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目短尾次目梭子蟹科青蟹属的 1种。俗名青蟹。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东南部与红海。 锯缘青蟹的头胸甲卵圆形,背面隆起而光滑,因体色青绿而得名。头胸甲的胃、心区有一个明显的“H”形凹痕,胃区有一细而中断的横行颗粒隆起,前侧缘短于后侧缘,具9枚等大的齿。额分4齿,内眼窝齿大于额齿。螯足粗壮,稍不对称,长节的前缘有3刺,后缘有2刺;掌膨肿,两指内缘有钝齿。前 3对步足指节边缘有刷状毛,末对步足的指、掌节扁平呈桨状,善于游泳。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 栖息在热带、亚热带低盐度海域,穴居于潮间带和浅海内湾中,或江河口附近泥质较深的洞穴内。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性特强,从海水到半咸水都可生活。虽为杂食性,但以肉食为主,吃鱼、虾、贝、藻和动物尸体。 锯缘青蟹在海水中繁殖。周年可产卵,产卵盛期在5~7月间。每只雌蟹通常有一只雄蟹守在身旁,待雌蟹蜕壳,新壳还未很硬时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蟹就潜入近岸浅海的泥沙底生活一个短时期,在此期间,雌孔排出的受精卵粘附在腹肢
十足目歪尾次目陆生寄居蟹科的代表种,与典型的蟹(短尾次目)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第4对步足变得很小、腹肢不对称等。分布于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及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仅产于台湾省南部。形状很像短尾蟹类。体很大,头胸甲长度可达16厘米以上。体躯和附肢甲壳钙化,坚厚,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状皱纹。头胸甲的鳃区特别扩大,鳃腔内壁上生有许多由上皮生成的皱折,其中具有丛生的血管用来行陆上呼吸作用。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第1触角柄各节细长,触鞭末端粗,略呈棒状,有触觉作用。螯肢不对称,左螯大于右螯,十分粗壮有力,能用以打开坚硬的椰子壳,取食椰肉。第1、2对步足强大,末端爪状,可用来爬树。第3对步足的末端呈螯状,第4对步足很小,隐伏在头胸甲下面的鳃腔里。腹部的背甲与侧甲皆钙化,左右稍不对称,一部分弯折在头胸甲之下。腹部肢体与寄居蟹相似,仅一侧保留着已退化的腹肢,另一侧者则全部消失。 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善于爬树,能爬到椰子树、棕榈、栲树等的树顶,离地面可达18米。喜食椰子或露兜树的果实,也经常吃动物尸体、腐肉或各种植物。平时在陆地上生活,但到繁殖季节却要回到海里,其幼体在海水
即茗荷儿,围胸目茗荷亚目茗荷科茗荷属的1种,固着于海洋飘浮物上,并随飘浮物广布世界各大洋。身体区分为具壳板的头部和光裸的柄部。头部有 5片壳板形成壳室,躯体包在壳室内。壳板白色,上部两片为背板,呈不规则四边形,下部两片为□板,大而宽阔,右□板壳顶内面有一显著的壳顶齿。峰板处于□板和背板的背侧,较细长弓弯,背脊为小的珠状齿或光滑无齿,基部分叉,叉分支末端尖。板间偶有较宽的膜隙。有时□板和背板有从壳顶放射的放射线,从□板到背板常有一列黄绿色的凹点组成的对角线。柄部表面光裸,粗壮,污黄褐色,长度可变。 壳室中的软体部分具有口器和蔓足等,上唇前部膨鼓,脊缘有一列细齿,大颚5尖齿,下角栉状;小颚切缘呈4个阶梯,每阶上都有细刺。6对蔓足。尾附肢爪状。体每侧有2个鞭状突。具交接器。 由卵刚孵出的无节幼体,前侧角特别显著,具有3对附肢,幼体末端的尾刺两侧有1对突起。经6次蜕皮后,背甲形成两片扁平的瓣壳,为金星幼体,以第1触角匍匐在某些浮物表面并以粘腺分泌物与浮物结合,经变态头状部随着柄部起立而成为常态的茗荷。 茗荷可成群地固着在海洋中的浮标、码头等设施表面,若大量附着
