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假瘤为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临床表现类似肿瘤,但实质上是炎症,故名炎性假瘤。本病较为常见,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较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小部分患者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同类病变。眼眶炎性假瘤可波及眼内各种软组织,但可主要发生于某种结构,如眼蜂窝组织、眼外肌或泪腺。根据组织学改变,本病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增生型和混合型。临床表现主要有眼痛、眼睑和结膜红肿、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等。用皮质类固醇等抗炎治疗可使病情缓解,但易复发。 临床表现 1.多数发病较急,发展较快,伴有眼痛、复视、视力减退;少数病人发病及发展缓慢; 2.眼睑及结膜水肿、充血; 3.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 4.眼眶可扪及表面不平或结节状硬性肿物,可有触痛; 5.视乳头水肿或萎缩,视网膜静脉扩张或炎性表现; 6.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 1.眼痛、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2.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 3.眼眶可扪及硬性肿物; 4.X-线片示眶内密度增高,但多无骨质破坏;
指动物卵在受精中,卵和精子接触融合后于卵的表层发生的一系列形态的、生理的变化。从卵和精子接触后数秒钟内卵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开始,便很迅速地发生变化,主要是相继而起的受精膜的形成,对海产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对海胆的卵,曾进行过详细的研究。情况是在成熟的卵细胞表层(紧贴细胞膜内侧)排列着的一层表层粒中,从精子侵入部位的周围开始破坏(开口分泌),破坏波及扩展到卵表层,20秒钟左右到达相反方向的一极。表层粒的开口分泌,据谓是由于精子对卵进行结合成为刺激,使卵细胞释放出 Ca2 造成的;来自表层粒的内容物是从与其外侧所被覆的卵黄膜之间释放的。由内容物中的粘多糖样物质产生的胶质渗透压,而周围的海水渗入卵黄膜内,卵黄膜被顶挤,遂形成围卵腔。内容物有一部分附着于卵黄膜上,认为可使背部的厚度增加,但内容物有一种过氧化物酶,已证实它是在卵黄膜蛋白中酪氨酸残基间起氧化的桥梁作用。这样卵黄膜可增厚而硬化,最后形成受精膜。所形成的受精膜在防止多精子侵入时,还具有对内部的受精卵的保护作用。已知海胆卵以外的其他动物卵也发生同样的表层变化。
系产卵的器官,即动物雌体的生殖腺。在无脊椎动物,由于放射对称、左右对称等体制的原因,其数目和排列状态形形色色,即使左右对称,在具有片节、体节构造的,有时可达数对以至数十对以上(如绦虫类和环节动物)。另外在具有体节构造的动物中,多数就是在有卵巢的体节。也有的出现从精巢到卵巢和从卵巢到精巢的性转换。在脊椎动物一般是左右成对的存在于腹腔中的实体器官,被腹膜的褶襞所包裹,其覆盖卵巢表面的部分,成为生殖上皮,而连接在腹腔壁的部分,成为卵巢间膜( mesovariu- m)。生殖腺的原基是发生初期从体腔背壁突出在体腔中的生殖隆起。对发展成卵的原始生殖细胞在生殖隆起以外的地方产生而向生殖隆起移动。每个卵母细胞是为多数的滤泡细胞所包围,形成一个整个的卵泡。在生殖时期卵及卵泡发育成熟,根据其数量和大小,使卵巢比其它时期在形状和大小上,也常常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鱼类有许多卵经过生长,特别是鸟类在卵内贮有多量卵黄,所以使卵巢显著增大。在哺乳类仅仅有 1个乃至数个卵泡成熟,对其大小没有多大的影响。另外在蓄积有多量卵黄的种类,常常有一侧卵巢退化。例如在软骨鱼类左侧卵巢萎缩,另外在鸟类右侧仅仅是痕迹
亦称卵巢小管。是线虫类及昆虫以及其它节肢动物的构成其卵巢的细管。线虫类左右各有 1条,从末端(细端)的卵母细胞到成熟的卵细胞管中排成一列,经输卵管而至射卵管( ovijector)内,并在这里受精。左右侧的卵巢管在射卵管的外端合并成 1条而构成膣,于雌生殖孔与外界开通。昆虫类左右侧卵巢是数条卵巢管的集合体,在末丝( terminal fila- ment德 Endfaden)部分合拢,附着在体背壁或脂肪体上。卵巢管的主体(称为 egg tube)分成细的形成细胞巢( germarium)和粗的卵黄巢( vitellari- um),前者有卵母细胞和营养细胞(亦称卵黄细胞或哺育细胞)混合存在着,但卵黄巢的部分是一个卵细胞和包围着它的滤泡细胞及营养细胞以一定的配比排列着,外观上呈念珠状。卵在这里发育成熟,藉管壁的平滑肌发生蠕动运动,从而通过细管状的柄部( pedicel德 Eirohrenstiel)而输送到输卵管中。根据营养细胞和卵细胞的关系卵巢管可分几型: ( 1)无营养卵巢管( panoistic ovariole),这是原始类型,没有营养细胞,由滤泡细胞组
