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的 1科。通称河狸。体肥大,具较厚的脂肪层,身体被覆致密的绒毛,能耐寒,不怕冷水浸泡;四肢短宽,后肢粗壮有力,后足趾间直到爪生有全蹼,适于划水;尾甚大,上下扁平,并覆有角质鳞片,在游水时起舵的作用;眼小,耳孔也小,内有瓣膜,而且外耳能折起,以防水,鼻孔中也有防水灌入的肌肉结构;头骨扁平而坚实,颧弓发达,颧骨特别大,骨脊高起,甚上固着发达的肌肉;共有20枚牙齿,门齿异常粗大,呈凿状,能咬粗大的树木,臼齿咀嚼面宽阔而具较深的齿沟,从后向前咀嚼面一个比一个大,便于嚼碎较硬的食物。 本科动物历史久远,渐新世早期就已存在,在其繁盛时期曾遍布北半球的林区。现生种河狸与北美河狸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洲北部的少数地区。 共1属2种。中国仅有河狸1种,体长7.4~10厘米,尾长30~38厘米,宽12厘米,成体体重25~30千克;体背毛由土黄棕到暗褐色,腹部毛色较浅;爪很发达,后足第2趾旁还生有1个搔痒趾,其端部能上下跷动。 营半水栖生活,主要生活在泰加林和针阔混交林区的水域中,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则栖居在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水量较大、两岸生有杨柳树丛的小河两岸或沙
啮齿目最原始的山河狸科现存唯一的1种,山河狸科动物大约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出现。山河狸因外形、习性与河狸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眼小、耳短、被毛短密而色暗,穴居水边,修排水渠,以及咬食树木枝杈等)而得名。 体型中等,体长30~46厘米;全身被覆暗灰色或赤褐色短绒毛;尾甚短,仅端部稍露出毛被外;体胖,重约1千克;头短钝,多须,额部凸圆;腿短粗,前后肢5趾,爪狭长;适于挖土,前肢拇趾具蹄状爪,其他4趾都能握食物。在形态上仍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特征,如头骨上无眶后突,咀嚼肌中颞肌较强大等。为北美洲的特产,仅见于加拿大与美国的西部海岸。 生活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森林和茂密灌丛下常年积水的洼地中。栖居地面有许多洞口和扇形土丘,洞口常用土封堵,地下有数米长的洞道通往地下巢、仓库和隐蔽处。昼间活动,不甚机敏,喜酣睡。遇危险时常身贴地面快跑或仰卧不动,并伸出带利爪的四肢,准备迎敌。喜洗澡,常坐在后腿上,用两前肢撩水洗身体和胡须。善游泳和爬树,能从一个树枝摆到另一个树枝上去。冬季不蛰眠,多在雪下活动,偶尔也到雪地上来。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喜吃多汁的水生植物,也吃栎树的青嫩枝叶和
哺乳纲的1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本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形态和生活习性千差万别。 形态 最古老的啮齿动物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古新世地层中。经漫长的进化历史,特别是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两次大分化,啮齿目动物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它们的体型相差悬殊,一只肥尾心颅跳鼠的体长仅4.1~5.4厘米,体重约10克;非洲巢鼠的体长5.7厘米,体重仅5克左右;而水豚的体长可达1.3米,高0.5米,体重达50千克。多数种类的体长在10~20厘米之间,体重100克以下。兔尾鼠属没有外尾,蹶鼠属等的尾则为体长的1.5倍或更长。许多鼠科种类的尾几乎无毛,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而松鼠科种类的尾又粗又大,河狸的尾尤为特殊,上下扁并覆以大型鳞
