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为唾液酸酶,是作用于非还原末端具有唾液酸的寡糖、糖蛋白质、粘蛋白、糖脂质,使其酮糖苷键发生水解而放出唾液酸的酶之总称。EC.3.2.1.18,是从病毒、细菌、原生生物、胎毛滴虫属(Tr-ichomonas foetus)、动物内脏等处发现的。特别已从流行性感冒病毒和细菌、霍乱孤菌、产氧荚膜杆菌等已制备出高纯度的结晶酶,用来作为研究上述复合糖基的结构和功能的有用试剂。在病毒中,存在于粘病毒属(myxovirus)和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的表面,当这些病毒从红血球和细胞中游离出来后,便起作用,也称为受体破坏酶。本酶在正常感染的过程中,起何种作用还不清楚,但根据流感病毒的型以及副流感病毒组的病毒的不同,本酶的抗原性质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其含量的有无来作为病毒分类的一个标准。结合在神经氨酸的氨基的酰基不管是乙酰化,还是糖苷化均无差别,但对于羟基被乙酰化了的唾液酸,活性是低的。因为在乳糖中的半乳糖残基的第3位置上结合着N-乙酰基神经氨(糖)酸的N-乙酰基神经氨(糖)基(2→3)乳糖也能被水解,所以被用来作为测定酶活性的标准底物。但是,N-乙酰神经氨(糖基)(2-6)乳糖不
具有神经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细胞分泌激素(不包括由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硷或去甲肾上腺等递质)的现象,称神经分泌。例如,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 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或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均属于神经分泌。分泌物在细胞内可用Goromi的铬明矾-苏木素-玫瑰红法或三聚乙醛-复红法进行染色。这样的神经分泌物质,一般称为神经内分泌物质。有时将分泌出来的物质,也称为神经分泌,或neurosecrete。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细胞内存在着直径100—200毫微米的神经分泌颗粒结构,此颗粒中含有激素。一般在细胞中即在颗粒中激素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载体蛋白结合而存在,而组织化学上其被染色者是载体。通常分泌是由血管壁或终止于其周边部的轴突末梢(该部称为神经血管器官或贮藏放出器官、贮藏放出部等)进行的,但也有从细胞体附近直接向细胞间隙分泌的,或从树突向脑室中分泌的。显有分泌的神经细胞(神经分泌细胞)见于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原索动物以及所有脊椎动物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特别是甲壳类、昆虫类及哺乳类,作为参与各种生理相关的重要的内分泌系统(X器官-Sinus腺系统、脑间部-侧心体-al
亦称髓管。在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神经板闭合而形成的管状物,它沿着脊索纵行位于脊索的背面。以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脊椎动物的眼睛。神经管的前端或者后端,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是不闭合的,故称神经孔。就下述脊椎动物来看,神经管从形成初期,前方粗,越靠近后方越细;前方分化成脑,后方分化成脊髓。由脑部的左、右侧生出一对球状的突起形成眼泡,它是由神经管本身分出并向体表延伸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形成脑的部分可以区分出三个鼓泡,这就是所谓的原始脑泡,由前到后分别称为前脑、中脑和后脑。连接后脑后方的细管相当于未来的脊髓。在神经管的中央起初是一个简单的腔(神经腔),但是,在脑部的神经腔,随着脑的形成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而形成脑各部分的脑室,此时脊髓只留下简单的中心管。实验发生学的研究证实,神经管各部分所连接的中胚层的组织类型,对神经管的形态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起初,神经是由具强嗜碱性的圆柱上皮细胞构成,以后其中一部分细胞经成神经细胞而成为神经细胞,其它部分则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
