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常见英汉对照 abortion(败育)adenine(腺嘌呤)agar (琼脂)anther(花粉)apical(顶端的)aseptic(无菌的) auxin(生长素)axillary bud (腋芽)callus,calli(愈伤组织)cellular totipotency(细胞全能性) cellulase(纤维素酶)cellulose(纤维素)centrifuge(离心)chloroplast(叶绿体) chromosome doubling(染色体加倍)colony(细胞团,菌落)cybrid(cytoplasmic hybrid,胞质杂种) cytokinin(细胞分裂素) cytoplasm(细胞质)degeneration (败育)dedifferentiation (脱分化)redifferentiation(再分化)dicotyledonous(双子叶的)dihaploid(二单倍体)diploid(二倍体)dissect(剥离)dormancy(休眠)eliminate (除去) embryo(胚胎)embryoid(胚状体)embryogen
从低等的藻类到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高等植物的各类、各部分都可采用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一般裸子植物多采用幼苗、芽、韧皮部细胞,被子植物采用胚、胚乳、子叶、幼苗、茎尖、根、茎、叶、花药、花粉、子房和胚珠等各个部分。 由于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表面常被霉菌和细菌污染,故材料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一般用漂白粉溶液(1~10%)、次氯酸钠溶液(0.5~10%)、升汞溶液(0.01%)、乙醇(70%)或过氧化氢(3~10%)等处理后,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至净,然后在无菌室内,将所取的组织迅速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受伤组织切口表面不久即能长出一种脱分化的组织堆块,称为愈伤组织(Callus),此种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经一定时间即能诱导生长成整株植物,因此愈伤组织既可是某种植物代谢产物的来源,又是诱导成株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还可使愈伤组织长期传代生存下去,这种培养称为继代培养。但在继代培养中,不少植物培养的组织或细胞随着再培养代数的增加,分化能力就逐渐降低甚至丧失,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培养过程中原有母体中存在的、与器官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被
(一)温度: 对大多数植物组织20~28℃即可满足生长所需,其中26~27℃最适合。(二)光: 组织培养通常在散射光线下进行。光的影响可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植物组织在暗处生长较好,而另一些植物组织在光亮处生长较好,但由愈伤组织分化成器官时,则每日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光照才能形成芽和根。有些次生物质的形成,光是决定三因素。(三)渗透压: 渗透压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很有关系。在培养基中添加食盐、蔗糖、甘露醇和乙二醇等物质可以调整渗透压。通常1~2个大气压可促进植物组织生长,2个大气压以上时,出现生长障碍,6个大气压时植物组织即无法生存。(四)酸碱度: 一般植物组织生长的最适宜pH为5~6.5。在培养过程中pH可发生变化,加进磷酸氢盐或二氢盐,可起稳定作用。(五)通气: 悬浮培养中细胞的旺盛生长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小量悬浮培养时巨常转动或振荡,可起通气和搅拌作用。大量培养中可采用专门的通气和搅拌装置。
化学合成培养基大致由6种成分组成:(1)糖类,②多种无机盐类,(3)微量元素,(4)氨基酸、酰胺、嘌呤:(5)维生素;③生长素。此外,有些培养基还可添加天然的汁液,如椰子汁、酵母提取液、水解酪蛋白、麦芽浸出液等,培养基中如加入0.5~1%的琼脂即为静止培养的固体培养基,否则为悬浮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不同植物材料常需要改变配方,如维持生长和诱导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培养基配方就不同,因此配方的种类很多,目前以Ms (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配方为最常用的一种基本培养基,它利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快速生长。 在进行组织培养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培养植物的种类来确定培养基的组成,除营养、诱导作用外还应当注意离子平衡和毒性问题,如水一般都采用重蒸馏水,无机盐类一般都需用化学纯的药品, pH值可用1N KoH(或NaOH)溶液和2N HCI调整。有时可以用普通药品代替,但须注意这些药品不仅应有营养价值,还须无毒。如果在工业上使用大缸深层培养细胞或组织生产有效成分和生物制品、应用培养基的量将要以吨位计量时,则采用什么代用品较为经济实用更应慎重考虑。
