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生殖细胞 primordial germ cell 亦称为原始细胞,属于多细胞动物生殖细胞系列的初级阶段,是在生殖腺内定位以前的生殖细胞。其后代细胞在生殖腺内成为卵母细胞或精母细胞。各种动物的原始细胞,都具有与其它组织细胞不同的形态特征。一般为大形细胞,核和整个细胞均近似球形。电镜检查多见有特异的RNA颗粒构造。原始生殖细胞出现在从生殖腺或其预定区离开的胚区的一定的部位,以后到达于生殖腺原基,这在各种动物都得到证实。例如鸡孵卵初期,在头突期前后,于明区前端内胚层中呈半月状分布(生殖细胞半月环),如果将此部分完全摘除,在生殖上皮中见不到生殖细胞。果蝇如将其卵的后端,在卵裂之前用紫外线照射,则在此胞浆域内移动的卵裂核退化,极细胞的形成受到抑制。此时生殖腺不含生殖细胞,可以比较正常的形成。在卵后端的极细胞胞浆中,其局部富有RNA的特定的胞浆,卵裂时将此纳入的极细胞,其核具有分化为体细胞的其它胚区细胞核不同性质,已经明确,这种细胞可成为原始生殖细胞。在蛔虫和两栖类的胚也都是同样的。按种质连续学说,原始生殖细胞是以受精卵和干细胞的系列连续着,和体细胞是截然不同的,体细胞不能来源于生殖
src 的产物 p60src 具有 TPK (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分子量约为 60KDa ,与细胞的增殖和转化有关。 Src 蛋白有四个结构域: (1) N 端十四烷基化位点是和膜结合的位点; (2) SH2 ( src homology region-2 )结构域能和自身的或其它蛋白的磷酸化酪氨酸位点结合,传递信号。 (3) 416 位 Tyr 的自身磷酸化和细胞的转化活性有关。 (4) 而 527 位 Tyr 的磷酸化,当受体无活性时, Src 527-Tyr 自身磷酸化并与 SH2 区结合,抑制 416 位点磷酸化,受体活化后 , 特异位点的 Tyr 磷酸化并与 Src 的 SH2 结合, Src 的 527 从 SH2 区释放出,并去磷酸化,而 Tyr-416 位点失去抑制而磷酸化, Src 激酶活化。 v-src 和 c-src 的 DNA 顺序基本相同,但 v-src 无内含子,它比 c-src 少编码了 7 个氨基酸( C 端),且 C- 末端编码的
c-erbB 编码 EGF 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 65KDa 的跨膜蛋白,由 1186 个氨基酸组成。膜外的部分( 621aa )是 EGF 结合功能区。前面有 24aa 构成的信号肽。跨膜区由 23 个疏水氨基酸组成。膜内部分由 542aa 组成。其中包括 4 个磷酸化位点和一个 TPK 功能区。 4 个磷酸化位点中有一个是紧靠膜内侧的 654 位 Thr ,其余 3 个位于 1068 , 1148 和 1173Tyr 自身磷酸化位点。 EGRF 是通过和配基的连接来调节的在游离的受体中膜外的 N 端功能区可抑制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和 EGF 结合就解除了这种抑制。随之受体形成了二聚体,接着 C- 端的 3 个 Tyr 残基就快速自身磷酸化,激活了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触动了信号的传递。 v-erbB 和 c-erbB 不同,它保持了 TPK 激酶功能区和跨膜区,而丢失 N- 端和配基结合的功能区, C- 端也丢失了第三个 Tyr 磷酸化位点,而此区域是可以抑制转化活性的。 v-erbB
1986 年 Maki 等从鸡的肉瘤病毒 ASV17 中分离了一个新的癌基因,叫做 V-Jum, 编码 296 个氨基酸的多肽,表达产物为 p65Kda ,是一种融合蛋白。与小鼠的 C-J um 有 79% 的同源性,人类的 c-jum 和小鼠的 c-jum 有 90% 的同源性。 人类的 c-jum 基因定位于 14q21-31 ,成熟的 mRNA 长 2.2Kb ,编码含 380 个氨基酸的 p55c-fos ,分子量 55Kda ,也是一种核内磷蛋白。 AP-1 是从 Hela 细胞中提取的多肽,分子量为 39KDa ,是一种转录因子,识别增强子和某些启动子上的模体 TRE ( EPA (佛波酯( Phorbol ester ))应答元件( TPA response element ),保守顺序为 TGACTCA 。 1988 年 Angel 等证明 Jun 癌基因的产物与 AP-1 有一定的相似性; Franza 等报告 fos 蛋白的复合物与 DNA 结合的保守顺序也和 AP-1 一致。现已搞清 A
