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涡虫 一、目的 通过对涡虫形态和结构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及涡虫纲的基本特征;认识涡虫纲各目的主要代表。 二、内容 (一)活体外形观察。 (二)活体焰细胞等原肾结构的观察。 (三)整体装片标本观察,研究其内部各系统器官构造。 (四)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了解其皮肤肌肉囊和三胚层的体层构造。 (五)涡虫纲各重要类群代表动物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的涡虫(置于盛水的玻璃器皿内在实验室阴凉黑暗处培养,以猪肝等喂饲,并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洁净,以供活体观察);涡虫整装玻片标本;涡虫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玻璃培养皿、镊子、毛笔、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滴管、吸水纸。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常规处理的涡虫整体封片玻片标本不能显示神经系统,以及焰细胞等原肾系统。神经系统只有通过银染法处理才能显示。通过饥饿刺激或机械损伤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活体观察可见到焰细胞等原肾系统构造。 (一)活体观察:凭肉眼或在放大镜、解剖镜
实验9 环毛蚓 一、目的 了解环节动物门和寡毛纲的基本特征和特化程度;观察水栖寡毛类和环节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了解它们形态构造上的特点。 二、内容 (一)活体观察外形和运动。 (二)观察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 (三)活体解剖,观察循环系统。 (四)解剖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 (五)观察横切面玻片标本。 (六)重要代表动物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成熟的环毛蚓活体、浸制标本及横切面玻片标本。 5%福尔马林液、乙醚;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玻璃培养皿(缸)、滴管、吸水纸。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剪开蚯蚓体壁时,刀尖应微上翘,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精巢囊、卵巢、卵漏斗等位于身体腹面,紧贴神经索两侧,极难观察,故应细心切断隔膜(特别是体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剪除部分隔膜;再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使两侧体壁完全平展,再以大头针固定。左右两边大
实验10 河蚌(或田螺) 一、目的 通过对河蚌(或田螺)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结构及其特征;认识软体动物门一些常见和重要的经济种类。 二、内容 (一)河蚌活体观察。 (二)河蚌(或田螺)的外形观察及解剖。 (三)瓣鳃纲常见和重要经济种类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一)实验材料: 活体及浸制河蚌或田螺标本;河蚌鳃横切片;常见及重要种类示范。 (二)实验用具: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解剖器、墨水。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解剖河蚌的足神经节时,必须认准位置,剥除肌肉时需细心,以防损坏神经节;解剖用的田螺最好先行麻醉,使其头、足伸出壳外,身体各部分松弛,以利观察和解剖;剥离螺壳时应细心;可采用三点法将其固定在蜡盘上。 (一)河蚌: 1.呼吸、运动及心率的观察: (1)在安静无振动的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培养缸中的河蚌运动(肉足伸缩)情形,并在河蚌的后端以吸管轻轻注入数滴
实验11 乌贼 一、目的 通过对乌贼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了解头足纲动物的一般特征;认识软体动物门各纲的代表。 二、内容 (一)乌贼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二)石鳖、鲍、蜗牛、角贝、章鱼、柔鱼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乌贼、石鳖、鲍、蜗牛、角贝、章鱼、柔鱼液浸标本。 解剖器、蜡盘、搪瓷盘、10mL注射器、显微镜、红墨水。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剥除包围乌贼脑、侧脏、足神经节的软骨时,需小心避免损伤内部的神经节。 (一)外形:体呈卵圆形,分头足部、颈部及躯干部。 1.头足部: (1)腕:10个,左右成对排列,包围口。其中第4对特长,形状特殊称触腕,可缩入基部的触腕囊内;雄性左侧第5腕特化为茎化腕。思考触腕、茎化腕的形态和吸盘与其他各腕有何区别?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2)头:位于腕的后方,近于球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眼,头前端中央有口。 2.颈部:为头足部与躯干部相接的狭小部分。腹面中央有一喇叭形构造