啮齿目仓鼠科的 1亚科。通称沙鼠。因栖息于干旱的荒漠地区而得名。体小型,体长7~20厘米;头圆、眼大,耳壳较短;毛呈沙黄色;听泡发达、听觉灵敏;后肢长为前肢的1~2倍,适于跳跃;尾较长,一般等于或略大于体长,跳跃时起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共15属71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荒漠草原、山麓荒漠、戈壁和沙漠。有的种类也侵入到开垦后的农田地区。中国有3属7种,短耳沙鼠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西部。 生活在开旷的荒漠地区,依靠复杂的洞系、灵敏的听觉和迅速跳跃来逃避敌害。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不冬眠。主要以植物为食。一生中很少喝水或完全不喝水,仅靠摄取食物中的水分来满足需要。沙鼠具发达的爪,善于挖掘复杂的洞系。尤以大沙鼠最突出,每1个大沙鼠的洞系有洞口几十个到上百个,内有窝、“仓库”、“厕所”,洞道相互交错,分为2~3层。在这种复杂的洞系中,有相对稳定的小气候。沙鼠在春末夏初开始繁殖,年产2~3胎,每胎产仔3~8只。寿命约2年。 沙鼠因贮存食物和挖掘复杂洞系而给农牧业带来严重危害。如在新疆的沙漠中,一大沙鼠洞系中贮存
松鼠科花鼠属、东美花鼠属和花松鼠属计20多种动物的通称,因体背有数条明暗相间的平行纵纹而得名。体型中等,尾长,尾毛长而蓬松,呈帚状,并伸向两侧。四肢略长,耳壳明显露出毛被外。 花鼠属种类最多,约20种,大都分布在北美洲,从平原和海岸林区直到2500米以上的高山林灌带都有栖息。本属各种的体型大小、毛色均不相同,体长9~15厘米,尾长7.5~13厘米,体重30~120克。 仅有花鼠1种分布于欧洲东北部和亚洲北部林区,向南可分布到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和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山地。个体较大,长约15厘米,尾长约10厘米,体重100克以上;背毛黄褐色,臀部毛橘黄或土黄色,因背上有5条黑色纵纹,俗称五道眉花鼠。栖息于林区及林缘灌丛和多低山丘陵的农区,多在树木和灌丛的根际挖洞,或利用梯田埂和天然石缝间穴居。多白天活动,晨昏最活跃,常在地面及倒木上奔跑,亦善爬树,行动敏捷,不时发出刺耳的叫声。以各种坚果、种子、浆果、花、嫩叶为食,亦吃少量成、幼昆虫。有贮存食物习性。冬眠。早春开始繁殖,孕期约1个月,每年生育1~2窝,每胎产4~6仔,最多10仔。 花松鼠属只有2个区别不大的
啮齿目鼠科大家鼠属和小家鼠属中的一些种类的通称。因这些种类主要栖居在城镇、乡村,与人关系密切,故名家鼠。大家鼠属种类的体型平均较大,体长8~30厘米;尾通常略长于体长,其上覆以稀疏毛,鳞环可见;体毛柔软,个别种类毛较硬;毛色变化大,背部为黑灰色、灰色、暗褐色、灰黄色或红褐色;腹部一般为灰色、灰白色或硫磺色;后足相对较长,善游泳的种类趾间有皱形蹼。小家鼠属种类的体型较小,一般为6~9.5厘米;上门齿内侧有缺刻。 大家鼠属约有 100种,大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和非洲的亚热带、热带,中国有16种。小家鼠属全世界约有36种,中国有2~3种。 家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栖息于各种环境之中。在住房、仓库、船车等能隐蔽的地方均可生存下去。夜间活动。以动、植物为食。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大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约21~30天,年产3~10胎,每胎产2~16仔。小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 18~21天,年产5胎,每胎产3~16仔。 家鼠是世界性的害鼠,不仅盗食粮食,还咬坏家具,用品,甚至咬坏电线造成停电和火灾。褐家鼠常咬死家禽和家畜的幼仔,咬伤咬死婴儿。家鼠是鼠疫、兔热病、斑疹伤寒、狂犬病等
