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5 根系活力的测定 植物根系的作用,主要有(1)对地上部的支持和固定;(2)物质的贮藏;(3)对水分和盐类的吸收;(4)合成氨基酸、激素等物质。因此根系的活力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这里介绍两种测定方法,供选用。 Ⅰ.α—萘胺氧化法 原理 植物的根系能氧化吸附在根表面的α─萘胺,生成红色的α—羟基—1—萘胺,沉淀于有氧化力的根表面,使这部分根染成红色,其反应如下: 根对α—萘胺的氧化能力与其呼吸强度有密切关系。日本人相见、松中等认为α—萘胺氧化的本质就是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该酶的活力愈强,对α—萘胺的氧化力也愈强,染色也愈深。所以,可根据染色深浅定性地判断根的活力;也可测定溶液中未被氧化的α—萘胺量,以确定根系活力的大小。 α—萘胺在酸性环境中与对氨基苯磺酸和亚硝酸盐作用生成红色的偶氮染料,可供比色测定α—萘胺含量。其反应如下: 仪器药品 分光光度计 分析天平
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与遗传相关,具有产生IgE倾向,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有以下特征:皮肤苍白乾燥、毛周角化,下肢鱼鳞病样改变,下睑皮肤有皱褶,掌纹多而细,指(趾)皮肤温度较底以及发汗少等,其遗传方式还不清楚。此病自婴儿期发病、经儿童期到成人期,长期反复发作。但临床上也不一定都经历三个时期,某些食物、花粉、动物皮毛或季节变化均对此病有影响,去除诱发因素,对症治疗可使本病痊愈。 临床表现1.皮损:红斑、丘疹、鳞屑、苔藓样变;2.剧痒;3.伴发干皮病、鱼鳞病、掌纹症等。 诊断依据1.皮疹具有年龄阶段性;2.皮损为红斑、丘疹、鳞屑、苔藓样变;3.家族或本人有遗传过敏疾患史;4.剧痒;5.伴发干皮病、鱼鳞病、掌纹症等。 治疗原则1.婴儿患者,以外用药为主,主要是止痒。2.幼儿、成人可选用口服药和外用药同时治疗。 用药原则1.婴儿期病例以扑尔敏和外用药为主;2.儿童期、青年成人期皮疹广泛病例以仙特敏或克敏能+强的松和外用药为佳。 辅助检查1.对婴儿期病例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2.对儿童期、青年成人期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疗效
单纯疱疹是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热疮。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咽、唇缘、眼睑和外生殖器。 临床表现 1.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2.皮疹为密集成群、针尖大小的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3.皮损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周、唇缘、眼睑和外生殖器等部位。 诊断依据 1.皮损为密集成群、针尖大小的水疱,伴微痒或灼热感; 2.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周、唇缘、眼睑(Ⅰ型)和外生殖器部位(Ⅱ型); 3.1周左右自愈,但常在同一部位复发。 治疗原则 1.去除一切可能的诱因; 2.局部外涂3%无环鸟苷、2%龙胆紫液或1%新霉素软膏等; 3.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无环鸟苷、转移因数或丙种球蛋白。 用药原则 1.对单纯疱疹患者以外用药为主; 2.对复发性疱疹患者可给予抗病毒药物,对症状严重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辅助检查 1.对单纯疱疹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复发性单纯疱疹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C”。 疗效评价 1.治愈:皮疹完全消退; 2.好转: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皰、结节、囊肿等损害,好发于颜面、胸背,多见于青年男女。多数认为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内微生物密切相关。此外,遗传、饮食、胃肠功能、环境因素、化妆品及精神因素亦与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 1.损害呈多形性,最早典型皮损为位于毛囊口的粉刺,分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两种,在发展过程中可产生红色丘疹、脓皰、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 2.皮损好发颜面部,尤其是前额、颊部、颏部,其次为胸背和肩胛间节,对称分布。 诊断依据 1.青春期男女多见; 2.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前胸和背部,为粉刺、丘疹、脓皰、结节、囊肿或疤痕等; 3.大多数患者在30岁以下逐渐痊愈。 治疗原则 一、全身治疗 1.抗生素类; 2.维甲酸类; 3.内分泌疗法; 4.微量元素疗法; 5.氨苯枫。 二、局部治疗:目的为消炎、杀菌、去脂。 三、物理治疗。 用药原则 1.临床表现以感染为主的应首选抗生素; 2.性激素类仅用于严重的病或对其他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不能作为常规治疗; 3.对于严重结节、囊肿性损害