实验13 蝗虫 一、目的 通过对棉蝗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 二、内容 棉蝗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棉蝗的浸制标本。 解剖器、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显微镜、甘油。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采用新鲜浸制标本。取下口器各部分时,应用镊子夹住其基部,顺其生长方向用力拉下,以保持结构的完整。剪开体壁时,剪刀尖应向上翘,以免损坏内脏;揭下背壁前,应先用解剖针仔细地将它与其下面的组织剥离开。除去头壳内的肌肉时,注意勿将脑损坏。 (一)外部形态:棉蝗一般体呈青绿色,浸制标本呈黄褐色。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身体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雌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 1 头部: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头部可分为以下部分: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下,头的两侧部分为颊;头顶和颊之后为后头。头部具有下列器官: (1)眼:
实验15 海盘车 一、目的 通过对海盘车(即海星)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了解棘皮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棘皮动物门各纲和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帚虫动物门的一些习见种类。 二、内容 (一)海盘车的外形观察。 (二)海盘车的内部解剖。 (三)蛇尾、海胆、海参、海百合示范。 (四)鸟头草苔虫、海豆芽、箭虫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上述动物的液浸标本。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吸水纸。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解剖海盘车时可先除去不相邻的两条腕的背面体壁,先观察腕内的构造。然后再除去其余各腕及中央盘外周部分的背壁,但需注意保留中央部分的筛板及肛板。 (一)海盘车的外形观察:海盘车体形呈星状,由中央盘和5个辐射状排列的腕组成。背面(反口面)略拱起,腹面(口面)平坦,体表粗糙。 1.棘:短钝,体表上数目众多。 2.棘钳:为棘间许多微小的钳状小棘。取一棘钳置解剖镜下观察其构造。
实验16 文昌鱼及七鳃鳗 一、目的 通过对文昌鱼、栖海鞘和七鳃鳗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脊索动物各亚门的区别。 二、内容 (一)文昌鱼和七鳃鳗外形,以及文昌鱼、七鳃鳗内部结构的观察。 (二)柄海鞘成体和幼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文昌鱼、柄海鞘和七鳃鳗的浸制标本;文昌鱼的整体染色封片和过咽部横切片;栖海鞘解剖示范标本及幼体装片;七鳃鳗正中矢状切面和横断面切片标本。 解剖器、解剖盘、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皿。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用镊子拨动文昌鱼浸制标本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标本。文昌鱼整体装片较厚,宜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需用高倍镜,则在升降镜头调焦距时,注意勿使物镜头压毁标本片。 (一)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头索动物亚门代表。 1.外形观察:取一尾浸制标本,置盛水的培养皿内,用放大镜或解剖镜观察。 (1)体形:文昌鱼身体半透明,左右侧
实验18 鱼纲分类 一、目的 了解鱼类各主要目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 二、内容 (一)鱼类的测量方法及常用术语。 (二)鱼纲分类:国内常见目及代表种的识别。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鱼类代表种的浸制标本 解剖盘、解剖器、测量尺。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鱼类的外部形态和构造是鱼类的分类依据之一,因此必须了解有关的术语与测量方法。要爱护标本,不得随意破坏;必须观察某些内部结构时,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一)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图18-1) 全长: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 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鳃膜)的长度。 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 尾长:由肛门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吻长: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眼径:眼的最大直径。