在中枢神经系统除随着血管进入的普通的结缔组织外,还有与神经元同样由神经管和神经堤外胚层细胞分化来的支持组织。它没有兴奋传导功能,在神经元间形成网状,以支持神经元。这就是神经胶质。其核心的神经胶质细胞是与成神经细胞分开的,而生成的成胶质细胞(spongioblast)再分化,形成为各种形态。其中室管膜细胞(ependyma cell)保持着与成胶质细胞相似的形态,被覆在脑室和脊髓中心管的壁上,呈柱状或立方形,初期在游离面上生有纤毛。其它的神经胶质细胞则呈表面有突起的球状。大形的细胞称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散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之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伸出许多突起。根据突起的长短,可以区分为长突起细胞和短突起细胞二型。小形的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细胞体小,突起数少的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gliacell)及细胞体小但富有分枝并活跃地吞噬异物的赫氏细胞(Hortega's cell)等。后者与其它胶质细胞的来源不同,是由中胚层而来的,因此也有的把它称为mesoglia cell。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cell)本来是少突胶质细胞和何氏细胞的合称,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l cell) 又称胶质细胞 (glial cell) ,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细胞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其数量为神经细胞的 10-50 倍,而总体积与神经细胞的总体积相差无几 ( 神经细胞约占 45 %,神经胶质细胞约占 50 % ) 。在常规的神经组织切片中,通常神经胶质细胞的体积比神经细胞小,直径为 8-lO mm ,和最小的神经细胞的直径相似。 一、分类 中枢: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 )、大胶质细胞( macroglia )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te )、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管周膜细胞( ependymal cell )、脉络丛上皮细胞; Bergman 胶质细胞、米勒细胞、垂体细胞和伸展细胞等。 周围:神经膜细胞( Schwann cell ,雪旺细胞)、卫星细胞( satellite cell )。
亦称神经叶激素、垂体后叶素或简称后叶激素。顾名思义,是由神经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哺乳类以升高血压的激素(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 )和子宫收缩激素(催产素, oxytocin )为其代表。脊椎动物根据其下面的群类的不同,而激素有所差异。这些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各不相同,例如,精氨酸后叶加压素( argininevasopressin )和赖氨酸后叶加压素( lysinevasopressin )对哺乳类具有强烈的抗利尿作用和升高血压作用。催产素对哺乳类具有子宫收缩作用和使乳腺肌纤维收缩而促进泌乳的作用。后叶加压素也有催产素的作用,而催产素也有后叶加压素的作用,但都较弱。在化学结构上与催产素相似的中催产素、缬催产素或天冬催产素、异亮催产素、谷酰催产素,它们的作用都比催产素的作用低,但或多或少还是与催产素具有相同的作用。这些神经脑垂体激素对鸟类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中催产素、催产素、缬催产素的降压作用强,但后叶加压素的作用弱。管催产素和精氨酸后叶加压素对鸡的输卵管有收缩作用,其它激素的作用极弱。管催产素对两栖类的皮肤和膀胱具有促进水的重吸收,因而起着抗利尿作用,管催产素的此种作用与其它
