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 1科。乔木,常有星状毛或盾状的鳞粃;木质部有树脂。单叶,革质,互生,全缘或具波状圆齿;托叶小或大,脱落。花两性,辐射对称,芳香,排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稀为聚伞花序;苞片小或无,稀大而宿存;萼筒长或短,与子房离生或合生,花萼裂片 5,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结果时通常扩大成翅;花瓣 5片,旋转状排列,分离或稍合生,常被毛;雄蕊 5~ 15或更多,下位或周位,花丝通常在基部膨大,花药 2室,室纵裂,有延伸的药隔;子房上位,稀半下位, 3室,每室有下垂或倒生的胚珠 2颗,花柱全缘或 3裂,常着生于一花柱基上,柱头通常 3或 6浅裂。果不开裂或开裂,通常有种子 1,常为增长的宿萼所围绕,花萼裂片中 2或 3枚或全部发育成狭长的翅;种子无胚乳,子叶平凸状或皱折状,包围着胚根。约 15属 58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地区,除非洲热带产 2属外,以加里曼丹、马来半岛和菲律宾最多。中国有 5属约 12种,产云南、广西及广东三省区南部及西藏东南部。 本科植物是热带雨林中重要的树种,常常在具有明显干季的地区或在贫瘠土地上群集生长。大多数的种具翅果,但这些翅
蔷薇科蔷薇亚科的 1属。多年生草本,根茎倾斜,常有地下芽。奇数羽状复叶,有托叶。花小,两性成顶生穗状总状花序;萼筒陀螺状,有棱,顶端有数层钩刺,花后靠合,开展或反折;萼片 5,覆瓦状排列;花瓣 5,黄色;雄蕊 5~ 15或更多,成一列着生在花盘外面;雌蕊常 2枚,保藏在萼筒内,花柱顶生,伸出萼筒外,柱头微扩大,胚珠每心皮 1枚,下垂。瘦果 1~ 2,包藏在具钩刺的萼筒内,种子 1枚。全世界有 10余种,分布在北温带和热带高山地区及拉丁美洲。中国有 4种,分布于南北各省区。 龙芽草,又称瓜香草、仙鹤草、路边黄或地仙草。产中国各地,常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及林边。欧洲中部、苏联、蒙古、朝鲜、日本和越南北部均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收敛止血之效,兼有强心作用。市售止血剂仙鹤草,即为本品制剂。中国东北秋末春初的地下根茎芽,作驱绦虫特效药。有效成分为鹤草酚( C26 H34 O8 )。此外全株含鞣质,可提制栲胶,作农药,捣烂浸水喷洒农作物,有防治蚜虫及小麦锈病之效。其多毛变种名为黄龙尾或称尼泊尔龙芽草,产全国各地,西南特多,分布到尼泊尔、锡金、缅甸等国,药用功效
楔叶类中木贼目的一个已绝灭属,出现于石炭二叠纪,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此属植物外貌很象现代的木贼。茎中空,髓腔大,具着生于节部的轮生叶和侧枝,具地下茎。乔木状,高达 20~ 30米。茎的直径可达 30厘米,具次生木质部。茎具明显节和节间,节间表面具纵肋、纵沟,两相邻节间的纵肋在节部交互生长。茎枝的髓模、外模或压型化石都称为芦木,按照植物体的体积和侧枝生长方式可以分为 4个亚属,即对枝芦木、柱芦木、十字芦木和环芦木。保存有细胞结构的茎分别称芦茎木和节腔木。芦木的叶为单叶,具中脉,一般为披针形或线形,轮生于茎、侧枝的节部;叶基部大多数彼此分离如轮叶和星叶,叶基部不同程度相连的为瓣轮叶。 芦木的孢子叶像现代木贼属一样,呈具柄的盾状,称孢囊柄,每个孢囊柄着生 4个孢子囊,很多孢囊柄集成孢子叶球。在孢子叶球上,孢囊柄叶轮与不孕的苞片轮交互轮状着生,在结构上表现多种多样性。不同的类型记载在不同的形态属下,如芦孢穗属,古芦穗属等。孢子多同形,少异形。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 1科。比较接近离瓣花类的类群。皆为单叶,但有些种类的叶退化或成鳞片状,一般为基生或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叶全缘或有细锯齿,无托叶。花为整齐两性花;花萼全裂成 5( 4)片,或无花萼;花瓣离生 3~ 5瓣;雄蕊常为 10,稀为 6~ 8或 12,花药顶孔裂、纵裂或横裂;雌蕊的子房由 5( 4)心皮合生,上位,内含多而小的胚珠,一般着生于中轴胎座,也有着生于侧膜胎座的种类(如假水晶兰和沙晶兰属),花柱单一,柱头多少浅裂或圆裂;果一般为蒴果,稀为浆果(如假水晶兰属和沙晶兰属),内含多而小的种子。全世界约 14属 60余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多数集中在温带和寒温带。中国有 7属 40余种,分布全国各地,但较集中在西南和东北,其中有不少特有种,约占世界全部种的 2/ 3,并有一个特有属,即沙晶兰属。 鹿蹄草属中的一些种(如鹿蹄草和普遍鹿蹄草等)全草可供药用,做收敛剂,称为“鹿衔草”、“鹿寿草”或“罗汉草”,在民间常用作补药。 本科植物多为矮小喜阴的森林植物,有两类不同生活习性:一类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或草本状半灌木,属于鹿蹄草亚科;另一类为多年生无色
