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植物的一门。藻体通常为单细胞,有的集成球状群体或分枝丝状体。多数能运动的种类,具鞭毛2条,少数为1条或3条,细胞裸露或表面具硅质化的鳞片、小刺或囊壳。不能运动的种类,具有由2个半片套合成的壁,壁的主要成分为果胶质。色素体1~2个,片状,所含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c,β-胡萝卜素,叶黄素及金藻特有的金藻素(phycochrgsin)。其中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比例较大,故藻体呈金褐色或黄褐色,所以又称金藻为金黄藻。光合作用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又称麦清蛋白、白糖素)和脂肪。运动的单细胞种类,常以细胞纵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群体种类以群体断裂成的小片段或以从母体上脱离的细胞发育成新的群体。有性生殖少见。本门约1000种。大多分布在温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的清澈的淡水水体的中下层。在冬季、早春和晚秋时节生长旺盛,是冬季水体中的主要浮游藻类。习见种类如金胞藻(Chrysomonads)、黄群藻(Synura)、锥囊藻(Dinobryon)等。有的分类学家主张将黄藻和硅藻纳入金藻门中,组成含黄藻纲、硅藻纲和金藻纲3个平行纲的金藻门。
某些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真菌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真菌与根的共生结合体。根据形态学和解剖学的特征,可区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外生菌根(ectomgcorrhiza)中的真菌菌丝体紧密地包围植物幼嫩的根,形成菌套。有的还向周围土壤伸出一些菌丝,但菌丝很少穿入根组织的细胞内部。菌丝在根的外皮层细胞间隙中蔓延,形成网状菌丝体。一方面代替根毛的作用,吸收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菌根菌分泌维生素等,可刺激植物生长。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主要是担子菌的鹅膏属(Amanita)、牛肝菌属(Boletus)和口蘑属(Tricholoma)中的一些种类,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主要是森林树种,如松柏类、山毛榉和栎等。内生菌根(endomycorrniza)中的真菌菌丝体主要存在于根的皮层薄壁细胞之间,并进入细胞内部,而在根外较少,不形成菌套。具有内生菌根的植物,一般都保留着根毛。其中的真菌也多是担子菌的一些种类。在共生联合体内,菌根菌与植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兰科植物的种子没有菌根菌共生就不能萌发;杜鹃花科植物的幼苗,没有菌根菌共生就不能生长。
一类植物体上具有轮生分枝的藻类植物。 形态构造 藻体大型直立,草绿色,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高10~50厘米,外形似高等植物金鱼藻。主枝(“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生有一轮有一定生长限度的短枝或小枝(“叶”)和一些顶端能继续生长的侧枝。短枝和侧枝同样有节和节间的分化,但分化情况因属的不同而异。例如轮藻属侧枝的节上也生有一轮短枝,短枝的节上生有单细胞的刺状突起(小苞片)。地下部分为无色分叉的假根。细胞里含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光合色素。同化产物为淀粉。无论主枝或侧枝的顶端,都有1半球形的大的顶端细胞,由于顶端细胞不断分裂,使藻体得以长大。短枝或小枝顶端也有顶端细胞存在,但其分裂次数有限,故短枝或小枝的生长有限。顶端下面成熟区域的节间细胞呈长管状,细胞中具1个大的中央液泡和多个不规则的细胞核,细胞质里含多个叶绿体,并且细胞质在中央液泡外沿纵方向川流不停地运动。 繁殖 具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繁殖方式。不产生无性孢子。(1)营养繁殖。靠植物体基部节上产生的淀粉星体及基部节上或假根上产生的珠芽进行。淀
