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的原则是同型输血。紧急情况下若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400mL)、缓慢进行,同时立即联系同型血源。 二、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只能少量缓地进行输血,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三、 输血时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以下检查: (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2)尽早检测尿常规及蛋白含量; (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o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o血型、不规则抗体及做交叉配血试验; (4)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5)输血后6小时抽取受
作者:陈绍洋 朱萧玲 张英民 侯丽宏 熊利泽 王强 关键词:输血,自体;外科手术;麻醉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56例出血较多的患者,应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输机,收集手术野和体腔内的出血、积血,处理后回输给患者自身结果每例回收血量(1136±352)L,回输浓缩血细胞(621±173)L,84%患者术中、术后未再输库血;术后测的各项指标除谷丙转氨酶(AST)变化不明显,其他的变化趋势均与输库血的对照组相仿结论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节约血源安全有效,是输血技术的补充和完善 Cinippitinfintrpertiveutgustrnsfusin CHENSh-Yng,ZHUXi-Ling,ZHANGYing-Min,HOULi-Hng,XIONGLi-Ze,WANGQing DeprtentfAnesthesigy,XijingHspit,FurthMiitryMeiUniversity,Xi\'n710033,Chin Keyrs:trnsfusin,utgus;surgery,per-tin;nesthesi Astrt:AIMTinve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六条规定,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血。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血。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第六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第七条 医疗机构要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如下: (一)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 (二)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第二条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第三条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献血工作。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广泛宣传献血的意义,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教育。新闻媒介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 第六条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现役军人献血的动员和组织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第七条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
输血所导致的传染病发生,在我国近十多年来是很受重视的一个问题,全国各地由于输血后而感染传染病的病人已不少,病人与医院(血站)纠纷并不少见,近十年来,由于我国加强了对血源的管理以及对献血员与病人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IV、HCV人类免疫病毒进行了筛查,同时重重打击了黑市场的献血点,而使输血传播病人的病毒感染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为了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有效地避免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我科遵照卫生部有关输血和检验方面的工作方针政策。从2000年以来将五项检测指标作为输血病人临床检验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2000年10月~2004年12月以来所检测五项指标包括表面抗原、抗丙肝肝炎病毒、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如果检测结果阳性者,再用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明胶颗粒试验复检(TP、PA),抗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IV抗体)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统计,分析和小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在我院各科室需输血或备血治疗的患者共1470例,均由临床科室抽取静脉血送至我科后分离血清,放-20℃以上冰箱保存,一般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三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原料血浆的采集、供应和和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职责初稿监督管理。第二章原料血浆的管理第四条国家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的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核准的全国生产用原料血的需求,对单采血浆站的布局、数量和规模制定总体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和采集血浆的区域规划,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五条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设置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专门从事单采血浆活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第六条设置单采血浆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单采血浆站布局、数量、规模的规划
【摘要】本文就自体输血的方式、优点、适应证作了说明,并与异体输血作了比较,目的是为了保证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倡自体输血。 【关键词】输血/自体血安全用血 输血是临床上危重病人的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性治疗,不但直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输入的多种血液成分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和凝血功能。输血虽有治疗作用,但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特别是同种异体输血时对机体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疾病传播(肝炎、艾滋病)等[1]。近年来研究发现异体输血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癌症患者术后复发率增加,危重病人术后感染增加;同时因肝炎、艾滋病等输血传播疾病,使输血的费用增加及血源紧张等原因,自体输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自体输血11方式与特点自体输血是指收集并回输病人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份的技术。目前自体输血的方式有三种:(1)回收式输血。(2)预存式输血;(3)稀释式输血[2]。自体输血的特点有:(1)有效解决血源的短缺。(2)避免异体血的输入反应和传播疾病的危险,并发症少。(3)不需血型和交叉配血试,