单子叶植物纲槟榔亚纲的 1科,乔木或灌木,直立,有时藤本,当具有坚强的气生根时,即将树干举离地面,此气生根也可自树枝发生。叶常螺旋状 3~ 4列,集生枝梢,线形,无叶柄,纤维质和革质,有强龙骨凸起,大都沿龙骨和边缘有小刺。雌雄异株,圆锥花序或成密集的花簇,花被片仅存遗迹或缺,花序初时为佛焰状或叶状苞所包,雄花几乎难以各个区别开来,雄蕊多数,花丝分离或结合,花药 2室,雌性肉穗花序简单,雌蕊多个结合成束,或为单个,子房上位。 1室,有 1至多数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缺。果实为复花果,由多数核果状或木质果集合而成,种子小,胚乳肉质。染色体基数 x=30。有 3属 700种,为东半球热带产物,也有少数见于亚热带,大都在海岸或沼泽地生长。中国有露兜树属(参见彩图插页第 125页)及藤露兜属两属,约 8种。 露兜树产广东、福建等省以及亚洲热带其他地区及 澳大利亚。叶纤维可编制工艺品,花含芳香油,根含酚类、氨基酸、糖类,花和根药用,主治肾炎、水肿,叶芽也可清热解毒,治恶疮。 有不少植物学者将本科和香蒲科、黑三棱科组成露兜树目( Pandanales),但 A.克朗奎斯特将它
动物的成熟而未受精的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或称蛋。不同种类动物的卵,有大有小。鸵鸟蛋的直径可达10厘米,寄生蜂的卵极小,只能用产卵管把卵产在其他昆虫的卵内。卵的颜色一般为白色、淡黄色、淡绿色。多数鸟卵的卵壳上有点斑、块斑、环斑、条纹等,形成多种颜色的保护色。卵的大小决定于卵中的积累的营养物质的多少。多不能活动。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呈圆球形或椭球形。有的海鸟的卵呈陀螺形。昆虫卵的形状较多,有的呈馒头形如粘虫;有的呈长条形如菜粉蝶;也有的为扁形、似西瓜籽,如玉米螟的卵。有的为单粒,如大豆的天蛾卵;有的呈卵块,如玉米螟的卵;有的成堆,如蝼蛄的卵;有的卵块外面覆盖鳞毛,如三化螟;蝗虫的卵块外包有泡沫塑料状的卵袋。无论是哪一种昆虫卵,其结构大致相同,外包有卵壳,内有卵黄膜、细胞质、细胞核、卵黄,在卵壳的顶端有 1个极为微小的卵孔,为精子进入卵的通道。卵壳上一般都具有不同形状的条纹、短毛或刺。在靠近卵孔的周围,还有不同形状的花纹,称为花冠区;在花冠区的外围常有各种形状的纵棱和横格。哺乳动物的卵极小,小鼠卵的直径为 75~ 100微米,狗的卵约为 140微米,人的卵也仅有 135微米。卵外有透明带包
鸡形目雉科雉属的1种。又名野鸡,山鸡,雉,环颈雉,项圈野鸡。在中国,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和海南省以外,分布遍于全国。 体长 900~1000毫米。雄鸟羽色华丽。在华东所见的雉鸡,头顶黄铜色,两侧有白色眉纹。颏、喉、后颈均黑,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著的白圈,所以通称为环颈雉。背部前为金黄色,向后转栗红,再后为橄榄绿,均具斑杂。尾羽甚长,主为黄褐色,而横贯以一系列的黑斑。胸呈金属带紫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下体余部亦多斑杂。脚上有距。雌鸟形小尾短。体羽大都砂褐色,背面满杂以栗和黑色斑点,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无距。 平时栖息于有草丛和树木的丘陵,严冬迁至田野间,觅食昆虫、植物种子、浆果和谷物。脚强善走,翅短,不能高飞和久飞。叫声单调而低沉。繁殖时期,在丘陵的草丛间随地营巢,把枯草、落叶等铺在地面凹处。每窝产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窝。 雉鸡在中国有19个亚种。东北和华东的亚种均具白色颈环,而西部的亚种却没有。雉鸡适应力强,欧美各国引进后大量增殖,作猎禽用。肉味佳美,是野味上品,羽毛可供装饰用。