动物卵细胞浆内的颗粒性的贮藏物质。有的是在细胞浆内以卵黄粒形式分散存在(蛙卵叫卵黄小板),有的是与原生质独立形成卵黄球的集合体(鸡卵)。在细胞浆内卵黄分布的状态及卵黄分布的量,对初期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卵黄的存在,在卵裂过程中具有对细胞浆分裂的抵抗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卵黄浓度的高低可引起卵裂速度或分裂球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对动物卵可根据卵黄量和卵黄分布状态进行分类。在脊椎动物,卵黄蛋白质,是在受雌激素(estrogen)作用的肝脏内合成,由血液运往卵巢,被成长期的卵母细胞摄取而蓄积下来。在昆虫,也是在蛹期雌虫血淋巴中出现的特殊蛋白质,成为卵黄蛋白质的来源。但是多数无脊椎动物的卵黄蛋白质的来源尚不清楚。卵黄在化学上是复合体,虽然含有蛋白质、脂质、糖质、无机盐类、各种维生素,但其组成成分,则因动物种类而异。脊椎动物卵黄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属于水溶性核蛋白的脂磷蛋白( lipovitellenin)和不溶性核蛋白的卵黄脂磷蛋白、磷蛋白质的黄高磷蛋白,但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在卵黄中的含量都是很少的。在两栖类的卵黄颗粒中,卵黄高磷蛋白和卵黄脂磷蛋白形成结晶构造。卵黄的磷脂质和蛋白
亦称卵黄粒。为多细胞动物的卵及初期胚细胞中所特有的细胞质颗粒。为磷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物,并含有多糖、类脂质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初期胚胎的营养物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分解成为能源,同时另一部分则成为构成细胞的物质因素。卵黄颗粒虽然也可分为蛋白质性卵黄颗粒和脂肪性卵黄颗粒,但一般只把前者称为卵黄颗粒,而把后者称为脂肪滴以示区别。卵黄颗粒的化学组成可随动物的种类而异,而同一种动物,由于卵黄形成期的不同,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也不一样。卵黄颗粒的形态也因物种不同而异,但一般多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的则呈小的扁板状。在鱼类和海胆的卵为球状,称为卵黄球( yolkglobule),两栖类的一般为小椭圆板状,称为卵黄小板( yolk platelet)。卵黄颗粒的大小通常为数微米,从最小的 0.3微米到最大的数微米不等。在各种动物的卵黄颗粒具有复屈折而显示异向性。另外,有数种动物(两栖类、圆口类、螺类、蜘蛛类)的卵黄颗粒,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衍射显示,其中的脂蛋白分子为规则排列而形成的结晶。卵黄颗粒在卵母细胞内的形成过程常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各式各样,有的是由胞饮作用聚引的小泡 蛄
存在于鸡蛋蛋黄的磷蛋白的主要成分,氮占 15.7%,磷约占 1%,硫约占 1%,凝固温度为 70— 75℃,认为磷与丝氨酸结合着。不溶于水和中性盐溶液,在 pH10时开始变成粘性的水溶液,变成酸性后便沉淀。卵黄里含有三种磷蛋白:卵黄磷蛋白, vitellenin及卵黄高磷蛋白,大体上以 5∶ 3∶ 2的比例存在。前二种伴随着脂质,分别以卵黄脂磷蛋白( lipovitellin)(约含 18%卵脂酞胆碱及磷脂酞乙酯胺)及 lipovitellenin(含 40%的磷脂酞胆碱)等脂蛋白(相当于卵黄固体成分的 31%)形态被分离出来,用 10%氯化钠溶液提取卵黄,用水稀释,使之沉淀得到脂卵黄磷蛋白,再加人 80%乙醇,加温到 50— 60℃,脂质溶解,卵黄磷蛋白便沉淀下来。除含磷量( 0. 3%)外,与 vitellenin均相似,关于它们的均一性不清楚。卵黄磷蛋白在肝脏中合成,通过血清运送到卵巢,在那里被贮藏于卵中,作为受精后供给生物体迅速发育所需的磷源。
实验72 谷物种子萌发时淀粉酶的形成(示范) 原理 当种子萌发时,水解酶的活性大大加强,子叶或胚乳中贮藏的有机物,在它们的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供幼苗生长时的需要。淀粉酶在萌发过程中形成,可使淀粉水解成糖。利用淀粉对I—KI的蓝色反应,即可检测淀粉酶的存在。 仪器药品 培养皿 烧杯 水浴锅 研钵 毛笔 刀片 琼脂 淀粉 I—KI溶液 操作步骤 1.取部分小麦种子进行萌发,备用。 2.称取琼脂2g置于烧杯中,加蒸馏水100ml,小火加热,不断搅拌,使琼脂溶解。另取淀粉1g于小烧杯中,加水少许调匀,待琼脂溶解后,将淀粉悬液倒入,搅匀,趁热将琼脂倒在培养皿中使成一薄层,冷却凝固后备用。 3.取已萌发和未萌发的小麦种子各20粒,分别于研钵中加蒸馏水5ml研磨之,再用蒸馏水5ml将研碎物全部洗于小烧杯中,静置15分钟。将上层清液倒入另一烧杯中,此即为