松鼠科中2属约31种地栖穴居种类的通称,因多数个体被毛色浅,呈沙黄、灰黄或土黄色而得名。细趾黄鼠属也称沙松鼠属,分布于伊朗、阿富汗、苏联。黄鼠属约30种,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一般所说黄鼠多指黄鼠属中的动物。 黄鼠体型中等,略似家鼠,但眼大而突出;外耳退化,仅留残迹;四肢均衡,前爪锐利,中指尤其发达,是挖洞穴的有利工具。 黄鼠主要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平原、半荒漠草原,少数种类如长尾黄鼠可分布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本属种间体型差异较大,最大者为北美大黄鼠,体长43~54厘米,尾长17.4~26.3厘米;最小者为北美小黄鼠,体长16.7~23.8厘米,尾长3.2~6.1厘米。毛色差异亦甚显著,尤其在北美洲,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斑点或条纹。 黄鼠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其中达斡尔黄鼠广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体型较小,尾短。眼大而突出,因偷食农作物,故有大眼贼、豆鼠之称。主要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农田附近、坟地和沟谷堤岸。白天活动,喜温暖而避炎热。出洞后善直立眺望。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除发情交配期外,喜单独栖居,洞穴构造复杂。一般9
无尾目负子蟾科的1属,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分布于南美洲北部,有7种。蝌蚪期前3枚躯椎有游离短肋,变态后与横突愈合;具2出水孔,口部无角质颌和角质齿。成体眼小,无眼睑;无舌。趾蹼极发达;咽鼓管孔单个。 负子蟾终生水栖。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多集中在尚未干涸的水塘内。雨季到来后,分散在积满雨水的水塘和凹地水坑内交配产卵。雄蟾首先抱握雌蟾胯部,此后几小时,雌蟾背皮膨胀成海绵状,泄殖腔孔突出。有人在室内观察产卵程序,大致是这样:雌雄抱对从水底逐渐游向水面,在此期间身体翻转,当体背朝向下方、腹面朝向上方时,稍停片刻,雌蟾产卵3~10粒,落到雄蟾的腹部。随后,又向水底游动。这时,两蟾抱握的部位略微放松,卵滚入雌蟾背部蜂窝状的皮肤窝内。一般连续重复此种动作15~18次,共产卵40~100粒。卵在雌蟾背面的皮肤窝内生长发育,完成变态,然后离开母背(有的种在蝌蚪晚期逸出)。偶有跌落到水底的卵,这些卵不能正常发育。 负子蟾的蝌蚪是双出水孔型,即有两个出水孔而无角质齿;异舌蟾科也属此型。这类的出水孔不能与鱼类或有尾类鳃部的孔相比较。从以色列下白垩纪已采到近于这
E.coli 的 DNA 的总长度是其细胞长度的 100 倍,那么它的 DNA 怎样包装成类核( mucleoid )呢?原来其 DNA 存在着超螺旋。 1963 年 Jevome Vinogred 在离心分离多瘤病毒( polyoma virus )的环状 DNA 时,原以为在离心管中只会出现一条带,结果出现了两条带,他认为一条可能是松驰型 DNA ,另一条可能是超螺旋 DNA ,从而发现了 DNA 的超螺旋。双螺旋进一步卷曲就会形成三级结构——超螺旋( Supercoied )。超螺旋又分成负超螺旋和正超螺旋两种。自然状态的共价闭合环状 DNA ( cccDNA )一般都呈负超螺旋状态,超螺旋的部分呈右手螺旋。某些属平面芳香族分子的药物或染料,如吖啶橙、溴化乙锭等可以插入相邻的两个碱基之间,促进产生正超螺旋,其螺旋部分是左手螺旋。闭合环若被切开一条单链,或在双链上交错切割,都会形成开环( II 型 DNA ),此时呈松驰型( relax form )。若此时再将缺口封闭起来,形成环状( I ° 型)仍是松驰形,无超螺旋存在。毫
分子杂交 是用一个 DNA 单链或 RNA 单链与另一被测 DNA 单链形成双链,以测定某特异顺序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已成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命学科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方法之一。分子杂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特点是: (1) 都是应用复性动力学原理; (2) 都必须有探针( probe )的存在。所谓探针就是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如荧光染料,生物素等标记的短片段特异 DNA 或 RNA 顺序。我们常用的分子杂交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原位分子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 原位分子杂交有两种,一种是玻片原位杂交,另一种是膜上原位杂交。