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1种。又名红腹锦鸡,彩鸡,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陕西、贵州、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雌雄异色。雄鸟体长约1000毫米;头具金黄色羽冠;后颈围以橙棕色扇状羽,有如披肩;上背浓绿;上体余部金黄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外侧尾羽具桂黄色和黑褐色相间的横斑;脸、颏、喉和前颈均锈红色;喉以下深红色。雌鸟远不如雄鸟华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杂以桂黄色;上背棕色,具黑褐色横斑;上体余部大都灰棕褐色;胸和两胁棕黄色,具黑色横斑;腹几乎纯棕。虹膜、眼周的裸出部均肉黄色,嘴和脚等为角黄色。 单独或成对栖息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中突出的台地和陡坡,出没于矮树丛和竹林间。夜间在松树的低枝上栖宿。冬季降雪以后,由于缺少食物而结群离开深山,到雪已溶化的梯田中觅食,蕨类植物、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四季豆、野蒜等,有时也啄食麦粒和玉米。4月开始繁殖。常于清晨鸣叫,彼此呼应持续很久方停。雄鸟相遇必斗,战斗相当激烈,雄鸟的性炫耀为围绕雌鸟狂奔,在接近雌鸟头侧时把两翅上下扩展,翘起尾羽,冠羽、披肩等,脖子膨大,而将上体的全部艳美显耀出来。巢营于十分隐蔽的场所。每窝
鸡形目松鸡科的1属雷鸟,趾上被羽。共有4种。中国产2种:柳雷鸟和岩雷鸟,前者分布黑龙江流域,后者见于新疆北部。 雷鸟是全球性分布的鸟类,从北极冻原地带,直至森林及森林草原带,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它是典型的寒带鸟类,终年留居在严寒的北方,由于长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一系列适应冻原生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长,一直覆盖到脚趾;脚距周围有很多长毛,这样既保暖,又便于在积雪上行走而不至于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挡北极的风暴,也有利于向雪下啄取食物。雷鸟嘴粗壮而短,善挖食雪下根茎,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以苔藓、植物的嫩芽,嫩枝和根等为主食,冬季时藏在雪穴中躲避北极的暴风雪。 雷鸟与一般鸟类不同,它四季换羽。雄鸟在婚后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换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羽。雷鸟的冬羽与大地的银装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除中央1对尾羽白色外,其余为黑色。春回大地,冰雪融化,雄鸟的头、颈和胸部也换成了有栗棕色横斑的春羽。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夏天大地披上了绿装,雷鸟上体又换成了黑褐色,具棕黄
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1种。又名茶花鸡。为家鸡的始祖,现产于中国的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东南亚、印度、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等也有分布。 体型近似家鸡。头具肉冠,喉侧有一对肉垂,是本属独具的特征。雌雄异色。雄性羽色很像家养的公鸡,最显著的差别是头和颈的羽毛狭长而尖,前面的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这些狭尖的长羽,从颈向后延伸,覆于背的前部,比家鸡更为华丽。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并具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雌性与家养的母鸡相似,体形较雄性小,尾亦较短。