实验74 油类种子萌发时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原理 油菜籽等含油脂较多的油菜种子,萌发时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贮藏的脂肪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脂肪酸可用碱进行滴定。 仪器药品 小型磨粉机 研钵 台天平 水浴锅 漏斗 大试管和橡皮塞 培养皿 三角烧瓶 移液管 碱式滴定管 95%乙醇 0.05mol/L NaOH 1%酚酞试剂 操作步骤 1.先将风干的油菜籽磨成粉备用,另取1g油菜籽于培养皿中的湿滤纸上发芽,待胚根长达0.5─1cm左右即可用于试验。 2.于台天平上称取1g油菜籽粉置于试管中,加95%乙醇25ml,加盖;另取已发芽的油菜籽放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加3ml 95%乙醇,将材料研成匀浆,然后倒入另一试管中,再取22ml乙醇洗涤研钵,将洗液和多余乙醇全部并入试管中,加盖。将试管在70℃水浴锅
实验75 花粉管生长的测定 原理 成熟花粉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便能萌发和生长。花粉的萌发和生长情况与植物种类,花粉成熟度,培养条件和气候等有关。 仪器药品 显微镜 载玻片、 盖玻片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花粉培养小室 镊子 恒温箱 培养基(内含硼酸10ppm,琼脂0.5%,以及0、5、10、15、20%不同浓度的蔗糖) 在配制培养基时,硼酸和琼脂浓度不变,蔗糖的浓度改变,用以观察何种浓度最适于花粉萌发和生长。若培养基不是当天使用,则需高压灭菌。 操作步骤 1.采取刚开放或将要开放的成熟花朵(取自丝瓜、南瓜、烟草、凤仙花、金莲花、白花三叶草及葫芦科的其他植物。酷热天气中午前后不能采,最好现采现用)。 2.制备培养小室:在干洁的载玻片上放一只直径15mm,高5mm的玻璃环,环口需用金刚砂磨平,外面涂少许凡士林(或石蜡)使之固定和防止
实验76 花粉活力的测定 通过花粉活力的测定,可以了解花粉的可育性,并掌握不育花粉的形态、生理特征。 Ⅰ.碘—碘化钾染色测定法 原理 水稻正常花粉呈圆球形,并积累淀粉较多,通常可用I—KI染成蓝色。发育不良的花粉常呈畸形,不积累淀粉,用I—KI染色,不呈蓝色,而呈黄褐色。 仪器药品 显微镜 镊子 恒温箱 载玻片、 盖玻片 I—KI溶液:取KI2g溶于5─10ml蒸馏水中,然后加入1g I2 ,待全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300ml。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操作步骤 1.花粉采集:取充分成熟将要开花的花朵带回室内。 2.镜检:取一花药置载玻片上,加1滴蒸馏水,用镊子充分捣碎后,再加1─2滴I—KI溶液,盖上盖玻片,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凡被染色成蓝色的为活力较强的花粉粒,呈黄褐色的发育不良的花粉粒。 Ⅱ.过氧化物酶测定法
实验77 苍耳的光周期诱导 原理 植物在发育地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光周期诱导才能进入性器官的分化,从而达到开花结实。苍耳是短日照植物,短的光周期诱导能促使其性器官分化,提早开花结实。 仪器 供短日处理的暗箱或暗室 小花盆 光照自控装置 双筒解剖镜 操作步骤 1.将苍耳种子播种于小花盆中,每盆3─4粒,当幼苗有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定苗,使各盆中留下生长健壮而大小相近的幼苗一株,余者统统拔去。当幼苗具有4片真叶平展时,便可进行光诱导处理(若利用天然繁殖的幼苗移栽,也应挑选健壮而大小相同,并需移栽成活后方可处理)。 2.取上述幼苗8盆,分为4组,标以0、1、2、3,每组共2盆。将0组放于自然长日下,不进行短日诱导;1组以每天8小时光照诱导1天;2组诱导2天;3组诱导3天。处理后置于自然长日照条件下(处理前后的长日条件,若能人工控制每天16小时光照则更好)。 3.处理后10天,用双筒解剖镜观