藻类植物中种类繁多的一个门。 形态与构造 藻体草绿色。形态多样,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等类型。多细胞个体的体形有球形、盘状、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以及叶状体、管状体、枝状体等。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细胞中有一至多个显著的核。都含叶绿体,但叶绿体的数目和形状因种类而异。所含光合色素成分与高等植物相似,有叶绿素a、b,α-、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不含藻胆素。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淀粉,大多聚集在蛋白核表面,形成淀粉鞘。能游动的种类,其鞭毛多为2条或4条,等长,生于细胞顶端。电子显微镜观察,鞭毛类型为表面光滑、不具茸毛的尾鞭型,其横切面呈现出9 2的结构,即中央有2条微管,周围为9条双股微管排列成一圈的型式。 繁殖 (1)营养繁殖。以藻体断裂方式进行。由断开后的藻体小段或小块发育成新的个体。(2)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静孢子、似亲孢子等无性孢子进行。各类孢子都可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长成新的个体。(3)有性生殖。由成对的配子或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经减数分裂或不经减数分裂发育成新的个体。包括两个形态、大小相同的配子相结合的同配生殖;两个形态相同,大小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很少对生(铁线莲属);无托叶。花通常两性,辐射对称,稀两侧对称(乌头属、翠雀属);萼片5~多数,分离,有时呈花瓣状(白头翁属、铁线莲属);花瓣5~多数,或无花瓣(白头翁、铁线莲),有时特化成蜜腺叶;雄蕊多数,螺旋排列;雌蕊心皮多数至少数,分离,螺旋排列,每心皮1室,有多枚至1枚胚珠。果实为蓇葖果或瘦果。约59属2000种,全世界广布,主产北温带。我国41属,725种,分布全国各地,大部产西南各省。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蓇葖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黄连属、耧斗菜属及芍药属等;毛茛亚科主要有毛茛属、唐松草属、银莲花属、白头翁属、铁线莲属等。本科有多种经济植物,牡丹、芍药、耧斗菜、飞燕草等可供观赏;黄连、乌头、白头翁、芍药、升麻、金莲花可供药用;有些植物如毛茛、铁线莲等为有毒植物;本科星叶草、独叶草、峨嵋黄连、黄牡丹、短柄乌头等12种列为我国首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种子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具有颈卵器,又属颈卵器植物,又是能产生种子的种子植物。但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实,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孢子体即植物体,极为发达,多为乔木,少数为灌木或藤木(如热带的买麻藤),通常常绿,叶针形、线形、鳞形,极少为扁平的阔叶(如竹柏)。大多数次生木质部只有管胞,极少数具导管(如麻黄),韧皮部只有筛胞而无伴胞和筛管。大多数雌配子体有颈卵器,少数种类精子具鞭毛(如苏铁和银杏)。裸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中生代最为繁盛,后来由于地史的变化,逐渐衰退。现代裸子植物约有800种,隶属5纲,即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9目,12科,71属。我国有5纲,8目,11科,41属,236种及一些变种和栽培种。裸子植物很多为重要林木,尤其在北半球,大的森林80%以上是裸子植物,如落叶松、冷杉、华山松、云杉等。多种木材质轻、强度大、不弯、富弹性,是很好建筑、车船、造纸用材。苏铁叶和种子、银杏种仁、松花粉、松针、松油、麻黄、侧柏种子等均可入药。落叶松、云杉等多种树皮、树干可提取单宁、挥发油和树脂、松香等。刺叶苏铁幼叶可食,髓可制西米,银杏