直接检测癌基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动物肿瘤中提取 DNA 转染正常细胞使其转化,已确立的小鼠 NIH3T3 纤维瘤细胞株也可作为受体细胞。另一种方法将这种提取的 DNA 注入裸鼠(无免疫能力的一种小鼠)可形成肿瘤。用以上的方法就可用来检测 c-ras 家族的 onc 。 ras 癌基因最初是在两种大鼠的反转录病毒 Ha-Musr 和 Ki-Musy 中发现的。在人和大鼠的基因组中相应的 C-ras,,N-ras,H-ras 和 K-ras 虽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是它们互相密切相关,产物相似,分子量约为 21KDa ,统称为 p21ras 。 V-Ras 和 C-Ras 结构相似,仅少数的几个氨基酸不同。 哺乳动物 Ras 蛋白有 3 个功能区负责 Ras 的特殊活性: (1) 第 5-22 残基和 109-120aa 间的区域是 GDP/GTP 的结合区,与其它的 G- 结合蛋白同源。 (2) Ras 是通过紧靠 C- 端的 16 烷酸附着在膜的表面上。此位点若发生阻止化学修
线粒体是好氧动物和植物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能量的来源,它们含有三磷酸循环的酶类,执行氧化磷酸化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过电镜、放射自显影、浮力密度比较等方法对线粒体的 DNA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不同物种的真核生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差异很大,但含量是恒定的,高等植物 mtDNA 链长 250Kb~2000 Kb ( 80-800 μ m )。如玉米的 mtDNA 基因组有 600 Kb ( 200 μ m )。真菌、昆虫直到哺乳动物显示出一种趋势,即从低等到高等直核生物 mtDNA 越来越小,排列越来越紧密。如酵母: ~75Kb ,粗糙脉孢菌: 60Kb ;曲霉: 32Kb ;爪蟾: 17,533bp ;牛: 16,338bp ;小鼠: 16,295bp ;人类仅 16,569bp 。链长的差异是由间隔区的内合子的数目和长度决定的,以上表明高等生物 mtDNA 基因排列是最经济的,此和核基因组的情况正好相反。 mtDNA 是双链环状的分子,由于缺乏组蛋白,故不组成核小体。在线粒体中有和细菌细胞中相似的类核区( nuc
试剂 用途 denhardt试剂 northern杂交 使用rna探针的杂交 单拷贝序列的southern杂交 将dna固定于尼龙膜上的杂交 denhardt试剂通常配制50×贮存液,过滤后保存于-20℃。可将该贮存液10倍稀释于预杂交液(常为含有0.5%sds和100μg/ml经变性被打断的鲑精dna的6×ssc或6×sspe)中。50×denhardt液中含5g聚蔗糖(ficoll,400型,pharmacia)、5g聚乙烯吡咯烷酮和5g牛血清白蛋白(组分v”sigmal),加水至终体积为500ml。
贮存液 贮存温度 反应浓度 反应缓冲液 温度 预处理 0.01mol/l tris(ph7.8) 链霉蛋白酶a 20mg/ml -20℃(溶于水) 1mg/ml 0.01mol/l edta 37℃ 自消化b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内主要具输导功能的一种复合组织。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和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等组成。其中筛管为韧皮部的基本成分,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等)及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由他们来完成。韧皮纤维质地坚韧,抗曲挠能力较强。为韧皮部中担负机械支持功能的成分。伴胞与筛管分子起源于同一母细胞,其旺盛的生理活动与筛管的输导功能有关。韧皮薄壁细胞常含有结晶和多种贮藏物,主要起贮藏作用。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中仅有筛胞和韧皮薄壁细胞,无筛管、伴胞和典型的韧皮纤维。植物初生结构中,韧皮部来源于原形成层,在有次生生长的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由于根和茎内有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不断有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根据来源上的这种不同,将来自原形成层的韧皮部称为初生韧皮部,来自维管形成层的韧皮部称为次生韧皮部。