药用植物用种子繁殖最为普遍,如人参、西洋参、黄连、当归等,具有繁殖技术简便,繁殖系数大,利于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等特点。但是,种子繁殖的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开花结实较迟,尤其是木本药用植物,种子繁殖所需年限也长。 1.种子特性 种子是一个处在休眠期的有生命的活体,种子休眠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一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现象,是植物对外界条件长期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种子收获后在适宜发芽条件下由于未通过生理后熟阶段,暂时不能发芽的现象称为生理休眠;由于种子得不到发芽所需的外界条件,暂时不能发芽的现象称为强迫休眠。生理休眠的原因,一是胚尚未成熟;二是胚虽在形态上发育完全,但贮藏的物质还没有转变为胚发育所能利用的状态;三是胚的分化已完成,但胚细胞原生质出现孤离现象,在原生质外包有一层脂类物质,使透性降低。上述三种情况均需经过种子自身的后熟作用才能萌发。另外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果实、种皮或胚乳中存在抑制发芽的物质如氰酸、氮、植物碱、有机酸、乙醛等,阻碍胚的萌发;二是种皮太厚、太硬或有蜡质,透水、透气性能差,影响种子萌发,种子休眠在生产实践上有重要意义,常可应用植物激素,
(一)天然染料 1、苏木精 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热带豆科植物)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 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虫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
几乎所有植物中都存在淀粉酶,尤其是萌发的禾谷类种子,淀粉酶活性最强。主要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随萌发时间迅速增加,将淀粉分解成小分子糖类,供幼苗生长。α-淀粉酶随机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作为淀粉分解的起始酶而起主要作用;其水解产物为麦芽糖、麦芽三糖、糊精等还原糖;β-淀粉酶水解非还原端的第二个α-1,4-糖苷键,水解产物为麦芽糖,并能使一部分糊精糖化。本实验以萌发种子为材料,测定其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活性的差异。 【原理】 两种淀粉酶具有不同理化特性,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β-淀酶不耐热,在70℃下15min则被钝化。据此,在测定时钝化其中之一,就可以测定出另一种酶的活力,本实验采用加热钝化β-淀粉酶测出α-淀粉酶活力,再与非钝化条件下测得的总淀粉酶活力比较,求出β-淀粉酶活力。淀粉的水解产物麦芽糖及其它还原糖能与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使其还原生成红色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
位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消化道背面、椎骨和肾的腹面的,具有调节身体比重或在缺氧时辅助呼吸的器官,呈薄长囊形,称为鳔。鳔的形状大小不一,一般为 2室(如鲤、鲫),也有 1室(如狗鱼)或 3室的(如鳗鲡)。或有 1条短鳔管与食道的后端背侧连通(喉管鳔类)。鳔壁由弹力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组成,或杂有横纹肌。多数硬骨鱼的鳔管退化(无管鳔类)。鳔内充有氧、二氧化碳和氮,一般氧的比例大于氮。有鳔管的鳔,鳔内气体的出入经过口咽腔或鳃盖腔完成;无鳔管的鳔,气体的调节则靠鳔的内壁上的红腺(分泌器官),当血液流经红腺处,红腺细胞可使血细胞内部的气体分解出来,成为鳔内的气体,同时也可以通过鳔上的凹陷处(卵圆窗)将鳔内的气体压挤到邻近的微血管中。凡上下穿动,快速游泳的鲨鱼和金枪鱼,鲐鱼等的鳔,因不起调节作用而退化,底栖游动缓慢的鱼类,鳔则消失。有些鱼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的鳔还能发声。鳔可供食用或制鳔胶。