十足目短尾次目中的 1个类群。头胸甲略呈方圆形,长约10~40毫米,宽15~50毫米,外形与一般方蟹类相似,终生栖于淡水。包括伪束腹蟹总科、束腹蟹总科和溪蟹总科。常见的有中华束腹蟹、毛足溪蟹、锯齿华溪蟹等。溪蟹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并扩展至亚热带和温带边缘区。古北区、东洋区和大洋洲区的淡水蟹类有200多种和亚种。中国除少数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和东北)外,几乎全国各省区都有分布,估计有 100余种。大部在山溪石下或溪岸两旁的水草丛和泥沙间,有些也穴居于河、湖、沟渠岸边的洞穴里。它们并不长久埋浸在水里,而是在水边或潮湿处营半陆栖生活。杂食性,但偏喜肉食,主要以鱼、虾、昆虫、螺类以及死烂腐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也吞食同类,特别是刚脱壳的软壳蟹。溪蟹繁殖季节在4~9月间,因地区而异。雌、雄在硬壳时即可进行交配,体内受精。由于适应半陆栖生活,溪蟹类所排出的受精卵的卵壳较厚。母蟹一次产卵量约50~300粒,卵粒牢固地附着在腹肢内肢的刚毛上,孵化出的幼体外形基本上与成体相似,它们壳薄而体弱,不能独立生活,而是攀附在母体的腹肢上,不经任何变态,2~3周后开始独立生活。 中国许多地区
麝雉是鸡形目麝雉科麝雉属仅有的 1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体型细长,全长达610毫米,但体重仅810克。头特小,具有一簇长直如鬃毛的羽冠。颈细长。头和颈的外形,从正面看,很象孔雀。嘴短而曲;两翅较大,但飞行无力;尾羽长又宽;脚强健,具4趾。上体暗褐,稍杂以白斑;头冠红褐,脸的裸出部蓝色;下体为橘黄色,腹部铁锈色。雌雄体色相同。 麝雉具原始鸟的一些特征。幼鸟翅的指上有爪,适于攀登树木,另外还有许多与普通鸟类迥异的性状,嗉囊特发达,能榨碎食物,取代砂囊的功能。 食物以叶片、花、果实等为主,有时兼吃小鱼、虾蟹。喜群居,白天常集大群栖息于河边的树上,不时发出尖叫声。在天气炎热时,大多隐伏不动。黎明、黄昏,尤其是月夜,它们非常活泼,在枝间跳动,甚至攀登树顶,觅取食物。繁殖期成群。巢粗陋,营于离水面2~6米的枝桠间。每窝产卵2~4枚。幼鸟能自己攀树找食物,遇敌则落水脱逃。 肉有麝的臭味,不适口,产地的人们常食其卵。
鸡形目雉科的1属。耳部有一簇特别发达的羽毛,长而稍硬,往往突出于颈项,因而称为角鸡或耳鸡。尾略侧扁或平扁,具尾羽20~24枚,而中央尾羽比最外侧尾羽约长一倍。由于中央尾羽的羽支大都披散下垂,犹如马尾,所以又叫马鸡。雌雄同色。雄性具短钝的距,体形略大。有3个种: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均分布于中国境内,自西藏、云南起,北抵甘肃以至华北。仅藏马鸡偶见于印度北部。 褐马鸡和蓝马鸡的体长约1000毫米,中央尾羽侧扁,翘起在其他尾羽之上。藏马鸡体形较大,与其他两种不同的是,耳羽簇不突出于颈项之上,尾羽通常仅20枚,尾较平扁,中央尾羽与其他尾羽均向下拖,并不挺起,左右羽片几乎正常,羽支稍松,但不披散。从这些特征看,藏马鸡可能是马鸡属最原始的类型。 褐马鸡的体羽主要为褐色,蓝马鸡的体羽主要为蓝色。藏马鸡有5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的体羽主要为白色,其余 2个亚种的体羽主要为蓝色或灰蓝色。由于藏马鸡的多数亚种主要为白色,所以又称白马鸡。 马鸡大都栖息于丘陵和高山,善奔走,常成群活动。飞行速度慢,通常不远飞。受惊时常往山上狂奔,至岭脊处才振翅飞起,滑翔至山谷间。藏马鸡不象蓝
鸡形目雉科孔雀属的 1种。又名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 为中国野生鸡类体形最大的1种,全长达2000毫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00毫米。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上体大都为辉亮的青铜和翠绿色,富有杂斑。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其羽支分离,呈金属绿色并具铜紫色反光,近羽端处具眼状块斑,各斑中部深蓝色,外围以铜褐、青蓝、金黄等色的圈形缘,显得分外艳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下体前部为青铜色,向后转为蓝绿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远不如雄鸟光辉艳丽。 栖息于草丛、灌木丛而有树木散在的开阔地带。在山区,多栖息于山麓,海拔不超越2000米。杂食性,主要取食种子、浆果等。春夏间,1雄配数雌,在灌木林的草丛中营巢。每窝产卵4~8枚,卵乳白色。雏鸟孵出后,与幼鸟结群活动。秋季常结集大群飞翔于山坡间。 绿孔雀为一种驰名中外的珍禽。雄鸟的尾上覆羽特别发达,能展开如扇,称为开屏。
