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丁香园论坛
800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新型肝炎病毒,最早可以考证的流行发生在1955年的印度[1]。在阐明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后,科学家推测罗马帝国东征时兵团内爆发的大规模黄疸型肝炎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自然界中灵长类动物有自发感染。证明这种病毒的历史已经很长,而病毒的发现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而滞后。自1980年以来,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戊型肝炎病毒研究。1983年前苏联学者Balayan等首次用免疫电镜技术从一名志愿受试者粪便中观察到直径为27nm~30nm的病毒样颗粒[2],1989年东京国际会议正式命名此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为戊型肝炎病毒。1990年Reyes等首先获得HEV的全基因克隆并进行了序列分析[3]。由此开始了对戊型肝炎病毒的全面研究。
经病毒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积累,在正式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之前,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已遍及世界,目前除澳洲外,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均有流行和爆发流行,范围达30多个国家,患病人口达百万。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常见方式是通过污染水源和食物,大的爆发流行主要发生在不发达、卫生条件差的国家。流行区域以印度恒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为最大,其次在中亚地区,非洲中部也十分普遍[4]。在我国,戊型肝炎流行发生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区、直辖市。明显的暴发流行发生在我国新疆和吉林,大的流行在辽宁、河北、内蒙、山东、湖北均有报道。在新疆、广州均有病毒基因序列报道。全国戊型肝炎流行率在7%~15%之间。遍及25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0岁左右达感染高峰,发病者主要为青壮年,孕妇死亡率高达10%~20%[5],是一种全国普遍流行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
1 形态特征
HEV颗粒呈球形,表面不规则,直径27nm~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HEV颗粒显现凹型或六铃体样亚单位结构。其杯形的凹陷呈圆形或卵圆形。
2 理化特性
HEV无包膜,内部呈现两种不同形态:一种内部密,为完整病毒颗粒,另一种内部透亮,为不含完整基因的缺陷病毒颗粒。主要的蛋白成分为72~76kD。HEV的沉降系数为165~183S,浮力密度为1.36g/cm3(CsCl),不稳定,对氯仿和反复冻融敏感,4~8℃ 超过3~5天或自动降解,在液氮中能长期保存,在中性偏碱性的pH中稳定,Mg2+和Mn2+的存在对其完整性有一定保护作用。
3 HEV分类地位
由于其ORF1基因序列结构与α病毒基因组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有人建议将其归类为α病毒超家族成员。但其全基因组结构及理化性质与杯状病毒接近,又建议将HEV归类为肝炎病毒科中(Hepeviridae Family)的新的成员(嗜肝病毒属)。国际病毒分类系统也呈建议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肝炎病毒科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在2006年7月1日至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2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研讨会(巴黎)上,将HEV的分类地位最终确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 Family)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 Genus),可分为5个基因型(Genotype),1型和2型仅发现于人,3型和4型为人兽共患,5型仅发现于禽类,能够感染人类的1~4型HEV彼此能很好地交叉保护,表明仅有1个血清型,有利于疫苗的研制。
经病毒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积累,在正式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之前,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已遍及世界,目前除澳洲外,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均有流行和爆发流行,范围达30多个国家,患病人口达百万。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常见方式是通过污染水源和食物,大的爆发流行主要发生在不发达、卫生条件差的国家。流行区域以印度恒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为最大,其次在中亚地区,非洲中部也十分普遍[4]。在我国,戊型肝炎流行发生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区、直辖市。明显的暴发流行发生在我国新疆和吉林,大的流行在辽宁、河北、内蒙、山东、湖北均有报道。在新疆、广州均有病毒基因序列报道。全国戊型肝炎流行率在7%~15%之间。遍及25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0岁左右达感染高峰,发病者主要为青壮年,孕妇死亡率高达10%~20%[5],是一种全国普遍流行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
1 形态特征
HEV颗粒呈球形,表面不规则,直径27nm~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HEV颗粒显现凹型或六铃体样亚单位结构。其杯形的凹陷呈圆形或卵圆形。
2 理化特性
HEV无包膜,内部呈现两种不同形态:一种内部密,为完整病毒颗粒,另一种内部透亮,为不含完整基因的缺陷病毒颗粒。主要的蛋白成分为72~76kD。HEV的沉降系数为165~183S,浮力密度为1.36g/cm3(CsCl),不稳定,对氯仿和反复冻融敏感,4~8℃ 超过3~5天或自动降解,在液氮中能长期保存,在中性偏碱性的pH中稳定,Mg2+和Mn2+的存在对其完整性有一定保护作用。
3 HEV分类地位
由于其ORF1基因序列结构与α病毒基因组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有人建议将其归类为α病毒超家族成员。但其全基因组结构及理化性质与杯状病毒接近,又建议将HEV归类为肝炎病毒科中(Hepeviridae Family)的新的成员(嗜肝病毒属)。国际病毒分类系统也呈建议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肝炎病毒科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在2006年7月1日至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2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研讨会(巴黎)上,将HEV的分类地位最终确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 Family)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 Genus),可分为5个基因型(Genotype),1型和2型仅发现于人,3型和4型为人兽共患,5型仅发现于禽类,能够感染人类的1~4型HEV彼此能很好地交叉保护,表明仅有1个血清型,有利于疫苗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