玻片原位杂交一般都先要制片,如中期染色体片和组织切片等,片子制好后不染色,放在缓冲溶液中缓缓变性,然后再加入探针让其复性,将没有结合的探针充分洗脱,若是同位素标记探针,就须在片子涂一层乳胶或复盖上一张同样大小 X 光片进行放射自显影,然后观察同位素的爆光点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用荧光标记可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近年来已发展了多色荧光技术
从 DNA 到染色体不论是形态还是长度都相差很大。人类最长的第一个染色体全长仅 10 m m ,但其 DNA 却长达 7.2cm ;一个细胞核直径仅 5 m m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却要纳下全长近 200cm 的 DNA ,人们不禁要问 DNA 如何形成染色体,纳入小小的核中。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由很多科学家差不多经过 20 年的努力,最终提出了为大多数能接受的模型 ¾ 侧环模型。 早在 1956 年为双螺旋模型提供 X 衍射证据的 Wilkins 和另一位科学家 Vittorio Luzzati 对染色质进行了 X 衍射研究,发现染色质中具有间隔为 100 Å 的重复性结构。蛋白质和 DNA 本身的结构从来不会表现出这种重复性。推测可能是组蛋白和 DNA 的结合方式迫使 DNA 折叠或缠绕成具有 100 Å 周期的重复结构。 Clark 和 Felsenfeld 于 1971 年首先用葡萄球菌核酸酶 (Staphylococcal nuclease) 来作用染色质,发现有一些区域对核酸酶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十分复杂, DNA 的含量也比原核生物的大得多。噬菌体由于基因组很小,但又要编码一些必不可少的蛋白,碱基显然不够用,这样不仅几乎所有的碱基都参加编码,而且在进化中还出现了“重叠基因”,以有限的基因编码更多的遗传信息。真核基因组正好相反, DNA 十分富余,这样不仅无需“重叠基因”,而且很多序列不编码,如重复序列、间隔序列 (spacer) 和间插序列 (intervening sequence) 即内含子 (intron) 等。但不编码并不等于没有功能。有的我们可能还不了解,如重复序列。间隔区和间插序列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间隔区是指基因间不编码的部分,有的转录称转录间隔区( TS ),有的不转录称为非转录间隔区 (NTS )。间插序列是指基因内部不编码的区域,也称内含子,在初始转录本中存在此序列,但在加工后将被切除掉,所以常不作为翻译的信息。间隔区常常含有转录的启动子和其它上游调节序列。有的内含子也可以编码,如成熟酶和内切酶等。
运动视 movement vision 不是对物体本身,而是指对物体运动的一种视觉。也就是对来自运动物体的光线方向的时间变化的感受或辨识,如果具有若干个光感受器或网膜单位得到连续刺激,那末即使单一方向眼也同样会有运动视觉。但是随着眼的发达程度的提高和感受器数目的增多,而运动视觉的能力也有所增大,其作为对外界运动的敏感的一种传导机能,在多数动物的生活中表现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视觉可以看成是向真正形态视觉发展前的一个阶段,己知有许多的甲壳类、昆虫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几乎专门对运动物体(猎物和害敌有时为同种异性)表现视觉反应。人也是这样,随着外界物体的运动,网膜上的光像移动,在每秒视角1′-400°的速度范围内,可直接产生运动视觉,而且在运动刺激消失后,作为一种残觉,在视野上的同一部位仍常感到运动。光点的不连续和跳跃的移动也能产生感觉。这也就是频闪观测器(Stroboscope)和电影的主要原理。运动觉虽在外界静止和眼球、身体运动时也可产生,但这种运动在能动的和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对外界的感觉是不动的,因而可保持空间方向的识别。