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的1种。又名松鸡,飞龙,树鸡。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中部,西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中海北岸,东至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北部和中国东北。 体重约400克。雄性上体羽色棕灰,具栗褐和棕黄的横斑,延续至下背和尾部横斑渐窄,成花纹状。头具羽冠,从脸颊延至后颈有一白色宽带。喉黑,缘以白羽。飞羽灰褐,具一系列白斑。下体暗褐或棕褐色,羽端的灰白色组成细纹。尾羽青灰,具黑褐色横斑。雌性喉部淡棕黄,体羽较雄性稍暗(见图花尾榛鸡)。 榛鸡是古北界特有的鸟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的典型种类。喜群居,晚秋时集成10只左右的小群,直至次年 4月末才离群成对活动。平时多在松树枝杈间隐蔽,极善奔走,又巧于树丛间藏身。嗜食各种植物,亦吃昆虫。1雌配1雄,5~6月间筑巢繁殖。巢筑在山坡阳面的树林中,呈凹洼状,置于灌丛下、倒木旁的落叶层中。每窝产卵7~12枚,淡黄褐色,具红褐色白斑。孵化期约20天,由雌鸟负担。雏鸡孵出1个月后即能短途飞行。 榛鸡是国际上有名的猎禽,也是东北重要的鸟类资源,肉与家鸡肉相同,煮汤尤为鲜美。
鸡形目雉科竹鸡属的 1种。又名普通竹鸡,竹鹧鸡,泥滑滑,鸡头骨。仅分布于东洋界。体长约290毫米。上体黄橄榄褐色;上背带灰而具栗色斑纹;两翅和尾等与上体略同,翅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以大形的栗褐色块斑;眉纹蓝灰;头和颈的两侧以及颏、喉等均栗红色;胸蓝灰,延伸到两肩成颈圈状;腹和两胁均棕色,先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小块斑。眼淡褐色;嘴褐色;脚和趾黄褐色。雄鸟脚上有距。 栖息于山岳的灌丛、草地或丛林中。昼出夜伏,夜间宿于竹林或杉树上。喜隐伏,飞行力不强。鸣声响亮。啄食杂草种子、嫩芽、柔叶、谷粒,以及蝗虫、蝗蝻、蚂蚁、白蚁和蠕虫。繁殖期由 3月末至 8月。巢筑于灌丛、草堆、树木或竹林下的地面凹陷处,以草、叶等构成。每窝产卵 7~12枚,乳脂色、淡褐色或淡黄色,杂以棕色或灰色小斑点。孵化期为17~18天。孵出后几天,幼鸟就能飞行。竹鸡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猎禽,在南方常可见到。肉味鲜美,为上等野味。雄鸟在繁殖期好斗,因而常被饲作为斗禽。
生化传感器是指能感应(或响应)生物、化学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包括电信号、光信号等)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生化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由具有对生化分子识别能力的敏感材料(如由电活性物质、半导体材料等构成的化学敏感膜和由酶、微生物、 DNA 等形成的生物敏感膜)组成;其二是信号转换器(换能器),主要是由电化学或光学检测元件(如电流、电位测量电极,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压电晶体等)。然而,随着当前各种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机械系统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 MEMS) 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目前生化传感器的概念已经跳出了原来狭义的圈子,扩展为以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芯片化为特征的生化微系统。 生化传感器已经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化学传感器可以追溯到 100 多年前的 H 离子选择性电极,而生物传感器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英国人 Clark 发明的酶电极
