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轮形动物 Trochelminthes, Rotifera

〔1〕广义的轮形动物(担轮动物)( Trochel-minrhes)由轮虫类、腹毛类和动吻类三纲组成一个门,和广义的线形动物(线虫类、线形虫类,钩头虫类)共同组成庞大而复杂的袋形动物。但由于彼此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已分别成为独立的门。〔 2〕狭义的轮形动物( Rotifera)是把上述的轮虫类(亦称车轮虫类)作为独立的门。为旧口动物,属原体腔类,是显微镜下的微小动物,身体由 1千个左右的细胞组成。主要为淡水(少数海产)浮游生物,很少营固着生活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身体左右对称。体壁和内脏器官之间是原体腔(拟体腔),呈袋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表的角质层在躯干部最厚,成为被甲,能把头和尾(足)收缩进去。角质层之下形成合胞体,无皮下肌肉层(和肌足动物相似)。肌肉与原体腔横切,是体壁和内脏器官之间的结构。排泄器官为原肾管。在头部有纤毛,轮生或列生,呈轮盘状,用于运动和捕食。这种纤毛环与球轮虫的口纤毛环相同。也有的把轮虫类看成是球轮虫的幼期成熟型。雌雄异体,除尾盘类( Seison)外,两性明显。雄性无消化系统,个体小。行异性生殖。卵较多,分非需精卵(夏卵)、需精卵和休眠卵(冬卵)三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农作物有性杂交的准备

熟悉花的结构和开花的习性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花的结构和开花习性常不相同。   对杂交工作来说,一朵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雌、雄蕊。因此,在杂交以前,应对杂交亲本花中雌、雄蕊的形状、数目、离合和位置等各种特点认识清楚,吝则就无法准确地进行去雄、采粉、授粉、套袋隔离等项工作。   杂交前,还必须了解杂交亲本的开花习性。农作物的开花习性包括开花时间、开花顺序、授粉方式和花粉、柱头的生活力等内容。了解亲本开花习性,是杂交前必须准备的工作。例如了解亲本何时开花,才能适时在开花前进行去雄;了解何时是开花盛期,才能选择在开花盛期进行授粉;熟悉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才能决定去雄后的授粉期等等。 调节开花期 用来杂交的亲本,一定要花期相遇,才能进行杂交。因此,杂交前一定要了解杂交亲本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以便调节开花期。调节开花期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分期播种 分期播种是调节开花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常以母本开花期为标准,如果父本开花期太早则延迟播种,太迟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有性杂交亲本选配原则

  1、亲本优点多,而且主要性状突出,缺点又较易克服,双亲主要性状的优缺点要能互相弥补。   一般来说,亲本优点较多时,其后代性状表现的总趋势将会较好,出现优良类型的机会将会增多。关于双亲的优缺点互补,是指亲本一方的优点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对方的缺点。这样,对数量遗传的性状来说,会增大杂种后代的平均值,对于质量遗传的性状来说,后代可出现亲本一方所具有的优良性状。   2、选用当地推广品种作为亲本之一。这是因为当地推广品种曾在本地较长时间栽培,对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用这样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就能使杂种子代对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   3、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作亲本。一般来说,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地理起源和亲缘较远的品种,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其杂种后代会出现更多的变异类型和超过双亲的有利性状。同时由于双亲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生的,有利于选出适应性较好的新品种。   4、选择一般配合力好的品种作亲本。所谓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品种与其它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农作物有性杂交杂交操作