实验19 青蛙(或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 通过对蛙(或蟾蜍)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学习蛙(或蟾蜍)的双毁髓处死方法。 二、内容 (一)蛙(或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 (二)刺激肌肉反应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蛙(或蟾蜍),蛙皮肤切片、蛙(或蟾蜍)整体和散装的骨骼标本。 解剖盘、解剖器、显微镜。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蟾蜍),针尖刺入颅腔毁脑时,针的倾斜角度必须很小。实验材料若为蟾蜍,操作中应注意不宜近距离注视,不要挤压其耳后腺,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则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一)外形: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1.头部:蛙(或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
实验20 青蛙(或蟾蜍)的消化、呼吸、泄殖和神经系统 一、目的 通过蛙(或蟾蜍)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学习一般解剖技术。 二、内容 (一)蛙(或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二)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蛙(或蟾蜍),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示范标本。 解剖器、蜡盘、鬃毛、大头针、放大镜、棉花、乙醚(或氯仿)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解剖蛙(或蟾蜍)剪开腹壁时,应沿腹中线稍偏左侧剪,以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的腹静脉。同时注意剪刀尖应向上挑,以免损伤内脏。将右侧腹壁翻开前,先将腹静脉从腹壁上剥离开。 用双毁髓法(见实验19)处死活蛙(或蟾蜍),或使其麻醉致死。 麻醉法:将活蛙(或蟾蜍)置于装有浸过乙醚(或氯仿)棉球的广口瓶内,加盖静置至蛙深度麻醉致死。 将已死的蛙(或蟾蜍)腹面向上置于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部和跗部钉入,以将蛙(或蟾
实验22 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 一、目的 了解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二、内容 (一)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纲、爬行纲动物的识别。 (二)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 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部盘、直尺、卡尺。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实验所用的浸制和剥制标本绝大多数均已改变原有色彩,为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真实形态,可播放有关录相片、幻灯片。 (一)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 1.无尾两栖动物(图22-1): 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 头长:自吻端至颌关节后缘; 头宽:左右颌关节间的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 鼻间距:左右鼻孔间的距离; 眼间距:左右上眼睑内缘之间最窄距离; 上眼睑宽:上眼睑最宽处; 眼径:眼纵长距; 鼓
实验23 家鸽(或家鸡) 一、目的 通过对家鸽(或家鸡)骨骼及解剖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学习解剖鸟类的方法。 二、内容 (一)家鸽(或家鸡)整体骨骼的观察。 (二)家鸽(或家鸡、鹌鹑)的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鸽(或家鸡、鹌鹑)整体骨骼标本,活家鸽(或家鸡、鹌鹑)。 钟形罩、乙醚、解剖盘、骨剪、剪刀和镊子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本实验以解剖操作为重点。骨骼系统以了解鸟类与适应飞翔生活有关的大体结构为主,对于头骨等局部的骨块数目和名称不要求记忆。 (一)家鸽(或家鸡)骨骼系统的观察: 1.脊柱:区分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除颈椎及尾椎外,鸟类的大部分椎骨已愈合在一起,使其背部更为坚强而便于飞翔。 (1)颈椎:14枚(家鸡为16~17枚),彼此分离。第一、二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取单个颈椎(寰椎与枢椎除外)观察椎体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观察其上面和侧面有何不同?鸟类的颈椎为何