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的常规化能源棗煤、石油、天然气等,日趋紧缺,然而,正当人们对能源的前景感到暗淡和忧虑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了新的再生能源棗“石油植物”。 所谓“石油植物”,系指那些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可生产“燃料油”的植物的总称。例如,现已发现的大量可直接生产燃料油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大戟科,如绿玉树、三角戟、续随子等。这些石油植物能生产低分子量氢化合物,加工后可合成汽油或柴油的代用品。 据专家研究,有些树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将碳氢化合物储存在体内,形成类似石油的烷烃类物质。如巴西的苦配巴树,树液只要稍作加工,便可当作柴油使用。 如前所述,目前全世界植物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森林)每年生长量相当于 600 - 800 亿吨石油,为目前世界开采量的 20 - 27 倍,可见潜力之大。目前,英、美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用木材加工出石油已达到实用阶段。英国一家公司采用液化技术,用 100 公斤木材生产了 24 公斤石油,同时还生产出 16 公斤沥青和 15 公斤蒸汽。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以木片为原料的工厂, 100 公斤
当光射到某种媒质的界面上时,将改变其传播方向,有一部分返回到原媒质里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是: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入射点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一束平行光射到平滑的反射面上,由于入射点的法线方向一致,按照反射定律,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定向反射”。 如照射在粗糙不平的反射面上,由于各入射点的法线方向不同,其反射光就将不再是平行的,而是延着各个不同方向反射,即为“漫反射”。 也还有另一种情况,被照射物面兼有平滑和粗糙两种性质,那麽其照射光必然既有定向反射,也由漫反射这种反射叫“混合反射” 我们平时所以能看见物体的形态和颜色,是因为它们都能反射可见光线的缘故。不同的反射方式,则能使我们感知被照物体的表面结构的特点“包括质感”。 反色光量的多少完全根据物体表面结构反射能力的大小而定:镜面和淡色物体比糙面和深色物体的反射光量多。物体在白光照明下的颜色,是由它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的波长决定的。如果全部吸收而不反射,即为黑色;反之
指在能恒定条件下连续培养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方法。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时,一般是将菌接种在一定量培养液中使其增殖。但是,随着菌的增殖,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会逐渐减少,同时还会有代谢产物的聚积和pH的改变,以至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可是连续培养就是在原培养液里于培养菌增殖过程中,不断从外部以一定速度注入新鲜的培养液,同时也以相同速度使陈旧的培养液流出来,使培养容器中保持一定量的培养液。此时,该培养液中菌的浓度一方面因为增殖而加浓,另一方面又由于新鲜培养基注入而稀释。因此,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因增殖而增加的菌数和因稀释而减少的菌数相等,培养液中的菌浓度就会保持恒定,在培养容器中,就可用经常更新的培养液使菌反复进行分裂增殖。另外通过收集流出来的菌,大致可以得到在恒定条件下生长的菌体。为了使由增殖而增加的菌浓度等于因稀释而减少的菌,可采用调节菌的增殖速度或调节培养液的进出速度等两种方法,并设计出符合这两种目的要求的相应装置。调节菌的增殖速度,通常是靠减少或控制培养液中适宜营养物质的浓度来进行的,而为此目的所设计的装置实际是一种控制物质环境的装置。