指水生动物体表侧线器的末稍器官。在体表分散存在者称为游离神经丘,其呈孔状者称为孔器,在皮下以一或数条管状而存在者称为管器(canal org-an)。结构是相同的,由作为中心的数个毛细胞及其支持细胞构成。神经与毛细胞相接触,形成突触。在毛细胞中有一条运动毛(kinocilium)和数十条不动毛。运动毛显示纤毛结构,运动方向和神经的兴奋显然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游离神经丘未必如此,但在孔器和管器的2个毛细胞相对于运动毛的位置形成一对,受一条神经纤维支配。由于运动毛的周期运动,膜电位也同样地呈周期性变化,产生所谓的微音器电位。由于2个细胞受同一纤维支配,所以微音器电位的周期为刺激的1/2;有时产生2倍频率的神经放电。这种关系与高等哺乳类的电现象是相同的。动物幼体中每个游离感丘出现的位置是按一定规律分布,成长后仅一部分残留于体表,其它以孔器或管器的形式形成一定的排列。这些均受第7或第10脑神经支配,不受脊神经的支配。上述的突触有向中性和离中性两种,后者对向中性信息起抑制作用。
略称NGF。在将小鼠肉瘤180移植于3日龄鸡胚体壁时,与移植片连接的脊髓感觉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增大20%—40%,基于比克尔(E.D.Bueker,1948)的这一发现,科恩(S.Cohen,1954)等从小鼠肉瘤180和37中成功地分离出具有同一活性的核蛋白质,以后从蛇毒中分离出具有千倍活性(Cohen,R.Levi-Montalcini,1956)和从小鼠颚下腺分离出具有万倍活性的蛋白质(Cohen,1960),这种蛋白质被称为神经生长因子。科恩等认为,其有效成分是分子量约为2.2万的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构成的二合体或多合体显有活性。另一方面,瓦恩(S.Varon,1967)认为,活性成分是分子量约为14万的蛋白质,具有分子量约为3万的α、β、γ三种亚单位,仅β表现有NGF活性。将精制的NGF注射于鸡胚或初生小鼠,则发育中的感觉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的有丝分裂频率增高,细胞数增加,神经节体积显著增大。将兔的NGF抗血清注射于怀孕小鼠或初生小鼠等哺乳类,则生出来的幼体及实验个体的交感神经细胞出现选择性的坏死(免疫去交感)。对于培养中的神经节,其促进纤维生长和再生效果也是显著的,例如对7
指从神经细胞出来的各种突起中比较长的(轴突)而言。人的坐骨神经可长达1米。从功能上可以区分为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等;但从构造上根据围绕在轴突周围的被膜即髓鞘及神经鞘的有无而区分为4种。无鞘无髓神经也叫做裸神经,即轴突裸露,神经纤维的起始部及末端(神经终末)都是这种状态;而嗅丝全部都是裸露纤维。无鞘有髓神经是仅有髓鞘的神经纤维,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多数是这种神经纤维。这种纤维束的横切面呈乳白色(白质)。具有神经鞘的神经纤维仅是末梢神经,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内是没有的。有鞘无髓神经,也称Remak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属于这种神经。有鞘有髓神经,轴索被髓鞘包围,其外又被神经鞘包围,除圆口类以外的脊椎动物都有这种神经,脑神经的大部分是由这种神经构成的。神经纤维的粗度为1.2—30.0微米,是有很大差别的,但一般和神经细胞的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越是粗的纤维其传导速度越大。在轴突和髓鞘之间,可见有轴膜(axolemma)或Mauthnersche鞘的构造。有的认为它是营养物质的通路,也像是人为的构造。在髓鞘中有郎飞氏结。神经纤维一般是多数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干(nervetrunk
作为神经系的构造和机能的单位,而由神经细胞和它所伸出的神经突共同形成的结构。是由沃尔德耶尔(W.Waldeyer,1881)命名的。原来是单指神经细胞而言的,而“神经元”一词是在尚未搞清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时代所留下来的名称。神经细胞由核及其周围的细胞质构成,也称细胞体或周核体(per-ikaryon)。突起通常有短的树突和长的轴突两种,神经纤维是由后者构成,在机能上往往将神经细胞和树突统一对待。正常的兴奋传导是由神经体向轴突引起,经突触传达,将兴奋传给下一个神经体或效应器。这样,神经元以突触与其它神经元进行机能联系,形成反射弧发挥神经系统的机能。轴突末端有许多细分支,它们虽然有的终于下位神经元的树突,但是更多的是再分成细支形成网状,包围下位神经元的细胞体。其末端与其它的不同,具有膨大部,(哺乳类约有0.5微米大小)形成称为扣结的终末,密着于细胞体。这样,在细胞体上有无数的(在大细胞体可达数千个)由若干纤维而来的扣结附着。中枢神经系统有极多的神经元,它们各自形成独立的单位互相连系着,各神经元内部有部位的机能分化,这种设想是由雷蒙卡加尔(S.Ramony Cajal)等提出的,称为神经
