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基 机体内各种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称为细胞因子,其中由淋巴细胞分泌的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的因子称为单核因子。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因子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来命名,将在白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白细胞介素(IL)。目前已知白细胞介素有10余种,它们虽称为白细胞介素,但其作用并不只限于白细胞之间。它们不仅在机体的免疫调控及抗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参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间的相互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1(IL-1)是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因子,除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外,还与诱发急性相反应、软骨吸收、肌肉消耗等作用有关;并作用于神经系统等。 白细胞介素 2(IL-2)是T淋巴细胞受抗原或致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分泌的一种因子。目前科学家们可以通过DNA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临床使用所需要的IL-2。IL-2可以促进T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某些杀伤细胞,为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希望的前景。IL- 2可使NK细胞增多,诱导K细胞生成,促进活化的B 细胞
秦惠基 转移因子是从多种抗原致敏的正常人白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淋巴因子,或从经某种抗原刺激后的恢复期患者血细胞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淋巴因子。前者称非特异性转移因子,后者则称特异性转移因子。这两种转移因子在体内外最重要的是可传递细胞免疫功能,作为过继免疫治疗的一种免疫制剂,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 转移因子分子量小,无免疫原性,但有种族特异性。如人源性转移因子只能用于人体。转移因子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常见的有:①感染性疾病:如阴道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血吸虫病,水痘,带状疱疱,麻疹,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麻风病,结核病,细菌性疾病;②恶性肿瘤:如肉瘤,黑色素瘤,鼻咽癌,淋巴瘤,转移性恶性肿瘤;③免疫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慢性皮肤念珠菌病,结节病等均有好的疗效,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秦惠基 肿瘤坏死因子是1975年Carswell等发现的一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糖蛋白,主要由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由前者产生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α,后者产生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β。二者的作用和结构大同小异。由于它能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科学家们对其产生和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能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大量生产,并发现其除能杀伤瘤细胞外,还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例如:①能抑制病毒繁殖,杀伤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挥抗感染作用;②能刺激单核一巨噬细胞产生另一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③促进T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IL- 6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④能与IL- 1、IL- 2、干扰素等协同增强免疫力。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肿瘤坏死因子也不例外,它对人体也有许多有害作用,如引起发热,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产生过多时,可引起休克及肺、心脏和肾上腺损害。脑膜炎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性休克,就是由于这些细菌的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过多的肿瘤坏死因子所致。晚期肿瘤病人发生的恶
秦惠基 淋巴细胞杂交瘤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5年,具有英国和阿根廷双重国籍的著名免疫学家米尔斯坦和他的同事科勒尔把羊的红细胞注入小鼠体内,使小鼠体内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裂,产生一群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然后从小肌体内取出浆细胞,并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以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PEG)为媒介使两种细胞融合。在配置的营养液中,经短期的培养,使相接近的两种细胞逐渐沟通,细胞质先行合并。不久两类细胞的细胞核同时存在于合并的细胞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来具有两个核的融合细胞中的两个独立核相互沟通,两核内的染色体彼此混为一体。这时两类细胞真正成为核质融合体。由于这种融合的细胞保持了瘤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的能力,因此仍保持瘤细胞的称号。但这种瘤细胞还继承了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所以把这种由两种细胞融合而成的瘤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特性的杂交瘤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经过单个 细胞培养 (通过克隆选择或克隆化)形成细胞系,分泌的抗体