关键词输血;管理; 随着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情况监督力度的加大,临床用血规范化的程度显著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科学合理临床用血的认识有明显提高[1~3]。然而,传统的输血观念、严峻的输血风险对临床用血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欠发达区,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需要加强医院临床用血安全管理,我们结合工作实践体会谈几点看法。 1加强医师培训 医师是确定临床用血的主体,对临床用血是否合理、用血程序是否规范、血用品种是否确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医院临床用血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医师对用血知识的认识、对输血反应的处理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应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 1.1输血基本制度的培训 1.1.1用血基本原则[1~4]:(1)缺什么,补什么:要求临床医师准确了解患者血液中缺乏哪一种血液成分,是需要补充红细胞提高血氧饱和度,还是需要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抑或是其它血液成分。(2)能不输的就不输,能少输的不多输:人体具有较强自稳定功能,在失血不多的情况下(600ml)通过自身调节功能将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失血在1000m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 输血申请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
(2000年7月12日ISBT会员大会通过) 本规范的目的是限定输血医学领域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原则献血和输血的伦理规范(ACefEthisfrBDntinnTrnsfusin)是国际输血协会(ISBT,InterntinSietyfBTrnsfusin)的道德委员会(StningCitteenEthis)起草的,旨在限定输血医学领域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和原则。此规范的最初版本于198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输血协会第16届大会上通过。近年来,为适应输血领域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道德委员会对此规范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7月在奥斯陆举行的国际输血协会第26届大会上通过。目前该规范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联合会、欧洲议会等接受。 (朱永明) 1、在任何情况下,献血,包括捐献用于移植的造血组织,必须完全是自愿和无偿的,不应让捐献者承担任何形式的压力。献血者必须给予知情同意,同意捐献血液或血液成分,并且同意输血服务机构合法使用其血液。 2、必须让病人了解输血存在的已知危险和好处,以及/或者替代性治疗。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输血。任何事先的指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3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1250%,抗-HCV阳性率为115%,抗-HIV阳性率为00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56%。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测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输血输血传播疾病病人交叉感染医疗事故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血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采取了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开展成分输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机率,但由于病毒测的“窗口期”问题及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的多样性,输血虽然在临床抢救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仍可能引起血源性传染疾病和医疗纠纷[1]。因此输血前有必要对受血者进行相关各项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测,了解患者在输血前的状况,对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
[摘 要]随着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输血科;输血纠纷;管理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临床用血由过去的单一模式(输全血)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模式(输成分血),以及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1],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医院血库仅充当配发血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1999年1月实施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输血科”。输血科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科室,成为了医院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为贯彻《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我院于1999年6月成立输血科,是佛山区首个成立输血科的医院,近几年我院各科室的医学业务发展迅速,输血科为配合临床也不断发展建设起来。总结我院输血科成立以来的管理经,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由以下几点体会写出来以供交流。 1 对内做好思想教育,完善科室管理[3] 11 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注重人员素质培训 输血科成立初期,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而近几年随着医院各大手术的增加,特别增加
摘 要 自身输血指采集或回收病人自己的血液供手术或大失血后回输。传统上按血液来源分为预贮式、稀释式和回收式3种。本文就这3种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自身输血 预贮式 稀释式 回收式 追溯自身输血的发展历程,传统上它属于外科输血的范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输血相关传统疾病,特别是输血后肝炎和AIDS的关注,自身输血已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自体输血习惯上分为预贮式(preepsite)、稀释式(heiute)和回收式(svgeuttrnsfusin)等3种形式,临床各科广泛的自身输血的实践已极大丰富了其内涵,使自身输血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1预贮式自身输血 预贮式自身输血是在手术数周乃至数月前预先采集病人自身血液(全血或分离成分)保存,以备手术失血较多时使用。虽然自身血预贮在国外已成为许多择期手术前一项常规术前准备,但对预先贮血病例的入选标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有人对3603例自身输血者调查分析表明[1],献血反应总发生率可达74%,其中迷走神经反应--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最常见的副反应,引人注目的是小于25岁的年轻病人
[摘要]目的:为了解输血医疗文书规范操作的情况,分析其中输血医疗文书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制度。方法:我们对2005年的输血医疗文书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3260例输血文书,其中项目缺项、漏项共计330例,姓名写错共计85例,住院号写错共计78例,科室床号同时写错共计15例。结论:输血医疗文书书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法律意义,为保障医院、患者和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输血医疗文书规范操作,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显得非常重要。[关键词]输血医疗文书;文书规范;安全输血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安全输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安全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牵涉面广、参与人员较多的工作,包括医院、供血单位、患者和献血者,是医技护先后经手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如何保证输血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的原始输血记录是提供客观证明的依据,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怎样才能书写好输血医疗文书,发挥其应有的法律作用,保护医患双方的根本利益呢?本人对血液从医院输血科到输入患者体内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探讨,发观不少由于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安