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亦特长,轴部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 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的密林中,常至林缘的田野间觅食植物种子、嫩芽、谷物等,兼吃虫类及其他小形动物。巢营于地面稍凹隐处,铺以落叶和杂草等。在云南南部2月开始产卵,3~5月为高潮期,有的持续到10月。 达尔文认为中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而后再从中国传入日本和欧美各国。但经中国鸟类学家考证,中国至少是与印度同时驯化原鸡,很可能比印度还早一些。
鸡形目的 1科。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黄或红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故名营冢雉。全科有 7属12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 普通冢雉体长 380毫米,体羽大都黑色。枕部具短羽冠。头顶和上背淡灰色;翅、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色;颏、喉和下体黑色沾灰,腹部沾褐色。雨林冢雉体长35厘米,上体暗黑褐色,下体暗灰而具白色阔边;头、颈裸露部分粉红色,具稀疏黑褐色□状羽,肉垂黄色沾红。 冢雉以不同方法孵卵。苏拉冢雉和摩鹿加冢雉把卵产在阳光充足的海岸沙坑中,利用太阳能进行孵化。普通冢雉常在火山区的温暖土地上挖1米深的坑,用沙土和树叶堆成直径12米、高 5米的大型孵化堆。从树叶等有机物取得部分孵化热力。丛冢雉、营冢雉和肉垂冢雉的繁殖方法完全相同,即在稠密的树林中,由雄鸟用爪把树叶和其他植物质扒在一起,建成一个直径3米,高1~1.5米的完全荫蔽的孵卵堆。在雌鸟产卵前,雄鸟每日巡视,翻倒树叶使其发酵。发酵以后,才让雌鸟到它挖开的洞
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的1种。又名白腹锦鸡,衾鸡。分布从四川西部起直至缅甸东北部。体形较金鸡稍大,尾亦较长。 雌雄异色。 雄鸟全长达1300毫米。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以白色而具蓝黑边缘的扇状羽,犹如披肩;头顶与上背为金属翠绿色,各羽具黑边;下背大都棕黄;腰转为朱红色;中央尾羽白而具蓝黑色横斑;外侧尾羽内□黑白相杂,呈云石状;外□大都黄褐,亦具黑斑;两翅大都蓝黑,向外转为黑褐;喉黑色;胸与上背同;腹白,因而名为白腹锦鸡。雌鸟与金鸡相似,但较大;头侧棕红,成眉纹状。眼为黄(雄)或褐(雌)色;嘴和脚均蓝灰色,易与金鸡区别。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多岩山地,常出没于灌丛与矮竹间,嗜食竹笋,兼吃各种种子、浆果、蕨叶和昆虫等。秋冬两季常结小群活动,叫声嘈杂。夏季迁至高山岩嵴间繁殖。每窝产卵10~20枚;卵呈梨状,黄褐色。孵化期22~24天。 早在19世纪,铜鸡就已引入欧洲。现在各国动物园多有饲养,供人观赏。雄鸟的皮张可用于装饰用。
鸡形目松鸡科的1属,雄鸟全身几乎纯黑色,头和颈部具蓝紫色金属辉亮,肩和尾具白斑,雌鸟棕褐色具黑色横斑。在松鸡科中体型最大,体重约2600克,翅长约350毫米。跗□被羽,而趾裸露;尾圆,尾羽18枚;外侧飞羽不呈镰刀状。中国有细嘴松鸡和普通松鸡2种。 栖息于高山林带,落叶松林、红松林和冷杉林中,特别喜栖于稠密的白桦林中。冬季留居阳光充足的落叶林中,也常结群去河畔游荡。在严寒的时候,松鸡能在雪穴内过夜。以植物为食,尤嗜松、杉、桦树的嫩枝,叶和芽苞,有时也吃红松种子,夏季还吃浆果和少量昆虫,秋季吃各种草籽。 每年3月下旬开始发情,5月营巢繁殖,一直延续至6月。在发情期的求偶炫耀是很特殊的,即跑圈的习性。如果有其他雄鸡闯入它的巢区,立即发生激烈的格斗。只有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与雌鸟交配。松鸡是 1雄多雌,也有1雄配1雌的。交尾后,雌鸟选择距离求偶场地不远的僻静处营巢产卵。巢筑在浆果丰富的松树根下草丛、冷杉垂枝下、倒木或枯枝堆下,在地面的浅凹处铺上针叶、小枝、干草和羽毛。5月下旬产卵。每窝6~10枚。卵淡灰以至淡褐灰色,散有黄褐色斑,卵径为41×60毫米。由雌鸟孵卵,孵化期