在解剖学上,是指动物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分布着末梢神经,即指这种器官受神经支配而言。单从解剖学的意义来看,也可使用神经分布这一术语。被支配的器官就称为该神经的终末器官。神经支配大致可区分为传出性的和传入性的,前者有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和支配腺体的分泌神经,后者是从感受器传至中枢的感觉神经。在支配脊椎动物骨骼肌的神经中,除运动神经外,尚有支配肌肉使肌肉紧张的紧张神经,支配肌肉营养的营养神经,但是,它们是否确实存在尚有不同的议论。甲壳类的铗肌和双壳贝的闭壳肌等,是受使肌肉收缩的运动神经和抑制肌肉收缩的抑制神经支配的。高等动物的内脏肌和心肌,受促进其活动的神经和抑制其活动的神经(都是自主神经)相互颉颃地支配,靠着这种平衡作用,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或者维持适当的搏动次数。诸如此类的支配形式,称为双重神经支配。瞳孔肌等和上述的形式稍有不同,瞳孔扩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两肌的颉颃使瞳孔直径增大或缩小。
[1]亦称管肾(德 Rohrniere)。无脊椎动物随着真体腔的形成而出现的发达的排泄器官。从直接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开始,接着为复杂弯曲的细小的肾管(neph-roductus,segmental canal),末端以体壁的小孔即肾孔(ne-phridiopore,nephroporus)与外界相通。肾口呈漏斗状,上有许多纤毛,肾管也是由纤毛壁构成的。纤毛的运动,具有把体腔内的排泄物以及精子、卵输送到体外的作用。典型的肾管见于环节动物。细管部开始是由中间被细管穿过的筒状细胞(perforated cell, drain-pipe cell)连结组成,这一部分除能对输送来的排泄物浓缩外,同时细管部的细胞本身也能收集体腔内的排泄物。这一部分称narrow tube。与此相接的是一个被描述为圆环的中管,以上的结构为有纤毛部,接着经过没有纤毛的宽管,最后终止于由肌肉壁形成的肌肉管。但是,在它即将向外界开口之前,有的具有所谓膀胱。寡毛类的Enchytraeus、Octochaetus、Rhinadrilus的肾管不直接开口于体外,而开口于直肠,在缢虫类的身体的后端,有一对开口于直肠的称复肾管、
[1]为脊椎动物内分泌器官的一种。位于肾脏前端,有1对,是由内部的肾上腺髓质和包围在外层的肾上腺皮质所构成。在发生学上皮质与髓质的来源不同,而且两者也都和肾脏无关。皮质来自体腔上皮(中胚层性),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同来源于神经冠(外胚层性)。在胎儿期皮质和髓质相互靠近,形成肾上腺器官,此时,与髓质同系统的若干细胞,则不参与髓质的形成,而成小块散在主动脉附近。这些细胞块,称为旁神经节。其他脊椎动物,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组织,也和哺乳类同样形成的,只是两者不像哺乳类那样紧密相接。在硬骨鱼类的前肾中,混有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部分。在软骨鱼类,有相当皮质的部分,称为间肾,是独立存在的;其相当于髓质的部分,则称为肾上腺,散在肾的表面。到两栖类,两部分才开始密切起来;在爬行类和鸟类,位置也靠近肾脏的上部,并独立存在。髓质或与之同系统的旁神经节,都具有对铬酸(褐色)的嗜铬细胞。皮质含多量胆固醇、类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葡萄糖醛酸,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对铬酸的上述反应,是由于肾上腺素的还原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铬所致。摘出肾上腺(adrenalectomy)时,可出现各种症状以至死