食肉目犬科的1种。中等体型,外形似狐,但较肥胖,体长50~65厘米,尾长25厘米左右,体重4~6千克;吻尖,耳短圆,面颊生有长毛;四肢和尾较短,尾毛长而蓬松;体背和体侧毛均为浅黄褐色或棕黄色,背毛尖端黑色,吻部棕灰色,两颊和眼周的毛为黑褐色,从正面看为“八”字形黑褐斑纹,腹毛浅棕色,四肢浅黑色,尾末端近黑色。貉的毛色因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差异。分布于苏联亚洲部分、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 貉生境颇广,平原、丘陵、河谷、溪流附近均有栖息,穴居,一般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或营巢于树根际和石隙间。白天在洞内睡眠,夜间外出觅食,行动缓慢。主要以鱼、虾、蛇、蟹、小型啮齿类、鸟类及鸟卵等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浆果、真菌、谷物等。北方貉在冬季有蛰眠习性,但与真正的冬眠不同,呈昏睡状态,代谢活动并不停止。天敌有狼和猞猁等。每年3月间交配,一雄配多雌,5~6月间产仔,每胎4~8只,多者达10多只,幼兽生长很快,当年秋天即可独立生活。 貉是一种较贵重的毛皮兽,毛长绒厚,板质轻韧,拔去针毛的绒皮为上好制裘原料。针毛弹性好,适于制造画笔。近年来已开展人工驯养。
属有许多种和亚种,遍布于亚、美、欧三大洲的大部分地区。欧洲棕熊,产于中欧、东欧、北欧、巴尔于、高加索、近东等地。成年体重约用0公斤左右;阿拉斯加棕熊,是棕熊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以捕食鲑鱼而闻名,最重的达800公斤,站立起来,几乎能有普通入两个那么高。可惜,我国动物园里没有此种熊展览;东北棕熊,又叫人熊,因为它经常直立行走,足印象人,故得此称,我国古代称为黑的就是这一种。它的分布只限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区。体重在20D一300公斤,最大的有500公斤。马然由于它的脸型比较瘦长。好似马脸而起此名,这种熊的毛色也比较花哨,身上的棕色深浅不一,还加上脚喉部有许多白色,头部是金黄色,两耳为黑褐色,确实不同于其他任何棕熊。它产于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高原地带,是一种比较小型的熊,体重能超过200公斤的不多。 棕熊对住的地方不太讲究,只要有一些土穴或空树便可以当作”家”了,到了冬天,天寒地冻,食物少了,棕熊也就不再活动,钻入树洞或土穴中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直到大地回春后再出来。凡是能果腹的瓜、果、菜、粮、虫、鱼、鸟、兽,几乎什么都吃。 棕熊是一种孤独性动物,除了发情期间和抚育
黄鼬属于鼬科动物,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黄鼬俗名黄鼠狼,说起黄国大家都会感到陌生,但黄鼠狼的名字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黄鼠狼的名声不太好,人们有句俗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落下个偷鸡俄的恶名。其实这是“冤枉”了它。 生物学家曾对全国11个省市的5000只黄鼠狼进行解剖,从胃里剩的残骸鉴定,其中只有2只黄鼠狼吃了鸡。后来,又做了活黄鼠狼的食性试验:第一天晚上,在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带鱼。结果活鸡安然无恙,带鱼被吃掉了;第二天晚上,放进鸡、鸽、老鼠和蟾蜍。结果老鼠被吃光了,蟾蜍吃掉一部分;第三天晚上,放送鸡、鸽,黄鼠狼将鸽子咬死;第四天晚上,只放进活鸡,黄鼠狼才拿鸡充饥。由此可见,它在极端缺食,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叼鸡吃。 其实黄鼠狼爱吃的是鼠。它还是一个捕鼠能手呢。据统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鼠类。一旦老鼠被它咬住,几口就可下肚。如果寻找鼠窝,它可以掘开鼠洞,整窝消灭。以每年每只鼠吃掉1公斤粮食计算,一只黄鼠狼可以从鼠口里夺回三四百公斤粮食。所以黄鼠狼决不是什么偷鸡贼,而是人类的好朋友。 黄鼠狼在遇到危险时,常从