实验25 兔的皮肤、骨骼系统 一、目的 通过对兔骨骼的观察,了解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认识总结哺乳类骨骼系统适应于陆生的进步性特征。 二、内容 (一)整架及零散骨骼观察(头骨结构,可对比猫的头骨进行观察)。 (二)兔的皮肤切片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兔的整架骨骼标本及零散骨骼标本。猫的骨骼标本。哺乳动物不同类型代表动物头骨及附肢骨的示范标本。 解剖器、放大镜。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本实验应首先观察兔的整架骨骼标本,区分其中轴骨骼、带骨及四肢骨骼,了解其基本组成和大致的部位。然后再仔细辨认各部分的主要骨骼,并掌握其重要的适应性特征。注意保护骨骼标本,不要用铅笔等在骨缝等处划记;不要损坏自然的骨块间的联结。 (一)中轴骨骼:兔的中轴骨骼由脊柱、胸廓和头骨构成。依次观察下列骨骼: 1.脊柱:兔的脊柱大约由46块脊椎骨组成。可分为5部分,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以1枚分离的胸椎为代表,注意观察脊椎骨以下各部分结
实验26 兔的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 一、目的 通过对兔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的观察,了解哺乳类有关系统的主要特征;掌握解剖哺乳类的基本技术 二、内容 (一)实验用兔的处死方法。 (二)兔的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的解剖和观察。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活的家兔(或大白鼠)。 解剖器、解剖盘、骨剪、10mL注射器及针头、棉花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本实验指导按兔的解剖描述,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实验材料。一般就器官系统来说,不同实验材料的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与本实验指导不同的地方应由教师加以说明。 (一)处死实验动物:将兔置于解剖盘内或实验室的地面上,在耳缘静脉处插入针头,注射进10mL空气,几分钟内兔即可死亡。注意从耳缘静脉的远端开始注射。也可以用乙醚熏或断颈法处死活兔。 (二)外形观察:兔体表被毛。毛有3种类型,即针毛、绒毛和触毛。针毛稀而粗长,具有毛向;绒毛细短而密,没有毛向;触毛或称须,着生在嘴边,长而硬,有感觉的功能。
实验27 兔(或大白鼠)的循环系统 一、目的 通过对兔(或大白鼠)循环系统的解剖,进一步掌握哺乳类的基本解剖技术;了解哺乳类循环系统的主要特征。 二、内容 兔循环系统解剖。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活兔;兔的血管注射标本;猪或牛的心脏示范标本。 解剖盘、大头针、棉花、骨剪及其他解剖器具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本实验在解剖和现察时应由表及里进行,重点应放在心脏附近比较粗大的血管上。在解剖和分离血管时应尽量不剪破血管,从近心端逐次向远端剥离。若有出血部位,应及时用棉线结扎或用止血钳来止血。 将已处死的兔仰置于解剖盘中。用棉花蘸清水润湿腹正中线的毛,然后用剪刀沿腹中线把皮肤剪至颈部(剪时剪尖尽量向上,紧贴皮肤),再沿肩带附近将皮肤横剪开,并把皮下结缔组织去掉,可看到左右锁骨上各纵跨一条深红色的血管,即为左右前大静脉。除去胸骨、锁骨及肋骨上的肌肉,完全暴露出胸骨;再沿胸骨一侧用骨剪剪断肋骨;然后再剪开横膈膜的边缘。由于前大静脉纵跨于锁骨上,因此须将锁骨的外侧端剪断,即
实验28 兔的神经系统 一、目的 了解哺乳类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兔脑及脑神经根部的剥离技术。 二、内容 (一)兔脑的解剖观察。 (二)兔的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的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在盐酸中浸泡过的兔(或大白鼠)头标本;兔脑模型及示范标本。 解剖盘、骨剪、解剖器。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动手前应仔细阅读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剥离头骨骨片时需有耐心,注意剪刀和镊子勿插入太深,以免损伤十分脆弱的脑组织。 (一)剥脑:取经盐酸软化过的兔头,于1~2颈椎处切断,使枕骨大孔露出;然后自枕骨大孔开始用剪刀及钝头镊子将头顶骨片逐一剥离。注意紧贴于骨片内面之坚韧脑膜即为硬脑膜。在剥离至小脑处,可用剪刀将岩骨的顶部水平向剪去,下面露出小脑卷时,再扩展开口,将小脑完整地剥出。在剥至脑下垂体处时应十分小心,脑下垂体与漏斗之间相联处非常狭窄,夹在骨中间,因此,在剥离此处时应注意一小片一小片地剪去四周的骨片;遇狭窄处骨片时,用眼科剪、镊
附录Ⅲ 动物生活史观察 一 家蚕的生活史观察 (一)目的 通过饲养家蚕,初步掌握家蚕的饲养技术;观察家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的形态特征;以了解昆虫的生活史和全变态发育过程。 (二)内容 1.家蚕卵的孵化 2.各龄幼虫的饲养,形态特征与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3.蚕蛹、蚕蛾的形态特征及其繁殖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蚕种,即蚕卵,可以向蚕种场购买。 桑叶、棉纸、硬纸盒(或其他容器)、放大镜、稻草、白纸、剪刀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实验开始前必须用漂白粉澄清液将实验室及饲养用具彻底消毒;饲养过程中须保证桑叶新鲜、嫩绿、干燥且无残留农药;实验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1~3龄蚕为30℃,4~5龄25℃)、湿度(1、2龄蚕80%~85%;3龄75%~80%,4、5龄70%~75%)。注意仿除鼠、蝇、蚊等敌害。 1.蚕种的孵化:春季桑树发芽长出枝叶后,即可着手蚕种孵化:将蚕种放在垫有白纸的硬纸盒内,在室温下孵化(22~
