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标记怎么选择?
汉恒生物
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是在基因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两类报告基因 (reporter gene),是研究生物分子或细胞活动规律及本质的重要工具。
荧光蛋白
荧光蛋白能被一定波长的光激发,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随后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发出比激发光波长更长的荧光。绿色荧光蛋白(GFP)最初是在水母中发现的,随后各种颜色的荧光蛋白被开发出来。目前荧光蛋白按照颜色分类主要分为绿色系、红色系、蓝色系、青色系、黄色系和橙色系(表 1)。这么多的荧光蛋白,可以根据哪些方面来选择呢?
激发峰/发射峰:每种荧光蛋白都有其独特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需匹配荧光成像系统的检测范围。同时检测多种荧光蛋白时,需避免颜色和光波长的冲突。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较为常用。红色或近红外的荧光蛋白更适用于活体成像。
单体性质:荧光蛋白多聚体可能会影响融合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定位,应尽量选择单体。
亮度:荧光蛋白的亮度值由消光系数与量子产率的乘积计算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将荧光蛋白的亮度与 EGFP(设定为 1)进行比较(表 1),应选择足够亮的荧光蛋白便于检测和成像。
PK 值:每个荧光蛋白都有其最适 pH 值,此时的荧光强度最高。在细胞内,大多数细胞器内及细胞质的pH值都在 7.0 左右,然而溶酶体内的 pH 值就比较低,mCherry 的 PK 值比较低,可以用于标记溶酶体内的蛋白。
光稳定性:荧光蛋白被不断激发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发光能力。对于高质量成像、荧光信号定量分析以及详细描述生物模型,需要选择光稳定性好的荧光蛋白。在普通荧光成像中,例如激光共聚焦对光稳定性要求不是很高,而超分辨荧光成像对光稳定性要求比较高。
成熟时间:指荧光蛋白翻译后正确折叠并形成发光结构所需的时间。成熟时间较长的荧光蛋白不适合标记短寿命的蛋白,目的蛋白在荧光蛋白成熟前被降解,导致无法追踪及定位目的蛋白。因此,选择荧光蛋白时也需要考虑其成熟时间。
氧气:许多荧光蛋白的成熟需要氧气,特别是衍生自 GFP 的那些荧光蛋白。如果这些荧光蛋白处于缺氧环境,那可能就观察不到荧光。
温度:温度也会影响荧光蛋白的成熟时间和荧光强度,例如 EGFP 适合在 37℃ 下使用。
融合位置:荧光蛋白的融合位置(N 端或C 端)主要取决于目的蛋白折叠过程中,荧光蛋白所在的那一端有没有参与蛋白质的折叠。如果标记的目的蛋白是一个新的蛋白,可分别进行 N 端和 C 端融合表达,以此来进行选择最后的融合位置。
表 1. 常用荧光蛋白特性
荧光素酶
荧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中能够催化荧光素产生生物发光的酶的统称,其中主要有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uc)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非常灵敏,可以高效地检测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活动情况,是分析转录因子与启动子活性、miRNA 与靶基因相互作用以及活体成像等的有效方法。
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FLuc 的底物是荧光素,催化反应需同时有 ATP、Mg2+、O2 的参与,发光波长为560nm,发光颜色呈黄绿色(图 1)。FLuc 通常作为报告基因,反映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其转录翻译后无需修饰,即可具有酶活性。
图 1. FLuc 与荧光素的反应式
海肾荧光素酶(RLuc):RLuc 催化腔肠素发光需要 O2 的参与,发光波长为 465nm,发光颜色为蓝色(图 2)。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中,RLuc 通常作为内参报告基因。RLuc 也无需翻译后修饰,即可形成酶活性。
图 2. RLuc 与腔肠素的反应式
荧光蛋白和荧光素酶的区别
荧光蛋白发光过程属于物理反应,荧光素酶催化底物发光属于化学反应。还有除了来源不同之外,它们主要在发光原理、检测方法和用途方面均有不同。
发光原理:荧光蛋白发光无需任何底物或辅助因子;而荧光素酶本身不发光,是通过与底物进行化学反应后释放出光子。
检测方法:荧光蛋白很容易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分析而在活细胞中被检测到。荧光素酶的活性定量检测通常使用酶标仪,荧光强度与荧光素酶活性成正比。另外,荧光蛋白的荧光信号远远强于荧光素酶系统,但其背景信号也较高,研究活体成像时灵敏度不如荧光素酶系统。
用途:荧光蛋白通常用于定位或定性分析;而荧光素酶能够定量地分析表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荧光素酶系统观察活体成像时是属于定性检测。
miRNA 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分析(DIO:10.1186/s13046-022-02550-8)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活性分析(DIO:10.1186/s12943-022-0156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