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检验医学分析后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
互联网
作者:王刚,原亚文,严琼,杨喜民
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已受到各医院检验科的重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开始建立完善,但是,目前这些文件中强调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有一点却被忽视或回避,即实验室分析后的质量保证的评审工作。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检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的检验结果服务临床,并配合临床医生合理分析报告,正确的运用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检验结果的临床反馈是其中心内容。而目前对于实验结果最终能否满足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需求,还缺少一个评定和反馈措施,本文就现阶段我国检验医学分析后质量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完善分析后质量评定的相关策略。
一、我国检验医学分析后质量控制的现状:
1.部分人员对检验质量控制的认识的偏差
检验的核心问题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数据,而目前相当部分实验人员片面的认为检验的中心是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实验中重视标本的分析过程,忽视临床反馈的相关信息,忽略了检验结果的临床有效性评定,检验医学的核心是检验结果能否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和认可,检验医学实验室服务对象以临床病人为主,因此病人满意度才是检验成败的关键。
2.检验的工作与临床的脱节。
长期以来检验科只注重实验室工作,忽视了与临床的沟通,很少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名副其实的游离于临床之外的辅助科室。随着大量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引进,方法标准化,试剂的商品化,检验操作本身的技术含量在下降,检验工作更多地依赖仪器的性能和试剂质量。也使部分检验人员满足于自身现状,忽视与检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忽视与临床的联系,不去主动关心自己的检验结果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不愿从临床的角度来分析检验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又使得检验技术人员更加轻视或忽视对临床起重要诊断意义的那些常规操作,例如血细胞、尿沉渣和粪便的显微镜的检查、传统的尿液湿化学检查法等,造成实验室检查的漏诊和误诊不断发生,影响检验的整体质量。
3.检验人员整体知识结构欠缺,限制了与临床的交流
目前我国检验科人员学历组成仍以中专和部分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的大专为主,这部分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职称和职务上仍处于检验科的中上层位置,其知识结构体系的固有不足使其工作的内容只能停留于检验的技术操作层面,而我国检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高学历人员能力尚不足以得到发挥,相反临床医生均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普遍素质较高,这种人员素质的不对等性,使检验与临床的交流较为困难。
4.检验医师岗位制度尚未得到有效实行
由于专业发展较晚,检验医师岗位的界定在我国尚处于争论和政策制定阶段,使得目前国家法定的医师资格考试中,还无法找到明确的检验医师的考试定职办法,大多数医院很少设有检验医师的岗位,即使有也与技师在工作性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使得本应由检验医师承担的临床沟通工作并未落到实处,虽然少数检验科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但未形成制度化实施。因此,近期检验科尚无国家认可的、名副其实的检验医师服务于检验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