去雄   ①去雄时间。去雄的最适时间是在开花的前1~2天。过早,花蕾过嫩,容易损伤花的结构;过迟,花药容易裂开,导致自花授粉。   ②去雄方法。去雄的方法很多,如夹除雄蕊法、剥去花冠法、温汤杀雄法、热气杀雄法、化学药剂杀雄法和麦管切雄法等。各种作物因花的结构不同,去雄方法也常不一样。但大多采用夹除雄蕊法进行去雄。夹除雄蕊法是用镊子将母本花中的雄蕊一一夹除。禾谷类作物杂交中经常使用的分颖去雄法、剪颖去雄法和套袋去雄法等方法,都属于夹除雄蕊法。   夹除雄蕊法的成败关键是谨慎细心而又要注意消毒工作。去雄时,一朵花中的雄蕊务必全部夹除干净,而且夹除时,不能夹破花药。如果花中的雄蕊末夹净,或花药破裂散落出花粉,都会招致杂交工作失败。消毒工作也很重要。在去雄以前,一切用具及手指都须用70%酒精消毒,以免带入其它花粉。一个品种或一朵花去雄完毕后,如果接连进行另一品种或另一朵花去雄时,必须将用具重新消毒。消毒后镊子上的酒精,应在蒸发干净后方能使用,以免去雄时损害柱头。 授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无土育苗

选择基质   育苗基质多种多样,应用时可根据情况,就地取材。一般多选用蛭石、草炭、岩棉等材料,也可选用锯末。稻壳、炉渣等。它们或几种混合,或单独使用。例如2份草炭、1份蛭石混合作基质,育苗效果较好,幼苗生长健壮,且与基质结合比较紧密,不易散坨。再如用岩棉育苗,先在蛭石中播种,待幼苗出芽,子叶展开后,再移栽到岩棉块上,移栽前先在岩棉块上扎1个小洞,将幼苗插进去,然后浇上营养液即可。另外,将一种化学膨胀剂混入草炭中,压制成直径3~4cm、厚1~2cm的小块,将种子播种在小块上的小孔中,加水后小块迅速膨胀,体积比原来大1~2倍。这种营养块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种子丸粒化   种子丸粒化是指选择有利于种子萌发的药料以及对种子无副作用的辅助填料,将二者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地包在种子表面,使种子外表成为圆球形状,粒径增大,重量增加。这样既便于精量播种、节省人力、节约种子,同时又为种子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新技术。生产上的无土育苗,一般都进行种子丸粒化的工作。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鲟(Aciponser)

  脊椎动物,鱼纲,鲟科。体呈梭形,长达 3米余。背部青黄色,腹白色。吻长而尖,口小、横裂,可自由伸缩,腹位,口前有须 2对。眼小。左右鳃膜不相连。歪形尾,上叶发达,有硬鳞分布,身体其他部位无鳞,仅有 5纵行的骨板(硬甲),以正中的 1行最大,背侧和腹侧各有 2行。胸鳍发达,平展,背鳍靠近尾鳍。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性成熟迟,一般需 10年左右。为古老而原始的鱼类。骨骼多为软骨,可作为软骨硬鳞类的典型代表。我国最常见的为中华鲟、达氏鲟、黑龙江鲟。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是江海洄游性鱼类,由于长江三峡大坝切断了生殖洄游路线,数量已不多,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黄河中,为大型经济鱼类。肉鲜美,卵黑褐色,为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卵可加工成“鱼子酱”。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为纯淡水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故又称“长江鲟”,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龙江鲟( Acipenser schrencki)为江海洄游鱼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蚱蝉(Cryptotympana pustulat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蝉科。俗称“知了”。体长 4~ 4.8厘米,黑色,为最大的一种蝉。复眼较大,触角短,呈刚毛状,刺吸式口器,可用来刺吸茎上的汁液。翅膜质透明, 2对,可作短距离飞行。前翅大于后翅,基部都呈黑褐色。雄蝉腹部靠近后足的下方,有 1对发音器。发音器的外面有 1对半圆形的盖板,盖板的下面是弹性鼓膜,鼓膜与声肌相连。当声肌收缩时,可使鼓膜连续震动而发出声音,因在盖板下的空间产生共鸣,所以鸣声很大。雌蝉无发音器,不能发声,尾部具有发达的产卵器。幼虫栖息土中,吸食树根液汁。一般将蛹的最后蜕皮称“蝉蜕”,可入中药,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小儿麻疹等症。蚱蝉的成虫寿命较短,一般仅活七八日,少数能活稍长日子。雄蝉一经交配,便自然死亡;雌蝉用带有锯齿的产卵器,刺入嫩树皮层,边爬、边刺、边产卵,产卵完毕立即死亡。卵孵化成幼虫后便落到地面,随后钻入树根附近的土中。 2~ 3年后,一般要经 7次蜕皮变成蛹。蛹出土后可爬到树干上方,再经 1次蜕皮才成为成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同翅目(Homoptera)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 1个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 3万余种,我国约有 120种。虫体小型或中型,形态变化较大。成虫除一部分介壳虫、蚜虫有无翅型外,一般均具有 2对膜质翅,静止时斜着覆盖于背部刺吸式口器,专以吸取植物汁液为食。繁殖力极强,生殖方式有 3种: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一般为卵生,也有卵胎生的。除雄性介壳虫外,多数为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大部分为农业害虫,如稻叶蝉、棉叶蝉、蝉、稻飞虱、菜蚜、棉蚜等多种蚜虫。有的在刺伤和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还能传播植物病害。蚧虫(介壳虫),除为害果树外,也为害桑、茶等经济林木;另一部分为经济昆虫,如雄性白蜡蚧( Ericerus pela)、紫胶蚧( Laccifer lacca)等,可分泌白蜡和紫胶等重要工业原料。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nensis),夏季寄生在漆树科的盐肤木( Rhus chinensis)等树的叶轴或小叶下方,形成含有丹宁(鞣酸)的虫瘿,称为“五倍子”。它的用途很多,在医药上可用作止汗、止血、磺胺增效剂,工业上可用以制革并为制造染料、墨水、防腐蚀涂剂的重要原料。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暴露性角膜炎