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 Colchicum autumnale)中提取出来,故名。分子式 C22 H25 O6 N。纯秋水仙素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 157℃。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素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素有丝分裂( C-mitosis)。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 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 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素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素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的工作中。例如,小麦与黑麦杂交,杂种是不育的,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就能变成可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云贵高寒地区种植,产量和品质都比小麦和黑麦好。 50年代日本用秋水仙素处理一般甜菜得到了四倍体,后者与二倍体品种相间种植,从四倍体植株上收获到三倍体种子。推广种植三倍体甜菜,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1951年,日本学者木原均,用同样方法培育成功三倍体无籽西瓜,秋水仙素
植物体内起支持和巩固等机械作用的组织。其细胞壁的局部或全部加厚,常木质化,且细胞多排列紧密,因而有很强的抗压、抗张和抗曲挠的能力。植物体能有一定的强度,枝干能挺立,树叶能平展,并能经受风雨或其他外力的侵袭,都与机械组织的存在分不开。因细胞壁的加厚情况及细胞形状等的不同,可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两种类型。 厚角组织 由纵向延长、细胞壁不均匀加厚的活细胞组成的机械组织。因其细胞壁的加厚部分多在几个细胞邻接处的角隅部分,故名。细胞常具叶绿体,并有分裂的潜力。细胞壁的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的初生壁,具有可塑性,故细胞能随周围组织细胞延伸而扩展,不影响器官的生长。细胞多相互重叠排列成束状、板条状或筒状。是幼嫩器官和草本植物的主要支持组织。多见于草质茎、叶柄及花柄等处近表皮的周缘部分。在叶片中,多分布在较大叶脉的一侧或两侧。薄荷、南瓜、芹菜等植物的具棱的茎和叶柄中,厚角组织尤为发达。 厚壁组织 由细胞壁显著增厚、且具不同程度木质化的细胞组成的机械组织。细胞成熟后往往无活的原生质体,成为只保留厚壁的单纯适应机械支持功
以纯水的化学势(μ o w )作为标准,在等温等压下一定体系中水的化学热(μ w )与该标准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 Vw )所得之商值称为该体系的水势(ψ w )。 其单位为“压力”单位,通常以巴表示。按国际单位制以帕( pa)表示。将纯水的水势定为零,其他体系如水溶液的水势均为负值。水势的定义是从水的化学势导出,它以能量为单位。自然界自发过程的方向是:能量从较高水平向较低水平移动。渗透作用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在半透膜两边存在着水的自由能的梯度。由于水势是从化学势推广引申来的,所以水势也是推动水分移动的强度因素。水总是从水势高的一方流向水势低的一方。 任何含水体系的水势均受到能改变水分子自由能的诸因素影响。成熟的植物细胞水势主要受到细胞液渗透势(ψ s )及细胞压力势(ψ p )的影响。所以一般说,植物细胞水势等于渗透势与压力势的代数和,即:ψ w =ψ S ψ p 。图示细胞在吸水过程中ψ w数值的变化。当处于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不呈紧张状态(以相对体积为 1.0表示),此时压力势等于零,细胞的水势等于细胞液的渗透势,
多毛纲叶须虫目的1科。体长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具许多(80~200多个)体节。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口前叶为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具2对简单的圆形眼,1~2个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围口节为一大的环状节,腹面具横长的口,其两侧具3~4对触须,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吻前端具1对几丁质大颚,吻表面平滑或具几丁质颚齿或软乳突;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即疣足。疣足多为双叶型具内足刺,外有刺状或镰状复型刚毛;尾部为虫体最后1节或数节,亦称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开口于肛节末端背面。 沙蚕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除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日本刺沙蚕等少数种在生殖前无多大形态变化外,沙蚕科的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有的有性节出现于体中后部,使虫体呈现两个不同的体区;有的如大眼沙蚕、中沙沙蚕等有性节仅发生在体中部,使虫体呈现前部无性节、中部有性节、后部无性节三个
