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 coaction 指在群落或种群中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只是指生物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有时也广义地用于包括以环境为媒介的相互作用中的反作用和作用系统。是由 F. E. Clements( 1916)创造的词。他提出作用和反作用相结合,支持生物生活的三大作用系统。也有译为共同作用的,它不是指上述那样的共同作用( co- action)。也有的认为应把相互作用的主体与客体分为主动者( coaction)与被动者( coactee),但实际上是很难区别的。另外,相互作用大致可分为二种不同的用词,即生物之间要求同样物质的为同类相互作用( fellowship coaction)或横的相互作用( ho- lizontal coaction);食与被食之间连接成的食物链相互作用( food- chain coaction)或纵的相互作用( vertical coaction)。根据相互作用对双方产生有利或不利的结果,可产生如表所示的许多不同术语。其中有互惠、单利、中立三个作用综合称为共生,榨取、单害、互害三个作用统称为对抗( anta- gonistm)等用法,或也有从前
细菌或真菌,在加入 5 10%或更多的食盐浓度于培养基中才适于其生长发育时,这些生物称为喜盐性生物。海产于燥制品以及盐渍食品的淹制物品,或海洋微生物及空气微生物,常具有这种特性。但如果没有加入食盐同样也能够发育的生物,称为耐盐性( ha- loloerant)生物,或兼性喜盐性( facultative halophilic)生物,而单纯要求低渗电位条件者,则称为喜浓性生物。空气微生物八叠球菌属( Sarcina)或芽孢杆菌属( Bacillus)的某些种类等,就是前者的实例;而曲霉属( Aspergillus),青霉属( Penicillium)则是后者的例子。专性喜盐性生物( obligatory halophile)的例子,如发光细菌的某些种类以及盐制品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alinaria),盐脱氧微球菌( Micrococ- cus halodenitrificans),肋生弧菌( Vibrio costicolus)等。关于喜盐性的机制,有各种学说。有一种主张,认为菌体内盐浓度明显地比溶质浓度低,或细菌体内也含有 Cl- 离子;另一方面,也有的研
相互分散 interspersion 不同种类的小生境互相混杂地存在,各小生境的各个种的种群各依自己的生活方式棲息,它们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相互关系的现象,这种达到散在状态的过程是为相互分散,由埃尔顿( C. S. Blton. 1949)在探讨群落的方式时提出的。根据这一提法,可以认为,在同一条件的大生境内随机分布的种群,或对于估计这个地区存在的作为统一体的群落乃至生态系等,实际上是个无用的虚像。相反地,一颗高大树木、禾本科的草丛、动物的窝巢、大型动物的粪、屍体、朽木等每个小生境,集合着不同的种群,形成不同的相互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作用的中心,它们之间再次产生的这种相互关系,成为群落的实际面貌。“自然界的复杂性是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一个事实,结果就是要把这样的事实作为对象来进行研究”,这也就是生态学主要的自然观。此外有人认为, inter- spersion一词并不是指过程,应限于指作为结果的现象,应该用相互散布 interspersal一词来指过程( J. Macleod, J. Donnelly, 1963)。
担子菌中几种锈菌寄生在小麦上所引起的病害。受害小麦在生长发育期主要病状表现在叶子或秆上出现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泡状病斑。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病斑中为很多单细胞的夏孢子,称夏孢子堆。它们是由侵入到小麦植株内的菌丝体上产生的。小麦锈病在整个生活史中,除了产生夏孢子外,还产生其他类型的孢子,最多的可产生5种孢子,但仍以夏孢子危害严重。夏孢子侵害和蔓延得很快,它从侵入新植株到产生出新的夏孢子只需 8~ 12天。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小麦锈病有 3种:一为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的条形柄锈菌(小麦条锈病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和穗上,夏孢子堆小,沿叶脉纵向排列成虚线状,鲜黄色。该病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和淮北等地的冬麦区。另一种为小麦秆锈病,是由禾柄锈菌引起的病害,病灶主要发生在叶鞘、茎秆和叶片基部,严重时也发生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有时会在短期内造成较大损失。夏孢子堆红褐色,长椭圆形,散生,不排列成条。该菌是一种转主寄生菌,生活史中有 2个寄主,一为小麦,在其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再侵害另一类植物,即小檗或十大功劳的叶片上,在其上产生性孢子和