  因眼睑闭合不全,致使部分角膜暴露,不能获得泪液湿润,引起乾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病变称为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暴露的常见原因有眼睑缺损、眼球突出、疤痕性眼睑外翻及兔眼,面神经麻痹、深麻醉或深昏迷等。 临床表现   1.暴露部位的结膜充血、肥厚; 2.下方角、结膜乾燥、混浊; 3.继发感染,形成角膜溃疡甚至穿孔。 诊断依据   1.各种原因所致的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 2.暴露的角膜、结膜乾燥,角膜上皮脱落甚至溃疡形成。 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如甲亢、面神经麻痹、眶内肿瘤等。 2.对症及预防感染。轻者涂大量抗菌素眼膏或滴用人工泪液,重者行眼眶缝合术。 用药原则   本病治疗目的是保持角膜湿润,预防感染及营养角膜,一般给予药框限“A”和“B”类药物,必要时用“C”类药物。 辅助检查   眼睑缺损、疤痕性睑外翻及兔眼、外周性面神经麻痹、深麻醉等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眼球突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深昏迷等检查专案应包括检查框限“A”、“B”、“C”。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也是致盲的眼底病之一。大多数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为单眼发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高粘度、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有密切关系。部分病人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心率不齐、眼压增高等均可成为本病诱因。根据视网膜缺血情况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缺血型者病情重,预后差。 临床表现   1.早期可有一时性视力模糊的前驱症状,总干阻塞出现急性视力障碍。 2.眼底表现: 视盘边缘模糊、颜色深红; 以视盘为中心,呈广泛的火焰状、放射状出血达周边,可间有棉絮状白斑,某一分支静脉阻塞时,出血沿受累支静脉分布; 黄斑被累可有出血水肿或囊样水肿; 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色暗红,动脉细窄,状如香肠。 后期出血、渗出吸收、侧支回流形成,可出现视盘、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并继发青光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发现视网膜静脉与毛细血管充盈迟缓或无灌注,出血性荧光遮蔽及视网膜内荧光渗漏,黄斑水肿及侧枝回流新生血管形成等征象 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硬化者; 2.急性发病,缺血型者视力显著障碍,非缺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脉络膜脱离