食肉目猫科豹属的1种。有10亚种: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华南虎 、华北虎 、西北虎、东北虎、黑海虎、爪哇虎 、苏门虎和巴厘虎,为大型食肉兽,体长2米,重200千克左右,最大的虎全长有 4米,重达350千克,尾较长,约1米;头圆,耳短,颈粗,牙齿尖利,犬齿特别发达;四肢强壮有力,爪尖硬;全身呈淡黄或黄褐色,并布满黑色横纹;雌雄毛色一致,雄性个体大于雌性。分布自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亚洲中部、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华南及东北以至朝鲜和西伯利亚南部。 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独居。无固定巢穴,但有一定范围的巢域。多在晨昏和夜晚活动,白天隐匿林中、草丛休息。行动谨慎,动作敏捷,听觉、嗅觉较敏锐。善游泳。喜食野猪,也猎捕鹿、麂、麝等有蹄动物,饿时还吃蚱蜢和蝼蛄等昆虫。多在冬季发情,交配期过后雌雄分开生活。妊娠期100天左右,每胎2~4仔。幼兽2年后离开母兽营独立生活,寿命约20年。 虎是著名的观赏动物。马戏团里多用作驯兽。毛皮幅大艳丽,头部标本可作为装饰品,威武大方。虎骨酒是中国著名治疗风湿性炎症的药酒。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展,森林植被的破坏
美洲虎又称美洲豹,广泛分布在南北美洲各处。最北分布至加拿大,最南分布到阿根廷的南部。体型小于虎而大于豹,与美洲狮不同属,为猫科豹属,是美洲最大型的猫科动物,也是最凶猛的动物。它虽然被称为“虎”,实际上一点老虎样也没有,它的花纹象豹,又会爬树,所以称美洲豹更合适。由于整个美洲不产虎,人们也没见过真老虎,才把它称作“虎”。但它和金钱豹又有不同,比如,它的嘴巴比金钱豹粗大,体躯和四肢比金钱豹更粗壮,尾巴显著地比金钱豹要短,而且愈向尾端愈尖细。身上虽同金钱豹一样有黑斑点,但黑斑较大,环的中间多带黑点。 美洲虎的生活环境以热带密林为主,也能在无树草原灌丛、半荒漠和多石的山区生活。很善于攀缘,经常喜爱在树上休息和生活,也善于游泳。它能在水中追逐龟、鳖、鳄鱼和水蟒,捕鱼更是不在话下,在陆地上捕食鹿、野猪和较小的兽类为食。连树上的猴、鸟也难逃它的巨口,饥饿时还会窜入村庄盗食牛、马、猪、羊等家畜,是美洲畜牧业最凶恶的敌人。 美洲虎是一种有价值的毛皮兽,由于盗猎盛行,现已属于世界一级的濒危动物,并列为保护动物。在我国仅北京动物园有展出。
食肉目猫科豹属的1种。体型、大小、重量均与虎相似;雄狮的头侧、颈部直至肩部有黑或深褐色长鬣毛;产于亚洲的狮毛色较淡,鬣毛较短。狮的尾端有一球状毛簇,毛簇中间有一个坚硬的角质物;体毛为沙黄色、黄褐色或暗褐色。幼狮无鬣毛,身上长有灰色斑点,背部中央有一条白色花纹,半岁后斑点和白色花纹逐渐消失。主要分布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亚洲的伊朗等国。另外,在印度西部的卡锡阿瓦半岛的基尔森林地区尚有300只左右。 栖息在热带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喜居于靠近水源的地方。群居,由一只雄狮、数只雌狮和若干幼狮的多偶家族组成。每群有一定的活动领域。白天在丛薮间隐蔽休息,晨昏和夜晚常几只或成群出动进行围猎。以各种羚羊、斑马和疣猪等为食,偶尔捕食长颈鹿。亚洲的狮喜食野猪。狮的听觉、嗅觉灵敏,动作灵活,跳跃力强,能爬树,但不善于长跑。繁殖力强,几乎每年都产仔,每胎2~5只。幼狮2~3年后性成熟,成年的雄狮多离群营独立生活。寿命约20年。 狮外貌威武雄壮,素有“兽中之王”的称号,是动物园中著名的观赏动物。易驯养,马戏团多用来表演技艺。
田鼠亚科麝鼠属的唯一种。因其会阴部的腺体能产生类似麝香的分泌物而得名。又因它们生活在水域,善游泳,而有水老鼠、水耗子之称。 麝鼠是田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30~35厘米,体重680~1800克,尾长18~29厘米;头侧扁,颈短,吻钝圆,眼小,耳壳短;前肢比后肢短,趾间无蹼,爪锐利,适宜挖掘、作窝、寻食和搏斗;后肢较长,趾间具半蹼,游泳时划行似桨;尾侧扁,上被小而圆的皮质鳞片,间杂稀疏短毛,游泳时起舵的作用;在长而光滑富有弹性的针毛下,有短而柔软厚密的绒毛,背部毛色为棕黄或棕褐,亦有黑色变种。原产北美洲,20世纪初才引种到欧洲。1957年开始先后在中国黑龙江、新疆、山东、青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饲养。 喜栖于水草丰盛的池塘、湖泊、沼泽、河流沿岸。窝多筑于距水面较高的岸上,以干草做成,高约1米,状如坟堆。晨昏和夜间活动。听觉灵敏,视觉和嗅觉较迟钝。水中行动灵活,地上活动则显笨拙。闻声或遇敌可潜入水中数分钟。喜食植物的茎叶和根,有贮食习性。每年繁殖2~3胎,妊娠期25~28天,每胎产6~9仔,幼仔20天后独立取食,约6个月性成熟。寿命约3年。