制剂安全试验项目。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现象。很多理化因素都可以引起溶血。该试验主用于检查注射剂中化学物质如胆酸盐、皂式等对红细胞壁的破坏溶解程度,以便在制备时对其含量加以限制,确保安全。目前对中药注射剂可用如下方法:取试管3支,各加新鲜配制的2%兔血生理盐水混悬液2.0ml,第一管加生理盐水2.0ml作为对照管,第二管加供试品稀释液(甲液)2.0ml,第三管加供试品稀释液(乙液)2.0ml,摇匀,置37℃静置,观察1小时。若第二管整个血样因药液引起红细胞全部破裂,呈现红色澄清液时为溶血试验阳性,不宜供注射用。第三管为检查有无粘集反应,亦应阴性,否则不直供静脉注射用。对照管应无溶血和粘集现象。甲液为供试品溶液0.5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乙液为洪静脉注射的供试品溶液1.0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摇匀,即得。2%兔血生理盐水混悬液配制时取2ml无凝血和溶血现象的家兔全血,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
一般指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部位的方法,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叫溶剂提取法。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通过细胞壁透入细胞内,溶解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多次往返,直到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再加入新溶剂,可把所需成分大部分溶出。常见的溶剂可以分为三大类:①水是强极性溶剂。②余水性有机溶剂。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常见溶剂的亲脂性的强弱顺序为(亲水性则相反):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选择适当溶剂是溶剂提取法的关键。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常用的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滤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提取法。
十字花科。 二年生草本,高 7~ 40厘米。基生叶有柄呈莲座状,叶片倒卵形或匙形;茎生叶无柄,披针形或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瓣 4片,白色,匙形。长角果线形,长 1~ 1.5厘米。花期 3~ 5月。我国内蒙、新疆、陕西、甘肃、西藏、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发现。拟南芥的优点是植株小( 1平方厘米可种植好几棵)、每代时间短(从发芽到开花不超过 6周)、结子多(每棵植物可产很多粒种子)、生活力强(用普通培养基就可作人工培养)。拟南芥的基因组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小的。每个单倍染色体组( n=5)的总长只有 7000万个碱基对,即只有小麦染色体组长的 1/80,这就使克隆它的有关基因相对说来比较容易。拟南芥是自花受粉植物,基因高度纯合,用理化因素处理突变率很高,容易获得各种代谢功能的缺陷型。例如用含杀草剂的培养基来筛选,一般获得抗杀草剂的突变率是 1/100000。由于有上述这些优点,所以拟南芥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
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草本,具分泌腔,常含芳香油,其成分以香豆精为主。叶互生,通常为复叶,稀为单叶;叶柄基部膨大,常成叶鞘。通常为复伞形花序或单伞形花序,伞形花序基部有总苞片;小伞形花序基部有小总苞片;花小,通常两性;花萼与子房贴生,萼齿 5或无;花瓣 5,顶端钝圆有内折的小舌片;雄蕊 5;子房下位, 2室,每室有 1个胚珠,顶端有短圆锥状花柱基,花柱 2,直立或外曲。双悬果,成熟开裂悬于 2心皮柄上,分生果卵形、圆心形、长圆形至椭圆形,有主棱 5(背棱 1、中棱 2,侧棱 2,有时主棱间有次棱,棱槽内及合生面通常有纵向的油管 1至多条,胚乳腹面平直,凸出或凹入。约 250属,近 3000种,广布于全球温带、亚热带或热带高山地区。我国约 90属, 500多种,各省均有分布,本科多种为著名中药,如柴胡、防风、川芎、白芷、当归、蛇床、辽藁本、珊瑚菜(北沙参)、前胡、阿魏、羌活等。芹菜、茴香、芫荽、胡萝卜可作蔬菜或香料。