痱子是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以小丘疹、小水皰为特征性损害。好发于夏季,主要见于排汗调节功能较差的儿童和长期卧床病人。病情与气候密切相关,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增多,气候转凉,皮损逐渐消退。由于瘙痒而过度搔抓可致继发感染,发生毛囊炎、疖或脓肿。 临床表现 一、红痱 1.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尖顶的丘疹或丘皰疹,周围绕以红晕,呈密集排列,但不融合; 2.多发于额、颈、胸、背、肘窝、国窝等部位; 3.自觉有痒和灼热感; 4.主要发生于小儿或儿童。 二、白痱 1.皮损为非炎症性针头大小、半透明水皰,皰壁薄,轻擦易破; 2.好发于躯干部,尤其是胸部; 3.无自觉症状; 4.多见于高热且大量排汗者,或长期卧床病人。 诊断依据 一、红痱 1.高温、闷热天气发病; 2.皮损为针状大小的炎症性丘疹和丘皰疹,密集而不融合; 3.好发前额、鼻、颈胸、背等处。 二、白痱 1.高热而大量出汗患者或长期卧床患者发病; 2.皮损为非炎症性针头大、薄壁、半透明水皰,无症状; 3.好发于胸腹部。 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缠腰蛇。 病因 本病的病原属脱氧核糖核酸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一致,又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流行病学 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即为水痘。病毒感染后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节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患原发水痘后能再发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发生后很少复发,这与前者发病后产生不完全免疫(IgM反应)及后者发病后产生完全持久性免疫(IgM反应)有关。 本病常呈散发性,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老年人,局部创伤后,系统性红斑狼疱、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较长期接受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病人,较正常人明显易感,且病程迁延,病情较重,后遗神经痛也较突出。 病理 皮肤的病变主要在表皮,水疱位于表皮的深层,在疱内及边缘处可见明显肿胀的气球状表皮细胞。在变性的细胞核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含体。与皮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头癣好发于儿童,传染性较强,易在托儿所、幼稚园、小学校及家庭中互相传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理发工具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患癣的猫、狗等家畜而感染。 临床表现 1.黄癣:俗称“秃疮”或“癞痢头” (1)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 (2)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 (3)病发参差不齐,乾枯无光泽,永久性秃发。 2.白癣 (1)主要见于儿童 (2)典型皮损为初发较大的鳞屑性母斑,周围继发较小的卫星状子斑,青春期后自愈,愈后不留疤痕; (3)病发周边白套,且常距头皮2-3mm处折断。 3.黑点癣 (1)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感染; (2)典型皮损为多数散在鳞屑性小斑,愈合可有小片疤痕; (3)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端呈黑点状 诊断依据 1.白癣主要见于儿童,黄癣及黑点癣,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 2.各型头癣的典型皮损表现; 3.各型头癣的病发特点; 4.病发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1)黄癣:镜检为发内菌丝,黄癣痂内关节孢子或鹿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瘙痒症两型。本病病因复杂,全身性瘙痒症多与一些慢性内脏疾病有关,局部不良刺激常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外因,也与局限瘙痒症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1.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可因搔抓而出现继发性皮损; 2.瘙痒轻重不一,常阵发性加重,与情绪、气候、饮食等因素有关; 3.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出现一些神经衰弱的症状; 4.局限性瘙痒症多见于肛门、阴囊和女阴。 诊断依据 1.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瘙痒有一定的规律性,轻重不一,受多种因素影响; 2.反复搔抓可有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色素沈着、苔藓样变和湿疹化。局限性瘙痒症的肛门、阴囊、女阴可发生局部皮肤肥厚、皲裂、浸渍、糜烂或湿疹样变; 3.部分患者可合并神经衰弱及毛囊炎,脓皰疮、疖病、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治疗原则 1.排除与皮肤瘙痒有关的内脏疾病,治疗有关的疾病; 2.控制可加重皮肤瘙痒的外部因素,如搔抓、热水烫洗、刺激性饮食等; 3.内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催眠剂; 4.严重者可用静注钙剂、普鲁卡因静脉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征性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青壮年发病最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链球菌、免疫功能异常、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变化等有关。 