啮齿目水豚科的唯一种,因体型似猪且水性好而得名。躯体巨大,长1~1.3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27~50千克;体背从红褐到暗灰色,腹黄褐色,脸部、四肢外缘与臀部有时有些黑毛;体粗笨,头大,颈短,尾短,耳小而圆,眼的位置较接近顶部,鼻吻部异常膨大,末端粗钝;雄性成体的鼻吻部有一高起的裸露部位,内有肥大的脂肪腺体;上唇肥大,中裂为两瓣;前肢4趾,后肢3趾,呈放射状排列,趾间具半蹼,适于划水,趾端具近似蹄状的爪;雌兽有4对乳头。仅分布于美洲巴拿马运河以南地区。 栖息于植物繁茂的沼泽地中。多以家族集群,每群不超过20头。喜晨昏活动,但由于人类的猎杀,多转为夜间活动。不挖洞穴。主要吃野生植物,有时混在家畜群中吃牧草,偶尔也吃水稻、甘蔗、各种瓜类和啃咬小树嫩皮。常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吃水生植物。性喜静,不爱戏耍,行动迟缓,但遇到危险则迅速跳进水中逃跑。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仅鼻孔、眼、耳露出水面。在水下能潜游较远距离,或将鼻孔露出水面,长时间隐匿在水生植物中不动。 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100~120天,产2~8仔,初生仔重约1千克。寿命8~10年,人工饲养可活12年。主要天敌
在引起动物行为的诱发机制中此为最基本的,简写为 IRM(德 AAM)。动物的许多行为虽然认为是先天性的,但根据 N. Tinbergen氏等的分析,认为保证这种行为的中枢具有阶段性结构,动物在某一定的生理状态时,最上位的中枢被活化(易化),再使下一级中枢活化,但尽管次级以下的中枢被活化,仍然是抑制起作用,如果得不到特定的键刺激,就不能表现特定的反应,进一步使下位中枢活化。在此状态下无键刺激时,产生围绕寻求键刺激的求欲行为,一旦出现键刺激抑制才被解除,诱发出该阶段特有的反应。此抑制解除机制称为先天性诱发机制,所以称为“先天性”,是因为此时需要的键刺激(或者是包括键刺激的诱发因子)的性质,与由此而引起的行为形式相同,决定于先天性,并且此两者的结合也是先天性的。键刺激如果必需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时,此诱发机制称为获得性诱发机制(德 erworbener Ausl se- mechanismus EAM)。中枢虽已高度活化但尚未出现键刺激时,阈值极度低下,有时不待键刺激出现就能诱发出反应(称此为真空反应)。
传染痢疾的一群细菌。其典型种是1898年志贺洁发现的志贺菌( Shigaella)属。为革兰氏阴性、 2— 3× 0.5— 0.7微米大小的杆菌。性质虽极似一般肠道杆菌,但它是非运动性的,一般不产生气体(主要是乳酸发酵)。根据对甘露醇及其它糖和糖醇的利用性,可把它分作数种,并可根据各自的凝聚反应,划分为许多菌型;但根据病原性的大小,在抗原性上,与副大肠杆菌的界限不甚明显。一般其寄生生活特性比大肠杆菌强,能很好地在琼脂上生长,多为条件性的厌氧性,但志贺痢疾菌( Shigaella shigae=S. dysenteriae)无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与大肠杆菌同型,呼吸可为重金属剂(氰酸、一氧化碳)的阻抑。此外,该菌还放出类似白喉杆菌毒素的蛋白性外毒素,是一种能引起麻痹的神经毒。该种毒素的产生可因微量的铁而受到抑制。此外,已经清楚用 Boivin三氯乙酸法所提取的内毒素,是结合脂质和多肽的脂多糖体,有很高的抗原性(称为 Boivin抗原或 O抗原)。一般肠粘膜以外不寄生,另外人以外的动物几乎都不患痢疾。