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洄游所经过的途径,称为“洄游路线”。依据大部分鱼类洄游到达目的地所表现的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如某些鱼类在性腺成熟发育过程中,每年在一定时期内集群,并按一定路线游向沿岸、河口、深海或上溯至河流等适宜的地方进行产卵,称为生殖洄游。生殖洄游有的只在海中进行,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有的只在淡水中进行,如青鱼、草鱼、鲢、鳙;有的由海洋上溯至江河,如鲥,大马哈鱼;有的则由江河下降至海洋,如鳗鲡等;有些鱼类在育肥阶段常成群游向饵料丰富的地方摄取食物,这种寻找食物的洄游,称为索饵洄游。如小黄鱼在渤海湾产卵后,在返回深海越冬场所前,要在产卵场所附近和返回越冬场所的途中,索寻食物多的地方摄食;有些鱼类随着不同季节水温的变化,常成群向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游去,这种随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的洄游,称为季节洄游。如鳕鱼在春夏季向北方游动,深秋又向南方游动。
本病不常见,好发于男性青少年,80%单眼发病。病程缓慢,早期不易察觉,晚期常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症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增殖机化、视网膜脱离、继发青光眼,最后眼球萎缩。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受损,以致血浆大量渗出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真正的病因不明,很少在全身找到病源,如早期应用镭射治疗,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存部分视力。 临床表现 1.早期视力正常,晚期视力严重障碍; 2.晚期出现黄瞳及废用性外斜; 3.眼底: 视网膜血管下大量白色或黄白色渗出; 视网膜表面有成簇的胆固醇结晶和色素沉着; 渗出源周围有暗红色出血; 血管异常:呈梭形或球形扩张,扭结状或花圈状卷曲; 晚期玻璃体机化增殖并广泛视网膜脱离。 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多见6岁以上的男性青少年; 2.典型的眼底改变; 3.巩膜透照试验阴性; 4.B型超声波或CT检查。 治疗原则 1.早期镭射治疗; 2.冷凝治疗; 3.透热凝固术; 4.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病例应用镭射光凝; 2.冷凝
泪腺肿块较多见,约占全部眼眶肿瘤的13%。其中以泪腺混合瘤和泪腺圆柱瘤最为常见,泪腺混合瘤为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岁左右,占泪腺肿瘤的50%,病程长,发展缓慢,常持续数年,导致突眼,一般无骨质破坏。但约有10%病例发生恶变。泪腺圆柱瘤为恶性肿瘤,占泪腺肿瘤的25%,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展迅速,伴有明显疼痛和复视,常在2年内出现,晚期可向颅内等处转移,预后差。良性肿瘤多行肿瘤摘除,恶性肿瘤应行眶内容剜除术,辅以放射治疗。 临床表现 1.泪腺混合瘤:眼眶外上方出现肿块,缓慢发展,眼球向内下方突出,无骨质破坏。 2.泪腺圆柱瘤:泪腺部坚硬肿块,与骨质粘连,表面不规则,发展迅速,伴复视疼痛。多有眼底改变。 诊断依据 1.泪腺区肿物,眼球突出。 2.良性者发展缓慢,恶性者发展迅速,并疼痛。 3.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 1.手术摘除肿瘤,恶性肿瘤行眶内容剜除术。 2.放射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4.必要时输全血。 用药原则 手术后静滴青酶素和地塞米松预防感染及减轻手术反应,辅以支持疗法,必要时输血及放射治疗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又称恶性青光眼。既往认为,此型青光眼是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为抗青光眼术后数日或数月,前房极度变浅或消失,眼压升高。用一般抗青光眼药物或手术治疗无效。如处理不当,常可导致失明,甚至需要摘除眼球,故称恶性青光眼。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未行青光眼手术的病例,在滴用缩瞳剂后或外伤、葡萄膜炎等也有发生本病者。本病易发生于眼球及角膜较小、浅前房、窄房角、睫状环相对较小或晶体相对较大的闭角型青光眼。本病为双眼疾患,一眼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另眼也易发生。 临床表现 1.患眼疼痛和同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等; 2.眼压高,眼部混合充血,角膜水肿; 3.前房极浅或消失,虹膜晶体前移; 4.抗青光眼术后者,通过虹膜周切口可见睫状突与晶体赤道部相贴或于其前。 诊断依据 1.患眼有用缩瞳剂、抗青光眼手术或外伤史; 2.前房极浅或消失,晶体虹膜隔前移; 3.眼压高; 4.滴缩瞳剂可使病情加重,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可使病情缓解或减轻。 治疗原则 1.先用睫状肌麻痹剂、房水生成抑制剂、高渗剂及皮质类固