环节动物门的 1纲。本纲动物通称蛭。俗称蚂蟥。蛭纲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它们与寡毛纲、多毛纲等其他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蛭纲的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体内肌肉发达,体腔被肌肉和结缔组织分割充填而缩小。世界已知约600种,分隶于4目10科。中国已知约70种,分隶属于3目5科25属。 吸血的蛭只是偶而才有机会吸血。因此,每次吸血量很大,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可供在数月内慢慢地消化。在消化道中有食物时,蛭利用的热量大都由蛋白质分解而来,18℃时能量的消耗为每天15卡。在饥饿时,蚂蟥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能量的消耗降到每天7卡。所以,蛭即使每年只吸1次血也不会饿死。 蛭的触觉敏锐,吸血蛭能根据水波准确地向波动中心位置游去。化学感受器发达。例如拟扁蛭一般不理会碰到它头边的玻棒,但如果将玻棒在鱼皮上擦过,它就会敏捷地吸附上去。医蛭对于在人腋窝处放过的玻棒,晶蛭对于与鸭体接触过的玻棒都有同样的反应。 蛭的运动可以分为游泳、尺蠖式运动和蠕动 3种方式。游泳时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游动。水蚂蟥离开水体时像尺
原生动物门中肉鞭动物亚门肉足总纲根足纲变形目(Amoebida)变形虫科的1属。虫体赤裸、柔软,因可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以致体形不定而得名。音译“阿米巴”。 变形虫伪足采用一种伸缩压液的运动方式 。伪足除具行动的功能外,还能摄食细菌、藻类和其他小型的原生动物。伪足把它们包围起来,形成食物泡,在虫体内消化。变形虫可同时形成多个伪足,但总有一个特别强壮而占优势的伪足。伪足的顶部常有半球形透明帽状部分。变形虫可从匍匐型变为漂浮型。漂浮型变形虫的伪足呈辐射状,顶端稍尖或钝圆,因种类而异。常有一囊状细胞核和一个伸缩泡。典型代表种称大变形虫,长可达 600微米。伪足内有明显的纵行质条,后端呈桑椹球形。虫体内常有吞入的绿藻、硅藻和其他小型原生动物;除了核和伸缩泡外,细胞质内还散布有磷酸钙成分的菱形、平板形的结晶体。在较浅的、营养物质较丰富的池塘、小沟、水田中终年可见。 变形虫能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是痢疾内变形虫,这是人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其滋养体为变形虫状,大小约9~12微米,如果侵入肠壁,会引起肠溃疡、损伤和失血。也可通过血液感染其他器官(肝、肺、脑和睾丸
原生动物门肉鞭动物亚门动鞭毛纲动体目锥虫科中的1属。本属动物通称锥虫或锥体虫。体呈柳叶状,运动胞器是唯一的一根鞭毛。寄生在血液中的鞭毛虫,其鞭毛与虫体之间连成为波动膜,借以增强在粘滞性较高的血液中的活动能力。细胞核 1个。体内有一称作动基体的特殊细胞器,位于锥虫体内唯一的线粒体内,含有丰富的DNA,谓之动基体DNA(KDNA),能自我复制。动基体的确切功能至今不明。锥虫繁殖方式为二分裂。 锥虫种类多,分别寄生在各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血液和组织液中。有个别种类如枯氏锥虫则寄生在人的细胞内。 除马媾疫锥虫是通过交媾直接传播外,所有寄生在脊椎动物的锥虫均要依赖某些昆虫(如采采蝇等)进行传播。带有锥虫的脊椎动物血液被媒介动物吸食后,锥虫因生活环境改变,在媒介动物消化道中依次经过无鞭毛体或前鞭毛体上鞭毛体和后循环锥鞭毛体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在媒介动物中只有这种后循环锥虫对宿主才有感染力。当媒介再次叮咬宿主时,便把后循环锥虫输入宿主体内。伊氏锥虫在媒介消化道中不进行任何发育,它靠媒介在吸血后短时间内作机械传播。锥虫主要通过胞饮作用从宿主获得营