一般是指表型正常,但带有有害的基因的杂合体和具有染色体平衡易位的个体。携带者都可将有害基因传递给后代,是群体中使有害基因的频率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检出杂合体对于预防有害基因的纯合,降低群体中有害基因的频率都是十分重要的。若查出的携带者尚未结婚则可建议及劝阻他们不要和另一同类型携带者结婚。若偶尔两个同类型携带者已经结婚,那么就要建议他们不要生育,或妊娠时做产前诊断。所以法律规定所有儿童均须接受相应的携带者检查,携带者之间禁止相互结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发生率。 筛查携带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染色体核型分析,以筛查带有染色体平衡易位者。为明确诊断可用 G 分带的方法 确定易位。 (2) 酶活性的检测。用这种方法的前题是在检测时,基因已经表达。有的基因到 50 左右才表达,那么在青少年中就不宜用此法。另外有的酶和其产物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也就是说基因的拷贝数和产物成正相关则是可以采用此法。而有的基因只需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是正常的就可以产生足够的酶来完成生化反应,那么就不能用此法。如苯硐尿症的携带者其肝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只有正常人的一
分子病这一概念是由 Pauling 其同事于 1949 年提出的。分子病是指由于基因的突变引起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的疾病,如镰形细胞贫血( sickle cell anenia )。 附注:镰刀形贫血是 J.Herrick 首次报导。他发现患有这种病人的红细胞在缺氧时不是球形的,而呈镰刀形。镰刀形细胞比正常细胞要脆弱得多,容易破裂。 1949 年 P auling 等通过正常人和镰刀形贫血患者之间血红蛋白的自由泳动率差异分析,证明了镰刀形贫血是一种由于蛋白质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分子病。他们从正常人,患者及杂合体分离了血红蛋白,然后进行电泳,结果如图 7-15 所示。正常人的血红蛋白( Hb-A )只有一条带,移动较慢;患者的血红蛋白( Hb-S )也只有一条带,移动较快;而杂合体的血红蛋白出现 2 条带,迁移率分别和 Hb-A,Hb-S 相同,他们认为镰刀形贫血是由于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结构改变的结果。这个实验第一次证明蛋白质的结构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 1957 年 V.
指在生物之间通过细胞外DNA片段的途径来传递遗传物质。经遗传重组转化的DNA分子的一部分能和受体染色体的同源部分置换。转化可以用于确定基因顺序和基因间距离。 细菌转化的现象是在1928年被Griffith. F首先发现的。1944年Avery, O及其同事确定细菌转化因子是DNA。在转化中游离DNA的片段被活的细菌所接受,而导致部分后代遗传性状发生了稳定的改变。转移过程通常用来进行制作细菌的基因图,这种作图方法是接合和转导所不能取代的。在转化作图的实验中,从一个供体品系的细胞中抽提和纯化DNA,然后将它断裂成小的双链片段,然后加入到不同基因型的受体(recipient)细菌的悬液中。被受体细胞所接受的供体(donor)DNA片段就可以和受体染色体的同源部分进行重组,产生重组染色体,由于基因的重组导致了受体表型发生了改变,这个过程就称为转化。在转化中,任何品系都可以作为供体或受体,但供体和受体的基因型应是不同的。
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DNA从供体转移到受体中的过程。转导可以通过小段染色体来进行细菌精细结构作图。转导是通过F’因子通过接合将某个特异的基因传递给受体的过程。 转导分为广泛性转导和特异性转导两种。广泛性转导是以P1或P22为媒介,通过“偷渡”和同源重组可将供体的任何基因传递给受体。两个基因间同时被P1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共转导可用于细菌的精细作图。特异性转导是以λ噬菌体为媒介而通过定点整合或重组将特异的基因(gal 或bio )传递给受体的过程。 低频转导(LFT)是指通过缺陷型λ(λdg)以较低的频度将gal 基因传递给受体。 高频转导(HFT)是指含有λ和λdg的双重溶原菌为供体可将gal 基因以很高的频率传递给受体。 (1)普遍转导由于在 50 年代沙门氏菌的遗传学仍是未知的领域,所以转导的发现未能得到发展。 1955 年 E. Lennox 发现了 P1 噬菌体可在 E.coli 中转导遗传物质。因 E.coli 研究得较多,所以 P1 的转导就可以得以发展。 196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