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类,其犬齿或门齿发达,长而强有力,用于攻击、防御和捕食等,这种牙一般可称为獠牙。犬、猫、虎、狮、豹等动物,其上颚的犬齿为獠牙,尖端锐利。还有人们熟知的象牙,就是印度雄象和非洲雌、雄象的上颚门齿发达起来而形成的,从口腔里往外伸得很长,有时竟达3米以上,可用以加工制造各种工艺品。同样长鼻类化石种猛犸的獠牙,最长的可达 4.5米。长鼻类的凶猛兽( Dinotheri-um)的下颚前部向下弯曲,下颚门齿成为獠牙,下向呈短剑状突出。野猪的獠牙也很发达,雄野猪的下颚大齿向上内向突出。西里伯斯岛( Celebes)和布尔岛( Bur)产的一种野猪称豚鹿( Babirusa),上下犬齿都很发达,特别是雄豚鹿,长而大的上獠牙贯通脸皮向后上方弯曲,下獠牙突出口外。海兽中的海象和独角鱼,也从上颚生出长的獠牙。除哺乳类外,还有其他动物也有类似獠牙的齿,如毒蛇作为其特征的毒牙很发达,起输送毒液的作用,这种毒牙在蝮蛇、五步蛇、饭匙倩、彩响蛇中构成了管牙;在眼镜蛇、海蛇中变成了沟牙。
裸子植物门罗汉松科的 1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叶线形、披针形、椭圆形或鳞形,螺旋状排列,近对生或对生,有时基部扭转排成两列。雌雄异株,雄球花穗状或分枝,单生或簇生叶腋,稀顶生,具多数雄蕊,每雄蕊具 2花药,花粉常具两大而较薄的气囊,稀具 3~ 4个气囊,外壁有细颗粒状纹理;雌球花通常单生叶腋或苞腋,稀顶生,有梗或无梗,有数枚螺旋状着生或交互对生的苞片,最上部的苞腋有 1套被生 1枚倒生胚珠,套被与珠被合生,花后套被增厚成肉质假种皮,苞片发育成肥厚或梢肥厚的肉质种托,或苞片不增厚。种子当年成熟,有梗或无梗,核果状,全部为肉质假种皮所包,生于肉质种托上或梗端。罗汉松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 x=10, 11, 12, 13, 17, 18, 19, 20。 罗汉松属约 1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南温带,多产南半球。中国约 13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及台湾,喜湿热或温湿气候,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中,分布区较广的为百日青和竹柏。 罗汉松科的化石出现于侏罗纪。现存的罗汉松科植物共 7属约 13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南温带地区,在南半球分布最多。其中罗汉松属种类最
念珠藻目颤藻科的 1属。藻体为单一藻丝,往往多数藻丝聚集形成薄片状。藻丝弯曲,多数作有规律的螺旋状绕转,螺旋之间互相贴紧、稀松、或相距较远。整个藻丝是一个长圆柱性的单细胞 [真螺旋藻组( Euspirulina) ],或具有明显或不明显横隔 [节螺藻组( Arthrospira) ]。无胶鞘。能沿其长轴扭曲,向前运动。 本属有 30种,中国已发现 9种。产于淡水、海水和微盐水中。浮游种类有时可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有的混生其他藻类中或潮湿的土表。也有人将本属分 2属;节旋藻属( Arthrospira)和螺旋藻属( Spirulina)。 非洲乍得乍得湖产的楯顶螺旋藻和拉丁美洲墨西哥特斯科科湖产的巨大螺旋藻(系盖氏螺旋藻的同义名)被当地居民作为蛋白食品已有百年以上历史。这些藻含蛋白质为干重的 55~ 65%,有时高达 70%以上,氨基酸合乎营养需要,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色素。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螺旋藻作人类健康食品和饲养动物的高蛋白质饲料。
甲藻门裸甲藻科的 1属。植物体为单细胞,球形、椭圆形、卵形,背腹扁平。横沟明显,多数左旋,罕为右旋,横沟将植物体分为上、下锥部,位于腹面的纵沟长度不等,多数略伸入上锥部。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薄壁由多数相同多角形小片组成;表面平滑、罕见具线纹或纵肋纹的。鞭毛 2条,色素体多数,盘状、狭椭圆状、棒状,周生或辐射状排列,呈黄、褐、绿或蓝色。有的种具有藻胆素。有些种类无色素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具或不具眼点。具一个间核型细胞核。 全世界约有 130种,均为浮游种类,绝大多数为海产,多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生长在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较少。中国淡水中常见的约 3种。 常见的繁殖方法是细胞纵分裂,也有产生动孢子、不动孢子或休眠孢子的。有的种如伪沼泽裸甲藻具有有性生殖。裸甲藻属对水温、光强和水的 pH值的反应极敏感,因而季节变化较显著;是水生动物的饵料,但过量生长则形成对水产有害的“赤潮”。如海产的短裸甲藻形成有毒性的水华,能使鱼类致死。
