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liang51977
最近一直在做远缘链球菌体外逐步诱导耐氟,培养基为BHI及BHI Agar,复苏的野生菌株革兰染色观察形态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的单个或两、三个排列呈链状,但随着传代,以及培养基中氟化钠药物浓度的梯度递增,发现球菌中出现杆状细菌,请教:
1 氟化钠药物的作用使菌体形态发生改变?
2 操作过程中发生污染?
3 实验室若干年前保存的菌种就是污染的?
4 复苏时做了生化实验,甘露醇、山梨醇、水解精氨酸对照、七叶苷为阳性,棉子糖为阴性,蜜二糖为阴性,基本符合远缘链球菌生化指标。请问是否需要进行16S rRNA进一步鉴定?
希望战友们多多指教,谢谢。
鱼小
我的判断是:
1、没有染菌。
2、同一条链上大小不一很正常,我很多实验都是这样。这个和菌种、生长时间等都有关的。
3、那些非常小的应该是刚分裂出来的。
4、枯草杆菌一般都不是成链状的,不过我有几次摇瓶出来染色后也成链状。
5、真的感觉没有染菌,可以做做16s rna鉴定!
vshadow
个人也觉得没有污染,菌体大小不一是因为生长期的不同,新分裂出来的外型当然是小而园。
关於用16S rRNA检测是否污染,依个人的经验是比较难作为杂菌污染与否的依据。因为在PCR增值的过程,或许有可能出问题,再者PCR後,若杂菌占的比例比较少,之後的DNA定序也难以分辨出来是否有所差异。
所以,建议楼主以传统的方法,即划平版,挑出单一菌落,如此就可确保菌的单一性。
当然也可顺便比较原菌液和单一菌落所增殖的菌液的染色结果有无差异。
xieyuong
依我看,有没有污染就不清楚,观察你的染色结果表明是同一种菌,
可能是你染色时取的细菌正处于分裂,所以会出现长短不一.
鉴定也不一定测DNA,用API鉴定不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