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打破血小板“盲输”僵局
互联网
我国临床血小板输血仍为“盲输”,输注无效事件频发
目前,我国临床血小板输血主要采用随机输注,即“盲输”,这不仅会引起患者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输注无效,使得患者因血小板数量低下而发生出血或死亡;而且造成了大量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给临床供需紧张的“血荒”现象雪上添霜。
据专家介绍,血小板是人体内主要的止血和凝血成分,血小板数量低下(小于5万/μl)的患者易发生出血不止或自发出血,严重患者会发生颅内出血甚至死亡。血小板表面具有多种抗原,患者会因输血、妊娠或移植途径接触外来抗原而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造成血小板破坏,引起多种血小板疾病如血小板输注无效,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输血后紫癜等。
我国尚缺少相关国产检测试剂,而进口试剂价格昂贵,且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人群血型特点。这导致了临床未能广泛开展血小板相容性检测,包括血小板抗原定型,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也使得血小板免疫性疾病患者病因难以诊断,更不能输注相容性的血小板。临床研究发现该类疾病患者很大一部分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因血小板数量难以有效提高造成的凝血障碍和出血反应,只不过往往被患者原发疾病所掩盖而已。
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可大大提高输血疗效
发达国家一般要求在患者输注血小板前须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应进行交叉配型,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以避免输注无效症的发生。特别是对长期以来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及白血病患者等)在进行再次血小板输血时,必须输注相容性血小板,以保证输注有效性。研究表明,随机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不超过30%,而输入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有效率达90%以上。
我国血小板血型相容性检测已实现技术性突破
我国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团队在李勇博士的带领下,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研制出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技术及血小板抗体检测细胞冻干技术。前者可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抗体检测及输注前的交叉配型,后者制备的冻干型血小板抗体检测细胞涵盖了中国人群血型特点的高频率血小板抗原,有效避免漏检。该方法结果可靠,操作简便,1小时内即可完成检测,满足了临床快速配血的要求。该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而且为我国临床进行血小板血型相容性常规化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患者带来了福音。