、伸长区和成熟区(根毛区)四部分,但水生植物根常不具根冠。主根、侧根和不定根都具有根尖。它是根的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根的伸长生长、吸收作用,以及根内部的组织分化等主要都是在根尖进行的。 根冠 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根冠由多层松散排列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不很规则,外层细胞常粘液化,当根端向土壤深处生长时,可以起润滑的作用,使根尖较易在土壤中穿越。其外层细胞常遭磨损或解体死亡,而后脱落。但由于其内部的分生区细胞可以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细胞,因此根冠细胞可以陆续得到补充和更替,始终保持一定的厚度和形状。此外根冠细胞内常含有淀粉体,可能有重力的感应作用,与根的向地性生长有关。 分生区 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冠之内,总长为1至2毫米,其最先端部分是没有任何分化的原分生组织,稍后为初生分生组织。可以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增加根尖的细胞数目,因而能使根不断地进行初生生长。
由根的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所形成的根的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木栓和栓内层等结构。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能够进行次生生长,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不断增粗,具有明显的次生结构。 次生维管组织 由根的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是根的次生结构的主要部分。由根的维管形成层环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出次生的木质部,加在原来的初生木质部的外方;向外分裂产生次生的韧皮部,加添在原来的初生韧皮部的里面,并将初生韧皮部推向外方。一般情况下,其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多于向外产生的次生韧皮部。穿插于次生木质部中的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是木射线,而穿插在次生韧皮部中的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是韧皮射线,二者合称维管射线,是次生性的射线组织,具有横向运输的功能。次生维管组织可以逐年增生,不断地使根增粗。 周皮 由根的木栓形成层细胞分裂产生的木栓和栓内层共同组成,是根的次生保护组织。在具有增粗生长的植物根中,由于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每年都有新增生的次生维管组织加添进来,使中柱以外的成熟组织被挤压遭破坏,因而在中柱鞘外产生
在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一般数量比根际外多几倍至几十倍。它们和植物间是互生关系,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微生物大量聚集在根系周围,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为植物提供有效的养料;同时,微生物还能分泌维生素,生长刺激素等,促进植物生长。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死亡的根系和根的脱落物(根毛、表皮细胞、根冠等),以及根系向根外分泌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是微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和能量来源;由于根系的穿插,使根际的通气条件和水分状况优于根际外,从而形成利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根际微生物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可表现出其特异性,如雀稗根际内的雀稗固氮菌(Azotobacter paspali)只在雀稗品种的根际内受到刺激,而在另一品种的根际内则发育不好。固氮螺菌(Azospirillas sp.)在玉米品种UR-1根际内固氮活性不强,而在UR-1的杂种S1 根际内则固氮酶活性很高。
由根尖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的根的成熟结构。通过根尖的成熟区作一横切,可观察到根的全部初生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 根最外一层细胞,由原表皮发育而来。细胞砖形,排列整齐,无胞间隙,壁较薄,一般无角质膜,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具有吸收作用,但无气孔。 皮层 在表皮的里面,占根组织的相当大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来源于初生分生组织中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根据皮层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1)外皮层,为紧靠表皮的1至多层细胞,排列紧密。当根毛枯死后,表皮被破坏,外皮层细胞的壁可以增厚并栓质化,能代替原来的表皮成为根的保护层。(2)内皮层,是皮层最里面的一层细胞,排列紧密而整齐,无胞间隙,结构比较特殊,其细胞的部分次生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增厚,并呈带状,贴附环绕在这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之内,形成一圈完整的带状结构,特称凯氏带(Casparian strip)这一结构对根的吸收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加强控制根吸收的物质转移的作用。(3)皮层中部,
蓝藻中具有明显固氮能力的种类。已作过研究或测定过固氮能力的约有160余种和变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念珠藻目中的种类。如念珠藻(Nostoc)、鱼腥藻(Anabae-na)、单岐藻(Tolypothrix)、简孢藻(Cylindros permum)、项圈藻(Anabaenopsis)、眉藻(Calothrix)等。此外,色球藻目和真枝藻目的一些种类也有固氮能力。固氮蓝藻通过其细胞中固氮酶的作用,将大气中游离态的分子氮还原成可供植物利用的氮素化合物,同时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分泌出氨基酸、多肽等含氮化合物和活性物质,加之固氮蓝藻死亡后释放出大量的氨态氮,因而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大多数固氮蓝藻的固氮酶都存在于一种称为异形胞的特殊细胞中,因而异形胞被认为是蓝藻的主要固氮场所。将固氮能力较强的蓝藻放养在水稻田中,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为水稻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固氮蓝藻中不少种类除能自生固氮外,还能同许多植物形成共生体,使之具有固氮能力。如蓝藻与蕨类植物满江红(Azolla)共生,使满江红具有很高的固氮活性。满江红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很好的水田绿肥。实际上,它的固氮作用是由共生的固氮蓝
是植物体本身合成的一种调节生长发育的色蛋白。由蛋白质及生色团2部分组成,后者是4个吡咯分子连接成直链,与藻胆素类似。所有具光合作用的植物(光合细菌除外)均含有,含量极低。从不同植物中分离出的光敏色素,分子量范围为120~127千道尔顿。有2种类型(近代研究认为还有若干中间型):一为红光吸收型(Pr ),最大吸收峰在666纳米;另一为远红光吸收型(Pfr ),最大吸收峰在730纳米,两者可以很快的相互转变,Pr 为生理活跃型。它以Pr 状态合成,并在黑暗中积累,所以黄化幼苗中有Pr 无Pfr 。在红光或白光照射下,大多数Pr 转变为Pfr 。Pfr 可发生降解、在暗中缓慢的逆转为Pr 及参与反应。因此,Pr 在光中的总量比暗中少得多,有实验指出,在暗中生长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幼苗中的含量比生长在光下的幼苗高出30至100倍,在纯溶液中,用红光照射后,Pfr 为81%,Pr 为19%。远红光照射后,几乎所有Pfr 转变为Pr ,Pfr 仅留存2%。在日光下由于Pr 吸收红光比Pfr 吸收远红光更为有效,所以在自然光照下,Pfr 比Pr 为多,Pfr 约占总量的60%。2