  由于手术、外伤、炎症或眼内肿瘤等原因引起脉络膜上腔液体增多或出血,导致脉络膜球形隆起称为脉络膜脱离。主要特征为眼底出现棕黑色球形隆起、低眼压。 临床表现   1.有内眼手术、眼外伤、炎症或肿瘤等病史; 2.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视力轻度下降; 3.眼底检查:早期周边视网膜锯齿缘附近呈模糊带状的向心性波纹状皱褶;严重者可出现半球状黑色隆起,表面视网膜无皱褶,不透明、无波动; 4.位于后极部者表现为扁平脱离; 5.常有浅前房及低眼压。 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及眼底检查; 2.超声波检查显示为浆液性脱离。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皮质类固醇; 3.抗前列腺素药; 4.散瞳,睫状肌麻痹剂; 5.醋氮山胺; 6.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对于因为手术后切口渗漏或滤过手术术后滤过过度而引起者首先给以加压包扎患眼,局部给以睫状肌麻痹剂,全身给予醋氮山胺高渗性药物等治疗; 2.由于炎症引起者要加强抗炎治疗,一般选用地塞米松、强的松、消炎痛等治疗; 3.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前房很浅、低眼压者可手术形成前房,必要时可行巩膜切开放液,以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晶体脱位

  晶状体依赖其悬韧带与睫状体的连系而被维持在一定的位置上,其位置异常有二种原因:一是外伤引起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二是先天性晶状体悬韧带发育不全或松驰无力,均能导致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 临床表现   1.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 晶状体脱位至前房时可见前房有一油滴状透明体,可阻塞瞳孔缘,眼压升高;晶体脱位至玻璃体腔内,前房变深,虹膜震颤。散瞳后用检眼镜可在玻璃体内看到一个透明球状物;晶体半脱位的特征是瞳孔区尚可见部分晶体,特别是散大瞳孔后在瞳孔区可以清楚看到部分的晶体赤道部;视力减退,单眼复视;玻璃体疝。 2.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与半脱位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氏综合征) 晶状体多向鼻上方脱位;偶见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体型瘦长特别是四肢骨骼较长,手指和脚趾细长和心脏病。 球形晶状体短指(趾)畸形综合征(Marchesani氏综合征) 与Marfan氏综合征相反,患者身体矮胖,四肢粗短;晶状体小,球形并常见半脱位。 诊断依据   1.外伤性者有眼部挫伤史或其他损伤; 2.先天性者多为遗传病,多为双眼受累; 3.可见各种形式的晶状体脱位; 4.视力减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性角膜溃疡

  角膜因无血管,新陈代谢迟缓,故容易在外伤、角膜上皮障碍、戴接触镜、乾燥、暴露和上皮剥脱等所致上皮抵抗力减弱的基础上,导致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角膜溃疡。其中绿脓桿菌感染引起的角膜溃疡最为严重,可在24—72小时内摧毁整个角膜。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尤其是绿脓桿菌感染。 2.不同程度眼红、畏光、流泪、眼睑痉挛及视力障碍。 3.角膜溃疡而有大量脓性坏死物,围以浓厚的黄白色浸润,结膜囊内有脓性分泌物积聚。绿脓桿菌感染分泌物常常黄绿色。 4.前房内常有积脓。 诊断依据   1.常有角膜上皮损伤史或角膜异物剔除史。 2.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 3.取溃疡坏死组织作培养,一般可找到致病菌。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2.抗感染,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素。 3.散瞳,尤其有前房积脓者。 4.手术:炎症消退形成瘢痕严重妨碍视力者,可行角膜移植或光学虹膜切除术;如继发青光眼可行抗青光眼手术。 用药原则   轻症用广谱抗生素滴眼液,辅以散瞳剂及支持对症治疗,重症尤其是绿脓桿菌角膜溃疡应在局部用药及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的基础上,静滴复达欣并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Duane氏综合症

  眼球后退综合征,又称Duane氏综合征或Duane氏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以水平直肌运动障碍,内转时眼球后退,同时向内上或内下偏斜、睑裂缩小为特征,并伴有眼部或全身其他异常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病征。本症约占斜视患者的1%,其中85%为单眼,少数双眼发病,左眼多于右眼且受累较重,女性多见。临床上分为三型。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解剖异常、周围神经支配异常、中枢神经异常或遗传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1.眼位偏斜:第一眼位时可表现为正位、内斜或外斜,一般以内斜最多见。 2.眼球外转时明显受累,内转时有不同程度的上转或下转。 3.患眼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4.常有代偿头位。 5.可合并眼部及全身先天性异常。 诊断依据   1.眼位偏斜; 2.眼球运动异常,内转或外转障碍; 3.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4.牵拉试验可证实解剖异常; 5.肌电图(EMG)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矫正屈光不正。 2.治疗弱视。 3.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本病无特殊药物治疗。1%阿托品及0.5%托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角膜营养不良