秦惠基 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当今急待解决的问题。80年代初,医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即肿瘤的免疫治疗。它既可以独立治疗癌症,又可以与放疗、化疗、手术配合应用,具有独特性,使之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肿瘤第四种治疗模式;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通过激发和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称为肿瘤的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因此肿瘤的免疫疗法常与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等联合使用。即先用常规的疗法清除大量的瘤细胞,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肿瘤的免疫疗法有多种类型: 1.对特异性自动(主动)免疫疗法(即瘤苗疗法):瘤苗包括活:瘤菌、灭活瘤苗、修饰或改变的瘤细胞、亚细胞成分瘤苗和抗肿瘤独特型抗体作为疫苗给肿瘤患者注射,以激发患者对自身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特异性被动免疫疗法(即应用抗肿瘤的抗体疗法):此法可直
秦惠基 什么叫过继免疫?过继免疫就是把致敏淋巴细胞(具有特异免疫力的)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物(例如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等)输给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病人),使其获得抗肿瘤免疫力。过继免疫或继承性免疫犹如继承他人的财产而获得财力,它是用来治疗肿瘤的一种免疫疗法。基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198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委员会将癌症的免疫疗法确立为继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和化学药物疗法之后的第四种疗法。过继免疫即是肿瘤生物疗法中的一种。 机体内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杀伤性T细胞等。根据实验观察,一个肿瘤细胞需要上百个淋巴细胞对付它。而一立方厘米大小的瘤块中约有10亿个(109)瘤细胞。因此,过继免疫需用大量的淋巴细胞才能收效。早期过继疗法的淋巴细胞取自经肿瘤免疫的个体。但要从一个患过肿瘤的人身上得到如此大量的淋巴细胞是很不现实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发明一种方法,把肿瘤病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或手术切除下来的肿瘤内的浸润淋巴细胞分离出来
秦惠基 LAK细胞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肿瘤免疫疗法,是治疗肿瘤的又一新式武器。国内外已将该疗法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1985年,Rosenberg首次用LAK细胞合并IL- 2治疗25例不同类型的对化学药物和放射线治疗无效的晚期肿瘤病人,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到1990年4月止,全世界至少治疗了3000例肿瘤病人。大量证据表明,LAK疗法对多数晚期癌症,尤其是对肾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有效。 LAK细胞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英文缩写名。它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LAK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是在IL- 2刺激下诱导产生的能破坏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具有广谱高效的杀瘤效应。它不仅能杀伤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敏感的肿瘤细胞,而且对NK细胞不敏感的各种自体和同种异体的新鲜实体瘤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却没有损伤作用。因此,LAK细胞具有NK 细胞和细胞毒牲T细胞无可比拟的杀伤效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有人说LAK细胞是肿瘤细胞的克星
秦惠基 医用“微型导弹”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无疑是医学界的上一场大革命。就以抗癌来说吧,把一些抗癌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附在单克隆抗体上,这种微型定向“导弹”特异性高,杀伤力强,特别是对手术后残存的癌细胞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能防止癌的播散、复发。 迄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涉及医学、农业、食品、环境等众多领域;单克隆抗体已广泛用于基础研究、疾病的诊断、环境监测、治疗、预防、提纯蛋白、优生优育等方面。目前国外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医用“微型导弹”,用来治疗“超级癌症”艾滋病。 医学家们正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百发百中的导弹性质,来检查各类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毒物等,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非常准确、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用于肿瘤诊断,它更具有独特的优点,能很准确地辨认肿瘤,从而早期发现癌症。 由于单克隆抗体能特异地与相应抗原相结合,因此有些国家已开始用单克隆抗体来纯化药物。如采用单克隆抗体吸附工艺可以把粗制干扰素浓缩提纯500倍。这种工艺也可广泛用于各种生物制品,又
秦惠基 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生活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人,有的容易生病,有的不容易生病,有的未老先衰,英年早逝,有的老当益壮,健康长寿。这一现象的出现,影响因素较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与人体免疫功能强弱分不开的。 医学家们研究证实,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人的一生中是比较容易“入睡”的系统,需要经常“唤醒”。人一出娘胎,如果人们不在此时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甲、乙肝疫苗等生物制品,以唤醒其免疫系统,那么新生儿就会在后天易感染结核病,甲型或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因此对儿童要施行计划免疫,以免得传染病。由此可见,经常不失时机地去唤醒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免疫功能非常重要。婴幼儿期如此,少年期如此,甚至青年期、中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也要如此。日本癌症专家管野睛夫说,很多人体内部能找到微小癌,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清醒状态,微小癌难以在人体内兴风作浪;一旦人体免疫系统遭到损伤,处于紊乱、麻痹、休眠乃至昏睡状态,微小癌就能在人体内毫无约束的生长下去。 在生命的长河中,唤醒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