临床表现 一、寻常型银屑病 1.基本损害为浸润性红斑或丘疹,边缘清楚,上覆银白色云母状鳞屑,刮去鳞屑后见发亮薄膜(薄膜现象),再刮之见点状出血(点状出血现象); 2.皮损主要分布于头皮和四肢伸侧,可泛发全身; 3.皮损形态多样,可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根据皮损活动情况分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在进行期可有同形反应; 4.病程呈慢性,容易复发; 5.皮损处头发呈束状,甲可呈顶针样或变形损害。 二、脓泡型银屑病 1.皮损为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成批发生表浅性无菌性小脓泡,可形成脓糊,伴脱屑; 2.掌泡发病或全身泛发; 3.常伴有甲病变或关节及全身症状。 三、关节病型银屑病 1.表现为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 2.常与脓泡型并发,皮损呈急性广泛分布,或呈蛎壳状,关节症状与皮损平行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系统性血管炎引起的血液成份或血浆渗入皮下、粘膜及浆膜下而出现的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酸痛、腹痛及肾损害的综合征。主要的诱因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同食物、药物等致敏原亦有一定的关系。本病在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春季发病率最高。经去除诱因和适当的药物治疗,治愈率较高。但病情易复发,腹型及肾型患者病情较危重,如伴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在处理上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临床表现 1.低热、头痛、乏力,儿童常表现为烦燥; 2.针尖或黄豆大小的可触及瘀点、瘀斑;重者有血皰、坏死及浅溃疡; 3.好发于双下肢,尤以小腿伸面为主; 4.关节型可出现关节肿痛,皮疹常分布于关节周围; 5.胃肠型多伴有呕吐、腹痛和便血; 6.肾型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诊断依据 1.反复出现以双下肢为主分布的可触及性紫癜; 2.伴有腹痛、关节痛或血尿、蛋白尿等; 3.血小板计数与凝血时间正常,血沈快; 4.嗜酸细胞直接计数增高; 5.病理检查提示细动脉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6.免疫学检查IgA特异性升高。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广泛浸润真皮浅、中层引起的皮肤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同时伴有发热及其他器官损害,又名Sweet综合征。 该病多急性起病,好发于夏秋季,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在发病前1-2周常有流感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先驱症状。该病对皮质激素疗效较好,经及时、恰当的治疗,症状一般均可缓解。 临床表现 1.发热、肌痛及大关节游走性疼痛; 2.早期皮疹多为渗出性红斑或丘疹; 3.典型皮损是扁平隆起呈多环形、圆或卵圆形的红斑,边缘常见假性水皰状颗粒或乳头状突起,个别出现暗红色大皰; 4.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糜烂、溃疡; 诊断依据 1.急性发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皮疹可为渗出性红斑、丘疹及痛性隆起性红斑; 3.血沈增快,且与全身症状有平行关系;外周血WBC>10×10的9次方/L,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暂时性血尿、蛋白尿; 4.结核菌素皮内试验强阳性; 5.针刺反应阳性; 6.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上中层及血管周呈局源性致密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治疗原则 1.寻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病,旧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癣。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 临床表现 按症状和体征可分四型: 1.显性寻常型鱼鳞病 (1)出生后3月-5岁之间发病; (2)皮肤乾燥、上覆灰白色至淡棕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周边翘起,中央紧贴皮肤; (3)主要分布在四肢伸侧、背部; 2.性联寻常型鱼鳞病 (1)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仅男性受累; (2)皮肤乾燥粗厚,上覆大而深棕色鳞屑,冬重夏轻。随年龄增长,损害不变,甚至加剧; (3)皮损分布全身,以头面、侧面、耳前、颈受累最重。屈侧常被累及。 3.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1)出生时全身即有铠甲样多层鳞屑,脱落后出现粗糙湿润面,可有松弛性大皰; (2)严重者手足呈爪形;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层板状鱼鳞病 (1)婴儿全身生后为一层广泛火棉胶状膜紧紧包裹,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广泛潮红,上有大片多角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