光合作用中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ADP与无机磷酸(Pi)酯化形成ATP的作用。由于形成ATP所需的能量是来自光能,故称光合磷酸化以区别于与呼吸链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氧化磷酸化)。有2种类型:(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是与循环的电子流相偶联,在此过程中仅形成ATP。(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是与非循环电子流相偶联,除形成ATP外,还形成NADPH,并释放氧气。 2NADP 2ADP 2Pi 2H2 O→ 2NADPH 2H 2ATP O2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形成的ATP,主要来自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其作用机理目前仍多以化学渗透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和ATP形成之间起偶联作用的是膜内外之间存在质子电动势梯度。在光合链中主要通过质体醌(PQ)的氧化还原过程可以造成类囊体膜内外pH差(见PQ),又因为膜内正电荷高于膜外,在膜内外也存在电势差。因此,在膜内外之间也存在质子电动势梯度,由于这种势差的存在,因而再次驱使质子由膜内通过膜向膜外流动,当质子通过膜上的CF0 及CF1 (分别相当线粒体中F0 及F1 )向膜外移动时,发生磷酸化
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过程。自然界氮(N2 )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氨的。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已知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约近50个属,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即蓝藻),它们的生活方式、固氮作用类型有较大区别,但细胞内都具有固氮酶。不同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均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组成。固氮酶必须在厌氧条件下,即在低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才能催化反应。固氮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各种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作用的总反应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关系,可分为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以及联合固氮菌。其所进行的固氮作用分别称为自生固氮,共生固氮或联合固氮。
被子植物的花经传粉受精后,由雌蕊子房或兼有花的其他部分参与发育形成的器官。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和贮藏器官。通常把仅由雌蕊子房形成的果实称为真果,如桃、大豆等;把由子房和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花筒或苞片等)共同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如苹果、梨等。根据形成果实的花及花中子房数目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 单果也称单花果。一朵花如果只有一枚雌蕊,由此形成的果实,称为单果。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果实都属单果。根据单果的质地、结构特点,成熟时开裂与否,可分成若干类型: 形成单果的雌蕊,可以是单心皮的,也可能是合生心皮的。单心皮雌蕊(单雌蕊)形成的如核果(桃,梅等),荚果(豆科植物的果实)等,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形成的如蒴果(棉花,茶等),颖果(稻,麦,玉米等)、角果(十字花科植物的果实),瓠果(浆果中的一类,如西瓜,冬瓜等)等。 聚合果也称聚心皮果。在一朵花内有多枚离生的雌蕊(心皮),每一枚雌蕊形成一个小单果,许多小单果聚生在同一花托上所形成的果实。如草莓、毛莨等的果实。构成聚合果的单果因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 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 蓝鲸背脊呈浅蓝色,肚皮布满褶皱,带有赭石色黄斑。它的尾巴宽阔 平扁,能在水中自由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方向舵的作用,时速可达27千米。蓝鲸捕食方式属“吞食型”,主要食物是小虾、水母、 硅藻等浮游生物。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 。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 虾 。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 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蓝鲸的力气很大,大约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据 说,曾有一头蓝鲸把一艘27米多长的捕鲸快艇拖着跑了70多千米,而当时那艘快艇正开足马力向后退行。 蓝鲸在冬季繁殖。母鲸怀胎一年后才生小鲸。刚产下的幼鲸体长就有7.5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 ,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千克左右,平均每分
海牛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 海牛有3种,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布在巴西亚马孙河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栖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湾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布在西非海岸、浅湾、河流及乍得湖和喀麦隆湖中。 海牛生活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如南美海牛)栖息在河流中。御敌能力不强,行动迟缓。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浅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因滥捕而数量锐减,乃至绝灭。雄海
单孔目的1科,通称针鼹,又名刺食蚁兽。背部和体侧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无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区域,雌兽的育儿袋即在此处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单一的泄殖腔孔。共2属5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针鼹吻细长,鼻孔和口位于吻端;口小,无牙,舌细长;眼小;具外耳壳,部分隐于毛中;四肢短,均为5趾;雄性后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平时在地面活动,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虽有一定视力,但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寻食时吻前伸,一边探索一边掀开地面的覆盖物。主要食物为蚂蚁和白蚁,用细长而富有粘液的舌来捕获,并用舌上的角质板和口腔顶部的硬嵴来磨碎。繁殖习性很特别,雌兽把1枚具有革质壳的卵(长度约为1.4~1.7厘米,直径约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产到育儿袋中,约10天后,1个发育不全的幼仔破壳而出,体长约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约2个月,长出刺后从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独立生活,母兽出外寻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