用人工方法取出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发育至一定阶段后,再将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至足月出生。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技术要求具备很强的理论基础、严格的实验条件及熟练的实验操作。由于人胚胎体外培养的环境条件不可能达到与体内情况完全一样,应尽快把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目前认为,在受精后第 2天即 2~ 4细胞期的人胚移植效果较好;有人将原核期受精卵进行移植,也获得了成功。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 1978年出生,世界上第一胎试管牛在 1982年出生,第一胎试管山羊在 1984年出生。这项技术不同于过去单纯的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人的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技术包括诱发超排卵、采集卵子、精子体外获能、体外受精和受精卵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其中诱发超排卵、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三项是关键技术。近几年,在传统的试管婴儿的技术方法基础上又提出了配子输卵管移植和阴道培养法。前者是取出精子和卵子后,再将精子与卵子注入输卵管内,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精、卵在体外的时间;后者是取出精子和卵子于特制小管中,立即将其移植到女方的阴道中存放 48小时,在阴道中精子与卵子受精、分裂发育为胚胎,再将其移回子宫内继
胚胎发育过程中与细胞分化同时进行的塑造胚体体形和内部特有的组织、器官的构型的过程。胚胎细胞的最初形态是一致的,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化学分化、组织分化和增长分化三个阶段,从而逐渐出现了特有的细胞、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特征。尽管不同的有机体的形态发生过程形式有所区别,但形态发生的方式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以细胞为基础。在个体发育中,通过复杂的细胞活动,包括细胞迁移、细胞变形、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集结团聚、细胞层的内卷、外突和复褶等。 细胞的迁移 指细胞或细胞群由一个区域定向、准确地迁到最终位置,是组织形成和器官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运动方式之一。常见的有原始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到生殖嵴;神经管附近的神经嵴细胞从原来的背中线位置迁移到有机体的不同部位并形成神经节、肾上腺髓质、色素细胞等。 细胞变形 最明显的例子是两栖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细胞的变化。当原肠形成时,在外胚层细胞外包运动中,细胞变扁、变薄;当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板时,细胞伸长成高柱状,形成厚的神经板;以后由于神经板细胞表层的不同程度收缩而产生神经褶,进而形成神经管。两栖类原肠形成时,其预定内胚
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对其邻近细胞的形态发生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其分化方向的现象。也就是细胞组织分化的决定性信号是来自与之密切接触的另一群细胞。产生影响的细胞称诱导者( inducer)或组织者,被影响(诱导)的细胞叫反应细胞( responding cell)。反应细胞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对诱导者发生反应,一旦超出临界时间,反应能力会逐渐减退以致完全消失。胚胎诱导现象是施佩曼( H.Spemann) 1924年在两栖类原肠胚和实验中首先发现的。多种动物胚胎实验表明,胚胎诱导是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脊椎动物皮肤发育是研究诱导的理想材料,不同部位的皮肤可产生不同的附件,如齿、毛、羽、鳞片和腺体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诱导是逐级依次进行的,一种结构被诱导出来以后,它又可作为次级诱导者诱导邻近其他结构的产生。从胚胎诱导的层次顺序上可分为:( 1)初级诱导,原肠胚的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神经板形成神经管。( 2)次级诱导和三级诱导,各器官原基形成的早期均有诱导现象,而且可出现连续的诱导。感官形成是最典型的例子,前脑区两侧外突的视囊,诱导其外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