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知识
互联网
1333
★
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
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explant),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主要有原生质体(Protoplast),悬浮细胞,组织(愈伤组织Callus、茎尖分生组织),器官(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其中最常见的是愈伤组织培养。)
★
愈伤组织(Callus):
原指植物在受伤之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
植物细胞全能性(Cellular totipotency):
任何具有完整细胞核的植物细胞,都拥有形成一个完整植珠所必须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Haberlandt, 1902)
★
微(快)繁步骤(micropropagation):
母株(完整)→外植体(母株的一小部分,种子亦可)→接种到培养基上→长芽(继代增殖)→长根(试管外生根亦可)→练苗,驯化→完整植株
★
组培发展简史:
细胞学说:
Schleiden
和
Schwann
。
1.探索:
20世纪初,
Haberlandt
提出“细胞全能性” (1902);1904年,
Hanning
培养萝卜和辣根菜的胚成功;
Laibach
(1925,1929)亚麻种间杂种胚培养成功,证明胚培养在植物远缘杂交上可利用;1922年,
Robiins
(美)和
Kotte
(德)离体根尖培养成功。
2.奠基:Gautheret
,
White
和
Nobecourt
,组培奠基人。
White
和
Gautheret
发现了 B族维生素和生长素;
Skoog
(1944)和
Skoog
和
崔
(1951)等发现腺嘌呤和生长素的比例控制芽和根的形成,
Overbeek
等(1941)首次将椰子汁(CM)作为添加剂,Steward等在胡萝卜组培也使用CM;1952年,
Morel
和
Martin
首次证实通过茎尖离体培养可获无病毒植株;1953-1954年,
Muir
单倍体培养获得成功;1955年,
Miller
分离出激动素(KT);1957年,
Skoog
和
Miller
提出植物激素控制器官形成的概念;1958年,
Steward
首次证实
Haberlandt
的细胞全能性设想;
Wickson
和
Thimann
指出CTK打破腋芽休眠;
Murashige
发展快繁技术;1958-1959年,
Reinert
和
Steward
胡萝卜愈伤组培中形成体细胞胚。
3.迅速发展:
1971年,
Takebe
首次由烟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1972年,
Carlson
获得烟草的第一个体细胞杂种;1964年,
Guha
和
Maheshwari
由毛曼佗罗离体花药培养胚;1960年,
Morel
提出离体无性繁殖兰花。……(具体see see书本或课件)
★
组培意义:
1、基础理论研究(试验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广泛用于细胞、组织的代谢生理及其它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如分化问题))。2、应用研究(无性繁殖系快速繁殖的生产、试管苗的商品化,遗传育种,种质保存,克服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创新,获得转基因植株)。
★
组培应用前景:
1、作物育种上的应用(1、花药和花粉培养2、胚胎培养3、细胞融合4、基因工程5、培养细胞突变体6、种质保存)2、作物脱毒和快繁上的应用(马铃薯,兰花)3、在植物有用产物生产上的应用4、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
★
植物激素调控:
auxin/CTK >1(促进生根) ;=1(愈伤组织) ;<1(促进发芽)
★
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在组织培养中,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后,细胞重新进入分裂状态。一个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叫脱分化。
★
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经历了脱分化后,能再分化而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
再分化途径:
1、器官发生方式(是指在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的不同部位分别独立形成茎、芽和根,它们为单极性结构,各有维管束与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相连,但在不定芽和不定根之间没有共同的维管束将两者连在一起。)2、胚胎发生方式(外植体直接或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产生胚状体。)
★
胚状体(embryoid):
是指在组织培养中起源于一个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具有双极性的胚状结构。其特点有:1、不同于合子胚,因为它不是两性细胞融合产生。2、不同于孤雌/雄胚,因为它不是无融合生殖的产物。3、不同于器官发生方式形成的茎芽和根,因为它经历了与合子胚相似的发育过程且成熟的胚状体是双极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