急性闭角青光眼是由于房角关闭而引起眼压升高的一种原发性青光眼,是中、老年人常见眼病之一,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与遗传有关。为双眼疾患,常常两眼先后发病或同时发病。其发病,除眼球前段较小、前房浅及房角窄的解剖因素外,还与情绪激动,精神创伤,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以及暗光下工作或看电影、电视时间过长等诱发因素有关。急性发作时眼前部有明显充血,同时有剧烈眼痛、头痛、虹视、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合并恶心、呕吐、低热等一系列自觉症状。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表现 1.剧烈眼痛及同侧头痛,虹视,视力严重下降,常合并有恶心、呕吐、低热等; 2.眼压明显升高,一般在6.65kPa(50mmHg)以上,指触眼球坚硬如石; 3.混合性充血; 4.角膜水肿如雾状或毛玻璃状; 5.瞳孔散大,常呈垂直卵圆形; 6.前房浅,前房角闭塞; 7.青光眼三联征:色素KP,虹膜节段萎缩,晶体青光眼斑。 诊断依据 临床上可分为六期: 1.临床前期:一眼有急性闭角青光眼发作史的另一无发作史的眼,或有急性闭角青光眼家族史,双眼前房浅、房角窄、激发试验阳性、无症状者。 2.先兆
本病由于过熟期白内障晶体物质通过囊膜逸入前房,大量晶体碎屑和巨噬细胞阻塞小梁网,房水外流受阻而致眼压增高,发生青光眼。 临床表现 1.眼红、痛,伴头痛、恶心呕吐; 2.患眼充血,角膜水肿,前房较深,房角开放,眼压急剧升高; 3.前房水混浊,可见结晶体和乳化的晶体皮质; 4.白内障呈过熟状态。 诊断依据 1.老年人,患白内障多年; 2.眼红、痛伴头痛、恶心呕吐; 3.眼压急剧升高; 4.前房水混浊,见结晶及乳糜状物质; 5.晶体混浊,部分核下沉。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首先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2.降眼压治疗(手术前应将眼压尽量降低); 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手术前以静点甘露醇、口服乙酰唑胺、氯化钾、塞吗心安滴眼为主; 2.严重病例应注意支持疗法; 3.降眼压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4.术后应用抗菌素滴眼液及激素类滴眼液点眼,必要时采用结膜下注射庆大酶素及地塞米松,同时用托比卡胺或阿托品散瞳。 辅助检查 1.明确的晶体溶解性青光眼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需要与其
房角挫伤性青光眼又称为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是由于眼球受钝挫伤引起前房角后退、小梁网水肿变性,房水排出受阻所引起的一种继发性青光眼。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相似,故易被误诊。房角后退继发青光眼可于伤后数周、数月、数年或10年以上发病。有前房出血的挫伤眼大多有房角后退,但房角后退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并不很高,约为1.3—7%。一般认为,房角后退〉180°者,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表现 1.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轻度眼胀、头痛、视蒙等症状; 2.眼压升高; 3.房角镜检查:房角开放,可见部分甚至全周周边前房变深,虹膜根部附着点后退,睫状体带变宽; 4.可出现青光眼性视乳头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 诊断依据 1.有眼球钝挫伤史; 2.单眼发病; 3.眼压升高; 4.房角开放,有房角后退的表现。 治疗原则 1.药物控制眼压; 2.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眼压或视功能继续恶化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病例以局部滴降眼压药(1—2种)及辅以一些改善血液回流及神经营养的口服药物。滴眼液的品种、浓度及滴眼
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及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在我国,弱视发病率约为2—4%,多为单眼,亦可双眼。根据病因分类为: (1)斜视性弱视; (2)屈光不正性弱视; (3)屈光参差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弱视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屈光矫正后远视力低于0.9。矫正视力低于或等于0.1者为重度弱视,视力0.2—0.5者为中度弱视,视力0.6—0.8者为轻度弱视; 2.对排列成行的视标的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称为拥挤现象或分开困难); 3.多有屈光不正; 4.常伴有斜视及异常固视; 5.可有眼球震颤。 诊断依据 1.矫正远视力低于0.9。 2.检查未发现眼的器质性病变。 治疗原则 1.矫正屈光不正; 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力; 3.旁中心注视者