红藻门、红毛菜科。约有数十种。藻体多为紫红色或暗紫色,大多为1层(少为 2层)细胞组成的极薄的叶状体。其形状有带状、心形、圆形、披针形、卵形等。藻体基部有 1个小盘状固着器。每个细胞各具一个星芒状色素体。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时是由藻体的营养细胞形成单孢子,放散后, 1个单孢子可萌发产生 1个新的植物体。有性生殖时由营养细胞经过分裂产生精子囊,每个精子囊中仅产生 1个不动精子。有些营养细胞形成果胞,其内有 1卵。卵受精后形成合子,经有丝分裂产生 2倍体的果胞子。成熟时果胞子释放出来,随海水漂至贝壳上萌发,并穿入贝壳中发育成多分枝的丝状体,常称之为“壳斑藻”。成熟时藻丝变粗,细胞变大,长宽近相等,此时每个细胞形成壳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其中产生单倍体的壳孢子。释放后,每个壳孢子萌发成 1个紫菜叶状体。由此看出,紫菜生活史中有叶状体和丝状体两种植物体。前者可视为配子体,后者可视为孢子体。其生活史为配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北部沿海主要为条斑紫菜、甘紫菜,南部沿海常见有圆紫菜、坛紫菜、长紫菜等。多生于中、低潮间带岩礁上或贝壳上,也有的生于高潮带岩礁上。我
红藻门、石花菜科。藻体直立丛生,一般高10~ 20厘米,有的可达 30厘米。藻体下部的枝扁压,上部的枝亚圆柱形,或与下部的枝相同,具 4~ 5次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孢子体和配子体同形。孢子体在末枝上产生许多十字形分裂的四分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无鞭毛的四分孢子,萌发产生出配子体,在其末枝上产生精子囊和果胞。果胞受精后发育成另一种 2倍体的植物体,叫做果胞子体,亦称囊果。它寄生在配子体上。成熟的囊果膨大,直径可达 1毫米,两面突出,各有 1个小孔。在囊果内有果胞子囊,其中产生 2倍体的果胞子。释放出来后,即萌发成新的孢子体(亦称四分孢子体)。生活史为具有 3种植物体的世代交替。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相同,所以也称为同形世代交替。石花菜海产,多生于大干潮附近及至水深 6~ 10米的海底岩石上。在水清急流处的藻体较大而干净。是我国黄、渤海沿岸的习见种类。浙江、福建和台湾北部的基隆等海区均有生长。石花菜是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琼胶广泛用于制作生物培养基、酿造和医药上。在食品工业上用作凝固剂,还可用来制造牙齿模型,以及化妆品中的稳定剂或乳化剂。
绿藻门、团藻目、衣藻科中的衣藻属。藻体为单细胞,球形、卵形或椭圆形,细胞前端有 2条等长的鞭毛,藻体借鞭毛的摆动而游动。细胞质中多具 1个大形杯状叶绿体(也有的为“ H”形或星芒状,或片状),在叶绿体内靠细胞前部有 1个红色眼点,有感光作用。 1个细胞核,存在于杯状叶绿体凹入部分的细胞质中。在叶绿体的基部通常有 1个大而明显的蛋白核,其表面由聚集的淀粉形成的淀粉鞘。此外,在 2条鞭毛的基部通常还有 2个伸缩泡。生殖方式有无性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环境适宜时多连续进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时,细胞常静止不动,鞭毛收缩或脱落。其内的原生质体经过 1~ 4次有丝分裂,形成 2、 4、 8或 16个子原生质体,随后各自形成 1个游动孢子,其结构和母体一样。待母细胞壁胶化破裂时,每个游动孢子即被释放出来,并在水中游动,各自长大成 1个新个体。衣藻的有性生殖过程也是首先脱去鞭毛,原生质体经过 3~ 6次分裂,产生 8、 16、 32或 64个具 2条鞭毛的细胞,叫做配子。其形态结构和游动孢子相同,但更小些。配子释放出来后,成对地进行融合,每对配子产生 1个二倍体的合子。合子分泌产生厚壁,经过休眠,当
绿藻门、接合藻纲、水绵科、水绵属植物。藻体是由 1列圆柱状细胞连成的不分枝的丝状体。由于藻体表面有较多的果胶质,所以用手触摸时颇觉粘滑。在显微镜下,可见每个细胞中有 1至多条带状叶缘体,呈螺旋状绕生于紧贴细胞壁内方的细胞质中,在叶绿体上有 1列蛋白核。细胞中央有 1个大液泡。 1个细胞核位于液泡中央的一团细胞质中。核周围的细胞质和四周紧贴细胞壁的细胞质之间,有多条呈放射状的胞质丝相连。生殖方式通常可见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营养繁殖时,为丝状体受到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断裂成若干短丝,每段短丝又通过细胞分裂长成长的丝状体。这种营养繁殖方式,也叫断裂生殖。水绵的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其中又包括梯形接合、侧面和直接侧面接合 3种类型,但以梯形接合为最常见。接合生殖多于春季和秋季发生,这时丝状体的颜色也由绿变为黄绿,其接合生殖过程是:首先为 2条水绵丝状体并行靠近,在两条丝状体的细胞相对的一侧各产生 1个突起。继而两相对突起伸长,顶端接触,端壁融解形成 1条连通的管子,叫做接合管。同时,各个细胞内的原生质体浓缩,形成 1个配子。其中 1条丝状体的每个细胞中的配子,以变形虫式运动通过接合管