[1]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广义的),1901年高峰让吉氏从肾上腺髓质提纯并加以结晶化,命名为adrenalin(当时特认名)。同年,J.J.Abel和T.B.Aldrich也分别将其结晶化,F.Stolz(1904)合成成功。亦称epirenamin(日本药典),epineph-rine(美、英药典)或adrenalin。融点212℃(分解)。天然的肾上腺素为L型,其生理作用比D型的强15倍。肾上腺素可由苯丙氨酸合成。能使内脏、皮肤、粘膜、肾脏、脑的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但小剂量可使骨骼肌和心脏的血管扩张。由于它能使心肌的收缩力和搏动力增加,故能提高血压。肾上腺素能支使气管平滑肌扩张,也能使虹膜辐状肌、膀胱括约肌、及竖毛肌收缩。此外,肾上腺素还能促进肝糖元、肌糖元分解引起血糖上升,与胰岛素相拮抗以调节血糖含量。在休克、惊惧、恐怖感时的竖毛、面色苍白、瞳孔散大等各种反应时,肾上腺素都可大量分泌。这些情况被认为是肾上腺素刺激脑垂体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引起的应激状态。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同时,还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在人类后者的分泌量为前者的1/10。 [2]英美药典多用epi
林学术语。森林树种和林相因气候特别是温度而引起的变化,其变化在地理上呈现带状,故命名为森林带。其由纬度产生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水平森林带(德Waldzone),由于海拔高度而引起的温度变化的森林带,称为垂直森林带(德Waldregi-on)。由于着眼于日本以至北半球的木材利用标准,所以与植物带或气候带相比,而森林带的划分方法是以温带为中心的,并且带的划分区域很大。自高纬度顺次分为亚寒林带(subarctic forest zone),寒温林带 (cool temperate forest zone),暖温林带(warm temperate forest zone),热带林带(tropical forest zone)。(1)亚寒林带在东亚及北美东岸为北纬45—55°,在欧洲及北美西岸为北纬60—70°。在日本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的地区,以大白叶冷杉带和白叶冷杉带为主。(2)寒温林带从全世界来看是自37°至45°(东亚、北美东岸)或到60°(欧洲、北美西海岸)。在日本年平均气温6—13℃的地区,山毛榉带是其代表。(3)暧林带从全世界来看,是在北纬37°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在日本年
指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根据药剂侵入害虫体内的途径,可分为消化中毒剂(stomach poison经口的)、接触杀虫剂(contact insecticide经皮的)、燻蒸剂(fumigant经气孔的)。还有施到动植物体的一部分上,由此部分吸收的药剂渗透移动到其他部分(例如从植物的根向叶移动),由此而发挥杀虫力的称为渗透杀虫剂(systemic insecticide)。但也有同一种药剂具有上述好几种作用的。近年来,关于性外激素等引诱害虫的引诱剂(attractant)、使昆虫忌避的忌避剂(aepellent)、抑制摄食的摄食阻碍剂(antifeedant)、控制和扰乱害虫行为的化学物质、扰乱发育过程的激素剂、阻止生殖器官发育妨害生殖细胞使之不妊的化学不妊剂(不妊化剂chemoa-terilant)等药剂的研究正进入实用化阶段。杀虫剂的使用,虽是防治害虫的强有力的手段,但应该避免害虫天敌的减少和对作物、人蓄直接或间接的为害。最好使用只对目的害虫(群)发挥高毒性的选择性杀虫剂(selective insecticide)。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杀虫剂,如果过量的而无计划地使用,会因昆虫对杀虫
指具有使微生物死灭效果的药物,是破坏整个生活机能的消毒剂、有选择地杀死某种特定微生物群的致死性抗菌素持续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防腐剂等之综合名称。消毒剂是能迅速夺去整个原生质机能的物质,与蛋白沉淀剂、细胞固定剂具有共同性质。如重金属盐(Hg 2+ 、 Pt 2+ 、 Au + 、 Ag + 的盐, OsO 4 等)、乙醇( 50 — 70 %水溶液)、甲醛、逆性皂、氧化剂( I 2 、 Cl 2 、次亚氯酸钙、 H 2 O 2 、 KMnO 4 、 K 2 Cr 2 O 7 等)、石碳酸和甲酚等都具有此种作用。此外,在原生质表面等脂性部分溶解后,损害机能的亲脂性物质、如不饱和高级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盐、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无机酸和无机强碱亦有杀菌作用。也常使用乙烯化氧气作杀菌剂。在致死性抗菌素方面,已知有许多种类。物质代谢的阻抑剂和酶毒素往往也具有杀菌性,但根据生物体的杀菌机制,溶菌酶、细菌素等一般不称作杀菌剂。防腐剂最重要的是持续作用,不一定要求很强的杀菌作用,属于农药方面的杀菌剂是防治由霉菌(如稻瘟病菌、稻纹枯病菌等)或细菌(如稻白叶枯病菌、马铃