亦称为连栽,在同一田块上每年连续栽种同一种(科、属或种)作物。在多数情况下,连作作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连作的危害程度随作物种类、土壤性质、气候和栽培法等而有不同。一般来说、禾本科作物连作危害较轻,茄科、十字花科、百合科和水芹属等作物连作危害较重。就土壤来说,砂质土连作危害较轻,粘土或腐殖质土连作危害较重。连作作物生育不良的原因有:病原菌、害虫特别是土壤线虫的繁殖,杂草繁生,以及各种养分特别是微量元素的缺乏等。此外,根分泌的有害物质的累积或残留于土壤中的根的皮部含有的未知物质,也会引起生育障害。现已证明,根部有机物分解时所产生的一些还原物质,对作物生育是有害的。细致的整地、施用石灰、合理施肥,通过土壤熏蒸防治病虫害和杂草、适宜的栽培管理以及品种改良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连作危害。但是采取连作有时反而能改善作物品质。在适当的土地上如果栽种同一种作物连年有利,则该种作物就成为该地方的特产。麻、洋葱和菸草等连作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标准酸溶液一般用分析纯盐酸配制,有时也用分析纯硫酸和分析纯硝酸等配制。盐酸标准溶液比较稳定,据实验证明,0.1mol/L盐酸煮沸1小时,没有明显的损失。硝酸标准溶液比较不稳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用。标定酸的基准物质,最常用的是无水碳酸钠(或硼砂)和标准碱液。用碳酸钠作基准物,优点是容易制得纯品。碳酸钠强烈地吸湿,使用前必须在180℃的电炉内加热2~3小时。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取0.15~0.2g(称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加入250mL锥形瓶中,用20~30mL蒸馏水溶解,加入甲基红指示剂2滴,用待标定的酸液滴定,直到溶液由黄色刚好变为红色为止。最后根据耗用酸液的毫升数(V 酸 ),按下式计算它的准确浓度(C 酸 )。 式中的m是碳酸钠的质量(g)。 以标准碱液作基准物时,从滴定管里放出(或用移液管吸取)25mL标准碱液于25OmL的锥形瓶中,加入甲基红指示剂1~2滴,用待标定的酸液滴定,直到溶液由黄色刚好变为红色就是终点。然后根据耗用酸液的体积(V 酸 ),按下式计算它的准确浓度(C 酸 )。
标准碱溶液可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溶液,用得最多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很强的吸湿性,也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不能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而应先配成大致浓度的溶液,然后标定准确浓度。常用于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基准物质有邻苯二甲酸氢钾(或草酸)和标准酸溶液。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时,称取在100~125℃下干燥过的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0.4g(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四位),加入25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20~30mL溶解。溶解后滴加1~2滴酚酞指示剂,再用待标定的碱液滴定,直到溶液刚好出现粉红色,并在摇动下保持半分钟不褪色就是终点。最后根据耗用碱液的体积(V 碱 ),按下式计算碱液的准确浓度(C 碱 )。 式中m是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克)。以标准酸作基准物时,从滴定管(或移液管)里放出25mL标准酸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待标定碱液滴定,直到溶液刚出现粉红色(摇动,半分钟不褪色)就是终点。最后根据耗用碱液体积(V 碱 ),按下式计算碱液的准确浓度(C 碱 )。