原生动物门纤毛动物亚门寡膜纲膜口目草履虫科的1属。因体形如倒置的草鞋而得名。体伸长呈圆筒形,前端较圆,后端变尖,全身披有均匀的体纤毛。 在腹面有一发达的、微扭曲的、由表膜内凹的口沟,自前端一直延伸到身体中部,微膨大为口前庭,然后伸入细胞质内,并扩大为漏斗状的口腔。口沟内的纤毛较体纤毛长。口腔内的左壁上有两片由纤毛融合成的腹咽膜和背咽膜;背壁上有四分膜;在与前庭交界处的右侧边缘上有一片口侧膜;共同组成口腔纤毛系统。由于口沟内的长纤毛和口腔纤毛系统各片膜的摆动,食物随水流而进入细胞体内,形成食物泡。 草履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对不同种类的细菌有选食性。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而在泡内逐步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通过表膜上开口的胞肛排出体外。渗透压是靠前后两个伸缩泡交替伸缩、排出多余水分而调节的。在表膜下面整齐地埋藏许多刺丝泡。当草履虫受到强烈刺激(如化学药物、电、机械等)或敌害时,在2~3微秒内即可射出刺丝泡,变成一根长约40微米的细丝,前端有矛状小针,作为防御之用。草履虫靠体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游动,身体按纵轴的反时针方向旋转前进。遇障碍物或微弱刺激时,纤毛会朝相反方向击打
原生动物门纤毛动物亚门多膜纲旋毛亚纲异毛目喇叭科的1属,通称喇叭虫。因体形如喇叭而得名。天蓝喇叭虫伸展时体长可达1~2毫米。身体呈各种色彩,除天蓝喇叭虫呈蓝色外,还有草绿色的多态喇叭虫、玫瑰色的小喇叭虫、紫色的紫晶喇叭虫、黄色的乌喇叭虫等。喇叭虫全身披有均匀的体纤毛,在体部排成纵行,在口围部排成环状。在喇叭口的边缘由纤毛融合成强壮的小膜口围带以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入胞口。喇叭虫的表膜呈深浅间隔的纵条纹,深色条纹内含较多的颗粒,称为颗粒带。若为色素颗粒,喇叭虫就呈各种色彩。两条深色条纹的凹处为透亮的明带,内含粗壮的肌丝,故称为肌丝沟。若轻微触动,分布全身的肌丝猛烈收缩,于是口围关闭,身体团拢。大细胞核形状随种类而异,有念珠状、带状、椭圆状、球状等。喇叭虫为杂食性,利用口围带小膜的颤动造成水流,以捕食藻类、细菌、鞭毛虫、纤毛虫、甚至多细胞的轮虫。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少数在海洋中。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等浅水处。无性生殖为横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喇叭虫的再生能力十分强,人们常用切割手术研究它的细胞核在再生中的功能以及各种胞器的发生过程。
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纲缘毛目的1科,通称钟虫。因体形如倒置的钟而得名。中国已发现 111种。钟状身体的底部收缩为帚胚,由此长出能伸缩的、内含肌丝的柄,以固着在各种基质(丝状藻类、水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石、砂、泥等)上。成体营固着生活,不需在水中游动,体纤毛退化,但表膜上仍可看到微细的横纹。前端口围部分的纤毛十分发达,由3片(内缘的中膜和内膜、外缘的外膜)左旋小膜口围带组成。当口围带上的小膜摆动时,产生水流,把食物卷入口围的漩涡内,通过口前庭内纤毛的摆动,食物进入胞口,形成食物泡,在细胞质内进行食物的消化。 一般以细菌和碎屑为食,也有的吃小的藻类。伸缩泡靠近口前庭,通过一小管或不大的储蓄泡把排泄物送到口前庭再排出体外。伸缩泡有呼吸和调节渗透压的作用。大核可呈带状、香肠状或马蹄状,小核圆形。无性生殖是由母体不等分裂,大的仔体留在柄上,小的仔体在反口区产生一圈纤毛环,脱离母体,以反口纤毛环为前端在水中游动,称为幼期游泳体。在适当条件下,游泳体以反口端固着在基质上,长出柄,反口纤毛环退化,成为成体。除了单个生活的钟虫外,还有群体生活的种类,柄分叉呈树枝状、每根枝的末端挂
疟原虫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疟原虫有两个寄主,来回寄生在人体和雌性按蚊体内。当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人吸血时,存在于按蚊唾液里的疟原虫孢子虫即随唾液而进入人体血液内。大约经过30分钟,孢子虫进入肝细胞,并在肝细胞中吸收营养,发育滋长,不断分裂增殖成为裂殖体。裂殖体破坏肝细胞后,随血流侵入红细胞。裂殖体在红细胞内不断分裂繁殖,使原红细胞破裂后又侵入其他红细胞。如此周而复始,每破坏一次红细胞,排出一些代谢产物,引起人体发冷发热的周期性反应,这就是疟疾。 裂殖体在人体内几次裂体增殖后,一部分会形成雌雄配子体。这时如有按蚊在人体上吸血,部分雌雄配子体就进入蚊胃中,并在那里受精生殖,产生许多孢子虫。带有孢子虫的按蚊又去叮人吸血,这样,疟原虫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生育循环。两种繁殖交替进行,所以疟原虫得以广泛传播。 防治疟疾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