病原性肠道细菌的一个属,包括肠伤寒杆菌。在形态上和生理上都极似大肠杆菌,但为了医学上的方便,仅从细菌抗原的构成上,根据而考夫曼(F.Kauffmann )等( 1934 )提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属。但它和大肠杆菌,特别是与病原性的副大肠杆菌( Paracolon )、巴氏杆菌及痢疾杆菌等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区别并不明显。沙门氏杆菌是( 1 — 3 )×( 0.5 — 0.8 )微米的杆菌,除几个例外,多具有周生鞭毛可进行活泼的运动。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孢,物质代谢依其种类而显示同型乳酸发酵和大肠杆菌型的中间型,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一般不良。不利用乳糖和蔗糖,不形成吲哚、乙酰甲醇( acetyl me - thylcarbinol ),能产生 H 2 S 。该菌在普通肉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必需营养的界限不高,虽然有不少是原养型( prototroph )的,但不能自由生活,都是作为动物(从人至鸟)的寄生菌而被发现的。用热或酒精处理后调查结果表明,菌体抗原( O 抗原),是由 2 — 4 成分的组合构成(用Ⅰ,Ⅱ,Ⅲ表示),处理前的鞭毛抗原( H 抗原)因各种菌大抵是呈二种不同类型的相(
构成韧皮部的细胞的一种,与植物体内物质移动通道有关。一般分为筛胞和筛管。在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常可见到上下邻接细胞的隔壁与侧壁直交或斜交的筛管。在裸子植物,有隔壁不显明而呈纺锤形的筛胞。两者均在隔壁或侧壁上有筛区,各细胞由筛区的筛孔联系,形成筛管成分。各细胞均残留有原生质,这一点与导管或管胞不同。侧壁上的筛区,在蕨类植物则多成群,各成为大形的三角形或四方形〔蕨(Pteridium aquilinum)〕,或圆形在各处群集〔桫椤(Cyathea spinulosa)〕。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呈一列散生,也有完全没有的植物〔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筛区特化显著的部位称为筛板。隔壁为细长筛板排列成阶纹状的〔秋海棠属(Begonia)、椴树属(Tilia)〕和不规则排列的〔白藤属(Calamus)〕或有一个大形筛板的〔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f.foonas)〕等。被子植物的筛管通常有伴胞。由原形成层或形成层细胞形成筛管成分,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在壁上形成筛区。残留的原生质通过筛孔联系,然后,与其增粗的同时,其周围的胼胝体发展起来,老化
原是指各种腔肠动物的石灰质或角质的骨胳,但在生物学中则是指具有这种骨胳的刺胞动物,如珊瑚虫。花虫纲八射珊瑚虫亚纲的根生目(Alcyonacea)、共荚目、柳珊瑚目,六射珊瑚虫亚纲的石珊瑚目,水螅纲的螅珊瑚目所属的种类具有石灰质的骨架,六射珊瑚虫亚纲的黑珊瑚目所属的种类具有黑色角质骨架。柳珊瑚目珊瑚科的红珊瑚属(Corallium)。和黑珊瑚目的种类的骨胳可加工制作装饰品。在珊瑚目的大部分和共荚目的青珊瑚类,根生目的笙珊瑚类、水螅珊瑚目的拟孔珊瑚类、都是造礁珊瑚(her-matypic coral,reef-building coral)。这些种类的体内都有褐虫藻(zooxanthellae),这种共生藻(endozoic alage),由于这种藻能促进骨胳形成(skeletogenesis)和石灰化(calcification),所以生长快,在珊瑚礁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适宜的生育水温为25—29℃,地理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由于与褐虫藻共生,光是重要的生长条件,因而分布深度限于在100米以内。其他的珊瑚类都是非造礁珊瑚(ahermatypic coral),不与褐虫藻共生,对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