藻类植物的 1门。 又名眼虫藻门。无细胞壁,植物体除个别种类为树状群体外,都是具鞭毛游动型的单细胞体。多数种类含有与绿藻门相似的色素体,有或无蛋白核,仅有少数种类不具色素体而成为无色种类,但贮藏物质均为类似于淀粉的副淀粉和脂肪。全世界约 40属, 1000多种。中国现记录有 20属,约 300种。分布较广。多数产于淡水,少数产于咸水和半咸水,极少数生长在潮湿土壤上或冰雪中,也有寄生或附生的种类。 原生质体表层不同程度地硬化成为表质,表质表面具螺旋或直走线纹;细胞前端有一烧瓶形的贮蓄泡,开口于细胞先端,并自其底部长出 1或 2条,或罕为 3至更多的鞭毛,自先端开口伸出体外;在贮蓄泡的一侧,具 1至数个司排泄作用的伸缩泡,原生质中的废液汇集在其中而渗入贮蓄泡以排出体外;在贮蓄泡的壁上常具一个有感光功能的眼点。营养方式有植物性、纯动物性或腐生性。不同程度富营养水体中常生长特有的种类,可利用其作为鉴别有机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或净水水质。 按照 1950年 G. M.史密斯的分类系统,裸藻门仅裸藻纲( Euglenophyceae) 1纲 2目即裸藻目( Eu
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的 1种。多年生草本,从根茎或块茎发出的缠绕枝条当年死亡,无毛。维管束 1轮,大小不等,较大的在成熟时变成双韧维管束,导管具单孔,筛管有一种特殊的“ P”型质体,中心有球形蛋白质假结晶,单叶,互生,常肉质。花序穗状、总状或圆锥状,花小,整齐,两性或单性,每一花下托有 2苞片,花被片 5,有时多少结合,覆瓦状排列,常宿存,具色彩,雄蕊 5,与花被片对生,花粉粒具 6至多皱。落葵花粉粒内层多少圆球形,外层发育,整体呈骰子形,每面具 1沟,子房上位, 1室, 1顶生花柱,有 3(稀 1)柱头,子房基底具 1弯生胚珠。果期肉质的花被包于核果外,似浆果。染色体基数 x=11, 12。有 4属 25种,分布于美洲、非洲及亚洲。中国栽培有落葵属及落葵薯属约 2~ 3种。 落葵叶含葡聚糖( clucan)、粘多糖、β -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及有机酸并皂苷、铁等,作蔬菜,供药用清热滑肠、凉血解毒,花汁治乳头破裂。热带美洲产的 Ullucustuberosus地下部含淀粉,作为马铃薯的代用品,供食用。 本科和马齿苋科最为接近。
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 1科。通常为灌木,少数乔木,极少草本。嫩枝常呈四方形。叶常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左右对称,很少辐射对称;花萼常宿存,结果时增大而呈现鲜艳色彩;花冠下部联合呈圆柱形,上部 4~ 5或更多裂,裂片全缘或下唇中间裂片边缘呈流苏状;雄蕊( 2)~ 4~( 6),着生于花冠管上;花盘不显著,子房上位,由 2或 4~ 5心皮组成 2~ 5室或因假隔膜分为 4~ 10室,每室有 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为一胚珠;花柱顶生,柱头 2裂或不裂。果实为核果、蒴果或浆果状核果,核单一或为 2~ 4~( 10)分核。种子通常无胚乳,胚直立,胚根短,下位。约 80属 3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延至温带。中国有 21属 175种。 本科分布广,生态习性复杂,形态解剖也较复杂;木质部导管为环孔材、半环孔材或螺纹加厚;穿孔板为单孔板、梯状板或网状板等;木射线通常为 3~ 4列细胞,细胞为异型或同型;纤维为分隔纤维。叶片表皮分成腺毛与非腺毛两大类;气孔分布在叶片上下两面,或仅分布于下面,大多为石竹科型或茜草科型。花粉粒扁球形至长球形或近球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