体癣是指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感染,而股癣则是发生在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这些特殊部位的体癣。病原菌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也有表皮鲜菌。 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壮年,夏季多见; 2.好发于多汗潮湿部位,股癣常有反复发作倾向; 3.基本损害为丘疹或丘皰疹组成的环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楚、高起,中心消退,外周扩展; 4.瘙痒明显。 诊断依据 1.好发于青壮年、夏季; 2.好发于潮湿部位; 3.典型皮损表现; 4.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治疗原则 1.注意清洁卫生; 2.外用抗真菌制剂为主; 3.必要时内服系统抗真菌药物。 用药原则 1.皮损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常用抗真菌制剂有咪唑类霜剂或软膏,亦可联合其他抗真菌制剂交替使用; 2.皮疹泛发顽固者,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目前多用斯皮仁诺或疗酶舒; 3.对同时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者要一并治疗。 辅助检查 1.一般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顽固泛发、免疫功能缺陷者或真菌检查阴性需与其他皮肤病如玫瑰糠疹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皰样损害。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 2.皮损好发于胸背和上臂; 3.皮损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皰样损害,直径2-4mm,按痤疮治疗无效。 诊断依据 1.皮损好发于胸背、上臂; 2.典型皮损表现; 3.皮屑直接镜检可见短杆状菌丝及圆形孢子; 4.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 治疗原则 1.内服系统抗真菌药。 2.外用抗真菌制剂。 用药原则 1.皮损面积较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 2.皮损广泛而顽固者可考虑内服系统性抗真菌药。 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典型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诊断有困难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阴性;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3.未愈:皮损无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未得到证实。表现以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覆有糠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为特征。 本病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青少年,一般4-8周可自行痊愈,很少复发,但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难愈。 临床表现 1.皮损为椭圆形或圆形玫瑰色斑疹,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有的皮损呈环状,表面覆有糠状鳞屑; 2.母斑:初起的单个较大损害; 3.子斑:多量,甲盖大小斑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散在分布; 4.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5.部分患者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诊断依据 1.多量椭圆形或圆形玫瑰色斑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表面覆有领圈状鳞屑; 2.散在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近端; 3.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治疗原则 1.抗过敏,止痒; 2.维生素类; 3.紫外线疗法; 4.外用温和止痒药; 5.中医治疗; 6.氧气疗法; 7.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用抗生素。 用药原则 本病一般可经4 ̄8周自行痊愈,但自觉症状严重者需用抗组胺药、维生素类等,重症者可注射维生素C
红皮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累及皮肤大部(>2/3)或全部。主要致病因素可归纳为4类:(1)药物过敏:如常见的磺胺、青酶素、抗疟药和生物制品等;(2)继发于其他皮肤:如银屑病、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发红糠疹等;(3)继发性恶性肿瘤:主要为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蕈样肉芽肿;(4)原因不明:原发疾病的性质还不能查明。本病多见于男性壮年,其预后取决于病因、病变程度及治疗是否正确、及时。病情重者可死于严重并发症和原发病恶化。 临床表现 1.急性期:起病急,全身皮肤广泛性(超过体表2/3面积)潮红、肿胀、渗液,有大片鳞屑脱落,伴明显全身症状,高热、寒战等;有眼睛、口腔、阴部等粘膜损害,自觉疼痛。 2.慢性期、皮损暗红、乾燥,浸润明显,上覆糠状鳞屑,可有头发、甲脱落,掌蹠处可呈手套、袜子状大片脱屑;常伴浅表淋巴结肿大,也可有肝脾肿大; 3.