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输血安全 始于观念更新

互联网

1217
<center>  </center>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丽华
 
世界卫生组织为输血安全提出了三大战略,即挑选安全的献血者、严格筛查血液以及临床合理用血。挑选安全献血者首推无偿献血,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无偿献血者血液安全性高于有偿献血者5~10倍,而且重复献血者的血液更为安全。所谓重复献血者(或称低危献血者)是指至少献过三次血并保持每年献血一次的人。
 
严格筛查血液则是排除病毒阳性血液,避免携带病毒的血液应用于临床而使受血者感染,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手段。
 
临床合理用血就是只给确实有输血指征的病人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摒弃错误输血观念,大力开展成分输血,提倡自身输血。
 
聚焦最新输血观念
 
全血不全 以前的老观念认为输血就是输全血,认为全血中包含所有的血液成分,其实不然。血液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在4℃条件下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因此,全血并不全。另外,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不足一个治疗量。
 
保存血比新鲜血更安全 陈旧的输血观念认为输血越新鲜越好,恨不得要输刚抽出来的热血。其实不然。现代输血不仅提倡成分输血,而且提倡输注保存血,通常输注保存血比新鲜血更安全。这是因为某些病原体在保存血中不能存活。梅毒螺旋体在4℃保存的血液中存活不超过48小时,而疟原虫则保存两周可部分灭活。输注保存血还能有充分的时间对血液进行仔细检测、严格筛查,因此通常输注保存血比新鲜血更安全。
 
尽量减少白细胞输入 尽量减少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已成为现代输血的新观念。白细胞是血源性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物,一些与输血相关的病毒可通过白细胞的输入而感染受血者,如巨细胞病毒、HIV等。临床上输注含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常可引起多种输血反应,包括发热、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提倡给患者输注白细胞过滤后或少白细胞的成分血更安全。
 
输血有风险 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输血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存在着窗口期等原因。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患者后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症,但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IV抗体、HCV抗体、HBsAg的窗口期分别为22天、70天和56天。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梅毒、疟疾和细菌等,其中病毒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原体。目前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西尼罗病毒等。由于病毒在各种血液成分中分布不均,因而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并不一样。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