秦惠基 小孩出生以后,要进行预防接种,为什么要接种呢?原来,预防接种是一种人工自动免疫,即有目的的给机体注入少许菌苗、疫苗、类毒素等物质(一般不会引起疾病)刺檄机体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抗体,一旦这些“敌人”向人体进攻,这些抗体就有足够的力量将它们消灭。比方说,宝宝出生后2~3个月,口服了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多价混合疫苗,体内产生了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在这种疾病流行时,免疫过的儿童大都安然无恙,这是小儿麻痹症明显减少的根本原因。 体弱者、儿童和老年人,以及部分未曾进行预防接种者,由于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限,很多情况下还要依靠医生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抗毒素来抵抗疾病。例如,每次到寒冷季节,很多家长央求医生给自己的孩子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治感冒和其它疾病。这种免疫物质不是机体主动产生的,而是人为给予的,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以上所讲的叫免疫预防,即指利用一定的手段(注射、口服等)使机体预先产生针对某种(或某些)致病物质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免疫预防方式包括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
秦惠基 预防接种俗称打预防针。众所周知,人们患了某些传染病后很少再患第二次,如麻疹、白喉等。这是因为他们身体内产生了对这种病的抵抗力。但生病可对人体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所以以生病为代价来产生抵抗力不是预防的好办法,预防接种就是根据得过某种病后能对该病产生抵抗力的道理,把某些致病的病毒、细菌和细菌毒素制成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或菌苗、类毒素等,通过打针或口服送入机体,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口服小儿麻痹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等,都是这个道理。
秦惠基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即疫情)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将各类预防制品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合理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达到控制和消除某些传染病的目的。做好儿童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中最主要的部分。因儿童年龄和生理特点,对许多传染病的抵抗力比成年人低,所以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常发生在儿童,我国自60年代以来,各地普遍开展了预防接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减少。 儿童计划免疫是指采用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及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制剂等四种生物制品,经过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对所有婴儿进行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等6种传染病的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及其随后的复种,以确保12岁(或 15 岁)以下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从而达到预防或控制上述传染病的目的。我国1982年、卫生部规定了儿童的计划免疫程序。 计划免疫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健康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每个家长
秦惠基 人们早就观察到很多传染病患者康复后,不再患同样的传染病:例如得过麻疹康复后不会再得麻疹。这是因为患病过程中。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相互斗争,人体产生了抗体和细胞免疫。根据这个道理,用人工方法杀死细菌或用病素制成死疫(菌)苗,如伤寒菌苗、乙脑疫苗等;或选择自然弱毒或人工减毒的细菌或病毒制备活疫(菌)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菌)苗等,将这些制剂接种(注射或口服等)入人体后,也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预防接种的疫(菌)苗统称为生物制品,由专门机构生产。均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才能应用到人体。接种疫(菌)苗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用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牛痘是牛的天花,也是由病毒所引起的。这种天花病毒,对人体来说致病力较弱。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首创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实际上是应用了弱病毒感染导致对强病毒产生免疫的原理。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给著名的法国学者巴断德研究减毒活疫苗以启示,并对此战术大加发挥,他发现炭疽杆菌在高温(42~43℃)下培养,其毒力即减弱乃至丧
秦惠基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类的愿望,通过基因重新组合得到新的生物的一种技术。基因工程实验是先分离 基因组 内的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化。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染色体DNA切割,然后在体外用“联接酶”联按以获得植入合适 载体 的杂交DNA分子,达到复制目的。此法可生产大量病毒DNA序列。经修饰的细菌,某些寄生虫亦可通过同样的制备方法产生出大量所需的基因,有了这些基因就可以制备出相应的基因工程疫苗。 通过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就可以预防现在无法预防的疾病如寄生虫病。某些微生物不能在实验室培养,或只能生产小量抗原,难以制造疫苗,基因重组技术使这类疫苗的生产成为可能,又如,现用的乙肝疫苗中以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为原料,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提取出来制成的,其价格昂贵。我国人口众多,为了预防乙型肝炎,如从乙肝病人血中提取抗原制备乙肝疫苗,那要多少血呢?从病人体内取血,如果取出的血中未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反而会使健康人患上乙肝。万一乙肝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用血源性疫