  一系列与家族遗传有关的原发性进行性角膜病变的总称。该病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性;原发于角膜,很少伴随其他眼部病变或全身病变;起病大多在20岁以前;多侵犯角膜中央,双眼对称;病程缓慢,病变区多无新生血管生长;开始只侵犯角膜的某一层;晚期可波及邻近层次,甚至影响全层角膜;药物治疗无效。影响视力者可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30岁后发病,反复发作性上皮糜烂。中央上皮层可见许多灰色斑块,油滴状微小囊肿及指纹状混浊。 2.颗粒状营养不良:角膜上皮粗糙,中央前基质层内出现边界清晰的灰白色混浊块,晚期混浊块之间出现弥漫性混浊,严重影响视力。 3.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中老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角膜内皮变性和丧失进而失代偿,发生上皮大泡变性。 诊断依据   1.家族遗传史; 2.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大泡,基质层混浊和内皮丧失。 3.双眼对称发病,无新生血管侵入。 治疗原则   1.早期对症治疗。 2.晚期严重影响视力者行角膜移植手术。 用药原则   1.轻症可对症治疗,一般用高渗剂点眼或戴软性角膜接触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交感性眼炎

  一眼眼球穿通伤(包括内眼手术)后10天至数月发生双眼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病因不明,可能是对葡萄膜色素细胞内某种成分的过敏性的炎症反应,称为交感性眼炎。受伤眼称为交感眼,另一眼称为被交感眼。 临床表现   1.受伤眼经常有眼红痛,视力差及葡萄膜炎表现; 2.未受伤眼出现眼痛、畏光、流泪,眼前黑影,视力减退; 3.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脱发,白发等; 4.房水混浊,角膜后沉着物呈羊脂状; 5.虹膜改变:可见虹膜纹理不清、虹膜结节及虹膜后粘连; 6.玻璃体混浊; 7.眼底检查:急性期可见视盘充血,后极部弥漫性边界不清的黄白色渗出源,病源位于视网膜血管下,可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晚期呈晚霞样眼底; 诊断依据   1.外伤眼伤后炎症不消退,多有伤口愈合不良或组织嵌顿,表现为慢性炎症; 2.未受伤眼出现葡萄膜炎表现; 3.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听、耳鸣、脱发等;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弥漫性脉络膜渗漏,视网膜下荧光素聚集; 5.组织病理学检查,外伤眼不能恢复有用视力时应摘出作病理检查,可见为弥漫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治疗原则   1.皮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巩膜葡萄肿

  巩膜葡萄肿是指巩膜连同葡萄膜一起状如葡萄的紫黑色向外膨出。其原因是由于巩膜的先天缺陷或病理性损害使其抵抗力减弱,在正常眼压或高眼压作用下,巩膜和葡萄膜向外膨出。根据膨出的范围分为部分巩膜葡萄肿和全部巩膜葡萄肿。 临床表现   1.多有视力减退,严重者视力丧失; 2.前巩膜葡萄肿:巩膜和睫状体部分成环状隆起; 3.赤道部葡萄肿:涡静脉穿出处巩膜葡萄膜黑色单独隆起; 4.后葡萄肿:常见于视神经周围及后极部,多有高度近视; 5.全巩膜葡萄肿:眼球全部扩张变大,巩膜菲薄。如先天性青光眼(水眼)及后天性青光眼(牛眼)。 诊断依据   1.巩膜及葡萄膜局限性隆起膨出或全部扩张变大; 2.眼底检查、B超或CT检查有助诊断; 3.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降低眼压; 3.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眼压高时或即使眼压正常,因巩膜菲薄,为防穿孔可给予降眼压药物。 2.有葡萄膜炎症时予皮质类固醇及消炎痛。 3.部分巩膜葡萄肿可行巩膜切除缩短成异体巩膜瓣移植术,术后予抗生素。 4.全巩膜葡萄肿如视力丧失无复明希望,为了美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玻璃体囊虫病