褐藻门、海带科。在其生活史中有2种类型的植物体,一为大型的孢子体,一为微小的配子体。孢子体一般长 2~ 4米,有的可达 5~ 6米。从外形上可明显分为固着器、带柄和带片 3部分。固着器是由多次二叉状分枝的假根所构成,用以固着岩石或绳索上。带柄仅 5~ 6厘米长,亚圆柱形。带片最长最宽,为人们食用的部分。幼体时绿褐色,成熟时褐色。生长点位于带片基部和带柄连接处,为居间生长。带片和带柄的内部结构类似,都由表皮、皮层和髓 3部分组成。无性生殖时,在带片两面可见许多不规则形的突出体表的深褐色斑块,即为孢子囊层。制成切片观察时,可见带片表面由许多棒状孢子囊和隔丝整齐地相间排列成栅栏状层,隔丝顶端还有胶质冠。孢子囊中的 2倍体的核经过减数分裂和数次有丝分裂,产生 32个梨形并具有 2条侧生不等长鞭毛的游动孢子。释放到海水中后,它们分别萌发成雌、雄配子体。雄配子体一般由几个至几十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只产生 1个具 2条侧生而不等长鞭毛的精子。雌配子体通常由 1个较大的细胞组成(有时为 2~ 3个细胞),内产 1卵,成熟时卵排出,并附于卵囊的破裂口上,受精后形成合子。再经过细胞分裂,产生幼小的孢子
褐藻门、鹿角菜科。海产。藻体新鲜时黄橄榄色,干燥后变黑,软骨质。藻体基部为圆锥状固着器,柄部很短,亚圆柱形,其上有2~ 8次叉状分枝。体高一般 6~ 7厘米,高者可达 10多厘米。不进行无性生殖,不产生孢子。仅具有性生殖。它的植物体为 2倍体,生殖器官生于枝端膨大的棒状生殖托内。生殖托上有许多下陷至内部的腔,叫做生殖窝,每个生殖窝中生有大的卵囊和小的精子囊。每个卵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 2个卵细胞,每个精子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 64个具 2条侧生鞭毛的精子。卵排出后受精,由合子直接萌发成新的 2倍体的鹿角菜植物体。鹿角菜的生活史没有世代交替,仅有核相的交替变化。鹿角菜是暖湿性海藻,为黄海的特有种类。产于我国辽宁的长海、金县、大连、旅顺口、复县和山东的荣城、乳山、庙岛群岛等海区,生于中潮带岩石上。鹿角菜含褐藻胶达 27.8%,粗蛋白 5.33%,甘露醇 2.79%,钾 4.99%,碘 0.049%等。可食用。
微生物的一大类。按传统分类属植物界、细菌门。依其细胞结构属原核生物。单细胞。形态呈球形或半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弧形或螺旋形(螺旋菌)。小的球状细菌,直径约0.2微米,大的也不过 2微米。单个杆状细菌,直径一般在 0.5~ 1.5微米,长的为几微米。细菌的细胞结构简单,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物质等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芽孢和鞭毛等特殊结构。无核膜,核物质占据的一定区域称核区。细胞质中无复杂的细胞器分化,故称原核细胞。细菌的呼吸方式,有需氧和厌氧的两种,营养方式多样化,既有异养方式,又有自养方式(如硝化细菌)。异养中多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生殖方式主要为分裂生殖。遍布于土壤、水、空气、有机物质中及生物体内和体表。细菌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关系密切,工业上利用细菌发酵作用制造乳酸、醋、丙酮等;此外,在造纸、制革、制糖等过程中,也要利用细菌的活动;在医药卫生方面,也有应用细菌的活动,如制成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卡介苗等。某些种类细菌可用于冶金和石油脱蜡;若干种类细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或工业、农业产品、食品的腐败。
在冬春季,经呼吸道传播的脑膜炎,主要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发病急,症状重,较凶险。少年儿童发病较多。 流脑发病是急骤的,突然发热、头痛、全身关节痛,出现无明显恶心的呕吐,不到一天身上会见到出血点,小的像小米粒大,大的成瘀斑像核桃大。小的出血点必须认真检查才能看清,早期的出血点是流脑的发病特征。而后发热体温更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精神不振,爱睡觉,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状,脖子发挺,甚至抽风、昏迷。 在冬春季,发现孩子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应及时就诊检查,夜间发现这样的病情,不能等到天明去医院看病,以免延误诊治。 引起流脑的病原是脑膜炎球菌,这种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与流脑病人或鼻咽部携带这种菌的人直接接触,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才容易受到传染。这种菌引起的流脑是有特效药治疗的,磺胺类药物、抗生素药物都有特效治疗作用。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1)流行病学资料:如流行季节、不洁饮食史及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急性菌痢起病较急,可见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粘液脓血样大便等表现。