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纳米金电镜技术基本原理
互联网
2521
免疫纳米金电镜技术基本原理
在免疫酶电镜技术中,由于过氧化物酶催化H2
O2
与DAB的反应产物多呈弥散分布,常使被检抗原在组织或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定位模糊不清。而胶体金免疫电镜术所用的胶体金对许多蛋白质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尽管研究者们尝试了用BSA等其他蛋白质包被暴露的金颗粒表面,以确保金颗粒与IgG或Fab,
片段之间l:l连接,但由此也导致标记探针过大,加之常用的胶体金颗粒为5~20nm,本身直径较大,所以包被后的金颗粒抗体渗透性较差,导致敏感性下降。另外,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容易凝集形成絮状物,虽在标记过程中经离心纯化,但仍难免残留一些凝集物,影响标记抗体的染色效果。此外,胶体金与IgG之间是通过物理吸附连接,而非化学键结合,故两者易分离,游离的抗体可与标记抗体竞争,降低免疫染色阳性率。
尽管如此,包埋后胶体金标记抗体免疫电镜技术在研究GABA、谷氨酸等氨基酸递质在神经系统的超微结构定位和功能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许多神经肽、酶和受体蛋白等经树脂包埋和高温聚合后。免疫反应性明显减弱,胶体金标记抗体法往往不易显示,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弥补上述不足,Hainfield和Furuya于1992年建立了一种新的金标抗体法,其金颗粒直径仅为1.4nm左右,故称之为纳米金(nanogold)。用纳米金标记的抗体既可用于包埋后染色,也可用于包埋前染色,因此在免疫电镜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纳米金通过共价键与IgG的Fab,
片段结合,较稳定,标记的抗体分子直非常小,可通过亲合层析法纯化,纯化物中不含凝集物,无游离Fab,
片段存在。因此,纳米金标记抗体的渗透性强,标记效率和敏感性均较高。虽然直径1.4nm的纳米金在电镜下较难直接观察,但通过银加强可使其放大至5―100nm的高电子密度纳米金―银颗粒复合物,电镜下易于分辨。如将免疫
纳米金电镜技术与免疫酶电镜技术结合,因前者的反应产物在电镜下呈颗粒状高电子密度,而后者反应产物在电镜下呈弥散状高电子密度,故可对两种抗原进行双重免疫电镜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