指具有诱导茎中细胞伸长生长能力的有机化合物,是最先被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科学家们将其提纯并鉴定为吲哚 -3-乙酸(缩写为 IAA),分子式为 C10 H9 O2 N,分子量 175.18,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中。植物体内除含有 IAA外,还有吲哚乙腈、 4-氯吲哚乙酸以及非吲哚类生长素(如苯乙酸)存在,因此常称为生长素类。尽管如此,在植物体内最广泛存在的生长素还是 IAA。 IAA存在于各种器官中,但主要分布于正在生长的幼嫩部位。合成地点在茎尖及其下面的幼叶,以及其他分生组织和正在生长的种子中。具有极性运输(即常常是沿着植物体纵轴向一个方向传导比向另一个方向快得多)的特性。在茎中,极性运输是向基的,以茎尖及胚芽鞘等幼嫩部位最明显。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器官对其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敏感,芽居中,三者最适浓度是茎>芽>根。此外还有抑制侧芽生长和器官脱落;促进生根、果实生长及波罗开花等作用。 植物体内含有 IAA氧化酶,催化 IAA氧化分解,使其失去活性。这也是在实践中人们常不使用人工合成 IAA的原因之一。但它可以调节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一科。乔木、灌木或藤本,稀为草本,常具乳汁,有时具刺。单叶、互生、稀为对生;托叶 2,早落。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珠,无花瓣;花序各式;雄花萼片 4,雄蕊 4;雌花萼片 2~ 4,心皮 2,合生,子房上位, 1室,含 1胚珠。果为瘦果或小核果,萼片在果时常肉质肥厚,或形成聚花果(如桑)。约 60属, 1400种,主产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 18属,约 150种,自西南、华南至东北广布。榕属( Ficus),乔木、灌木或藤本,具乳汁,有发达的气根,形成隐头花序;无花果、薜荔花序托可食,印度橡皮树、菩提树、薜荔等树脂可制硬性橡胶;多种树皮纤维可做人造棉、麻绳、麻袋等;树皮可提栲胶;榕树为华南主要行道树。桑属的桑和木波罗属的木波罗聚花果可食或酿酒;桑皮可造纸,种子含油约 30%,供制油漆,树皮、枝、叶、果均入药,叶可饲蚕。柘树、构树茎皮为优良造纸原料,种子油供制皂、油漆,果及根皮入药。忽布(啤酒花)果穗为制啤酒原料。大麻茎皮纤维优良,供纺织用,其植物活性成分变化很大,在热带产的大麻其叶和花枝干制品吸食致人成瘾,被列为毒品,而我国大麻则不含该成分。
最初是从羊和猪的下丘脑提取液中分离和鉴定的一种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GRIH),于 1973年人工合成。最初鉴定并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是由 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环肽 SS-14,分子顺序为: H—丙—甘—半胱—赖—天冬酰—苯丙—苯丙—色—赖—苏—苯丙—苏—丝—半胱— OH 1980年,从猪小肠和牛下丘脑中分离出一种含 28个氨基酸的生长抑素( S-28),其 C端含 SS-14的完整顺序, N-端有另外 14肽的延伸,已能人工合成,分子顺序为: 丝—丙—门酰—丝—门酰—脯—丙—甲硫—丙—脯—精—谷—精—赖— S-14 生长抑素在体内分布广泛。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在脑内以下丘脑正中隆起的浓度为最高。在新皮层,边缘系统下杏仁核,海马等部位也广泛存在,以皮层含量最高。在脊髓后根和三叉神经神经节内的一级神经元中,亦含生长抑素的免疫反应性物质。生长抑素广泛存在于胃肠道粘膜的“ D”细胞,以胃窦和胃体最高,在肠内越往下含量越低。“ D”细胞有长的胞浆突起,在幽门腺区止于 G细胞和“嗜铬细胞”,在泌酸腺区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