实验79 H 流向与植物生长模式 原理 有证据表明,的移动能调节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的作用在于调节H 的流向,而改变生长的模式。H 外流增加壁松弛酶的活性,增加了细胞壁的可塑性,改变细胞壁中纤维素的性质,促进细胞的伸展生长。如果H 的外流较强地发生于根或茎的一侧,则导致茎或根的均衡生长,从而引起弯曲生长。本试验即可观察到这一现象。 仪器药品 天平 培养皿 烧杯 移液管 量筒 琼脂 稀盐酸 7mmol/L溴甲酚紫:称取溴甲酚紫380m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操作步骤 1.称取琼脂0.6g于9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加入10ml溴甲酚紫指示剂,用稀盐酸调节至pH5,使成橙色。 2.将溶解后的琼脂趁热倒在2只直径为10cm的培养皿中,使成0.4cm厚,冷却凝固。 3.取培养在沙中于合适温度下生长3天的玉米幼苗,小心地洗去幼根上的沙,将根的1/3─1/2用手
实验81 不良环境对植物的伤害 原理 植物在遭遇不良环境(如高温、低温等)时,原生质的结构常受到影响,原生质膜的半透性丧失,对物质的透性发生改变,盐类或有机物从细胞中渗出,进入周围环境中。通过电导度的测量和糖的显色反应,可以测知物质的外渗,表明植物受害的情况。 仪器药品 电导仪 电冰箱 温箱 水浴锅 烧杯 量筒 移液管 试管 镊子 蒽酮试剂(参阅实验5°) 操作步骤 1.取玉米或小麦种子,用水吸胀,萌动后移到杯上蒙着的塑料窗纱上,杯中充以水,让根穿过网孔垂直伸入水中(也可以将种子种植于湿砂中)。当苗长2─3cm时,即可用作材料。 2.取出幼苗,尽量不要伤害根系,用镊子除去幼苗上残留的胚乳,用蒸馏水漂洗数次,以除去伤口上的物质。然后以10株为一组,共3组,分别放在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务必将根系浸入蒸馏水中,将一杯放在45℃
实验82 植物缺水程度的鉴定(脯氨酸法) 原理 当植物缺水时体内的脯氨酸含量增加。植株体内脯氨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株体内的水分情况,因而可以作为植物缺水情况的参考性生理指标。 用人造沸石(Permutit)在pH1─7范围内振荡溶掖,可除去干扰的氨基酸或使不与茚三酮反应(如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等),脯氨酸与茚三酮试剂呈显色反应,其含量与色度成正相关,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此法有专一性。 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 离心机 水浴锅 烧杯 移液管 研钵 容量瓶 具塞试管 冰醋酸 80%乙醇 脯氨酸 人造沸石 茚三酮试剂:将2.50g茚三酮于60ml冰醋酸和40ml 6mol/L磷酸中,加热(70℃)溶解。试剂至少在24小时内稳定。 操作步骤
实验83 植物的向性运动(示范) 原理 植物在受到某种刺激,如果各方向来的刺激强度不均一时,就会产生运动,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地性,就是容易被观察到的向性运动。运动的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向着刺激方向运动即为正向性,背着刺激方向运动即为负向性。 仪器药品 温箱 锡纸 光照箱 暗室 培养皿 灯光 操作步骤 1.向光性运动 取小麦种子经消毒后,播于培养皿湿沙中,置暗室中培养,当芽鞘长达1梍2cm,叶子还未穿出芽鞘时,在几株幼苗的芽鞘上套上锡纸套(取锡纸1cm见方,包在火柴梗上用手搓之即成),然后将培养皿置于开有一孔的光照箱中,孔外加有灯光使光线从孔射入,照在幼苗上。也可用温箱代替,将培养皿放在温箱中,关上玻璃门,让外层箱门开着,于门外加一光源,或将门对着窗口,利用自然光。经过一天后,观察套上锡纸的和没有套上锡纸的芽鞘是否都产生向光性弯曲? 2.向地性运动 取大豆种子,经消
实验 85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观察 原理 植物的根系是一个生命活动极为活跃的器官,它能合成一些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供应其他器官,同时也将一些物质排出体外,改变了周围环境(土壤),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这里仅就植物根系常见分泌物进行观察。 仪器药品 温箱 烘箱 水浴锅 培养皿 移液管 试管 0.1%茚三酮酒精溶液 稀I-KI溶液 0.02%淀粉琼脂(2%) 蒽酮试剂(参阅实验52) 5×10-4 mol/L CaSO4 溶液 操作步骤 1.氨基酸的检出 将小麦或玉米种子于培养皿中萌发,待根长2─3cm时,即可用作试验材料。小心取出萌发种子放在另一垫有潮湿滤纸的培养皿中,上面再盖上一张潮湿滤纸。为使根系与滤纸接触良好,也可将胚芽除去,培养皿置温箱中过夜。取去种子,将滤纸烘干,然后喷上茚三酮酒精溶液,于80℃烘箱中烘1刻钟,则可见到滤