秦惠基 各个器官虽然在功能和结构上互不相同,但在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下,不同器官却可呈现同样的基本反应和结构改变,这就是病理学总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例如,肝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虽然各有其本身的病因和独特的病变,并发生于不同的器官,但却都属炎性疾患,都具有细胞、组织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性渗出和细胞、组织增生等共同的炎症的基本改变,其本质也都是病因对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在相应局部的表现。病理学总论是阐述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及体液循环障碍、免疫病理、炎症、遗传与疾病以及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阐明其本质,以便运用这些知识去更深刻地发现和认识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本质。 然而,各个疾病又各有自身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及其形态学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各论就是阐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变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其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秦惠基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因此,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明显地表现在对疾病的研究和诊断上。临床医学除运用各种临床诊察、检验、治疗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外,往往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剖检以及动物实验等来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提高临床工作的水平。病理学则除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病理学)外,也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直接从患病机体去研究疾病,否则也不利于病理学本身的发展。
秦惠基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 细胞培养 等(实验病理材料)。 (一)尸体剖检 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体剖检(autopsy)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从而明确对疾病的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作贡献。显然,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的最为宝贵的材料。 一个国家尸检率的高低往往可以反映其文明进步的程度,世界上不少文明先进国家的尸检率达到90%以上,有的国家在法律中对尸检作了明文规定。我国的尸检率还很低,十分不利于我国病理学和医学
秦惠基 病理学是在人类探索和认识自身疾病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它的发展自必受到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制约。从古希腊的Hippocrates开始,经过2千多年的发展,直到18世纪中叶,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1682~1771)根据积累的尸检材料创立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约一个世纪以后的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1821~1902)在显微镜的帮助下,首创了细胞病理学(cel1u1ar patho1ogy),不仅对病理学而且对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贡献。直到今天,他的学说还继续影响着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秦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 》、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世界名著,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先驱徐育明、胡正详、梁伯强、谷镜妍、侯宝璋和林振纲、秦光煜、江晴芬、李
秦惠基 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或pathophysiology)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在于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机制(mechanism),是病理生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在其它学科一样,机制所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样?”的问题: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样发生的、疾病为什么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各种变化之间又是怎样联系的?为什么大多数病人能恢复健康?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导致死亡?等等。可见,掌握了机制,就是知道了疾病的“所以然”,懂得了疾病的道理,认识了疾病的内在联系。 认识任何事物,必须知其然而尽可能地又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驾驭事物或改造事物。认识疾病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只知疾病的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秦惠基 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围非常广泛。举凡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以及在实验动物身上自发的或人工复制的任何疾病,无不都有病理生理学的问题。然而,应当强调指出,尽管疾病种类繁多,但是所有的疾病,或者是不同器官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发生一些共同的变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而同一器官系统的疾病以至每一种具体的疾病,又各有其特殊的变化和特殊的规律。据此,可以把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即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所论述的是有关所有疾病的普通规律性的问题,例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时稳态(homeostasis)调节的紊乱,疾病的转归等等;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不同器官系统的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例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等;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时的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时的呼吸衰竭,肝胆系统疾病时的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