  玻璃体囊虫病多以猪尾蚴病为常见。由于食入感染尾蚴的未熟猪肉引起。猪条虫进入胃,经胃液将卵膜溶化后,囊尾蚴游出经胃粘膜或肠粘液至血液,穿过脉络膜视网膜到达玻璃体。囊虫在玻璃体可生活1—2年,可引起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脱离,视力障碍。患本病应及早手术取出囊虫连同囊泡。随着饮食卫生的改善,发病率逐步下降,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已极罕见。 临床表现   1.眼前虫体变形蠕动阴影; 2.玻璃体混浊、眼内炎、视力障碍; 3.眼底检查见玻璃体内灰白色半透明园形囊尾蚴囊泡,可达1—2DD,囊泡内有发亮的小点蠕动,即为头部,有时可见其头部伸出如象鼻状及口部吸盘。 诊断依据   1.有误食生猪肉病史,大便检查可能找到猪条虫卵; 2.典型的眼症状和体症;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 4.ELISA条虫抗体检查阳性。 治疗原则   1.早期手术摘出囊虫; 2.抑制炎症反应; 3.促进玻璃体混浊吸收。 用药原则   1.早期手术摘出囊虫连同囊泡,可采用针吸出法或玻璃体酋; 2.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可选用地塞米松及消炎痛。 辅助检查   1.一般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玻璃体混浊

  正常玻璃体是透明凝胶体,本身无血管及神经组织,其新陈代谢极其缓慢,它的营养和代谢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扩散来完成的。玻璃体混浊病因复杂多样,可来自邻近组织的炎性细胞及渗出物,也可由于各种原因玻璃体变性,使凝胶变为溶胶及胶原纤维断裂、收缩,也可由于外伤或视网膜血管性病变致出血等原因引起。因此玻璃体混浊是临床很多眼病的一种共同表现,并非独立的眼病。 临床表现   1.眼前有各种形态的黑影飘动; 2.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3.玻璃体内尘状、条状、网状或絮状等不同形态的混浊物随眼球运动而飘动; 4.混浊严重者可看不清眼底或无红色反光。 诊断依据   1.眼前黑影飘动及视力和下降; 2.散瞳检查可见玻璃体内不同形态的混浊物; 3.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及体征; 4.角膜及晶体混浊时可通过B型超声波检查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促进混浊吸收; 3.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 用药原则   1.一般的玻璃体液化、变性无特殊治疗; 2.找到病因如视网膜脱离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3.由炎症或外伤出血引起者,除治疗原发病外,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回旋状脉络膜萎缩

  回旋状脉络膜萎缩又称原发性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或回旋状视网膜络膜萎缩,临床并不少见。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病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鸟氨酸转氨梅活性不足或缺乏,引起血鸟氨酸血症所致。 临床表现   1.多见于20—30岁,有家族史,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2.自幼夜盲,色觉障碍,晚期中心视力下降,可致盲; 3.眼底检查:眼底可见从周边部视网膜开始有融合成锯齿形、扁形、或花边形的萎缩斑块,周围有色素沉积,并逐渐向中心侵犯,晚期眼底呈黄白色,有散在色素及残留脉络膜血管,萎缩斑周围有色素团块,视乳头色正常或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 4.约40%的病人有并发性白内障,常从晶体后囊下开始混浊。 诊断依据   1.病史及临床表现;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有色素上皮缺失及黄斑囊样水肿; 3.有视野缩窄; 4.暗适应检查异常。 治疗原则   1.维生素B6; 2.肌酸; 3.脯氨酸; 4.低蛋白、低精氨酸饮食。 用药原则   1.首选药物为“A”限。 2.用“A”限一段时间后,可选用“B”限药交替使用。 辅助检查  

提问
48 小时有问必答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添加小程序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