电子天平的最大称量是200g,最小读数值是1mg。它由天平主机和电源两部分组成。电子天平应放在无震动、无气流、无热幅射、不含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接通电源前,把操作开关旋到OFF处,再插上电源。这时天平处于预备工作状态。天平开机预热30~60分钟后,为了提高称量的准确性,应用标准砝码检查。如果有误差要立即校正。校正时取下校正键帽,清盘,按去皮键,使天平显示0.000g。用小螺丝刀压校正键,显示C和占用符O,这时,把200g标准砝码放在秤盘上,等待显示200.000g,并发出“嘟”声。天平校准完毕,自动回复到称量状态。按去皮键,把物品放在秤盘上。显示值就是物品的质量。按去皮键,显示值回复到0.000g。再把第二种物品放在秤盘上,显示值是第二种物品的质量。再按去皮键,显示值又回复到0.000g。天平能在称量范围内连续去皮。当秤盘上的总质量超过206g时,显示屏显示H,超重报警符号,这时应拿掉物品。当出现稳定指示信号g时,表示读数已进入稳定状态。当天平显示O时,表示微处理机正在工作,请耐心等待。
实验中所用的调压器,一般是自耦变压器式的接触式调压器。它能在0~250V范围内连续调节输出电压。在硅钢片卷制成的环形铁芯上,用高强度漆包线绕制的线圈兼作初级和次级线圈。线圈的一端连接接线柱1、4,它是输入、输出的公共端。在整个线圈匝数的11/25和22/25处有两个抽头,分别跟接线柱2、3连接。紧压在线圈上的滑动电刷跟接线柱5连接。使用交流220V的电源时,输入线接在1、3两端。使用交流110V的电源时,输入线接在1、2两端。整个线圈获得每匝相等的匝间电压值。旋转面板上的手轮,滑动电刷在线圈上的位置发生变化,改变耦合匝数,就能在接线柱4、5之间得到0~250V的不同输出电压。接触式调压器效率高,波形和调压特性好,使用方便。但是该调压器的输入、输出共用一个线圈(有可能发生高压引入低压边的危险),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安全,应将输入端零线(用测电笔接触不发亮)接在接线柱1上,即使输出电压为低压时,人体也不可触及导线或电器的导电部分,调压器的外壳要妥善接地。
搅拌器能使液体充分混合和搅匀,加速物质溶解。也是配制溶液、乳化液和进行某些有机合成反应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有电动搅拌器和磁力搅拌器两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搅拌,如振动搅拌、超声波振动搅拌、通入稀有气体搅拌等。①电动搅拌器由电动机、调速器、支架、搅棒等组成。一般适用于容量较大的水、油溶液搅拌,但不适用于粘稠的胶状液体。超负荷使用会烧毁电动机。使用时先把容器固定在盛器夹上,调节电动机高度到适当位置,装上搅棒(不能松动,转动时搅棒绝对不能接触容器壁),接通电源,转动调速旋钮到需要的转速(通常转速控制在600转/分内)。 ②磁力搅拌器 利用设置在容器外的旋转磁场,使放在容器里的(用塑料或玻璃密封)软铁搅拌转子旋转,起到搅拌的作用。使用时把装有待搅拌液体的容器放在托盘上,放入搅拌转子。搅拌器启动后加速要慢,调节过快,会使转子脱离磁力,出现不断跳动的现象。这种搅拌器的托盘下设有电热板,既能加热又能搅拌。不宜搅拌粒子太多的悬浊液和粘稠液体。
酸度计是测定溶液pH值的仪器。酸度计的主体是精密的电位计。测定时把复合电极插在被测溶液中,由于被测溶液的酸度(氢离子浓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电动势,将它通过直流放大器放大,最后由读数指示器(电压表)指出被测溶液的pH值。酸度计能在0~14pH值范围内使用。酸度计有台式、便携式、表型式等多种,读数指示器有数字式和指针式两种。①校正:先将仪器斜率调节器调节在100%位置,再根据被测溶液的温度,调节温度调节器到该温度值。②定位:把复合电极插入仪器。选择一种最接近样品pH值的缓冲溶液,把电极放入这一缓冲溶液里,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待读数稳定后,该读数应是缓冲溶液的pH值,否则就要调节定位调节器。用于分析精度要求较高的测定时,要选择两种缓冲溶液(即被测样品的pH值在该两种缓冲溶液的pH值之间或接近)。待第种缓冲溶液的pH值读数稳定后,该读数应为该缓冲溶液的pH值,否则调节定位调节器。清洗电极,吸干电极球泡表面的余液。把电极放入第二种缓冲溶液中,摇动烧杯使溶液均匀,待读数稳定后,该读数应是第二种缓冲溶液的pH值,否则调节斜率调节器。③测量:经过pH标定的仪器,即可用来测定样品的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