作者:谭伟,方海宁,吴锋耀,蔡海燕,冯绮云,罗又桥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医院胸心血管科,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目的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extrrpreirutin,ECC)心脏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进行ECC心脏手术患者(实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ECC前采集自体血贮存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和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Pt)、血红蛋白(H)、红细胞比积(H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实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t、H和Ht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关键词】自体输血;异体输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PeripertiveAuthetrnsfusinintheCriOpertinithExtrrpreCirutin TANWe
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陕西西安710003 【摘要】对本院部分输血前患者做不规则抗体测,测1278例输血前标本阳性率031%,抗体阳性者进一步鉴定发现抗D1例,抗E2例,抗1例。测不规则抗体及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在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体卡式试剂筛选;不规则抗体;测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血型鉴定试剂灵敏度的提高,由于A、B、O血型鉴定误差引起的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而患者由于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的免疫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还时有发生。经过对本院在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期间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发现阳性结果4例,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3月至2006年8月需输血的患者1278例,其中男579例,女699例,年龄14岁~73岁。 12试剂谱细胞由上海血液中心生产,达亚美卡式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 13试方法采用达亚美卡式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剂技术鉴定,按操作说明书判定结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发布了“围手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指南”(Anesthesigy2006,105:198,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继1995年版指南发表10年来的第一次修订,值得认真阅读与参考。 指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为什么ASA如此关注围手术期的输血和治疗?因为手术输血有2/3要经麻醉医师之手,有了指南才能有效规范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作好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为什么指南的修订必须有外科医师的参与,因为有2/3的输血是他们下达的指令,没有他们的输血指征共识,就不能有效降低同种输血量和输血的病人数。因此,修订指南的10人工作小组除麻醉医师之外,还有一名外科医师、一名产科医师、一名输血有关的病理学家和两名方法学家参与,使指南更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近10年来输血学的发展,尤其是循证输血和输血指征的研究,使指南的更新有了严格的方法学程序,如指南将证据的强度分为支持(supprt)、建议(suggest)和可疑(equiv)三个层次。为使指南更贴近临床,小组对ASA会员展开调查,将收集的问卷用5分制进行表述,按5分到1分划分为强烈赞同(strngygree),赞同(
输血是一种异体移植。除抢救生命外,尽可能不输血。输血可发生多种反应,除可传播疾病外,有2%~10%的病人可发生轻重不等的不良反应,世界上输血死亡率可达05%~1%。输血反应可分为急性反应和延迟反应,急性反应常可危及生命。本文仅讨论急性反应中的几种常见反应。急性反应即是在输血当时或输血24h内发生的反应。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及心悸,在输血后或数小时内发生。引起此反应的常见原因为:(1)致热源见于采血、输血用具细菌污染。(2)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多发生在多次接受输血者或孕妇,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的抗体抗原反应,这类反应逐渐成为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偶尔血液贮存中可能为G-细菌污染,因为G-细菌在4℃时可生长繁殖,输入此种血液病人可迅速休克。 2溶血性反应 此反应后果较严重,可引起心血管、肺、肾等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常危及病人生命。典型表现为骤起的发热、寒战、背胸或腰背疼痛、面红、胸闷和普通的出血和渗血,随即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超过25时血即成红色,大于50时即出现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衰竭。 引起溶血反应最常见的原
1、为何现在不提倡输全血,而提倡成分输血 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或活性,起不到治疗作用;全血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红细胞,其疗效与红细胞相似,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成分输血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浓度高、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2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21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如将采集的一袋全血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就可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患者,这样就不需要采集两袋全血输给患者。 2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果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23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避免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险性。 24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如血小板在特制的塑料血袋中,(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新鲜冰冻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1等
作者单位:(广西荔浦县人民医院科,广西荔浦546600) 【摘要】目的探讨本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对输血前5044例患者用酶联免疫法、免疫印迹(WB)测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标志物。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年度感染率范围在1188%~1329%之间。丙肝年度感染率范围在150%~281%之间。艾滋病毒感染率范围在000%~033%之间。梅毒感染率范围在000%~051%之间。结论本输血前患者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等4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较高。 【关键词】输血;输血传播病毒;肝病毒,乙型;肝炎,丙肝;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梅毒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的血清标志物测,现将5044例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1998年4月~2005年10月在我院配/发血的输血前患者5044例,年龄在6个月~82岁之间。采集患者静脉血,分别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