实验86 吸收光谱分析 光谱分析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和吸收光谱分析两大类。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光,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发射光谱的谱线与组成物质的元素及其外围电子的结构有关。吸收光谱是指光通过物质被吸收后的光谱,吸收光谱则决定于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分子中的双键有关。各种物质由于具有不同的生色团(chromophore),如烯基,炔基,酮基,醛基,羧基,酰胺基,硝基,偶氮基等,因此也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曲线。我们就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鉴定一些复杂的物质,如利用红外光谱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也可利用吸收光谱的最大值进行定量分析。 Ⅰ.比色分析法 原理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在植物生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它方法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较化学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要高,所以乐为人们所采用。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吸收的光量与物质的浓度、溶液的厚度成比例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兰伯特—比耳(Lambert-Beer)定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IT =I0
实验87 华氏呼吸计 原理 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许多代谢过程,往往发生气体变化,其变化的速度,可以用测压计法来测定,华氏呼吸计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压法。测压法的原理是,在固定体积并保持温度一定的密闭系统中,气体数量上的变化(产生或消失),可以从此系统中气体压力的变化进行测量。气体产生或消失的总量,可以按照气体定律求得。 仪器的构造 国产SKW—2型微量呼吸计,其测量的主要部分为玻璃制的反应瓶以及与其相连的压力计(图36)。反应瓶的底部中央装有小玻璃杯,有的还具有一个或二个侧管(图37,S),反应瓶通过磨砂口与压力计(M)相连,压力计为一U形毛细玻璃管,上有刻度,固定在金属板上,金属板插在回旋振荡装置上,使反应瓶完全浸没在恒温的水槽中。压力计的下口连接一段乳胶管,乳胶管的另一端用玻璃棒塞住,乳胶管和压力计中充满Brodie溶液,借螺旋(L)可以调节Brodie溶液在压力计中的高度,当三通活塞(T)关闭时,整个反应瓶系统就严密地封闭起来,为使实验在一恒定的条件下进行,所以仪器还附设有
实验89 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测定 原理 酶是植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一般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没有酶的催化反应,植物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因此对酶的研究是阐明生命现象本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为要研究酶首先要将酶从组织中提取出来,加以分离、纯化,不同的研究目的对酶制剂的纯度要求也不相同,有些工作只需要粗的酶制剂即可,而有些工作则要求较纯的酶制剂,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酶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测定酶的活性,通过酶活性的测定以监测酶的去向。 酶的提取 从高等植物中提取酶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首先是细胞中含有许多种酶,每种酶的浓度又很低,只占细胞总蛋白质中的极小部分(叶中的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除外),而许多植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又很低。此外,各种酶的存在状态不同,有在细胞外的外酶,在细胞内的内酶,内酶中又有与细胞器一定结构相结合的结合酶,也有的存在于细胞质中,提取时都应区别对待,作不同处理。如果酶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只要将细胞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