慢性菌痢多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腹泻时好时发,病程在两个月以上。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惊厥,常迅速出现循环与呼吸衰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菌痢流行季节,凡突然出现发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必须考虑到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应尽早用肛门拭子取标本或以盐水灌肠取材作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3)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②粪便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异臭,取粪便的脓血部分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轻型病人仅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在药物治疗之前,取新鲜粪便中微带血的粘液部分作细菌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对慢性菌痢病人,必要时可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粘膜充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就是人们习惯所称的“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流脑的起病比较急,一般多以突然发生高热为特点,体温在一开始发病时就很高,一般在39℃~40℃左右,甚至更高,在高热时多伴有寒战。同时可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这时,因为主要症状是发热,而尚未出现其他特殊表现,所以无法做出明确诊断。在发热1~2天时,患儿可出现皮肤瘀斑和瘀点,头痛剧烈,频繁呕吐,有的患儿可出现抽搐。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起多有寒战高热,而有些严重病人则体温不升,很快出现休克或昏迷。 婴幼儿流脑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有的可有低热,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声哭叫、囟门隆起等。 小儿流脑起病急,热势高,所以容易发生惊厥。因此,应该积极降温。一般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可行亚冬眠疗法。同时要做好高热的护理,如尽量多饮水,饮食宜清淡,进食后清洁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呼吸道经飞沫传染而侵犯中枢神经的细菌性传染病,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在春季。病原体为脑膜炎双球菌。 病原体借飞沫侵入呼吸道黏膜,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继而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短时的菌血症,此时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幼儿常发生惊厥,较大小儿可诉头痛和全身疼痛。病儿面容呆钝,起病数小时内在皮肤和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性皮疹,按压时不退色。此菌血症期一般不超过48小时,然后发展为脑膜炎期,病儿呕吐,烦躁,嗜睡,两眼发直,尖声哭叫,易惊,婴儿可有前囟门饱满或头向后挺。3天后口周常出现疱疹。 流脑病情的发展因病原体的毒力、人体的抵抗力和治疗的早晚儿不同。毒力弱、抵抗力强或治疗早者疾病可终止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菌血症期;否则进入脑膜炎期后继续发展出现休克、颅内高压和脑疝时,抢救就比较棘手,病死率高。即使存活下来也常常留有各种后遗症,如瘫痪、癫痫、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为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以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发病率最高,可散发或流行,多见于儿童。按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普通型起病急,可有发热,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久出现头痛,烦躁不安,躯干和四肢先见到红色斑疹,迅速转变为出血点,大小不等。