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搞科研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丁香园
小时候,老师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开玩笑,必须是「医生」啊,白求恩是偶像,手术室是天堂,拿着刀救死扶伤,走路都自带光芒。毕业后,如愿以偿,做了一名临床医生,朋友问,做医生什么感觉。我用了一句话回答:
有男杨某,安徽亳州人也,善手术,人送锦旗「华佗再世」。遇论文,卒,享年三十。
关于临床医生,不得不吐槽的那些事儿:
关于随机
论文中写到「将 X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未描述随机方法。各种方法找到科室电话,打电话咨询以补充信息。对方答复:「当然是看患者的想法啦,他们想吃什么药就分在哪一组」。——这哪是「随机」分,这是「随便」分好吗?
关于盲法
论文中未提及盲法,再次各种电话咨询,对方答复:「我们不让患者知道吃什么药,他们医保怎么报销。再说现在环境那么差,他们回过头来告我们怎么办」。——好吧好吧,这个答复很心酸。
关于样本量
「需列出四要素 δ(Δ) 或 π1,π2、α、β 或 Power,可写出计算公式」。开什么玩笑,样本量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经费!是经费!是经费!——样本量永远是个坑,还不得不跳。
关于知情同意
你逗我呢,你敢让患者知道这是个试验。他能愿意当你的「小白鼠」?不打你算你赚了。——能不能别打脸?!
关于随访
患者不配合门诊随访也就罢了,我明年就要评职称/毕业了,哪来的时间去跟踪随访。——「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图 1 文献质量评价
以上几个场景,稍显荒诞,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反应了临床科研的几个困境。
目前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是无疑的争论,甚至仍有「科研无用论」和「科研至上论」的两个极端声音。对于广大临床医生,最大的科研动(ya)力(li)无疑来源于职称的晋升。在有需求就有市场的经济规律下,论文代写、代发等学术造假层出不穷,乃至于出现了举世轰动的「107 篇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
图 2 Tumor Biology 撤稿声明(截图于 springer.com)
但,临床医生真的不想做科研吗?
2010 年,我的第一篇论文,是省级期刊,是第二作者。拿到期刊的时候,瞬间有种「科学家」的骄傲,并从此「沉迷科研,日渐消瘦」。2016 年,第一次参加 COA(全国骨科学术年会),琳琅满目的课题,顿感大师云集,学术盛宴,享受于此。
谁不想站在投影之前指点江山,告诉听众,这是我们的成就;谁不想当下一个「屠呦呦」,站在学术最高端。
图 3 科研工作
但是——
时间成本
临床医生每天的工作常态是:交班,查房,开医嘱,收新入院病人,办理出院病人,手术,跟家属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沟通病情。然后还要想着病历检查,还要准备下个月的「三基」考试,还要准备等级医院评审材料,还要计算着药占比、耗占比。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容我喝口水,撒泡尿。
下班时间,美美洗个热水澡,洗去一天的铅华,洗去一天的疲倦。没成家的约会去,成家的过着二人世界或者做着娃的家庭作业。还想陪着父母安稳吃个晚饭;还想着陪着爱人去饭后散步;还想着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想品尝一下巷口新开蛋糕店的慕斯蛋糕。
你说,哪来的时间看文献,写论文,码标书,搞科研?!
经费成本
提高患者的参与积极性及随访依从性的有效方法是试验补贴,且不论给多少现金或者小礼品,这个药、那个检查怎么也需要报销一下吧?
如果没有科研经费,试验药品怎么来,仅靠厂家赞助吗?检测试剂怎么来,全靠患者自费吗?随访怎么做,医生自己跑吗?
医患沟通成本
这是个病态的话题,这是个能在柳叶刀讨论的话题。这话题沉重得不想多说。
图 4 柳叶刀报道中国医生正面临威胁(截图于 thelancet.com)
那,临床医生就不做科研了吗?
暂且抛开不得不讨论的职称晋升问题,虽然有松绑趋势。
医界泰斗裘法祖院士曾云,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如果只精临床,最高级别应该是名(dao/yao)医(jiang),如果临床+科研,最高级别应该是医学家。说好的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找到方法,用方法解决问题呢?说好的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呢?
作为指导临床最重要的依据——临床诊治指南,都是根据一个个试验,一个个研究总结归纳而来的。如果临床医生不做科研,那指南谁来写?是医学生,基础研究工作者,还是生物学家?当我们在怨艾相关部门的掌权者都是非医学人士,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时候,你还要将指导临床的诊治指南让给一个临床之外的人制定,然后无奈地骂一声「瞎扯」?!
如果还能再崇高一点,再上升一个高度——如果中国的临床医生都不做科研,你是用美国的指南还是用英国的指南?
图 5 中国临床指南文库(截图于 cgc-chinaebm.org)
至于怎么搞科研,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以上!一个小医生的科研观。快投票,为医生站台吧。
还有什么话,在留言区一吐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