先天性泪囊炎多数是由于鼻泪管在鼻腔的下端出口被先天性膜组织所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管道(特别是近鼻腔的下部)所引起。而少数可能是骨部狭窄或鼻部畸形所造成。 先天性泪囊炎一般是单侧,也有双侧者。可局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或压迫按摩,方向朝向鼻腔,每日2—3次。为了缩短疗程,进行泪道冲洗及泪道探通,疗效确切、满意。 临床表现 1.泪溢,分泌物多; 2.挤压泪囊部或冲洗泪道时,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返流。 诊断依据 1.婴幼儿泪溢; 2.冲洗泪道时有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返流。 治疗原则 1.向后下挤压泪囊部,残膜有被冲破的可能,每日2—3次; 2.泪道加压冲洗,每三日一次; 3.泪道探通:冲洗泪道后无分泌物返流时,可行泪道探通术; 4.滴抗生素滴眼液,每日四次,疗程一月。 用药原则 局部用药为主,滴抗生素滴眼液,最好两种滴眼液交替滴。 辅助检查 可先冲洗泪道,无分泌物返流后再行泪道探通,均可以痊愈。 疗效评价 1.治愈:泪道通畅,无分泌物; 2.好转:泪道冲洗部分返流,仍有少许分
急性泪囊炎可以在并无泪道阻塞的基础上突然发生;也可由于鼻泪管阻塞的同时尚有泪小管的阻塞,使脓性分泌物不能排出,或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继发性感染所致。 致病微生物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流感病毒等。 临床表现 1.常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泪囊部红、肿、热、痛,重者可波及上下睑或面颊部,颌下及耳前淋巴结可肿大。可伴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3.数日后肿胀软化形成脓肿,波动感,破溃、炎症消退,常形成泪囊瘘,瘘道阻塞又可急性发作。 诊断依据 1.有慢性泪囊炎史; 2.泪囊部有红、肿、热、痛; 3.泪囊部有波动感或破溃,形成泪囊瘘。 治疗原则 1.早期热敷或超短波理疗,全身应用抗生素; 2.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放引流条,每日换药一次直至无脓流出; 3.炎症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用药原则 1.感染严重者,静滴广谱抗生素; 2.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放引流条,每日换药1次。 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以检查“A”为主,必要时检查“B”。 疗效评价 1.治愈:红、肿、
角、结膜异物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眼外伤。常见原因是磨床上溅出的金属碎屑、空气中的灰尘、昆虫及农业劳动中的谷壳等,其次是爆炸伤所致。多见于车床及电焊工人。结膜异物伤主要引起眼部刺激症状,如能及时取出异物,预防感染,通常恢复良好。 临床表现 1.有异物感、眼痛、怕光、流泪等刺激症状; 2.球结膜混合充血或睫状充血; 3.常可在睑板下沟或穹窿部及角结膜表面找到异物; 4.角膜异物表浅者,附着处常为荧光素着色,位于深层者可借助裂隙灯检查确诊,异物如为铁屑,数小时后,异物周围可出现铁锈环。 诊断依据 1.有异物外伤史; 2.翻转结膜常可在睑板下沟或穹窿部找到异物; 3.角膜结膜有异物存在; 4.角膜异物表浅者,位于深层者可借助裂隙灯检查确诊,异物如为铁屑,数小时后,异物周围可出现铁锈环。 治疗原则 1.及时取出异物; 2.积极预防感染。 用药原则 1.有眼部感染迹象者,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酶素; 2.角膜溃疡病例按角膜溃疡处理。 辅助检查 病史不明确者,检查专案可包括“A”、“B”。 疗效评价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相差2个屈光度以下轻度的屈光参差无临床意义。如果屈光参差超过2.5D以上则因两眼视网膜物像大小不等而引起融合困难,破坏了双眼单视,严重的屈光参差病例可因不用或主动抑制屈光不正严重的眼而导致弱视。更严重者可出现弱视性斜视,即使戴镜后仍不能保持立体视觉。 有屈光参差的病人,一定要散瞳验光,检查配适宜度数眼镜,如果屈光参差较重者应配角膜接触镜或做角膜屈光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轻度者较常见,无明显症状; 2.屈光参差悬殊者双眼单视功能消失或用一眼看近,另一眼看远而无不适感或仅用视力好的眼,视力差的眼的物像被抑制,久之则渐成弱视或斜视。 诊断依据 1.经过散瞳验光两眼屈光度或屈光性质不同,度数大于2个屈光度以上; 2.有弱视或斜视。 治疗原则 1.充分散瞳验光:尽量充分矫正并经常戴镜,但必须戴镜后无不适感及能双眼单视,如充分矫正后患者不能适应,则屈光不正程度低的一眼充分矫正,程度高的眼部分矫正,尽量提高该眼视力,且又感配戴眼镜舒适; 2.有眼肌不平衡者,可试用棱镜矫正; 3.屈光参差过于悬殊者应配戴角膜接触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