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互联网
1852
参与同种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分子
移植术中,损伤的组织细胞所释放的某些因子和由于细胞应激而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均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DAMP):体内坏死的细胞可释放某些非特异性效应分子,即内源性“危险信号”,如热休克蛋白(HSP)、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mobilitygroupboxl,HMGBl)等。它们与相应配体(如TLR2、TLR4等)结合可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B等机制而发挥作用,此即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其效应为:促进DC/M甲成熟、活化;促进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增强移植组织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等。
参与同种移植物损伤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
(2)促炎介质:常有以下几种。
1)炎性细胞因子:同种器官移植后,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1/R损伤)、缺氧等多种因素引起细胞应激反应,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促进TNFα、IL-1、IL -6等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丧失抗氧化屏障而被活化,继而上调ICAM-1、VCAM-1等多种黏附分子表达,并介导单个核细胞浸润移植物。
2)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参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介质,其实验依据为:肾、肝、肺及心脏移植的动物模型和受者在发生排斥期间,其移植物局部高表达多种趋化因子,且表达量与炎症细胞浸润呈正比;肾移植后IL 8、MCP-1和RANTES等趋化因子含量增高,此乃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心脏移植中,局部浸润的单个核细胞高表达CCRl、CCR2、CCR5和CXCR3,组织局部MCP―1、MIP-1、RANTES、IP-10和I-TAC表达也增加。
趋化因子参与启动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为:①细胞应激早期,活化的内皮细胞或组织细胞可释放多种趋化因子(主要为CXC亚族),对中性粒细胞有较强趋化活性,使之募集至移植物局部;②随后,激活的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产生CC亚族趋化因子(RANTES、MCP-1等),诱导单核细胞浸润移植物,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③组织局部产生的趋化因子可介导未成熟DC(表达CCRl、CCR2、CCR5和CXCRl等)向炎症部位迁移和逐渐成熟,并介导成熟的DC(表达CCR4、CXCR4和CCR7)归巢至次级淋巴组织;④CXC亚族趋化因子(如IP-10、Mig和LTAC等)具有强烈的Thl细胞(表达CXCR3)趋化活性,使之募集至移植物局部并介导组织损伤。
3)脂类炎症介质:包括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的酶[如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和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等,主要由组织损伤后的内皮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如Me、DC等)产生,可参与炎症反应和导致移植物组织损伤。
4)自由基:包括氧自由基和NO,由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组织细胞或炎症细胞产生,可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并损伤细胞膜结构等。
(3)体液(微环境)中异常激活的级联反应系统:体液中存在补体、凝血、纤溶、激肽等级联反应系统,它们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激活,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1)补体系统: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或移植术中可能并发的细菌感染,导致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和MBL)、氧自由基等产生,通过激活补体而形成攻膜复合物和多种活性片段(C3a、C5a等),从而直接损伤移植物组织细胞或介导移植物局部炎症效应。
2)凝血系统:移植术中受损的组织细胞可释放组织因子(tlssurefactor,TF),并激活凝血酶。上述因子均为重要的炎症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移植物损伤的效应机制。
近年发现,在局部浸润的Mφ、淋巴细胞和多种炎性因子作用下,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一种新的凝血酶原酶,即纤维介素样蛋白2(fibrinogendikeprotein 2,fgl2),可将凝血酶原裂解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导致微血管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从而进一步损伤移植物血管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