自觉瘙痒,皮肤紧绷感,怕冷感。 4.全身并发症:由于大量脱屑、蛋白质丢失、体质下降,可继发肺炎、贫血、心力衰竭及败血症等。 诊断依据 1.多有病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物品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可分原发性刺激(如强酸、强碱等)和变态反应(如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两种。其临床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皰、甚至大皰,临床所见以化学物质致病为多见。原发性接触性皮炎可见于任何人,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仅发于少数人。皮炎的程度取决于该物质的致敏性与患者的反应性。治疗首先去除病因,避免再接触及对症治疗,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临床表现 1.皮损:于接触部位发生的红斑、肿胀、丘疹、水皰、大皰; 2.原发刺激尚可引起坏死、溃疡; 3.自觉烧灼、胀痛感; 4.重者有全身症状。 诊断依据 1.有接触原发性刺激物和变态反应物接触史; 2.接触部位发病; 3.皮疹倾向于单一性,界限清楚; 4.除去原因后皮损很快消退。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2.避免再刺激; 3.抗过敏治疗; 4.局部外用药物。 用药原则 1.轻症病例以口服扑尔敏和外用药物为主; 2.皮损广泛病例以口服扑尔敏+强的松和外用药较佳; 3.重型病例以地塞米松静滴,补充液体,防止并发症,选择有效的抗组
疱疹样皮炎可能是在遗传体质的基础上,由于Y胶致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粘膜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以发生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多形性皮损为特征表现。多发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对碘剂及Y胶、牛乳饮食过敏。 本病少见,病程较长,加剧及缓解交替发作,但预后良好,死亡较少,儿童发病至青春期后可自然缓解。 临床表现 1.损害多样性,有红斑、丘疹、风团及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常密集成群,疱液清晰,疱壁厚,尼氏征阴性。水疱吸收后,色素沉着显著。呈反复发作与缓解的慢性病程; 2.皮损主要分布于肩胛、臀、臂、大腿及肘、膝关节伸侧,多无口腔粘膜损害; 3.瘙痒剧烈,但全身症状少; 4.部分病人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脂肪泻。 诊断依据 1.皮损多形性,其中浆液性水疱呈群集状或环状排列为特征; 2.损害主要对称地分布于肩、胛、臀、臂、氐及肘、膝关节伸面; 3.瘙痒剧烈,但全身症状少; 4.可伴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 5.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无棘层松解,乳头顶部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脓疡; 6.皮损周围及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可见乳头顶部颗粒状IgA沉
亦称脉理、脉状。指叶片上维管束的排列形式,也就是叶脉的伸展方式。由于它是显著的种的特性之一,因此成为外观上识别叶以及植物的显著标志。木贼类( Equisetinae)或松柏类(针叶树类 Conife-rae)在叶片中央只形成一条脉,但发达的蕨类植物或被子植物可见有复杂的分化。从进化史上讲,在银杏( Ginkgo bioba)、柴米属( Zamia)和许多蕨类所见到的二叉分枝使维管束分开的叉状脉序,被认为是来源于分枝脉上有主从区别的单轴脉。现在,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的网状脉和单子叶植物普遍的平行脉是最一般的脉序。其中不论哪一种脉序,都是随脉的分枝次数而相应地称为中脉(主脉)、二级脉、……。 n级脉( primary vein, secondary vein,……)。又在网状脉中区分为中脉、侧脉、细脉等;在平行脉中是从中央向两侧分别有第一纵脉、第二纵脉、……、第 n纵脉。另外在叶缘部分如果叶脉末端游离并不与其他脉连接以结束者称为开放脉〔如银杏( Ginkgo biloba)的叉状脉、樟( Cinnamomum camphora)的三出脉、械( Acer spp.)的掌状脉〕;
Cl。原子量是 35.5。它以氯化物( chloride)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氯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几乎在机体中是见不到的,唯氯霉素是极为少见的例子。动物体液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人血液中含氯量为 355— 390毫克/ 100毫升。除体液外, Cl- 还广泛存在于胃液、胆汁、胰液、肌肉、肺、肾脏、心脏、脾、胰腺、睾丸和脑等各部分。在哺乳类动物中,幼体的氯化物含量比成体多。同样氯的含量在鱼卵中特别显著,及至孵化初期,卵中的阳离子量几乎无变化,而 Cl-逐渐消失,代替氯的是 HCO3 - 、 PO43- 和蛋白质的含量却逐渐增加。淡水鱼类(如金鱼)的鳃上皮中有特殊的氯细胞( chloridecell),与 HCO3 - 进行代换从外界水中吸入 Cl- 到体内以调节渗透压。氯存在于一切植物中,为绿色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光合作用氧的生成有关。高浓度的氯对海滨和盐湖中的盐生植物的形态有影响。这类植物富于肉质构造可归因于含氯量高。盐生植物通过将 NaCl转运到露出于空气中的部分(如 manglove),或者从叶中将盐分分泌出去,以调节氯离子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