细菌进入脑膜后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精神不好、嗜睡、烦躁不安、意识模糊、言语杂乱、辨别方向错误,甚至抽筋。小儿颈部肌肉僵硬,不能屈颈。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易惊醒,尖声哭叫,双目呆滞,多有抽筋出现,还可见囟门隆起。 暴发型的小儿多在24小时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唇周及手指轻度发紫,严重者出现意识不清,皮肤有花纹,皮肤出血点遍布全身,有的变成紫黑色,脉搏微弱,不易摸到,血压下降甚至不易测出。有的小儿起病后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出现反复抽筋,有时出现瘫痪,出现脑疝时,小儿呼吸快慢不一,甚至呼吸暂时停止。有的小儿两种表现都有。 本病重症或治疗不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 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世界第五、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七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势。 【诊断】 (一)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1.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在疫区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
何谓肺结核? 是由肺结核菌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感染肺部,其他器官也可受染。皮试、胸部 X 光检查或临床样本检出结核菌即可诊断。结核病可分为二个阶段。肺结核感染者皮试呈阳性,但痰中无菌,且无临床症状。相反,在发病阶段痰中有菌且有临床症状。 如何感染? 任何人都可感染,病菌可因喷嚏、咳嗽的飞沫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曾感染的老年人和免疫功能较差者易受染。长期接触肺结核患者也增加患病危险。 有那些症状? 早期,症状轻微,不易察觉。随病情发展,可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胸痛、低热、持续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夜间盗汗、全身不适。 症状何时出现? 感染后 1 - 3 个月皮试呈阳性,从感染至肺结核发病,一般在 6 - 12 个月内。 传染期多长? 未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肺结核患者(有症状且痰中有菌)可保持传染性多年。感染者(痰中无菌)若无症状,不会传染他人。有时,感染者可能终生处于此阶段,而不发展为肺结核病。 是否需要隔离?
为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进展期胃癌的手段。因此对胃癌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可无明确的远处转移时均应施行剖腹手术。 (一)各种手术的选择 1.根治性切除术 也称为治愈性切除。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连同部分组织及其相应的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又因其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四种根治术:未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的称R。术式: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为R1 术式,同样清除全部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的,称为R2 或R3 术式,又可根据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关系,区分为绝对根治与相对根治二种,绝对根治是指淋巴结清除超越转移淋巴结第一站以上,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施行R2 或R3 根治,即谓绝对根治。如仅作R1 手术,虽然临床上也无残存转移淋巴结,但只能认为是相对根治。 一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的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在内的胃近侧或远侧的2/3~3/4、全部大小网膜、肝胃和胃结肠韧带及结肠系膜前叶、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以及胃的区域淋巴结。有时胃体癌为了清除贲门旁、脾门、脾动脉周围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